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儒说道:“陛下,臣以为是周大人过谦。周大人在战场上能屡胜强敌,在臣看来,有三个要素,第一,就是总览大局,在战略上从无判断失误的。”
“如对土默特部,诱之以利,麻痹敌人。用羊毛生意将土默特与大同联系在一起,形势到了这个地步。即便周大人不雪夜夜袭,土默特也已经败了。”
“其次,就是对下放权。如青城之战,周大人亲临青城,但是这一战的具体指挥,都是云中伯指挥的。很多大战都是如此,不到万不得已,周大人从不插手第一线的战斗。他仅仅保障军中用度不缺,甚至报一补十,让前线士卒能敞开了打。这也是军中上下,对周大人推崇备至的原因。”
“最后,也是臣以为周大人最厉害的地方,那就是臣以为周大人是天下第一流的兵法家。他虽然不亲自指挥。但是在兵法上的造诣,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嘉靖说道:“哦。此言怎讲?”
李儒说道:“臣举例说明周大人在兵法上下一些结论。第一,周大人以为火器时代即将到来。未来的战事,一切都围绕着火器来打。”
嘉靖有些疑惑说道:“这不是很正常吗?”
大明有太多人看好火器了。翻开很多大臣言论,看好火器才是普遍现象。
李儒说道:“不然。周大人是从最根基的地方,从训练开始。就以火器为中心。”随即李儒就详细说明了,周梦臣对火器运用的方式方法。从火器制造开始,减少火器品质,增加火器数量,制定火器标准,围绕火器输出,制定军队训练章程。并以此为基础,见了以火器为主的作战原则。比如火炮的集中使用。尽可能增加火器密度,而不是人力密度等等。
第二十三章 火器时代
李儒到底是历练出来了。
在大同的生涯 ,给李儒带来深刻的变化,此刻的李儒说是天下名将,有些夸张了。但是说李儒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却是毫无问题的。
李儒长期带来神机营,对周梦臣的很多火器使用原则,非常了解。
其实李儒说得这些,都是周梦臣确定原则,戚继光具体执行的。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提前原则的人才重要。而且弟子的功劳作为老师的功劳,也是很正常的。
即便戚继光在这里,他也不会反驳。因为在戚继光看来,周梦臣这个提出这些概念的人才是弥足珍贵。他不过是一个打下手的而已。
不过,这些东西对嘉靖来说,却似懂非懂的。只是出于权力的本能,嘉靖一下子抓到了重点,他说道:“你的意思是,军队训练都一个标准?”
李儒说道:“是的。周大人称之为军队操典,很多东西都是统一的。”
嘉靖说道:“那么临时换一个将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李儒并不是傻子,他听嘉靖这样问。也明白嘉靖是什么意思,他偷偷咽了一口口水 说道:“如果是熟悉操典,并且在指挥之中,按照操典来,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嘉靖点点头,说道:“一般来说军中火药存几日?”
李儒说道:“七日。”
嘉靖心中豁然开朗。他心中暗道:“一定要推进火器在军中的使用。”
嘉靖内心之中,甚至有一丝懊恼暗道;“我为什么今日才发现这一点。”
嘉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断,决计不是因为如此能够提升大明的战斗力。而是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能力。
首先统一操典,能够让军队将领调换上方便多了,如此一来,也增加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其次,火器的使用,对火药的依赖性大大增加。一旦断掉火药,这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如寻常军队。
这也是容易掌控的地方。
嘉靖对这种改编之中的战斗力要求并不高,能维持住就行了。更重要的是他对军队的掌控能力。这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的。
嘉靖说道:“丰国公,朕听说,你与周梦臣是儿女亲家。”
李儒立即明白嘉靖是什么意思,说道:“陛下,正有此事。臣家与国同休,臣有今日,也是陛下提携,臣不管与谁结亲,都是陛下臣子,如果陛下觉得这一门婚事不好,臣立即去退了。”
李儒很明白自己的身份。无论如何也都是勋贵一方的,是皇帝一方,他与周梦臣的交情再好,也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嘉靖微微一笑,说道:“周大同这孩子不错,想要从武,说不定将来还有你这个岳父照顾的。朕怎么会毁人姻缘?不过,有些事情不用说出来,记在心中便是了。”
“臣明白。”李儒说到。他心中暗道:“周兄,对不住了。”
虽然嘉靖看似随便一说,李儒决计不敢随便一听。
李儒其实很早就感觉到了他不应该与周梦臣走的太近。所以这几年,他已经努力与周梦臣拉开关系了。但是有嘉靖这一句话,就知道李儒做的还不够。
既然退亲不行,那么李儒必须做出几件事情,让嘉靖知道,他与周梦臣不是一路人。
嘉靖很赏识李儒识趣,毕竟是世家子弟,很多事情都是从小都知道,根本不用说的太明白。嘉靖说道:“朕欲改易军制。勋贵之中,也就是你能承担大任,好自为之,好自………为之。”
嘉靖在最后一句话,加了一个重音。
随即让李儒出宫。
李儒走在皇宫之中,心中回想自己与周梦臣在武昌在大同在京师的种种。不知不觉就已经来到了宫门处,看着巍峨的皇城。李儒心中暗道:“周兄,对不住了,谁让我是李儒,是丰国公。”
李儒一出生,就担负着丰城侯府的期望,而今陛下有这个意思,他不能违背。他必须想办法背刺周梦臣一刀,来证明自己的立场。然后才能得到奖励。未来勋贵之首。
周梦臣如果知道,他的建议,反而给自己带来如此损失,就不知道,他后悔不后悔了。
李儒与周梦臣的友谊,走到而今,似乎是走到了尽头。而张居正与周梦臣的友情,也陷入很尴尬的地步之中,就是因为张居正来见周梦臣。将徐阶的意思告诉了周梦臣。
周梦臣自然大怒。
他处心积虑,就是为了进京。
不进京,周梦臣不管做得多好。影响力多大,也都是别人的棋子。而今徐阶一杆子让他去治河。
他固然同情黄河两岸的百姓,但是黄河是如何难以治理,他也是知道。要知道,他当初跟随刘天和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一些黄河治理的问题。
可以说,如同是简单的维护,一年乃至半截都可以。
当年刘天和就是用了半年的时间,将整个黄河北岸都清理了一遍,加固了堤坝,但是治标不治本,到了而今是完全不行了。
如果想从根子里治黄河水患。十年都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了。
百年为计,都不过分。
毕竟,那可是黄河啊?
周梦臣怎么能不怒啊?
周梦臣说道:“叔大,这是你的主意?”
周梦臣愤怒之余,也能感受到徐阶那边将他拿捏的死死的。因为周梦臣愤怒之余,他也有不忍之心,对黄河两岸百姓的不忍之心。
他内心之中很清楚一件事情。在治理黄河这一件事情上,估计没有人比自己做的更好了。
这种自信。是他一件件难办的事情办下来的自信。
大型工程,不仅仅要理论指导,还要有执行能力。组织能力。
前者,周梦臣很自信。他虽然对水利学专研不深,但是他自信用科学方法,利用之前的资料,一定会得出最好的方案。至于后者,大型战争打得是什么?
就是组织能力与执行能力。
周梦臣在大同能调配十万大军,与数倍于此的百姓民夫。治河黄河的时候,就不能了。
正是因为周梦臣觉得自己可以。才觉得徐阶几乎将他看透了。
张居正说道:“飞熊,你觉得我是这样的人吗?我如果是这样的人,我就不会回家了,而今也不是国子监司业了。”
周梦臣叹息一声,说道:“这是我不对。只是一时间心乱如麻,叔大,你如果处在我这个局面上,该怎么办?”
张居正张张口,叹息一声,说道:“老师手段高妙之极,我不知道你该怎么办,但是我知道老师会怎么办?我而今来仅仅是给你通通气,如果你不答应,今后数日,京中舆论就会有一变,到时候天下人都会觉得,黄河大工非你不可。你不去则失天下之望。士林之中,就会觉得你是沽名钓誉,爱慕权利之辈。”
周梦臣到没有想过徐阶会这么样做,这就是徐阶最大的武器,士林舆论权。周梦臣只要还爱惜一些名声,就不得不顾忌一二。
周梦臣说道:“这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
“没错。”张居正说道:“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只是老师他能按的下去。”
周梦臣深吸一口气,说道:“我去找陛下不行吗?”
张居正说道:“自燃是可以的。只是你今后准备走那一条路,是走严嵩那条路吗?只顾陛下,不顾士林风向,任你咒骂,好官我为之吗?”
“自然不行。”周梦臣斩钉截铁的说道。周梦臣他还想变法,不能将名声弄得太坏。
第二十四章决择之难
士林舆论掌握在徐阶手中。
虽然不得不承认一件,徐阶上位这一年多,是做了很多好事。比严嵩在位的时候,要好上很多。其中真正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盐价降低就是其中之一,其余的事情,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效的。但是对士大夫来说,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阶摆出一种尊重士林,礼贤下士的态度。比起严嵩当时对士林之中的摧残。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士林舆论自然掌握在徐阶手中。
士林舆论也就是官场舆论。
周梦臣固然不用太在乎。但是如果千夫所指之下,周梦臣想要登顶就难多了。
周梦臣皱眉不语。
张居正说道:“周兄,有一些话我还是要说的。姜还是老的辣。而今局面之下,你我加在一起,都不是老师的对手。而老师的心思,我最明白不过了。老师不是贪恋权位之人。他秉政数年,即便陛下不说,他也会想办法请辞的。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周梦臣冷笑一声,说道:“我知道徐阶决计不会贪恋权位,前提是,先要逼着他觉得没有胜算。”
在张居正口中,徐阶好像变成了好好先生。但是周梦臣也知道,徐阶的急流勇退,是在感觉到政治形式不利于他,或者不利于他的因素组建增加的情况下,他才会考虑体面的下台。
如果朝廷局面一切顺利,徐阶是傻了,才会选择下台。
而且这非五六年不可,
诚然,周梦臣即便再迟上五六年上位,也是可以的。那时候周梦臣不过四十多岁,还是一个大臣的黄金年龄。但是周梦臣更清楚一件事情,最上层的那几把交椅,从来不是靠熬资历熬出来的。而是下手抢过来的。
周梦臣今日抢不到,几年之后,也必须一场龙争虎斗不可。
既然如此,周梦臣又何必退缩。
而且周梦臣也知道,等徐阶走后,再争这一把交椅,对张居正有利。对自己不利。这一点周梦臣没有说出口,也怕伤了两人的和气。
张居正张张嘴,微微一叹。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周梦臣说道:“此事我知道了。容我三思。”
张居正想要说什么。到了最近说道:“周兄保重,告辞。”
不知道什么事情,张居正与周梦臣之间,也变成了这个样子,可以说的太多。但是能说出口的实在太少了。
周梦臣将张居正送走之后。立即将身边
的幕僚都叫到身边。
徐渭手中的折扇轻轻敲打在手心,说道:“大人,徐阶好手段,不过,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他有士林舆论,大人有陛下圣心。看上一次陛下召见大人的意思,显然是想让大人留京。可见,咱们这位陛下,对狂风暴雨都吹之不倒的甘草阁老,有些无奈啊。想让大人来牵制一下徐首辅。”
“只是,我不知道大人是怎么想的?”
周梦臣说道:“什么怎么想的?”
徐渭说道:“我跟随大人这么多年了,对大人的心思再明白不过了。如果大人能退一步,自然可以向徐阶开条件。徐阁老倒是比严嵩强,只要对国家有利,有些事情他也会帮你的。徐阁老在内,大人在外,黄河不是不可以整顿一二的。”
“大人,真的没有一点点想法吗?”
周梦臣被徐渭说中了心思。
虽然周梦臣与徐阶之间恩怨难明。也说不上谁背叛谁,谁对不起谁。但是有一点,周梦臣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徐阶不是严嵩,严嵩对大明现在与将来,根本没有多做考虑。他考虑的是嘉靖的心思,考虑的是自己家的富贵。从来没有想过大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