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不定,是穷苦读书人的一个出路。而且如果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在参与地方事务,也算是一种锻炼了。
韩邦奇说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梦臣见说动了韩邦奇,说道:“师叔,小侄才疏学浅,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点却是看到了,大明皇权不下乡,固然是太祖爱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个县,却有不知道多少个乡村。乡村安,则大明安,乡村不安,则大明不安。朝廷对乡村一丝不管,全部依靠士绅,万一有一二不肖之徒,败坏朝廷之名,以至于百姓不安,却也是大明的祸事。历代大儒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如此做想。只是小侄觉得,历代大儒都想则安堵地方,却不想让百姓自己有所作为,分担朝廷一些事务,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韩邦奇说道:“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不过,你之前说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办不到,只是不是眉头替代之法的。”
韩邦奇如此这般说了起来。
周梦臣一个思路新奇,有后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韩邦奇身为大儒,在乡里多年,别的不说,本乡本土是再了解不过了。两人智慧碰撞,一部崭新的乡约就要跃然而出。
第四十五章 朝邑大会
关中乡约在两个人的磋商之中,渐渐成型。
周梦臣对于关中乡约,搞出三个版本,那就是基础版,进阶版。成熟版。按照各地情况不同,分别对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一方面各地方情况不同。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构成乡约的人口基数不同,因为地理历史等等原因,这种自愿组成的乡约。有的有好几个,乃至十几个更多个村落组成。甚至有些所谓的乡约范围,在清代就是一个新县。这样的乡约会没有几个。都是因为距离县城比较远。先天优势决定的。参与乡约的百姓能超过一两万人之多。
但是更多的,只有几个村子,乃至于一个村子构成的。最少的大体只有几百人而已。
不同版本的乡约,对应不同状况的乡约会。
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做到能屈能伸。其实在成熟版之上,应该还有一个完美版,就是周梦臣心目中的乡镇一级别的民主政府。
只是受限于现实情况,而今还是水中花,镜中月。
做完这一件事情之后,乡约大会。也就是朝邑大会。算是真正召开了。
在乡约大会之上,周梦臣主要是召集者与发起人。具体事务却没有怎么介入,反而是韩邦奇与韩门弟子,忙前忙后。忙得不亦乐乎。
其他人纷纷参与进去,组建乡约,赈灾贷款,工程扑卖。防疫等事务,一五一十的教给了各地乡民。
周梦臣也看出来,韩门一派,不,应该说是关学在关中的影响力了。几乎每一个乡约会,无论大小,都要请一个秀才,或者不是秀才的读书人来主事,虽然未必是乡约长,但是最少是副的。一个个被韩邦奇训得就好像孙子一样的。嗯,或者说,就是,这些人要么是韩邦奇的弟子,要么是再传弟子,或者师兄弟的弟子。
总之,他们在韩邦奇面前,只有听话的份。
有了这么多关学弟子在。各乡约会组建,与原来的乡约会的改组,都很顺利。特别是在大灾之下,很多百姓都都在煎熬之中,脱离了集体都很难活下去。
他们更需要来自乡约会的帮助。
所以,朝邑的大会,是一场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在朝邑大会之后,整个赈灾场面焕然一新。
以前周梦臣只能通过县令来管理下面的百姓,但是具体怎么管理,县令也没有办法。最多搞几张告示,派胥吏下去通知一二。但是如今每一个县都被分成了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的乡约会。县令只需与下面的乡约会对接就行了。
如果县令想做什么事情,召集各地乡约会的头目,在县谈谈。只能能说得通,让各地乡约会支持,那么这个政策就能推行下去,但是如果有坏于本地百姓,县令估计也是寸步难行的。
这对官员来说,也是一柄双刃剑。
不过,周梦臣并不在意。毕竟,即便他什么也不做。将来大明地方官也是这样的。还不如看看,这种乡约会在大明会结出什么样的种子。
朝邑大会之后。周梦臣就微服参观地方情况。
发现乡约会果然有用。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赈灾贷款,绕管官府直接到了乡村一级别。百姓手中有钱。自己就兴起了很多工程,比如说,将村子几条河渠修一修,再打几口井,修缮一下房子等等。囤积一点粮食。
看似很不起源的东西,却能够让百姓熬过大灾之后的一年。
至于,周梦臣的工程分包,更是让周梦臣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周梦臣其实也见过之前官府组织的一些工程。甚至周梦臣也督造过工程,毕竟北京外城都是周梦臣修建的。周梦臣对当时官府普遍的修建方式是很了解的。
首先,有几个衙役作为监工,到某一个需要服劳役的村落,拿着花名册点人头。不管人名对上对不上,反正该出的丁是不能少的。
然后这几个衙役,带着该服役的百姓去服役的地方。
太祖时期,是规定过的,让百姓服役尽可能不出远门,最好就在本县之内。但是后来遵守的却不大多了。
去外地服役简直是九死一生。人离乡贱,实在是至理名言。在本乡本土,百姓真有什么需要,有时候根本不需要钱,人情来往就行了。但是去了外地,别的不说,吃口饭,喝口水都要要钱。或许有些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以后世的看法来这个时代。因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很多百姓很少需要钱这种东西。但是在外面什么都需要钱,就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担。
即便是后世,想在农村搞到钱与城市搞到钱,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明代这种情况,只会更加极端。
更不要说,还有衙役的敲诈勒索。反正出外服役的百姓,不仅仅要自己带钱,自己带干粮,自带工具还有给衙役送去贿赂。如果不给的话,衙役们能生生的将人折腾死。
用得都是合理的办法。
可以说,凡是这样的劳动。看上就好像是狱警押解犯人出来工作一般,不,甚至不如这样,毕竟即便后世的犯人大多都是吃饱。但是出去服役,很多事情,是很难保证吃饱的。
所以,每一个服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出门服役,必定折损好几个人。即便回来之后,也是大病一场,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一个人连续几年都服役,不用说了。这个人必死无疑。
这就是大明弊政治一,赋税轻,徭役重。
而今却不一样了。
他们承担的工程,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都是一个土木工程,比如修缮河道,修缮水渠,平整道路,修缮城墙等等。
而今他们工程都是自己扑卖的。周梦臣确定了一个价格,然后挂上去,附近几个村落的乡约会就能来扑买。与拍卖一样,就看成本了。
在周梦臣看来,价格不高。但是对百姓来说,却十分划算了。
有一句话说,就是庄稼人的力气不值钱。
是的,大明乡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这些剩余劳动力,根本没有出卖的渠道。能出外打短工的人都不多。因为西北穷啊。即便去外面打短工,也没有那么多人用啊。
不要以为除外打工这种事情,只有后世才有,其实在明清时代已经有了。不过一部分是进入城市当苦力,一部分就是在农忙时节,到底打短工。
而大同兴盛起来之后,立即迎来河北山西一批人来打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体上来说,大明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
力气如果能卖钱,有不知道多少人能将自己的性命都卖掉。
总之,并不算多的银两。比如如果之前层层下拨的工程款,到了最底层还能有多少,真还不好说。而今却足够百姓满意了。而且组织修建的工头,都是本乡本土的。
不管说,本乡本土就没有坏人了,但是一般同乡都是要留几分体面的,不敢将人往绝路里逼,说句不可客气话,都是一个村的,真逼急了,晚上提着菜刀杀你家去了,你又能怎么样啊?
所以整体状态与面貌,与之前官府营造,简直是天壤之别。
让周梦臣很满意,他不知道乡约会能维持多久,将来会不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少现在运行的很好。周梦臣心中牢牢的加上一笔,准备观察关中乡约的推行情况,为将来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十六章 不平静的春天
乡约会的得力,不仅仅是赈灾贷款,修缮工程上,还在防疫上。
在朝邑大会之上,以李时珍为首的太医们,给这些人上了一堂防疫课。于是回去之后,各乡约会都有所改进,并且纷纷通过韩邦奇的渠道,请李时珍去他们村子瞧瞧。
李时珍到底是分身乏术。不过,他身边有不少郎中与学徒,就让他们到处奔走,宣传防疫措施,并且李时珍还编成一本非常简单的册子,里面记载了十几种常见的传染病,与治病的方子。
其实李时珍也知道,中医是非常讲究对症下药的。用这种办法定下的方子,效果有五五开,已经不错了。但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毕竟,不可能有每一个村子都住上一个郎中。而且这个郎中,还是一个能治瘟疫的。
治瘟疫对郎中的要求很高。倒不是瘟疫很难治疗,真要说起来,一个人患病的,对一个一定水准的郎中来说,并不是太难搞定的。但是瘟疫大规模爆发之下,就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患病的情况下,所以,一个郎中要面对的,就是几十个上百个,乃至于几何倍增长的患者。
既然面对迅速发展的病情,又要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又要面对急速消耗的药材。必须让用最简单,最好采的药材。这就非常考验每一个人郎中的手段。
如果一种瘟疫,必须用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才能治好,那几乎与不能治愈没有什么区别。
在整个太医团队之中,也只能李时珍等数个人,有这个能力,能面对不同病人,提出相同的药方,而且是非常便宜的药方。以一个药方来治愈千百,甚至更多的病人。
周梦臣与李时珍都为了开春爆发的瘟疫,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准备了不少常见的药材,单单是药材,就有几万两的存货。
只是春暖花开之后,关中并没有什么变化。
虽然并不是没有人这个季节患病,春秋天本来就很容易患病的。但是构不成瘟疫的情况。很显然,乡约会的工作,将十几万具尸体,乃至数倍于次的其他动物的尸体都处理好了。
这让周梦臣与李时珍都松了一口气。
只是周梦臣高兴的太早了。
洛阳发生了瘟疫。
其实华阴地震的时候,洛阳也算是比较严重的,但是熟悉洛阳地理的人都知道,在洛阳西边靠近潼关的地方,是山多人少,总体上来说,人员损失不多。
一些在山中的村落,也是很难保全的。
周梦臣也就将注意力放在人畜损失更严重的关中地区。在其他事情上,也给洛阳一些倾斜。叮嘱过河南巡抚多关注洛阳的情况。
以为事情就差不多了。
但是万万没有想的是。关中没有事情,洛阳反而出事了。
周梦臣本来想去洛阳坐镇,但是被左右劝阻,其实左右的劝阻并不能影响周梦臣的决定,而影响周梦臣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或者说两件事情。
一是宁夏地震。二是华阴余震。
这不仅仅让周梦臣吓了一大跳,也让整个天下人都吓了一大跳,非常担心再次出现一次大地震。周梦臣估计不大可能有了。
无他,上一次地震太吓人了。
周梦臣实地考察过的,有颜面几十里的大裂痕,有深不见底的深渊,有将整个村落都吞下去的地陷,有从裂痕直接看到地下岩浆。
等等。
地震的时候,周梦臣在北京。并没有亲自体会到大地震的威力有多大。但是仅仅看着些地震的遗址,就能让人感受到天地之威,不可力敌。让周梦臣觉得,在华阴引爆一枚原子弹,也就是这样了。
死亡人数有二三十万之多,具体人数已经无法统计了。
周梦臣记得地震的原理,就是地壳积攒的能量爆发的过程。这样大的地震,应该不可能迅速就能积攒出第二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就不用活了。
但是理应如此,是一回事。但是现实之中,却有很多意料之外。
于是,周梦臣只能让戚继光派出得力人手,护卫李时珍去洛阳处理疫情,而他就在朝邑,等待着。有没有下一场地震。
当时整个关中人心惶惶,以至于春天本来还有很冷。但是依然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