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传弟子明白。更远一些,就不大明白了。
只觉得龙溪先生,也就是王畿。是王门的代表。
故而王畿一出现。下面顿时安静下来,无数学士用崇拜的目光看向王畿,让周梦臣有些吃味。学子们对周梦臣的态度,与对王畿的态度,简直是没有办法比,这让周梦臣有些不舒服。
不过,周梦臣刚刚出生的时候,人家王畿已经开始讲学了,数十年积累的声望,周梦臣不及也是很正常的。
即便,周梦臣这样做心理建设。但是不舒服依然是不舒服。甚至有一点点忧心。
因为,周梦臣很明白,学术上的争端,特别这种偏哲学方面的争端。是没有严格上的谁对谁错的。即便周梦臣这十几年一直研究这么对付阳明心学,但是他也明白,王阳明被人推崇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在这一次讲学上最大胜利,是将气学传播给更多,吸引更多的江南学子拜入气学门下。而看现在的状况,即便他能将王畿驳倒,并踩上一万之脚,但是在人心的争夺之上,恐怕不大可能胜过王畿。
就在周梦臣满心不是滋味的时候,王畿开始讲学了。周梦臣立即开始认真听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王畿是讲学的老手了,简直信手拈来。
他先讲王阳明的学问,王阳明的学问,其实就三个大关节。支撑起了王阳明心学的所有理论,第一是心即理。第二,知行合一,第三致良知。
周梦臣对这些熟悉的很,熟悉到了,让周梦臣上台去讲都没有问题的。毕竟是日日揣摩,想要攻破的学说。
只是周梦臣听着听着,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他学到的心学不一样。周梦臣关注心学,自然是关注王阳明。王阳明一些文章手稿,讲学的文稿,周梦臣都暗中托人找来。是有过研究的。
但是而今,王畿讲的似乎也是心学。也是王阳明的路数,但是怎么总就的不对劲。
只能说周梦臣在学术情报收集上出现了失误了。
王阳明之学,王畿与钱德洪得传。但是王畿与钱德洪的矛盾,在王阳明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个大学者,也是一个好老师,他教授弟子,从来不硬来,而是顺应弟子的习性教授。王畿天资傲人,读书做事,一通百通,从小到大,都是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钱德洪为人朴质刻苦,在很多事情不够灵活。
两个人的性格差别,并不妨碍两人都可以做一个好学者。
致良知乃是王阳明根本学说,也是王阳明最得意之所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省的功夫。
将人心与天理等同,细细思量自己的本心初心。然后反观自己现在的想法,很多东西都是与本心不合的,然后一一反思,将这和念头去掉。
但是王畿某人觉得,自己一明心体,后面的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哪里用什么工夫去去一克服驱除?似乎对他而言,明白了好好学习这个概念,今后定然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间没有过程。
而钱德洪却不是这样的,他觉得,人明悟本体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做了很多违心之事,但是这些违心之事做久,都成为习惯,就难以轻易克服,要下工夫,时时刻刻的存想。才能达到良知的境界。
于是他们去问王阳明。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王畿啊,你的说法是对的,不过,你这是上根人的教法。良知这东西,你自己本来就有,不假外求,但是这种办法不能适合所有人的,这一点你要向你钱师兄学习的。”
王阳明又对钱德洪说道:“钱德洪,你说的也不错。不过,这是下根人的教法。而且也是有瓶颈的,毕竟良知人心自有,你这样下工夫,固然进益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也难免强求了。心如太虚,何物不有,一闪而过,又有何物是太虚之障。”
大体感觉,王畿太过聪明。对很多事情理解就有些轻浮了。或者他就是聪明如此,一念而过,就得明白。而钱德洪为如朴质,学问一步步的做下来的。又太过执着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有些过去的事情,本来不是什么事情,如果时时刻刻去克制,去驱除,反而执念更深。这
所以,王阳明让他们两个互相学习。一个不仗着自己的聪明,就轻视本体功夫。一个也不要过执着,过犹不及。
但是王阳明此去,在广西回来的路上,就病逝了。而他们这两个弟子,非但没有互相学习,反而相互指责,在原本的基础上更加偏执,钱德洪隐居深山数十年,下足了苦功夫,要为心学夯实基础,但是本质上,还是太执着了些。一点也不潇洒。如果王阳明在的话,也未必喜欢自己最喜爱的弟子自苦如此。
如果说钱德洪当年的毛病,发展到现在,只是苦自己的的话。而王畿的问题是,他以他强大的影响力,将整个心学都带偏了。毕竟王畿在心学之中的地位,他讲得话就是现在心学的标准。
第八十三章 王畿出手
王阳明在传立学说的时候,其实已经参考了道家与佛教的一些说法。但是本质上,王阳明的学问还是儒家的。
他的逻辑很清楚,心即理,心是一切根本。知行合一,心中有一念发,就是知,而心中这一念,也是行。如果心中一念发出来的是恶念,就应给却克服,从源头上去掉,如心中有一念是善念,就应该去扶助。从心头上做到扬善去恶。这就是本体工夫,也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
王阳明也承认,有一些人,是天生资质就好,根本不用废话,一点就通,一说就透,如王畿这样,这个克制功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到了王畿这里,只重本体不重工夫。也就是说,王畿觉得只要悟通本体,下面就一通百通了。
如果说在王阳明这里,心学是有顿悟渐修两条路的话,那么到王畿这里,就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顿悟。
这也或许是心学在王畿手中,传播日广的原因,因为,他严重的偏向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了。
禅宗能成为佛教之中最后的赢家,将其他的宗门全部打倒,原因有很多,比如禅宗的思想内核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本土宗门,而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最重要的大概是禅宗太简单。
一声顿悟,似乎都有了。
净土宗还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在西天留位置。而禅宗一声顿悟,就能成佛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否定顿悟。毕竟有些人的确很聪明,有些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也很有可能忽然开窍,顿悟了。这都是有的。但是这种自己的感受,别人很难清楚。你是真顿悟,假顿悟。
似乎但凡能学会几句机锋。说两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能成高僧了。门槛之低,太适合附庸风雅的人们了。
而今王畿就是这样的。
并不是否定王畿自己对心学的理解。毕竟能被王阳明选中,王畿绝对是当时顶尖的人才。但是王畿不想想,天下如他那样的才几个。他这样一刀斩断,只要本体,不要工夫,其实就是本体工夫都不要了。
所以后世很多学者都批判王畿,说他的学问,根本就是逃禅。
而周梦臣以正统阳明学去参考,自然听起来百般不是滋味。正在周梦臣还在思考一个问题,那是他自己搞错了,还是王畿这边有了新变化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王畿讲学也讲得差不多了。
看上去效果很好。
王畿讲学多年,对这种活动在熟悉不过了。不像周梦臣还要做很多准备。而且苏州又是王畿多次讲学的地方,也是王门传播最广的地方之一,可以说,王畿一呼百应。下面的人听得如痴如醉。
王畿目光扫了一眼周梦臣,话音一转,说道:“今日也讲得差不多了。说两句题外话。”随即两句题外话,一下子将矛盾对准了周梦臣。
首先是,王畿用朱熹的学说,将气与理的关系阐述了一遍,然后以心即理,理生气,推导到心无外物,这也是王阳明的观点,严厉的驳斥了某些是非不明,哗众取宠的人。
周梦臣心道:“你不如点我名字。”
不过,周梦臣本来就准备迎战,只是万万没有想到,王畿这样不留情面。毕竟周梦臣在后面留了论战的时间,而不是现在这样不留余地。这样一来,已经重重的得罪了周梦臣。
讲学之中互相辩驳,不过是学术上的分歧。有些人学术上是对头,但并不妨碍他们平日里是朋友了。比如湛若水与王阳明。他们两个互相切磋,一直是有一些观点不能相容。但是并不妨碍两个人是好朋友一辈子。
而今王畿今日这个举动,有一点点上升到私仇之上了。
周梦臣早有准备,甚至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样他不用找什么人挑事了。
只是,他细细一听,顿时觉得棘手。
王畿这个人怎么评价都行,但是决计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他反驳周梦臣的气在理先,也就是王廷相的气本论。真是洋洋洒洒,挥洒自如,无数观点喷薄而出,在周梦臣看来,是有很多强词夺理的地方,但在儒家语境之下,一时间周梦臣找不道可以反驳的点。
并不是周梦臣觉得自己没有道理,而是他披着儒家这一层皮,限制了周梦臣的发挥。几乎所有一切论据都要从儒家学说中找。周梦臣除非掀翻这个体系,否则在儒家这个体系中,周梦臣根本驳不到王畿。
是的,周梦臣这些年学问见长,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但是问题是,王畿是何等人。他是半个屁股坐在王阳明传承上的人,是王门座主,二代掌门,虽然他这个二代掌门,不被很多同门支持,但不妨碍他的地位。
作为一个本来天资聪慧,又得名师教授,沉浸在儒学之中六十年的老者,周梦臣那一点点的儒学修养,对外能称上大儒,但是对王畿还是不够看的,特别是在基本儒学问题上的。
在儒学这个框架之中,王畿的辩才,可谓虎步江东,天下无双。
周梦臣心中暗道:“不管了,事实会证明一切的。”周梦臣强制给自己打气,觉得自己的学问乃是最符合物理事实的。王畿可以辩倒他,但不能否决事实。
周梦臣这样想,还是太天真。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对错与否,并不是对错本身,而是在于制定规则的人是怎么想的。
王畿会将自己下降到周梦臣的维度,与周梦臣辩论,周梦臣的理论与实验,符合不符合物理现实,这就太天真了。
王畿将气本论批了一个够,这对王畿来说,简直是不用动脑子的。毕竟气理之争,从宋代就有,王阳明在的时候,也与王廷相,罗顺钦做过谈论,如此经典的题目,王畿岂能没有专研过,这并不是他针对周梦臣。而是儒学大部分题目,王畿其实都研究过的。
不过,下面的事情王畿也要稍稍费些脑子。
因为周梦臣那些数学物理的东西,王畿听不懂。所以,他稍稍耍了一个花枪。说道:“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这一段是出自屈原的天问。
王畿说道:“少读天问,知天地之悠然,诚不是我等可以妄测的,自古以来,有不少人,以数解道,或曰梅花,或谓奇门,还有什么四柱,易算,层出不穷。君子敬鬼神而远之。此等虚妄之言,不能登大雅之堂。谁能相信,日月大小是能测算出来?却不知道太阳几斤,太阴几斤?”
王畿如此一说,下面顿时哄堂大笑。
周梦臣紧紧握住了手,脸上颜色不变,心中暗道:“失策。”
王畿言语之间,轻描淡写的将周梦臣所以数学计算,纳入算命卜卦一流。将对自然物理倒向不可知论的方向。其实周梦臣有办法辩驳,真正让他感到伤心的是下面的学子。
王畿明明是胡言乱语,为什么下面都欢迎?
周梦臣心思一转就知道了。
因为他们也听不懂,可以说,他们并不知道周梦臣讲得是什么?即便昨日有几个物理实验很好看,但也是就看一个热闹。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王畿本身就代表权威,他这样一说,似乎也代替他们否定了他自己自我怀疑。不是他们不懂数学,而是这数学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第八十四章 如何应对?
正因为这些人不懂,不明白。周梦臣即便说得正确,也能被王畿轻而易得的否定。
这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很多时候,只要在价值观相同的时候,才有人去看你验算数学题。
周梦臣知道,将来反驳王畿,不可能从数学物理这上面来了。什么天体运行论,什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日心说,都没有什么用。他心中暗道:“估计昨天那几个实验也没有什么用了。”
果然不出周梦臣所料。
王畿接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