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梦臣听了,心中一笑,暗道;“老滑头。”不过,他倒是说对了。在周梦臣的安排之下,火车应该是一种大众出行工具,而不是少数人能承担的费用,所以火车费用必须要低,倒是三十税一这个,周梦臣内心之中有些不舒服,无他,太低了。
    而且有一刀切的嫌疑,奈何这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周梦臣又能有什么办法啊?
    只能等待时机,将来一并处置。
    周梦臣说道:“我自然不会竭泽而渔。不过,这里定然财源滚滚,甚至不下于运河上的关卡。而且我不会仅仅修这里,一旦这里成功之后,我还会修潼关铁路,到时候。黄河沿岸能即便不能直接到兰州,大体也能到宁夏的。其中商机你也是知道的。这两处,不管说每年有百万两的进项,但几十万两应该是有的。所以,我有一个提议,那就是之前借款,乃是抵押了陕西赋税,你也知道陕西赋税能留下多少都要看天意。而今我换这两地收益来抵押如何?”
    张允龄有些心动。毕竟他们之前对周梦臣能不能还钱,又能还多少钱,乃至于多少年才能还钱?都是秉承悲观的想法,甚至很多人都觉得,这五百万就是贿赂款,贡献给朝廷钱财,用来换黄河银行的成立。而黄河银行成立才几个月,就霸占了秦晋两省贷款市场。已经有回头钱了,更不要说手中有不知道多少抵押贷款合同。


第五十二章 当面说
    可以说,华山这一次地震固然是一次的不幸,但是赈灾贷款,却是晋商对整个关中的一次收割,可以这样说,晋商通过种种条件限制本金的使用,比如晋商从外面运来大量的物资,直接将这些物资折合银子作为贷款,乃至于贷款分期使用,等等。
    可以说用数百万两,撬动了整个关中的土地。他们手中土地抵押,一度到了整个关中的百万之五十之上。即便是低息利息,足够他们赚得了之前数年赚不到的银子。
    连他们承诺给周梦臣五百万两,其实大多都存在银行。周梦臣花出去之后,也很快回到银行之中。
    可以说,这一次给晋商大开眼界,所有人都发展,原来钱还能这么赚?简直是一个数字游戏,本金在仓库里面根本没有动,数目上的加加减减,他们的钱都在迅速增长之中。
    为了这一门生意,即便为朝廷贡五百万两,也是划算的。
    可以说,很多晋商都已经准备好认栽了。
    而今听周梦臣这个方案,张允龄忽然觉得,似乎这五百万两还能要回来。比起秦晋两省几乎入不敷出的财政,未来的潼关铁路,与壶口铁路,无疑是两个聚宝盆。如果拖得时间长了,在十年十几年的维度来看,五百万两,不是还不清的。
    张允龄沉默片刻,他有些想不通。很简单,那就是周梦臣对晋商太好了一些。
    张允龄之前觉得,周梦臣给了晋商这么大的好处,就是为了那五百万两银子而来的,或者周能臣不会全部贪污了,但是定然会在其中分一杯羹。
    而今看来,却不是那一回事?、
    这就让张允龄就些不明了,周梦臣是为了什么?不弄明白这一点,他就不能对症下药,应对周梦臣未来的举措,在商业上,也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
    “算了。周大人这样的人怎么是我能揣测的?”张允龄心中暗道:“我与周大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应该留杨尚书去应付太对。”
    张允龄一想到这里,就说道:“大人,说得极是。只是定下来的事情,却不是  一个人能做主的。大人真有此意,要么等消息,要么等时间当面谈谈。”
    张允龄并没有说那个当面谈的人是谁,但是周梦臣却知道是谁?正是杨博。
    周能臣心中暗道:“也好,正好与杨博谈谈。关于晋商的事情,杨博才是能拍板的人。”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说得也是。”
    于是就不多说了。
    随即周梦臣就在壶口待了一阵子,并见了周围的父老,询问当地的生活情况,询问周围有没有煤矿,毕竟蒸汽机,是需要吃煤的,而且朔州露天煤固然是极好的,但是如果从朔州运输的话,成本太高了。还召集陕西山西临近府县的官员,召开会议,将修铁路的事情,公之于众,并招揽民夫。而且周梦臣也准备从关中迁移一些灾民来参加这个工程。
    如果周梦臣的计划成功了,壶口镇。请注意,明代是没有壶口镇的,作为有几个小村落而已,不管是后世陕西的壶口镇,还是山西的壶口镇都是建国之后才有的。这里的壶口镇,是周梦臣对两个码头的统称。
    整个壶口镇定然是西北繁华之所,这样的地方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的。也算是为了移民的重要节点。
    提前安排一些人,也是再好不过。
    做完这一切,周梦臣留下徐渭代替处置这里的政务,对接朝廷与陕西,山西两省事务。对此周梦臣一点也不担心,徐渭在周梦臣身边时间长了,周梦臣而今事务繁多,也不是只有一个幕僚了。而徐渭一直能在周梦臣身边担任幕僚长的职位,在周梦臣看来,如果不是徐渭的臭脾气与科场失利的原因,徐渭当一省巡抚,或者总督是绰绰有余的。
    而周梦臣乘船北上,一路逆流而上,到了黄河一处河湾,却见有数艘船只已经等在哪里了。见周梦臣到了,立即有人去引周梦臣的船只去停泊。
    周梦臣下船只后,却见杨博已经在河边支了两个鱼杆。
    周梦臣微微一愣,心中暗道:“这些人都喜欢钓鱼的时候说事,是谁开得头?姜太公吗?”周梦臣一肚子吐槽,还是老老实实的坐着给他留得小马扎上面。先将鱼竿拉起来,重新上了饵,然后抛了出去,说道:“杨兄,我千里迢迢而来,也就不废话了。有几件事情,非你我商议不可?”
    杨博并不奇怪,他说道:“可是用潼关铁路,与壶口铁路收益换秦晋两省赋税抵押?”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看来,已经有人给你汇报过了。”周梦臣微微一顿,说道:“算是吧。”
    杨博说道:“其实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你这样做是冒了大风险的,朝廷是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一分钱要分成两半用。这还是方尚书有办法能做到这一点,秦晋两省赋税不多,但是每年也有二三十万两,对于朝廷来说。也不算是小钱,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倒是你而今的法子好,你这个空手套白狼,传到朝廷了,也是你周梦臣高明,下面的晋商被当成大傻瓜而已。”
    周梦臣说道:“杨兄,你知道的,我没有这个意思?”
    杨博说道:“我当然知道了。我没有怪你。毕竟他们与我们不一样,行商就要唯利是图。至于脸面什么并不重要,但是你我却是朝廷大臣,名声还是有用的,羽毛能珍惜一二,就珍惜一二吧。”
    杨博说到这里,有几分惆怅,不知道是因为周梦臣,还是因为他自己。
    周梦臣说道:“如此说来,杨兄答应了。”
    杨博说道:“我自然答应了。”
    周梦臣说道:“那就谢过杨兄了。”
    杨博说道:“你千里迢迢来此,就为了这一件事情吗?”杨博转过头,不去看饵,而是看向周梦臣。
    周梦臣轻轻一笑,说道:“杨兄英明,我的确不是单单为了这一件事情。”随即周梦臣长话短说,将他的移民计划说给了杨博。
    杨博微微一愣,说道:“其实我这里很缺人,能有百姓迁移过来,我自然举手欢迎,只是,这一件事情是便宜了我,对你却是一件麻烦事情。你这是何苦?”
    周梦臣微微一叹,说道:“河朔一省,三千里河山,三分功绩在我,三分功绩在杨兄,我岂能不珍惜?或许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军功了。总是要善始善终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就罢了,但而今的情况,你也知道,关中地震之后,几年之内,是恢复不了元气的,而今关中一些人口是因为我的赈灾政策,才能活在关中,但是朝廷不可能一直赈灾,自然要想办法安置他们。而且自从成化以来,流民四起,不就是人多地少。而今能先移民一些,让百姓知道,塞外还有活路,不至于铤而走险,也算是为你我积福,也国家销祸了。”
    杨博说道:“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岂能不答应,毕竟这一件事情也是对我有利。不过,我也有一件事情,要拜托你。”
    周梦臣心中明白,政治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都是资源交换。只是他一时间不清楚,杨博想要什么,说道:“杨兄,有什么事情,尽管提,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全力以赴。”


第五十三章 北京变故
    杨博并没有直接说条件,而是话音一转,就说道:“北京这十几日风云突变,煞是精彩。”
    周梦臣一愣,他不得不承认,他在很多事情上,还是比不上很多文官大佬,比如消息传递这一件事情。同样一件事情,从北京到各地的消息,杨博就能比周梦臣早知道几日。
    周梦臣只能通过驿站来联系各地,但是杨博背后有整个晋商的消息渠道,虽然他无法与大明官方渠道相比,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却能比官方渠道更快。
    有时候快上一日,就是天地之别。
    而很多文官大佬,都是有这样的渠道的,虽然渠道根植在什么地方,却各有不同。
    而周梦臣却没有。
    周梦臣说道:“还请杨兄指点一二。”
    杨博说道:“事情很多,一时间不知道从何说起,先说与我有关的吧,我虽然是兵部尚书,但是不能一直在外,兵部事务,还是要有人主持的。宣大总督杨顺已经入京,代掌部务。”
    周梦臣听了之后,冷笑说道:“纵然不用杨兄,也应该用许总督,何故用此人?”
    周梦臣对这个杨顺感观很不好,非常不好。倒不是说杨顺是严党的人。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对于一些有根底的官员,他们才能选择做什么党,跟随那一位大佬,但是对于底层的官员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他们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们要跟随谁?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否则就违背官场道义,里外不是人,这样做的下场,请参考李商隐就行了。李商隐一辈子,何其凄惨,不就是因为在官场脚踏两只船。
    对于男人来说,这可是大忌。官场的柴刀比你想象得要凶狠。
    所以严党之中,不是没有能办事的大臣。但是比例比较少而已,但是杨顺是完全不在此列的。
    在周梦臣看来,杨顺能不能办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但是根本不适合作为边臣。
    周梦臣在大同数年,但是他的上司,与邻居,也就是宣府巡抚与宣大总督这两个官职,其实一直在换,更不要说,周梦臣根本不鸟宣大总督,有事直接与兵部联系,与内阁联系,宣大总督,已经变成了宣府总督。权力大大缩减。
    处于制衡的原则,在宣府任职的一直是严嵩的人。毕竟周梦臣从名义上是徐阶的人,宣府与大同,是北京的两扇大门,总不能交给一个人手中。
    周梦臣回忆起杨顺在宣府做的事情,可以归纳为三件事情,第一抢功,周梦臣毕竟是宣大总督麾下,虽然杨顺根本不可能干预大同任何事情,但是一旦周梦臣做出事情来,他都想抢功,即便抢不到功劳,也要捞些油水,简直是烦死了。而且杨顺的抢功,不仅仅在于在周梦臣这个抢功,还在于杨顺对下面人抢功,但凡有一点点小功劳,都是必须是杨顺的功劳,下面拼死拼活弄出的一点点功劳,都是他的。
    第二,是捞钱。
    各种捞钱,军饷,各种拨款,乃至于走私,等等,凡是能赚钱的事情,他都要沾一手。
    第三,就是唯严世蕃之命是从。为严世蕃寻找美女,一度找到大同来了,毕竟大同婆娘名声在外。
    除却这三点之外,对外是一点战功都没有,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打仗。如果没有周梦臣在大同给他顶着,他早就被辛爱给打残了。
    这也让周梦臣有时候都不平衡,他有时候都想,放开道路,让辛爱去打一下宣府,好让天下人看看杨某人是什么成色。但也只能想想,毕竟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宣府百姓着想一二。
    至于许论,而今是辽东巡抚。也是在抵抗土蛮,与辽东女真等各部第一线,可以说整个九边来看,大明第一大对手,就是土默特部,第二大对手,就是辽东这里的,辽东要面对的土蛮部,朵颜部,女真各部等等。总之看上去不强,但其实很麻烦的。许论处置得都很得体,虽然没有什么大胜仗,但是各部也没有在辽东站什么便宜。在周梦臣看来,许论有兵部尚书之才。
    在历史上,隆庆封贡之后,俺答老实了。之后所有大战都是辽东打的,也成就李成梁的赫赫威名。许论在辽东立住脚,能办事,可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