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陕西人性格都比较直,向来看不上,腹中长虫的南方佬。双方的文化氛围,学术喜好,完全不同。
    韩邦奇对严嵩能有什么好看法?
    韩邦奇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说道:“如此也好,既然你想多留几日,不如去一趟横渠书院吧。横渠书院乃是我关中学士心中圣地。关中读书种子都在此地。也请让关中子弟,一听贤侄高论。”
    周梦臣一愣。他当然知道横渠书院在关中的分量。
    南方有很多书院,心学也是依靠这些书院为中心传播的。并不代表,北方就没有书院了。北方书院密度远远不如南方。但也是有的,横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气学领袖张载,少年的时候,扶灵还乡,路过横渠镇,难以为继,最索性将父亲葬在横渠镇,张载也就在横渠住下来,这也是后世张横渠名号的来临。
    张载晚年在横渠镇讲学,死后,百姓修建张子祠堂。后来被学子改为书院,这就是特用的前为祠堂,后为书院的格局。
    张载关学一脉,在宋后一直在关中传播,即便是在清末,也是有传人的,或许在张载之后,并不算太发达,但却一直深根关中的学派。
    在关中的潜势力很大的。
    即便很多关中士子,未必信奉关学,但是他们与关学士子之间的关系,也不错的。
    横渠书院看似一座书院,但是背后的潜势力非常之大,即便是周梦臣也不敢小视。能去横渠书院讲学,对周梦臣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原因很简单,周梦臣之前不是没有讲过学,但是听他讲课的,要么是周梦臣自己弟子,要么是寻常学子,而在横渠书院不一样,听周梦臣讲学的人,都是韩邦奇口中所说的,关中读书种子,这些人都是有读书功底,甚至在儒学经典之上,有一定的造诣,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甚至可以说,周梦臣之前的讲学,都不能称之为讲学。最少与心学学者所说的讲学,是不大一样的,唯独这一次,才算是真正的讲学。
    讲好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讲不好了,将来很多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只是周梦臣岂能怕了这个挑战,他心中暗道:“我如果连横渠书院讲学都应对不了,将来还有什么勇气下江南,与王阳明的弟子当面对垒啊?”
    “不,正面驳倒王阳明的弟子。最少分庭抗礼。气学又怎么能压过心学啊?”
    周梦臣不求,自己能说服心学学者。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了。想要将自己的观点塞入别人脑袋之中根本不可能,大多心学学者,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研修心学。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悟,乃至于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学术这东西,很难说谁对谁错,虽然周梦臣觉得心学不适合而今的大明,甚至在明代灭亡之后,很多学者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对明亡富有责任。但是王阳明的学问真是一无是处吗?
    当然了不是了,如果王阳明的心学真的一无是处,怎么到了现代还掀起阳明学的浪潮?
    肯定有他闪光点。
    周梦臣从来没有想过,他一讲学,让江南心学学者倒头就拜。这根本不可能,但是绝对不能在论战之中输了,剩下的就是争取中立者了。一旦输了,那些中立者都不认气学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即便王阳明的心学在江南风行,但是真正掌握心学真谛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不过是看个热闹而已。
    偏偏这样的人,就是世间的大多数。
    周梦臣心中转过无数年头,说道:“师叔邀请,我岂能不去?只是而今春耕,在春耕之后,尚有很多事情要做,只能等等了。”
    韩邦奇说道:“那是自然,你只要答应便是了。我也要准备准备,恭候王门气学掌门大架了。”
    虽然横渠书院是关中读书人的圣地,但关中读书人也不是时时刻刻在横渠书院之中。所以,韩邦奇如果不事通知的话,恐怕等周梦臣讲学的时候,人数不会太多的。
    周梦臣说道:“师叔说笑了。不过,在下也不敢有辱师门,必有一得供关中父老观之。”
    韩邦奇见周梦臣如此,当仁不让,说道:“那好,我到时候就要看看,王浚川之后,你承了他几分学问。”
    虽然之后,周梦臣依然在巡视各地工程,但是周梦臣的心思已经在讲学上了。
    王阳明将讲学视为天下第一等事情。而周梦臣此刻也渐渐明白为什么了。天下之间,有太多不足之处了,周梦臣一身即便是累死又能做多少事情?
    必须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大家一起努力,才是更有效率的事情。而且如何寻找志同道合之士,自然是讲学,通过讲学,将与自己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
    甚至周梦臣感觉到,王阳明以讲学为天下第一等事情,其实,就是中国版的思想启蒙运动,只是很多事情,都被明清易代给打断了。
    周梦臣现在抱着同样的想法,只要天下之间,多一个懂科学,懂逻辑,懂理性的人,周梦臣比自己赚钱,比自己升官都要高兴。
    因为这代表我辈有人了。
    而眼前这些庶务,周梦臣早已轻车熟路。根本不用多用心,都能办得妥当。自然将心思都放在讲学上。
    他有时间就在思考,在横渠书院要讲些什么?


第六十三章 督促回京
    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周梦臣再次路过西安见了唐时英。有些抱歉的说道:“吏部已经在选新任陕西巡抚了,我估计两三个月之内,就要到任,我实在抱歉。”
    麦收整整忙碌了一个月上下。
    因为地震,关中全部免税。但是周梦臣还是在韩邦奇帮助下估计了一下,这一次麦收不足往年的五成,所以这就代表着有很大的缺口。
    周梦臣忙碌了好一阵子,才算将粮食的事情搞定。
    总之,赈灾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什么事情了。虽然很多城池还需要好些年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别的不说,单单说潼关城而今还是一篇废墟,甚至之后,很多年都是废墟。因为没有钱修缮。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够了,至于灾后重建,那不是朝廷负责的事情。
    周梦臣接到了北京来的书信。不仅仅有徐阶的,还有张居正写的。
    徐阶的书信写得很可怜,一个个“仆”如何如何。但是这个自称,就知道徐阶的处境一点也不好,在含蓄的说明他无能为力之后,又大篇幅写了严嵩如何横行,并请周梦臣尽快忙完陕西的事务回京。似乎他周梦臣回京迟了,就只能给徐阶收尸了。
    张居正的书信,就直接多了。直接点明了。六部尚书之位都已经落在严党手中,即便是都察院都察御史虽然没有在严党手中。但是都察院下面的言官已经被清理一空了。
    当然了,严党的手段太过了一点,徐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六部之中都有不少人愿意为了抵抗严党而出里力,一时半会儿徐阶在六部的话语权不会完全消退。但是很明显,这不是长久之计。
    张居正也说徐阶而今夜不能寐,几乎亮灯到天明。只能上门去求严嵩。被严世蕃数次羞辱,甚至称之为徐婆婆。
    总之北京的局势很不好,张居正也请周梦臣回京。他准备与徐阶商量,要推周梦臣入主兵部,最少不能让严党将重要位置都占了。
    还是那一句速速回京。
    周梦臣作为赈灾大臣,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反正天高皇帝远,他多等几个月回京,或者早一点回京,都是可以的。
    周梦臣思量片刻,他决定,现在不回京。
    一方面是对徐阶的信任心,他觉得徐阶向严嵩示弱,甚至自取其辱的手段,简直妙极了。
    无他,在北京永远不要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真正的主宰就是嘉靖,不是别人。严党一下子握住六部尚书,这简直让周梦臣吃惊之极,他觉得严嵩是不是有毛病了。他既然敢这样做?
    周梦臣很清楚嘉靖心中的格局,严嵩与徐阶是互相牵制的,一强一弱是可以的,但是一生一死是决计不可能的。徐阶能舍下面子,被严世蕃小辈羞辱,还能唾面自干,这哪里是给严嵩看的,这是给皇帝看的。让皇帝知道,他徐阶已经不行了,已经黔驴技穷了。如果他老人家再不扶持一下,那么徐阶只能投靠严嵩了。
    对于嘉靖来说,这怎么能行?这是他布置的所有格局的破坏。嘉靖一定会出手再次平衡两人的。
    但是同样,周梦臣也明白。徐阶是被逼到了极点了。毕竟能当大学士的人谁不要面子的。后世徐阶有一个外号叫做甘草阁老,就是没脾气。实际上,一个人就有脾气,徐阶也不是出生就是这样的,而是在当了严嵩十几年副手,一点点将自己的脾气给抹平了。
    而今徐阶发展情况与历史上是有些不同的。故而徐阶还不至于要到徐婆婆的地步,而今一点尊严一点面子都不要了,还自己扔到地面上,让别人踩上几脚。
    不是逼到极点,是不会这样做的。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里地步,周梦臣估计徐阶最艰难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了。剩下就要看天意,看嘉靖的意思,嘉靖让徐阶什么时候否极泰来,徐阶就什么时候咸鱼翻身了。
    周梦臣何必要回京,回京做什么?等已经磨刀霍霍的严嵩将刀子对着自己?
    再者,周梦臣还在等壶口铁路完工的。
    随着这几个月的准备,壶口铁路也正式开工了。徐杲说一个月完工,那是一切原材料准备妥当的情况下。而今却不是。
    从大同运输过来的原材料,一直是时断时续的。壶口铁路的工程,也只能做一阵子停一阵子。但是总体上进度并不算慢。
    毕竟这年头刚刚出现的铁路,与后世相对都是非常简陋的。简陋到几乎是在地面上铺两条铁轨而已。
    周梦臣更想看道铁路完工之后,再回京师。
    所以,就写信婉拒了。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这一次他的选择,让他与徐阶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远。不过,正如杨博所言,而今的周梦臣已经是嘉靖不能忽视的存在。徐阶又是处于在被严嵩打击最弱小的时候,两人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但是到底有多少,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更不要说,随着气学的发展,与心学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大。
    之前的气学,不过是周梦臣一个人传播,再加上三五个弟子,放眼大明,简直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派,毕竟即便心学大盛,并不意味着各地就没有这样的学派了。不说别的关中的官学,单单说声势不小的甘泉学派,甘泉学派,乃是湛若水创立的学派,也算是心学一脉。湛若水乃是王阳明的至交好友,两人在学问上也有过切磋,但是毕竟不是一派。而且湛老爷子,而今高寿,九十多岁的人了,还在外讲学。
    除此之外,还有心学内部派系,还有其他学派。气学根本不被他们看在眼里。
    但是而今却不行了。
    随着周梦臣的功绩,王门气学大有走出大同,遍布秦晋之态。如果周梦臣能得到关学的支持,气学坐拥两省,即便心学也不看小窥。更不看小窥的时候,周梦臣走的路线。
    可以说,这种一边做官一边讲学的路线,乃是王阳明独创,心学后辈效仿的。而今周梦臣却拿来用了。而徐阶身为心学护法,得到心学一脉不知道多少政治资源,让徐阶在内阁站稳脚跟,怎么能让气学一直发展下去?
    所以双方的分歧,将来恐怕要大于合作。
    周梦臣越发预料到了一件事情,等严嵩下台之后,就是周梦臣与徐阶之间动手的时候,只是不知道张居正怎么选择?
    而今的周梦臣也不迷信历史名人了,即便与张居正在朝廷上相争,周梦臣也不会觉得自己会输给他吗,只是可惜两人十来年的交情。
    这些周梦臣自然不会给唐时英说。只能将不能挽留唐时英的结果告诉了他。
    唐时英也不奇怪,说道:“下官早就知道,谢过周大人。”
    周梦臣说道:“你回乡一段时间也好,宦海沉浮,想来少回家吧。休息一阵子,只是要保重身体,将来朝廷一定会有倚重你的地方。”
    唐时英一愣,他明白,这不是朝廷有倚重他的地方,而是周梦臣有。
    是的,周梦臣觉得唐时英人才难得,而且周梦臣也觉得自己口袋里面实在缺人。而今周梦臣争一个尚书位置,还有一些力有未逮,但是争一个巡抚,却未必不能。
    但问题是,他争下来,又给谁来坐啊?周梦臣的根基浅薄暴露无疑。


第六十四章 横渠书院
    周梦臣窜得太快了,他嫡系之中,几乎没有能胜任一省巡抚的官员。而眼前的唐时英是有能力,没靠山。虽然年纪大了一点,但是未必不能一用。而且其他这样级别的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