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术上与蒙古人一般无二。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
    丰城侯一辈子的心愿就是重建京营,而今虽然他重建的京营,与鼎盛时期的三大营不一样,但是架子自然是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三千营了。
    虽然有很多蒙古部落依附朝廷,但是谁都清楚一个事实,这年头依附大明王朝的鞑子,都是在草原上混不下去的鞑子。他们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真正能打的鞑子都不会来投靠朝廷。
    在青城之战中,土默特部的主力,更是与大同军拼杀得血流成河。本来就没有多少俘虏,再加上彼此血海深仇。这些蒙古降兵不能用。而今鄂尔多斯降兵却不一样了。
    几乎没有与大明开打,斩首三百余人,其实更多他们自己内讧,还有鄂尔多斯本部是被土默特欺凌吞并的,最少鄂尔多斯部对大明之间仇恨并不深。
    足以编成三千营。
    当然了,杨博在此之间,也要做好挑选,挑选出来真心依附朝廷,愿意为朝廷效力的鞑兵鞑将,比如三娘的家族,他们作为跟随杨博出征鄂尔多斯的蒙古人,又深入蒙古内部,劝说鄂尔多斯部投降,又与朝廷大员,也就是周梦臣联姻,在大明朝廷看来,就是可以信任的蒙古人了。
    所以三千营之中,三娘家族之中要站好几个将领的。
    除却这些之外,杨博还要安排榆林镇的一些卫所军迁徙到鄂尔多斯驻扎,并建立新的城池,规划版图。总之,杨博有很多事情要忙。
    他最大的难题还是缺人。
    鄂尔多斯其实很大的。但是这么大的面积,只有几十万人,而且都是蒙古人,汉人没有多少,在善后的时候,杨博自然不能让鄂尔多斯部都留下来原因很简单,从周梦臣对河朔省的军事布置来看,河套地区,也就是鄂尔多斯是作为河朔省的腹地,在黄河环抱之中,是处于绝对安全的地方,再加上鄂尔多斯水草丰盛,靠近黄河的很多地方,都能改造成为上好的良田。
    不过,是用来养马,还是有来种粮食,都是河朔一省的核心区域,如果这里安置一个蒙古部落,万一这个蒙古部落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岂不是祸起萧墙之内?让朝廷反应不及。
    当然了,全部将蒙古人迁走也不行,毕竟放马也是需要大量蒙古人的。但是与云中府一样需要重视汉民与蒙古人的比例吗,一定要让汉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是可惜,很多事情杨博都是有办法的。但是对于人口这一件事情上,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整个河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有充足的人口,河朔才是大明的地盘,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大明对河朔充其量是武装占领而已,等时间一长,还是要放弃的。
    但是人口不是韭菜,地里面一茬一茬的,人口一茬最少要十几年生长。一时间杨博从什么地方找人。他只能写信隔日家乡父老,让家乡父老帮忙。
    毕竟,真要说起来,整个北方,也就是山西人口密集最多。人多地少。引家乡人来这里屯耕,也算是造福乡里的好事。奈何,大明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迁徙的。杨博也不可能对家乡人采取什么强硬手段。
    这让他烦恼之极。
    就在他在为这一件事情烦恼的时候,周梦臣也在汇总可以迁徙百姓的名单。
    周梦臣汇总方式很简单,就是挂上一批修长城的单子,给银子,但是要人去塞外一去就是一年。周梦臣本来没有想过有这办法,他想的很简单。
    无他,地震对关中生产力摧残很大,很多人都处于生死边缘。这种情况之下,是很容易召集百姓移民的,问题是,他的赈灾效果太好。
    在各乡约会的努力之下,不敢说全部灾民都处置好。但是人但凡能有一口饭吃,都不会想离开家乡,而周梦臣布置的很多卖力气的活,正好让很多百姓有了喘息之机。、
    周梦臣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周梦臣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这也不是骗。因为周梦臣估计河朔一带确实需要很多工程。而百姓对于离开家乡的恐惧,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这种工钱都是卖命钱,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走这一条路的。
    只是,地震造成的损失是现实存在的,即便周梦臣赈灾效果再好,也不能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不要忘记各乡约会拿到的不是赈灾款,而是贷款。
    既然是贷款,就是需要还的。
    所以很多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他们面前也没有多少路可以选。所以只能搏一搏,而选择这种搏一搏的人选,与周梦臣挑选移民的人选,可以说高度重叠。都是年轻力壮,都是有家有口。都是家中赤贫。等他们到了河朔,只要待遇好,是愿意留下来,甚至也愿意将妻子儿女接过去的。
    当然了,最好是彼此交通方便一些。
    周梦臣做出初步的汇总,最少能够从关中征召这样的人两到三万,如果加上他们的家眷,大概有十几万之多。这些人填充河朔。虽然不够,但也差不多了,更不要说,如果这个办法合适,从山西,河南,还能征召更多壮丁与百姓。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十九章 壶口地势
    周梦臣做好移民的先期准备之后,就从朝邑北上壶口,说是查看沿岸灾民,其实是直奔壶口而去。不过数日就到了壶口。
    陕西与山西相邻这一段河流,从来是非常容易渡河的。早在春秋之际,就有秦晋泛舟之役,从来是秦晋之间的要道。船只来往频繁。周梦臣去壶口很方便。
    壶口瀑布天下闻名,那是后世。在这个时代,除却一些文人骚客知晓之外,并不是什么人知晓。而且壶口此名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壶口瀑布。而是壶口山,乃是壶口瀑布东侧的山。就是壶口山。
    壶口瀑布阻碍航道,并不是壶口瀑布这一点,而是在壶口之上,整整有十里之地,都是非常狭窄的河道。号称十里龙漕。进入十里龙漕之前,黄河河面宽数百米,到了壶口瀑布,只有四十多米。这十里龙漕的高度落差,也有六十米。号称万里黄河收一壶。正是这如此高度落差,所谓的陆地行舟,也只能从上游向下游,而不能从下游到上游,因为,从上游到下游,乃是十里的大下坡,黄河两岸多是岩石滩地,还能用原木为轮,将船只放下来,但是想从下面到上面,可就太难了一点了。
    壶口瀑布景色之壮丽,天下一绝。而今黄河上冰雪消融了。无数黄河之水,倾泻而下,远听与雷鸣,近听如万马奔腾,让人惊叹之极。只是在黄河上,却也是如鲠在喉,好像一枚钉子,钉死了黄河河道。壶口瀑布之下,一直到三门峡,前文已经说过了,乃是春秋时期就有航运的。而在壶口瀑布之上,一直到刚刚建立的河朔省,虽然黄河在这一段,并不是没有险滩的。但是绝无险过壶口瀑布的。
    而且因为这些地方一直是塞外,经济活动并不平凡。到底水文如何,周梦臣并不是太清楚的,。还需要细细勘探。毕竟蒙古人很少从水上交通。即便有,也不过是吹一个羊皮筏子过河而已。
    或许将来通航之后,还需要费大力气来诊治险滩。但是那也是将来的事情,最少从这里到刚刚平定的鄂尔多斯,还是毫无问题的,船虽然小了点,最多不过能有一二百石的木船。不过,这年头海上就禁止大船。很多明军的战船,也不过是这个体量。
    能用就行了。
    只是眼前的情况,让周梦臣不由感叹壶口之美与壶口之险恶。
    周梦臣感叹一声,说道:“诸位,我的想法你们也都知道,今日我们也看过周围的情况了。诸位有什么想法,现在可以说了。”
    周梦臣既然提出这个计划,就没有某谋于密室的想法,也不可能有这个想法,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怎么能瞒得过人,那么就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其他人的支持。有了广泛支持之后,也好做事。
    所以,他这一次过来,也带了好多人一起考察。当然了,也是周梦臣觉得最容易被说服的人。
    韩邦奇捏着胡须,说道:“如果真能打通黄河航道,从此万里黄河融为一体,不仅仅秦晋两省之幸事,亦是国家之幸事,天下之幸事。只是韩某久居乡里,不知道天下竟真有此神物?”
    韩邦奇从来是知道,陕西之难。朝邑还算是好的。靠近河南,山西,出入关中,也比较容易的。但是西北很多地方就不然了。想要去一趟京师赶考,就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很多穷困的学子根本承担不了。如果仅仅是考进士也就罢了。但是事情不仅仅是如此。
    大同交通要比西北要多了,依旧运粮困难,而甘肃之地,远离中原,这种控制力的衰弱,甚至让蒙古人横穿甘肃,进入青海,成为所谓的海虏。以至于西北用兵更多。
    用兵越多,越需要后勤物资,而后勤需要越多,转运就越难,这都是压在陕西省百姓身上的重担,本来粮食生产就很吃力了,还三面环敌,简直可以说是大明国土的一片突出部。
    这还是河朔省建立,减轻了陕西很多边防压力的情况下,。
    所以,韩邦奇对于能减轻陕西负担的做法,从来是支撑的。他不在乎什么奇巧淫技,他在乎的是,周梦臣没有吹大吧?
    “大人,草民也想问问,这事情真能成吗?如果真能成,我晋商愿意砸锅卖铁,也要支持朝廷。”张允熙说道。
    周梦臣摇摇头,说道:“朝廷自有法度,哪里需要你砸锅卖铁啊?徐杲,你来过壶口数次,你说说吧。”
    徐杲说道:“是。”
    徐杲是诸位弟子之中,来得比较早的一位,也算是壶口铁路总设计师与工程师。
    徐杲在京师,也算是人上人了,经常为达官贵人营造宅院,甚至还接宫里的活,只是时间越长,徐杲越来越觉得没有挑战性。
    的确,他如果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大匠。到了这个地步,已经算是顶尖了。这一辈子最多,再增加一个为皇帝修建寝陵的履历。就算大圆满了。
    只是徐杲在周梦臣门下学习过,已经不满足一个传统工匠的顶峰。甚至不满足于修建宅院了。无他,这些宅院都是有一定之规,就好像是公式一般,根本无法满足徐杲匠心独运的可望。
    特别是西山运河的经历,不仅仅让潘季驯提前了解该怎么使用蒸汽动力,也让徐杲摸着了一种崭新的,有无限可能的建筑模式的开始。
    这一次,铁路在徐杲看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也是有一些小小的挑战。
    徐杲说道:“师傅,我已经勘探过了,这十里龙漕,看似十里,但其实有十四里之长。想要绕过这十里龙漕,就需要在壶口之下,与龙漕之上,分别修建两个港口。而且要留有余地,具体情况,还有细细勘探水深地质,才能确定这上下两个港口的位置。不过总长度已经确定,应该在十里到十五里之间。也已经确定了位置,就是黄河东岸,因为十里龙漕两岸,东岸滩涂多为石底。”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块石头,递给了周梦臣,让周梦臣看。
    周梦臣看手中的石头,有非常明显的采石痕迹,也就是说,这一块石头,是硬生生的从滩涂上敲下来的。让他不由感叹时间的强大。在他看来,或许无数年前,就与这石岸一样。只是在无数年水流冲刷之下,硬生生切开一条河道。
    徐杲看周梦臣看明白了,说道:“石岸,地基的问题就不用考虑了,直接在地面上铺砂石枕木铁轨就行了。只要物料足够,我估计万人三月之工,就能修建好。我所担心的反而是殷师弟哪里的蒸汽机怎么样?这路好修,但是真让蒸汽车跑起来,我却不知道了。”
    周梦臣看向殷宗伊说道:“你有把握吗?”
    殷宗伊满脸通红,说道:“请老师放心,我殷家的蒸汽机。,绝对没有问题的。一经过多次改进,绝对能让蒸汽机在铁路上跑起来只是我觉得修建铁路的时候,应该考虑修复线,直接让蒸汽机车能够原地调头。相对开进,这就方便多了。”
    周梦臣听了,心中暗道:“我何尝不想?只是时机不到啊。”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说实话,十里的单线铁路,估计只能运行一台机车。根本放不下两台。而物流效率也会受到影响,同样会影响黄河的航道的通行效率。


第五十一章 预估造价
    但是奈何,而今铁路这东西,最重要的是取信于人,而不是盲目增加数量。只要能运行成功,不用周梦臣发话,自然有人想修铁路。
    周梦臣目光扫过,韩邦奇与张允龄,对徐杲,殷宗伊两人说道:“你们核算过整个工程的造价吗?”
    徐杲说道:“已经做过初步的核算,工程还没有定下来,这预算也定不下来。整个工程预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铁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