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7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他来说兵变已经结束了。
    他要处理的是兵变之后的事情了。
    他此刻正在与俞大猷商议。
    俞大猷所部不宜久在南京。毕竟俞大猷所部在征日之后,周梦臣发现水师武力有一些过剩。所以,减轻了对水师拨款,毕竟大明朝廷的钱,是永远不够用的。
    周梦臣手头的钱,也是要省着用的。
    周梦臣对俞大猷说道:“这数千人,你分批运到唐巡抚哪里。看看唐巡抚哪里有什么需求,如果可以的话,从水战之中抽调几艘船,配给唐巡抚。也算对唐巡抚的支持。”
    俞大猷说道:“大人,没有问题。不过,东海水师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之前分出了北洋水师,而今又要分出南洋水师。大人干脆将东海水师大卸八块了。”
    “现在还要分出一个长江水师。”周梦臣说道:“南京的长江水师简直是形同虚设,这可不行。我准备从东海水师之中抽调一批人来重新组建长江水师,你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大人,你不能这么办啊?”俞大猷顿时急了。
    “好了。”周梦臣说道:“这一次不要你的船,只要你的人,长江水师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荒废。至于你船的问题,要等一等。我在京师的时候已经敲定了,今后一应海上事务,不管是海运,还是移民,海贸,还是水师,都在鸿胪寺下面。就你现在的问题,要求补充船只。不是我能管得了。就来这都是鸿胪寺的事情。你直接上报给鸿胪寺卿杨继盛杨大人就行了,今后,北洋水师,东海水师,南洋水师。甚至更多海外军队,编制定额人员战略,全部是鸿胪寺卿的事情。这我的名刺,你有什么想法,就写信给杨继盛问问吧。”
    俞大猷说道:“大人,您不管了?”
    周梦臣说道:“你也知道,总督六省。权倾东南这样的职位本来就不应该有。而今诸事平定。今后一段时间,我是要在南京的。其他事情该分出去,分出去,该归朝廷归朝廷的。你也要习惯这样的事情。”
    俞大猷说道:“谨遵大人之命,请你您放心,长江水师我一定会派人精兵强将的。”
    周梦臣说道:“不用,操江总兵在官职上与你差不多。只是长江水师的事情,更多清剿水匪河匪,运输,平叛。没有什么大战事。你可以选一些经验丰富,却没有什么升官可能的老将,让他们临退下之前,也有一个升迁的地方。”
    在大明,最重要的水师其实是长江水师,长江水师总兵官长期由勋臣担任。比如诚意伯一脉,在清军南下的时间,就是掌管长江水师的。结果一触即溃。
    在周梦臣的心中,长江水师有自己的作用。刚刚说道清剿水贼。维护交通,乃至平叛的任务。但本质上成为二线水师。
    让一些在海外升迁的将领,来养老或者镀金。同时也作为一支预备队。
    一旦大明水师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就能短短一年到两年之间,重新组建出这样新水师。以大明而今的造船业,完成这个任务不难。但是熟悉水师的将领就有些难了。
    在周梦臣当时组建水师的时候,真正能称为海上将才的,其实也就俞大猷,与尹凤。
    而今大部分海上将领,其实都是俞大猷一手一脚带出来的。
    但是将来,大军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如何组建第二支水师,而长江水师的军官就够用了。
    周梦臣知道,让大明水师全军覆没的事情,可以到永远不会发生。周梦臣做出这个布置,可能永远不会有用。但是周梦臣而今是国家重臣,很多时候也要为大明将来面对的种种可能做准备。
    宁愿将来没有用,也不要未来真有这样的局面,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俞大猷却没有想到这里,只是觉得周梦臣是为他着想,说道:“多谢大人。”
    这也不怪俞大猷。
    原因很简单,是两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周梦臣之所以遇见大明水师全军覆没的场景,那是设想在大明与整个西方进行全球争霸的时候,战场在南洋,印…度洋,乃至于东非一带。而俞大猷可没有想过这些。
    毕竟周梦臣想将大明往这个方向推,而俞大猷根本没有想过。他觉得而今的大明水师,是仅次于郑和时代,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不可能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远洋作战,很多细节是难以把控的。周梦臣自然希望大明胜利。但是大国最大底气,就是不管失败多少次,依然能败得起。
    周梦臣说道:“有一件私事,还请俞将军答应。”
    俞大猷说道:“大人请讲。”
    周梦臣吩咐一声,将周大同从后院带回来,说道:“这是犬子,仰慕将军武艺,希望能拜在将军门下。”
    俞大猷大吃一惊,说道:“大人,我一个粗人。岂不耽搁了贵公子。而且武艺小道尔,贵公子又何必学啊?”
    俞大猷认识太清楚了。他虽然武艺是天下第一,但太明白,武艺一道,即便练到他这个地步,也不过是百人敌,利用地形,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与身上的甲胄。一个人打一百个人,已经是极限。
    再多是不可能了。
    戚继光也是很厉害的,但历史上,在他带来卫所军与鞑子第一次交锋的,他身先士卒,冲入鞑子之中,连杀数日,好生威风。但是一回头,自己部下全部跑光了。任戚继光英雄盖世,也只能转头就跑,他一身武艺,只能保证他跑快点,不让鞑子包围而已。
    更不要说。火器的大量使用。武功再高,一枪撂倒,一枪撂不倒?那就大家一起,排枪准备。任你天下第一,不过一死而已。
    俞大猷如果单单是武艺天下第一,他根本没有现在的位置。真正让他有现在这个位置,是他的兵法。而不是武艺。
    周梦臣说道:“奈何孩子喜欢。俞将军就收下吧。”
    周梦臣之所以让大同拜俞大猷为师,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周大同,不客气地说,俞大猷虽然号称天下第一,但这个天下第一是号称的。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为之计长远
    这也与古代交通有关。
    但凡查古代文献,就会发现那些猛将兄们,大多有声达一县,打遍某县无敌手。比如岳飞就是这样的人。在发迹之前,是打遍汤阴无敌手。
    再往上,要达到府一级别还行,但是打遍全省无敌就不可能了。因为一个省里面每一个县都跑一遍,就要花很长的时间了。如果打遍全国,那这个人一辈子就在路上了。
    没有现代化的交通与组织,天下第一都是虚名而已。
    当然了,俞大猷这个天下第一,也不全部是水分,俞大猷年轻的时候,是非常喜欢与人比试,颇有几分武痴风范。他行军打仗,到北…京,还有各地上任。每到一地,都与当地武术名家交流。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上少林寺了。将少林寺给踢了,然后叹息,少林寺的绝学不传。
    要不是,他是个当官的,看看少林寺能不能让让他活着下少室山。
    但是虽然胜过俞大猷的武艺的人,周梦臣夹带里面没有,但是不次于俞大猷的高手,周梦臣夹带里面不是没有的。无他,就是在大同。
    大同惯出精兵强将。其中岂能没有几个武艺高强的。不说别的。单单说马芳。马芳对俞大猷天下第一,未必服气,只不过两人天南海北的,又是朝廷命官。总不能为了区区武艺上的高低,千里迢迢打一架吧?
    而周大同仅仅是一个孩子而已。也未必需要天下第一高手来教。次一等的高手上面做教头,周梦臣选都选不过来。
    之所以,让周大同拜俞大猷为师,一方面固然是给孩子选最好的老师,是每一个家长的本能。另外一方面,周梦臣觉得这俞大猷可以教周大同一些别的。周梦臣是让周大同拜俞大猷为师,古代的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前文已经说过了。俞大猷为周大同的前途着想,也不可能仅仅教授周大同一些武艺。
    俞大猷虽然没有文官的功名。但是对四书五经也是比较精通的。兵法战策,陆战海战更不用说了。
    俞大猷不可能仅仅教授周大同武艺的。这也不是俞大猷授徒方式,整个水师之中大部分将领,都是俞大猷调教出来的,就可以看出俞大猷的教学能力与对培养弟子的方向了。
    最后,就是政治上的事情。
    周梦臣的心中,未来的大明定然是深入海外争霸之中,水师定然会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周梦臣觉得他与水师之间的联系,还并不紧密。
    对,马芳,戚继光等人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相比,俞大猷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有些太官方了。这与俞大猷的品行也有关系。俞大猷本身对政治就没有那么敏感。
    周梦臣希望周大同成为俞大猷的亲传弟子之后,俞大猷与周梦臣的关系能够更近一点。而周大同未来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既然不想从文,那就从武吧,将来大明对外扩张的时候,未必不能混了爵位。
    这是周大同所不知道的。
    母亲对他安排,是停留在表面。而父亲对他安排,却是伏线千里,或许他自己会不知不觉地走上这一条路,而不自知。
    周梦臣已经说道了这个份上了,俞大猷又能说些什么?他只能说道:“大人抬爱,俞某敢不从命,不过,还让余某摸摸骨相。”
    俞大猷就是俞大猷。如果是别人。即便是为了拉关系,也答应下来了。此刻他还考虑孩子能不能练武的事情。
    周梦臣说道:“那是自然。”
    俞大猷伸手抓住周大同的手臂,一处处摸过去,而后压了压周大同的肩膀,又从后背摸脊梁骨,一路摸了下去。说道:“不错,是练武的好苗子。”
    周梦臣立即对周大同,说道:“大同,还不拜师。”
    周大同立即跪了下来,端着茶水,说道:“弟子拜见师傅。”
    俞大猷接过茶水,饮了一口,说道:“好。好孩子,快就起来吧。”
    周大同立即起来,站在俞大猷一侧。俞大猷说道:“等我安排了事务,再来教孩子一些拳法。”
    周梦臣说道:“何须如此。俞将军带走他吧,玉不琢,不成器。今后每年过年,让他回家一趟就行了。”
    恍惚之间,周梦臣想起了当年自己住校的时候。一年也不过回两次家而已。
    俞大猷对周梦臣这个决策,感到吃惊,随即又有几分佩服。
    虽然百姓与士大夫之间,有易子而教,就是父亲不教儿子,反而托付给关系好的朋友与同僚,为的就是担心,自己下不去手。但是做官到周梦臣这个地步,一般都很少让子弟远离家乡去求学了。
    毕竟他们什么没有。住在家里请西席不就行了。
    毕竟离家在外,会有很多意外照料不了。在路上也很有可能遇见很多意外。
    而周梦臣却能下定这个决心。
    只是俞大猷却有些不敢。说道:“大人,您也知道,我是常驻东海五卫的。哪里是新开辟的地方,乃是烟瘴之地,
    万一?”
    周梦臣说道:“我力主开海移民,如果海外之地,我周家人都不敢去,那不成了笑话?如果真有意外,我不也不怪你,是我儿命不好。”
    俞大猷听了,心中肃然起敬,心中暗暗感动。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周梦臣话锋一转,说道:“这一次,我也从大同,北…京,找来三十多个医师,一百多个学徒,一部分安排在南洋,一部分安排在东海五卫之中,也算是为了解海外燃眉之急。”
    周梦臣固然对开海有坚定的意志,但是他也不是不要儿子的命了。一来,周大同毕竟是他周梦臣的儿子,决计是不可能与那些移民挤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周大同在台湾居住条件,只会比在京师好,不可能会比京师坏。俞大猷是忠直,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二来,其实就外科医生密度而论,海外一直在上升之中。周梦臣来之前,唐顺之对他说的那些事情,他一直记在心中。
    他在北…京也敲定这些事情。未来北…京,大同,榆林等地培养出来的新郎中,都会远派到南洋去。努力让海外不缺郎中。
    其实,这也是缓解了一部分新毕业的郎中。
    在周梦臣没有关注的角落之中,医学院培养,医院实习出来的郎中,与传统中医派培养弟子的方式,形成了激烈的冲突。
    不能说谁好谁坏,更多的是利益之争。
    这种培养方式,很快就培养出一些郎中。但是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那么多市场。毕竟大部分穷人都是不看病的。如此一来,双方自然要争斗。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
    于是,很多新毕业的郎中,是没有地方去的。
    周梦臣给他们开辟了一条海外之路。固然是为了移民着想。但是无意之间,让南洋的医术胜过了中原地区。这也是后话了。
    俞大猷听周梦臣安排如此周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