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周梦臣宁肯放弃而今所有仕途,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原谅自己在历史上书写出一个跪着的周梦臣。
所以,他只能选择另外一条路。
在这个时代越久,周梦臣越发明白,嘉靖权谋也好,刻薄寡恩也好,嘉靖的确是缺少不少深邃的视角,这大概与嘉靖所受到的教育有关系。他接受的仅仅是藩王教育,根本没有正儿八经的接受过儒学教育,在他心目之中,儒学大抵都是虚的,根本不知道,儒学看似迂腐的理论下面,隐藏着大明真正的治国之道。与体制运行规则。
嘉靖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东西,玩得炉火纯青。但是这又如何?大明天下还是每况日下。
嘉靖如果真正理解了儒家那一套,不敢说做一个有为之君,弄出一个盛世出来,但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如弘治皇帝还是可以的。
也不至于而今大明朝廷举步维艰,大有山穷水尽的感觉。
当然了,这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理学这一套解决方法越发不能解决大明社会出现的层次不穷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儒要创立新说,就是来补救理学僵化的问题。
正因为嘉靖不懂,而且嘉靖自诩聪明,是听不去儒臣的劝谏。当然了,有些儒臣真是将书读死了。他们也不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有的是真明白,但是如此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如何好给皇帝说,皇帝听明白,学坏了怎么办?
毕竟理学很多时候是不让讲利的。只能含糊的去点,让皇帝自己去悟。
但是嘉靖从来是让别人悟他的话,怎么可能去参悟别人的想法。
他没有这个想法,自然也领会不到很多话里有话。
人与人最大距离,就是面对面交流,你却不知道我想说什么。更不要说,能与嘉靖面对面的大臣能有几个?
而且嘉靖对朝廷的控制能力,还有嘉靖的魄力,他如果下定决心的话,是能够推行一场变法的。而大明之后的皇帝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周梦臣与太子关系不错,但是太子本质上很弱的,他或许能放权,但是变法并不仅仅是皇帝能放权就行了。
在大明没有一个坚定的皇帝支持,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的。
所以,在嘉靖有生之年,周梦臣必须上位,并且变法。一旦嘉靖去世之后,周梦臣很多想法都会胎死腹中。而且等某位明白皇帝,或者干脆控制力比较弱的皇帝上位,周梦臣很有可能会被反攻倒算。
而且即便不算这个时机,单单算周梦臣的年纪,这也是最合适的时间段了。
变法这一件事情,所付出的艰险,要百倍在地方上做事。而今周梦臣三十多岁,从这个岁数到五十岁之间,是他最有能力的有精力的时期,最多要到六十岁,在六十岁之后,周梦臣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有旺盛的精力。
一个太平丞相,或许周梦臣六七十岁还能做。但是一个变法的首辅却不容易做的。张居正死的时候,不到六十岁。在别的文官士大夫,能活七八十岁的时候,张居正不足六十岁,固然是张居正自己生病,也未必不与繁重的政务有关系。
周梦臣可不想搞得,出师未捷身先死。
周梦臣下定了决心,说道:“请罗师叔放心,这一件事情我记在心上。”
罗钦顺并不知道周梦臣下定的到底是什么决心,只以为周梦臣将他的话听了进去。却不知道他将周梦臣逼得更紧了。
罗钦顺看了看天色,说道:“时辰不早了,我要走了,能在临终之前,看见有你在,大明江山后继有人,我也可以去禀告太祖皇帝了。今后,不要再这么莽撞了,多思多想少行。”
“多谢师叔教诲,我会牢记在心。”周梦臣听得出来。罗钦顺语之中的真情实意。也明白,以这个时代的交通。很有可能这是他们最后一面。
罗钦顺在后辈的搀扶下去上了船,从此离开了苏州。
在几个月之后,周梦臣听到了罗钦顺的噩耗,也是一时失神,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次虎丘之行,给罗钦顺的身体带来极大的负担,还是罗钦顺天命到了,毕竟八九十的人了,什么时候走都不奇怪。
但是周梦臣心中的惭愧却是抹不掉的。
当然了,这个是后话。
此刻的周梦臣虽然心思重重,但也算是为讲学划上一个句号。而顾应祥来回奔走在苏州本地,办六艺书院,甚至请来的唐顺之作为教授之一。唐顺之,周梦臣很熟悉。毕竟这是天下人公认的知兵大臣之一。
不过,唐顺之的仕途一点也不顺,赵文华在的时候,唐顺之与赵文华有交往。赵文华多次推荐唐顺之升官。但是唐顺之并没有接受。唐顺之附从赵文华,是因为家乡有倭寇,他要抗击倭寇不能与不当时的掌权者有交际。
同时,他也看出严党的溃势,自然也不愿意上严党的船。于是地位上就有些不尴不尬。几乎是赵文华的幕僚。
周梦臣来了之后,一下子将赵文华给干掉了,唐顺之的身份更加尴尬。说他是严党余孽也不为过。
不过唐顺之身份地位在哪里放着,就资历而论,他并不比胡宗宪浅多少。是能够大用的人才。只是周梦臣这样弄死了赵文华,而唐顺之立即攀附周梦臣,未免太难看了,虽然唐顺之自己并没有接受赵文华多少馈赠。但是之前关系在,总是有一些不方便的。
唐顺之准备先看看。
这一看,他出山的想法就淡了。原因很简单,周梦臣在江南做的的种种,有条有理,在作战安排上,虽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也算是按部就班,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
倭寇的嚣张气焰一下子被压制住了。
唐顺之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其实他对当官虽然有些想法,但是想法并不大。
这一次,顾应祥邀请他,唐顺之答应下来,不知道是不是有重新出山的想法,在六艺书院打一个中转,彼此两便。还是真得专心与学术。但是不管怎么样。唐顺之都是周梦臣不可忽略的人才。
唐顺之不仅仅是知兵大臣,历史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受到了唐顺之的影响。也是一个全才,兵法,航海,数学,文章,儒学,都有研究。可以说是周梦臣最喜欢的一类人才。
而唐顺之思想上会和朱王,倾向于实学。
如果能将唐顺之拿下,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得力助手,在学问上也是一员大将。不过,而今周梦臣不能着急,他要先摸摸唐顺之的心意,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政事需要处理。要看看唐顺之在六艺书院做事如何。再做打算。
第一百零四章 杀鸡儆猴
扬州盐运司衙门。
扬州最好的衙门,并不是扬州知府,也不是扬州兵备道,而是扬州盐运司衙门。
王崇古这一次到扬州,根本没有进扬州兵备道衙门,而是以总督特使的名义,在盐运司衙门召集扬州所有官员开会。
王崇古自然知道他要做什么事情,他才不会去兵备道衙门做这样的事情,毕竟谁知道到时候冯化龙会不会做什么不理智的事情,而且王崇古也是很明显的杀鸡儆猴的想法。
一时间,他也没有时间将江北大部分官员给弄下来,所以只能先将他们的胆子给吓破,才能让他们乖乖的听话。
等所有人都来到之后,王崇古这才姗姗来迟,毫不犹豫的占据主位,说道;“而今倭寇肆虐江北,天下震动,让总督大人很被动,总督让我来看看,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所有文官都看向冯化龙,冯化龙淡然的说道:“这都是下面的士卒不得力。我已经上奏朝廷,请处罚卢镗。好给上上下下一个交代,王大人静候北京处置就行了,何必大做声势,最近江北局面这么乱,大家都很忙的。”
王崇古听了,脸色不变,说道:“诸位真是如此吗?”
冯化龙一口咬定,说道:“难道还有假?”
王崇古看着冯化龙,眼睛之中伪装的笑意一点点的褪去,变成了冰冷刺骨的杀意。他本来有些觉得周梦臣做得太过了,毕竟这是一个文官,说杀就杀,有些不大合规矩。
但是而今才发现,有些人实在是无法沟通,或者说沟通成本是在太高,高到还不如一刀杀了爽快。
冯化龙这样嚣张,自然是有底气的。他父亲就在南京,严阁老与小阁老在京师,下面都是严党的党羽,周梦臣这一段时间用心江南,江北这边都还保持原状的。这一切都给了冯化龙勇气,如果周梦臣亲自过来,他自然不敢如此。但是王崇古有算是那根葱?
王崇古语气平稳,毫无感情的说道:“既然大家已经有了公论,我这就宣读总督大人的命令。”随即从怀中拿出一封公文,先举起来,向四方宣示,让所有人都看见,这上面火漆印信一应俱全,绝无伪造的可能。
王崇古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书信裁开,大声朗读道:“今有扬州兵备道贻误战机,致使倭寇横行江北,百姓损失惨重,前言在先,军法处置,闻此令,立斩之。兵部尚书都察御史总督江南六省周梦臣。”
冯化龙听了,顿时站了起来,说道:“这不可能,我乃朝廷命官,要杀我,最少要吏部行文,刑部下令,礼部去除功名,陛下亲兵勾勒才行,你这样区区一道命令,就要杀朝廷命官,简直是胡扯。”
虽然冯化龙说的是正理。杀一个朝廷命官,这是必要程序,如果官职高一些,必须三法司会审才行。这也是士大夫的特权。
寻常百姓杀了就杀了,但是官员,即便是芝麻绿豆的小官,都不是容易杀的。除非能遮掩的干干净净。否则就是杀头的罪名。
冯化龙虽然说的是正理,但是不能抵消他口中的惶恐之意,他在下决心作为严党马前卒,给周梦臣难看的时候,也思量过了,一,他是举人出身,他父亲虽然是尚书,但是南京的尚书,权力也就那些,能将推到兵备道上,已经是尽力了。再往上已经是无能为力的,区区一个举人,能做到进士才能担任的官职,已经是破格了。
他想要再往上爬,必须要新的助力。严世蕃给他承诺,只要事情有成,就祝他高升一步。说不定能当一地巡抚。
而且冯化龙也想过,不看僧面看佛面。他父亲毕竟是尚书,即便有什么事情,也是要留下体面的,最多罚酒三杯,或者降官一段时间,将来总是能升上来。
只是冯化龙富二代的思维,根本没有想过党争是多么激烈。而且周梦臣又是一个多么果决的人。严党在江北那么多官员,为什么推他出头。看见这些老油条们都嗅到了危险,偏偏冯化龙脑袋里缺少这个根弦。
此刻听周梦臣居然要杀他,心底顿时慌了。
他慌了,王崇古不慌,王崇古起身向内行了一礼,说道:“请王命旗牌。”
立即有八名甲士,将一面旗子打出。左右按刀护持。冯化龙定睛一看,不是王命旗牌是什么?
冯化龙还不至于不学无术到,不知道王命旗牌是什么东西,这可是代表皇权,可以先斩后奏的。
冯化龙大声说道:“我不服,你们不能杀我。我父亲是南京刑部尚书冯坤,小阁老是我靠山……………”看到王命旗牌的冯化龙,更是手脚无措,此刻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只是王崇古不想让他再说了。
王崇古到底不是周梦臣的嫡系,他自然知道,或许能从冯化龙这里弄出一些东西,作为攻击严党的工具,但是就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去攻击严党?
自然不是周梦臣。
周梦臣而今已经是文官大佬了,真正给严党下眼药,怎么能一开始就是周梦臣出手,自然是周梦臣下面的人先出手了。而这些东西是王崇古找到的,王崇古不是正合适吗?
但是王崇古是何等聪明的人。这年头冲到两边争夺的风口浪尖,一旦胜利自然是大祸全胜,但是一旦失败,眼前的冯化龙就是榜样,本来他有一个尚书父亲,只要老老实实,到了将来资格够,临致仕之前,未必不能熬一个巡抚当当。但是而今,立时身首异处。
王崇古身后有晋商一脉,不是没有根底的。即便周梦臣不帮忙,他也是能按部就班的晋升,又何必为周梦臣冒此大险?
王崇古喊道:“左右,还不动手。”
“是。”这些护旗兵,是周梦臣从北京带来的。都是京营之中挑选的精锐。他们的任务就是看护王命旗牌,听令行事。此刻得了命令,根本不在乎下面是谁,顿时扑过去,一个人按着冯化龙,一个人长刀一挥,顿时一颗人头在大厅中滚了好几个圈,才算是停了下来。
冯化龙喷出来的鲜血,喷了扬州本地官员一身。
这个官员一个个双目失神,一个个战战兢兢的,他们不是没有见过杀人的,但是何曾见过,这样杀官,总觉得冯化龙挨得那一刀,简直是砍在他们头上,甚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