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此事如果长久下去,肯定是无法瞒住的,毕竟随着时间推移,就算是官府组织商船,也很难保持航线绝对不会被泄露出去。
因此,李江只决定隐瞒两年,两年之后,他就随他去了。
而这两年之间,汉华王国完全是独揽生意,而瓷器与丝绸在西欧有多走俏,可想而知,恐怕这两年间,汉华王国的收入恐怕至少在五千万两上下。
这么多钱,李江甚至都已经规划好了,除了用于移民外,还有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官吏福利,还有最为重要的军费。
可以说,这笔钱根本没有什么遗余,甚至李江还觉得太少了。
…………
临高特区。
对于倭国的战事,于谦一直关注着,不仅仅是朝廷的邸报,还有各商人从倭国带来的消息,甚至时从张怀普那得来的消息,他都一一写在纸上,晚上对照舆图详细分析研究着。
作为一名文官,于谦虽然没有打过仗,但他却是在边镇巡视过,多多少少对于军事方面了解过,何况他于谦本就是奇才,自然清楚目前局势对于倭国十分不利。
汉华王国大军就不用说了,此刻倭国四大岛,汉华王国就占据了南部的四国与九州这两个大岛,而北方的本州与北海道虽然没有被朝鲜大军占领,但是朝鲜军队也将侵入本土的倭国大军赶回了对马岛之上,可以说朝鲜王国实际上已经打赢了这一场仗。
再加上此时倭国南部被汉华王国大军大肆劫掠,倭国天皇以及倭国的掌权者已经没了心思再攻打朝鲜了。
第四百九十五章朝鲜王昏招!(修)
大明京师皇宫正殿之内。
一众朝臣站立在左右,龙椅上,小皇帝朱祁镇端坐其上,目光有些闪烁,一旁,李太后也满脸疲惫,皱着眉头看着下方站立的朝臣,沉默不语。
此时上朝已经超过时间了,可是大殿内朝臣却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甚至大家都开始沉默了。
实在是刚刚吵的实在太厉害了!
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倭国战事问题。
一部分人认为大明必须即刻派兵参战,其理由有二,一是倭国本就是侵入朝鲜,大明出兵便是为番属国做主,彰显大国之威,理由正当,二是因为大家都清楚,此时倭国已经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候参战,肯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只需在最后分一杯羹即可。
这一部分人以武勋为主,还有少许正值的文臣,就连于谦也连续上书赞同出兵。
至于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大明还是静观其变,而原因也有二,一是目前对于倭国的战事已经集中到倭国本土了,所以这时候大明参战,肯定是进入到倭国本土进行作战,可是太祖祖制规定,大明军队不得征伐倭国,如此肯定是违背了祖制。
而第二个原因便是大明身为天朝上国,若是这时候参战,难免会被人耻笑,毕竟之前不参战,现在倒是来捡便宜,这让人会怎么说,有损大明威严。
对于这两拨人的意见,坐在上方的李太后则是谁也不赞同,因为她此刻心中比较矛盾,既想派兵参战,又觉得参战有损大明国威。
倒是一旁的明英宗朱祁镇根本不这么想,他觉得大明必须参战,而且派兵直接打上倭国,不禁要倭国赔款,还要割地,这样才能彰显大明国威。
可是他此时年龄太小,大事小事都有自己祖母以及朝臣们做主,他根本没这个权利,所以此时他心中虽然有着各种想法,但年龄实在太小了,别人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咳咳……诸位朝臣!此事改日再谈,时间也不早了,退朝吧!”
“退朝!”
随着宦官一声叫喊,大臣们也只能齐声躬身道:“恭送太后,陛下!”
这场朝议虽然没有定论,但是最终却还是有了结果,因为就在一天之后,北方瓦剌再次犯边,北部边境更为紧张起来,而且西北边境也开始生乱,可以说国内局势已经不允许大明再出兵倭国了。
大明不参战,这让远在临高的于谦大为恼火,可是恼火过后,就剩下了无奈与叹息!
“唉……算了算了!”微微摇头之后,于谦没有再想这件事,他很清楚,作为外臣,他的力量根本无法左右朝廷之中那些重臣的意愿,更不用说大明如今根本不是皇帝做主,而是那位李太后。
对于一介妇人,于谦是深为不屑的,在他看来,妇人终究是妇人,大局观不强,根本无法处理国事。
如果不是祖制惯例,他甚至希望皇帝必须亲自处理国事,可是他也清楚,那根本不现实。
…………
一个月之后,汉华王国大军直接攻入到了倭国国都,虽然没有俘虏那位天皇与一干倭国朝廷重臣,但是这座国都已经被汉华王国占领了。
而北方,朝鲜王国国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得了汉华王国好处还是咋的,他居然派了水师载着朝鲜大军想要攻打倭国本土,可是最终却是中了倭国水师埋伏,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
可以说这次朝鲜军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白白将大好的机会给浪费了。
对此,得到消息的李江实在是无语了,虽然朝鲜王国的确得了汉华王国不少武器支援,但是李江可没有怂恿朝鲜王国大军去攻打倭国本土,朝鲜军队是什么实力,李江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如果守城那还好,可是要是主动出击进行野战,根本就不是倭国大军的对手。
何况倭国水师也不弱,朝鲜大军居然想着跨海作战,简直就是找死。
…………
“都说说吧!现在该怎么办?是否派出使团去跟倭国谈判?”
“大王!吾朝鲜有大明与汉华王国在背后支持,根本无须与倭国言和……再说此时汉华王国已经打的倭国大军溃不成军,甚至其国都都被汉华王国大军给占据了!臣以为再等一些时间,倭国会自动找吾朝鲜求和的!”
“臣附议!”
“臣也赞同!”
…………
朝鲜王宫之中,朝鲜王听着下方诸位大臣的言论,也是十分头疼。
因为按照他的本意,是不准备再等待下去了,因为这次他下令出兵,朝鲜大军却惨败而归,这实在有损他的威严,如果再等下去,万一倭国不罢休,再打回来,朝鲜王国拿什么去抵挡倭国大军的反击。
因此,朝鲜王决议要尽快与倭国言和,以免朝鲜王国处于危险之中。
不得不说朝鲜王也不是完全昏庸无能,他这样做也是考虑到目前朝鲜王国遭遇大败,如果与倭国大军对抗,肯定会一败涂地,丹若是与倭国言和,至少能够抱住朝鲜本土。
当然,私底下也有一部分大臣认为可以假意与倭国言和,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南部汉华王国大军进一步行动。
只要倭国主动求和,那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朝鲜王国不仅是战胜国,而且还能够拿到大量赔偿。
这对于朝鲜而言,是一件大喜事,毕竟与倭国打了这么久,朝鲜王国境内也是一片废墟,急需大批金银物资,尤其是粮食。
朝鲜王国与倭国战事直接影响了朝鲜南部大部分粮食收割,而且因为战争需要,士卒们也消耗了大量粮食,目前连士卒们都吃不饱,何况是当地百姓,因此朝鲜也继续粮食等物资输送进来。
当然倭国本就是少粮,即使赔偿,也没有什么粮食可赔,但倭国有大量金银呀,只要有了钱,完全可以跟西洋诸国购买,还有汉华王国,这粮食生意,汉华王国可是西洋的主力粮食输出大国
第四百九十六章赔款与殖民!
汉华王国,东阳城大统制府内。
书房之中,李江坐在桌案前,低着头,看着手中的文书,底下站着的二人冷汗直冒,瑟瑟发抖。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尚阳与徐海东。
作为汉华王国重臣之中的重臣,按理说这二人不应该这反应才对,可是此时容不得二人镇静,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纰漏,而这个纰漏正是因为二人疏忽而造成的,所以他们生怕李江会因此而大怒。
原来,就在数日前,随着倭国战事已经渐渐步入尾声,按照李江的命令,大军将停止前进,并且驻守在倭国都城附近,以随时准备与倭国进行谈判。
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倭国的军队发现有数十人莫名其妙的死亡,一查发现是倭国当地的一些武士动手毒杀的,尽管死的人不多,这事情也并不算太大。
但是当消息报到政务堂时,二人却下了一个命令,严惩凶手,这道命令其实并没有什么,毕竟这事情并不算太大。
可是却是越权了,因为虽然消息是传到政务堂的,但处理此事的却是李江的都督府。
而军权在汉华王国一直是被李江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所以二人的这道命令虽然没有执行,但是动机不纯,这绝对是要命的。
因为二人都非常清楚,汉华王国的忌讳在那里,军队是绝对不能插手的,这可是李江手中的一张王牌,谁也不能插手。
所以二人在被叫到大统制府之后,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事情偏偏就这么奇怪,当二人被叫到这里之后,二人却始终没有遭到斥责,而且李江也没有理会二人,而是自顾看着自己面前的文书。
要说此时的李江心情如何了?
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爽”
没错!
李江对于尚阳与徐海东的“犯错”根本就没有理会,甚至根本不关心,他所关心的乃是他手中文书制作所说的一件事。
这是一份从倭国送来的文书,倭国掌权幕府将军已经与众多大名一起商议好了,最终会赔偿汉华王国一千万两白银,分为三年还清,加上利息一共是一千零九十万,除此之外,倭国还将割让九州岛的几个小岛给汉华王国,作为今后对倭国开放的港口。
前者还是其次,毕竟只有区区一千万两,而且还分三年还清,倒是后者,才是李江最为想要的,因为倭国人口众多,再加上南北对峙,这庞大的市场可想而知,一旦被汉华王国的商品打入其中,恐怕所赚到的远远不是这一千万两。
如此丰盛的收获,你说此时的李江能不欣喜吗?
“咳咳。。。。。。尚主事!徐主事!”看完文书之后,李江这才抬头看向了二人,淡淡说道。
“臣在!”
“知道犯了什么错吗?”李江冷冷道。
“臣知罪!臣知罪!臣知罪!。。。。。”二人一听李江这话,立马吓得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连连说说道。
过了一会,二人似乎感受到背后一股凉意扫了过去,而后便消失不见了,但是二人不敢抬头,继续跪在地上。
直到李江继续开口道:“起来吧!下次要是再让我听到类似的事情。。。。。你们就不用干了!直接回去种地吧!你们要清楚,你们是文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你们都非常清楚!我要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只能做什么!绝不能越权!清楚了吗!”
“臣等明白!”李江这么一说,二人心中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回道。
这一刻,二人心中的那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李江既然这样说就代表不再追究了,他们这次算是逃过一劫。
但与此同时,二人心中也是极为后悔,发誓今后必须小心翼翼行事,绝不能犯相同的错误了。
。。。。。。。。。。
也就在尚阳与徐海东为之后悔的时候,此时的倭国国都内,倭国谈判的大臣与汉华王国军队代表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
不过汉华王国军队一直驻扎在国都附近,以防倭国出尔反尔,并且在接受第一部分赔款大约三百万两之后,才会将军队撤出倭国本土。
当然,在今后的三个月之内,这支军队会退到琉球,并不会走远,而是震慑倭国,以防倭国赖皮。
而相比之下,朝鲜王国以及大明使臣与倭国的谈判就显得艰难多了。
倭国派出的大臣对于朝鲜王国与大明提出的要求根本不同意,要知道这两者提出的条件比不是汉华王国的三分之一,可是倭国那方依旧不同意。
由此可见,倭国对于这次的战事,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度,对于汉华王国,倭国是真的被打怕了,毕竟汉华王国的大军虽然人数很少,但是战斗力几乎可以说是神之军队,一路横扫,没有哪一支军队,也没有哪一座城池能够抵挡得住汉华王国大军的进攻。
相比之下,倭国与朝鲜王国的战事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特点了,就拿倭国与朝鲜王国几次会战来看,朝鲜王国是完全处于下风的,毕竟朝鲜王国损失的士卒人数与平民人口比倭国多了许多,而且战火直接燃烧到了朝鲜王国整个南部,损失极大。
而相比之下,倭国虽然也损失了不少士卒,但是本土却被没有被朝鲜军队攻入进来,唯一的一次袭击,朝鲜王国士卒在海上就被倭国给击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