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梦臣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我虽然不在这里的,但是在京师还是有一点点影响力的。这一条铁路修建之后,就立即会开始潼关铁路的修建,潼关铁路虽然距离远了一点,但是一切具备的话,想来今年年底,就能修建好了。这两条铁路,一年连税带费,收百万两,不多吧。”
张允龄说道:“似乎不多。”
周梦臣说道:“那张兄可有意代朝廷经营两地的铁路?一年承包价一百万两。用于抵消之前的贷款。”
张允龄对周梦臣这个说法,微微一愣。随即盘算起来。
对于周梦臣这个说法,张允龄是有心理准备的。他要计算的是,一年能不能赚过这一百万两。这个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张允龄细细估算了一下,得出结论。那就是一百万两每年,估计前两年,甚至前三年,都是赔本的。但是在后两年却能赚回来。但赚的并不是太多的。
至于前两年甚至前三年,为什么会亏损,乃是因为市场开发的问题,刚刚开通的航道,消息还没有传出去,之前黄河河道之中的船只,乃是于其他配套设施不多,别的不说。从壶口以上到塞外,这一段河道,根本就没有多少船只,有的也是少渡船。
没有船只,就是铁路能吞吐百万吨,也不会赚钱的。
但是只要壶口铁路开始运行。定然会有人填补这个市场空白的。但是一切都需要时间,等上一两年之后,局面就打开了。能全部发挥出铁路的潜力,自然不会赔钱了。
就好像运河一样,其实在运河上,也就朝廷每年赔上百万两之多,运河两岸乃至管运河的官员都是赚大了。只是这种赚不会体现在朝廷的账册之上。
从此也可以推出黄河正成为一条运输线路,其中利益。
不过,却能给晋商带来垄断性的经营地位。
无他,控制了未来的潼关铁路,与现在的壶口铁路,就控制了黄河整个航道。只要稍稍做一点点手脚,就能让西北乃是塞外的市场,都跪晋商独占。
在铁路上少赚的钱,可以在其他方面赚回来。所以,即便稍稍赔上一点,这一件事情也是能做的。更不要说,杨博已经交代过他了,甚至准备在有些时候,让晋商大出血来支持周梦臣。用来维护双方的关系。有杨博事前交代,这个时候,张允龄其实没有多少选择权。只能答应下来,他有的仅仅是讨价还价的权力。
第八十章 铁船立项
而且张允龄也要考虑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借给周梦臣的钱,周梦臣就要回北京了,这贷款谁来还?后面的官员会不会不认账,朝廷会不会不认账。也就是说,今天这局面,是用纸面上的五百万两支付的。钱没有落袋为安的时候,永远不是真正的钱。
这个时候,张允龄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允龄说道:“此事,我代表晋商上下答应了。”
周梦臣说道:“好。徐渭,你去与张兄谈吧。最好今日给谈下来,我还要拿着去给陛下看的。”
徐渭立即上前说道:“是。”随即给张允龄做出一个请的手势。两人下去如何谈细节自然不用说了。
周梦臣之前也想过很多经营铁路的办法。最后发现,都不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
周梦臣可不想,他的铁路今后会迎来一个,一挥手就不收费了,让人免费用的上官。奈何大部分文官对收税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周梦臣不是不想,让官员直接经营铁路,弄出一个铁道部,或者铁路公司一般国企,但是周梦臣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因为大明官僚体系,根本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现实就是这样的。大明的官员加胥吏的制度,来管理铁路。结果定然是一团糟糕,甚至将铁路搞成赔钱的事情,也未必不行。
周梦臣坐镇倒是能够将一个完整的铁路章程弄出来。但是今后很多人官员维持,也是问题,最后一直是周梦臣一系的人,这些人不会也不敢反对周梦臣定下的规矩。
周梦臣越发觉得,他遇见最大的难题,就是人。不是一个人,而是大量能够跟得上他的思维,并能将他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的人。
只是这个问题,一时间是解决不了的。周梦臣想来想去,只能用包税的方式,将铁路让商人来办。
为了赚钱,商人一定会将事情给办好的。而且大明的税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很多包税制度遗留,为了征税方便。各地的赋税都是定额的。即便这样盐税还在一直流失,还不如,包税给商人,从商人手中搞钱。方便。
这一百万两的数目,周梦臣也并不是快给的,是在他预估收费的情况下,又加了二成,一方面取一个整数,另外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利润的,本想等张允龄讨价还价。但没有想过一口答应下来。
周梦臣立即明白,虽然很多人都说周梦臣能够点石成金。但是他自己知道,他的点石成金,都建立在技术的发展上面,而不是经商。真正经商经验上面,不管是他还是徐渭都有一些欠缺。
包税制度,虽然不完美,周梦臣也不满意,但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是最适合大明的制度了。
顺便让周梦臣将欠黄河银行的贷款给清了。周梦臣其实也担心,借得钱,今后不好办。所以先将这一件事情给圆过去再说。
周梦臣在壶口北边的孟门港。看着滔滔黄河流入一线,看着新修建的孟门港的码头上,只有寥寥数艘船。问徐杲说道:“刚刚问你船的问题,你想得怎么样了?”
徐杲摇摇头说道:“弟子愚钝。实在想不到什么样的材料能代替木材。”
周梦臣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殷宗伊道:“在你看来,什么材料能代替木材造船?”
殷宗伊沉吟片刻,说道:“弟子一直有一个想法,水泥能不能造船?”
周梦臣一愣,反问道:“你怎么想起这个?”
殷宗伊说道:“弟子在经营桑干河上船运的时候,就想过如何快速造船,弟子想得最快速的,最好能用水泥浇灌,一次成型。当时只是一个妄想,但是事后想想,觉得或许有可能啊。只是还没有试过。”
周梦臣看着殷宗伊,微微一笑,说道:“你可以试试。”
后世内河之中,有大量的水泥船,周梦臣没有见过实物,但是见过照面。但是现在的水泥能不能造船,周梦臣却不知道了。毕竟而今的水泥虽然也称作水泥,但是本质上与后世水泥的性质有天壤之别,就好像周梦臣刚刚也坐了火车,但是与后世的高铁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后世水泥能做到的,而今大明的水泥,能不能做到,周梦臣并不知道。只有试过,才知道行不行。
殷宗伊得到了周梦臣的肯定。立即说道:“是。弟子回去之后,就去试试。”
周梦臣说道:“你们有没有想过铁也可以造船?”
“用铁?”徐杲说道:“弟子听说过南宋有铁船,老师说的,就是这种铁船吗?”
周梦臣轻轻一笑,说道:“自然不是。南宋的铁船,我也有所耳闻,不过是木船上面铺了一层铁甲而已,算什么铁船,我要说的铁船,是全部用铁造的船只。”
“你们都是见过军器监冶炼铁的。铁这东西,虽然价格很高,但是真要造起来,其实并不难。木头反而更贵重,能造船的大木,无不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大木,不要说西北之地,即便中原,乃是东南之地,这样的木材有多少?你们心中也是有数的。为了三大殿的主梁,从西南深山之中运出的大木,不知道折了多少性命,每一颗木头要要数千上万两之多,同样的铁,量越大,反而越便宜。从成本上来看,现在或许铁还贵,但是时间长了,铁价定然比大木的价格要低。”
“而用木头造船也有相当不便利的地方,必须晾数年,但是用铁就不必了。”
“我将这里的学院,不名之为铁路学院,而是交通学院,就是不想让你们的精力,仅仅放在铁路上面,要秉承交通天下的雄心,也要关心别的方面。铁船这个项目,也就交给你们了。我希望今后黄河上,能够看到大量你们造出的铁船。”
周梦臣这也是为了未来着想,未来的大明一定会经历与西方列强的海上争雄的。
而西方造船业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了,对海上造船,已经有很成熟的工艺,而大明却不一样,长期禁海,周梦臣都不知道,当年造郑和下西洋船的手艺保留下来没有。而且即便保留下来了。这种大船,能不是适应即将到来的炮战时代。更不要说,即便不说造船,单单说木材本身,大明就储备不足,西南木材成本太高,辽东的木材倒是好。但是木材从出山,到能够用来加工成为船只,非四五年的时间不可。
很多时候,都没有这个时间。
而且铁船毕竟代表着未来,如果能提前点出铁船的科技树,将来造海船的时候,也就容易多了。而且以周梦臣对大明对金银铜铁的加工手艺来看,其实搞出铁船,并不困难。
最大问题有三个,一是铁船这样大铁件,有些太大了。之前没有怎么造过。当然了,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武当金殿这样的大件也是造过的,各种铆钉焊接技术其实都有,请注意,这里的焊接技术,不现在的电焊等各种焊接,而是比较传统且古老的加热焊接技术,很麻烦的。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还是防水,防锈等工艺。造出一艘船不难,如何能让船只长期使用才是最难的事情。
再有就是铁船动力问题,沉重的铁船寻常风力根本吹不动,不过而今已经有蒸汽机也不是问题。
周梦臣给出的课题,他们两个人没有拒绝的理由,只能说道:“请老师放心,这一件事情,我们立即开始准备。”
第八十一章 殷正茂的野望
周梦臣不能在壶口多待,只能待了一日,随即放下他在西北最后一件事,乘船北上,
一路上考察黄河北上这河流如何。
总体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些地方水比较浅,最浅的地方,不过一米左右,甚至可以涉渡。但并不是不能航船的。只是这船只的规模是需要得到控制的。
周梦臣调查了不少一手资料,虽然他今后很有可能不会再管黄河的事情了。
其实,这是他第二次走这一次路线,上一次是去见杨博,只是季节不同,黄河的水情也是不同的。周梦臣就发现很多数据是与春天不一样的。
周梦臣在偏关下船。而此刻的偏关与之前的偏关已经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有完整的军事要塞,甚至有些地方都是刚刚修建好的,但是这里的守军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了,不过百十个老军,能做得也仅仅是打扫一下偏关的卫生而已。
因为河朔省的建立,让偏关失去了军事价值。所以偏关的驻军,大部分都调到北方了。即便是老弱,也会安置在草原上屯田。精壮更是安排进河朔省的卫所之中。
因为进京的原因,周梦臣并没有再去见杨博。
但是在偏关这里也听到不少关于河朔省的消息。
周梦臣与杨博联手的移民计划,做得不错,而今丰州城已经开始修建了,估计修建丰州城的陕西民夫,很多都不会回到陕西了,因为杨博在施工之中,用更好的条件勾引他们留在丰州,成为丰州第一批汉人。今后还会很多陕西人陆陆续续到来。充实丰州人口。
而各地军队都沿着黄河安置,老弱解甲为民,也要在黄河北岸耕种。这也是杨博安置的另外一个移民方向,嘉靖三十五年到现在,杨博最少移民二三十万,有这些人口在,纵然汉人不能在某些地区占据主导人口,但是也足够让蒙古人不敢妄动了。
只是杨博也在上书请求致仕了。
毕竟河朔省一切都到了正轨之上,再加上朝廷上风波恶。杨博已经决定先退一步,毕竟早晚这一步都要走了。不过,杨博主动请求,中枢也是走流程的。
周梦臣估计杨博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回家守孝。
周梦臣从偏关上马,一路到朔州。在朔州,大同知府殷正茂来迎接周梦臣了。
周梦很见了殷正茂,此刻的殷正茂颇有几分意气风发的样子。双方还没有那寒暄几句,殷正茂就提出了一个让他没有想到的议题。
殷正茂说道:“大人,之前您在大同的时候,是想过修铁路的。最后因为各种原因都能没有修成,而今我想继承大人想法,在大同修一条铁路,大人觉得该如何修才好?”
周梦臣一愣,问道:“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殷正茂说道:“大人在大同五年,之前大同不过边镇之一,寻常一个府,而今大同上缴朝廷的赋税,几乎顶一个山西省,而所谓河朔省其实就是靠着大同赋税支撑的。各方面都向大同要求,而大人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