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课本走向历史-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猛然间成为宰相,裴冕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欣喜,他知道,这只是皇帝陛下想要笼络人心,想要让他们河西、陇右兵马出死力罢了。
    这样的官位只是他一人得好处,对于整个河西、陇右军方来说,所得好处不大。
    所以他只是稍微有些喜悦,心里还在坚持先前于王思礼定下的策略。
    裴冕接过这封给自己的旨意稍微了看之后,就如同王思礼那样随手放到了一边。
    见王思礼拿起第三封锦帛,淡淡一笑道:“那这么说,这一封就是要求我们出兵的了?”
    王思礼将其打开,上下扫视几眼,随后哼了一声道:“不错,就是要我等迅速集结兵马,必须在五天之内完成集结,而后十天之内赶到长安!”
    “陛下这是老糊涂了吧?!”
    因为刚刚被封了官的缘故,裴冕对皇帝陛下多少还是有点类似感激或者尊重之类的好感的,只是这种好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这接下来的一封旨意给冲击的荡然无存。
    他忍了两次,最终还是骂出声来。
    虽然他早就猜到皇帝陛下会召集他们河西、陇右兵马,但却怎样都没有想到,居然会召集的这样急!
    河西、陇右兵马并非都聚集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很长的边防线上,想要聚集起来谈何容易?
    就算是紧急集合,没有一个十天左右的时间,也绝对做不到!
    就这也要抛弃不少的辎重才行!
    而且那还是在河西陇右没有损失一半兵马的前提下。
    现在人手更加紧张,想要汇集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将会更长!
    而现在皇帝的要求却是五天!
    他以为着急兵马行军打仗是做什么?真以为自己这些人可以飞吗?
    真是一点都不考虑实际情况!
    就这样的水平还敢安排兵马打仗?
    这封诏书,彻底把裴冕的怨气勾了起来,真是越想越生气,简直是想要让人气炸胸膛!
    王思礼面色也不太好看,他忍住心中的念头,接着往下看,看着看着神色却忽然动了一下。

第三九四章 皇帝的黑历史
    “怎么了?”
    裴冕发现了王思礼神色的异常,问了一句,便凑了上去,往王思礼手中摊开的锦帛上看。
    王思礼神色又恢复了正常,伸手在锦帛上的一处点了点,道:“陛下说,只要我们集结一万兵即可,不需要全员而动,剩下的兵马,压缩防线,防御吐蕃。”
    裴冕也看到了那些话,这确实比较意外。
    因为按照王思礼他们之前的设想,老皇帝陛下想要在关中对安逆起到压制性的打击,距离关中最近的他们必定是首当其冲,弄不好他们河西陇右兵马整个都会被召回!
    而且更为遥远的北庭和安西两个节度的兵马也必然会被召回很多。
    毕竟对于大唐来说,内地才是王朝的根本所在,为了内地的安稳,暂时放弃西域这些地方也不是不可以。
    他可是很了解京城这些大佬们的心里的想法的。
    只是现在皇帝陛下的旨意却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有想到,陛下所要的兵马只是一万。
    自己方的兵马虽然精锐,但只有一万人马,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又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怀着心中的疑惑,他和王思礼一起往下看。
    “朔方兵马留在范阳不回,朕御驾亲征,自领兵马前往潼关拖住安逆不让其回援。
    让郭卿等可以安心扫除安逆范阳余孽,而后郭卿等再带领兵马沿太行而下,直奔陈留,再沿大河一路往西,与朕东西呼应,双面夹击,共破安禄山于洛阳”
    这是王庆在锦帛给二人所说的战略,只是这战略却令的王思礼、裴冕二人齐齐皱眉,心中不断吐槽。
    这战略分明就是先前固守潼关时的翻版啊!
    这看到这战略的同时,两人心中不约而同的冒出一个想法出来,那就是伟大的皇帝陛下脑袋被驴踢了。
    先前潼关之战时,只要哥舒大帅固守潼关不出,范阳那里自有朔方人马清扫。
    而后南下陈留,东西呼应,岂不妙哉?
    如此潼关也不会失守,皇帝陛下也不用仓皇出逃,自己河西、陇右兵马也不会遭此重创!
    现在关中之地最后一道天险已失去,大门对着安逆敞开了,您这个时候想起来如此做了,没有了潼关,您拿什么去牵制安逆兵马?
    就凭这紧急集合起来的一万边军和您所说的收拢的溃军吗?
    您这不是穷折腾,赶着跟安逆送人头吗?
    “节度使以为如何?”
    待到把这一封帛书尽数看完,裴冕看着依然盯着帛书看的王思礼问道。
    王思礼又看了一会儿,将这帛书也同样丢在一边,叹口气道:
    “陛下明悟的太晚了,安逆贼兵极其精锐,并非土鸡瓦狗之辈,尤其是其麾下的同罗精骑、曳落河奚、契丹精悍步骑,一旦出击,真如地动山摇一般,战场之上,大有无可抵挡之势!
    而今这些精锐尽在潼关一线,陛下若是御驾亲征,安逆其余兵马根本不用出动,仅是这些人数过万的精兵,都能迅速将陛下击溃!”
    虽然不太想承认安禄山兵马的强健,但亲自领略过这些的王思礼,还是不得不承认对方军事之上的难缠。
    尤其是同罗、曳落河兵马,简直就是一柄锋利的尖刀!
    年前安逆之所以能够从陈留到潼关,十天时间破关夺城横推八百里,主要靠的就是这两支机动性极强且战斗力爆表的核心部队!
    如果自己的皇帝陛下带领一些兵马前去,真不够对方一口吃的。
    裴冕沉默一会儿,见王思礼面色沉重,忽然轻笑了一下,开口道:“节度使也不用如此担忧,陛下说御驾亲征就真的会御驾亲征了?”
    他这样一提,王思礼倒是想起了皇帝陛下的黑历史,去年安逆兵临潼关之时,皇帝就说过要御驾亲征的话,最后却没有施行。
    前几日,又说了御驾亲征的话,而后趁着京城中的人不注意,带着以御驾亲征的名义所调派的兵马,一路往西跑了
    现在又说御驾亲征,这
    这次御驾亲征的背后会跟着什么,可实在是令人难以琢磨啊!
    王思礼再次陷入沉默,凝神思索好一阵,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出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御驾亲征皇帝陛下肯定是不会的。
    依照皇帝陛下惜命的样子,即便是御驾亲征,身边没有个数万精锐集结,他也根本是不会去的。
    即便是太宗皇帝显灵,赐予他了一身的神力,但一个人的心性却不会变的。
    而且,在大规模的作战之中,个人勇武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这
    这皇帝陛下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既然不是御驾亲征,他召集一万兵马急急的往长安去做什么?
    王思礼实在是想不明白。
    如果王庆在这里,知道了王思礼、裴冕二人心中的想法,一定会郁闷的吐上一口老血。
    自己明明就是准备御驾亲征来者,在诏书上都已经是写的明明白白了,到了你们这里,你们却死活不相信,这实在是
    “节度使以为如何?”
    神色变化了一阵的裴冕,缓缓的抬起头来,望向了王思礼。
    王思礼神色复杂,过了一阵,才握握拳道:“按照原计划行事,先拖上一些时日,待到前去朔方的人回来,带回确切的消息之后,再和朔方一起上书求情另立太子!”
    裴冕的头微不可觉的点了点。
    王思礼沉默一会儿又道:“不过还是要立刻着手开始布防,准备调回大量兵马。
    一旦陛下妥协之后,我等便好立刻带着兵马回去。
    这次必须要将准备工作做的足一些,不能像上次那样,匆匆忙忙的就走了,以至于不少器械辎重都没有带。”
    他们终究还是大唐的臣民,虽然皇帝之间存在着分歧和明争暗斗,但是在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拎着刀子上前。
    大唐啊!
    不仅仅是他们李家的大唐!
    也不仅仅只有李家的人才在意它的生死!
    他们这些不断为这个国家流血征战的人,又何曾愿意看到它饱受战乱?变得虚弱不堪?

第三九五章 放大招
    裴冕缓缓点头,随后又有些迟疑的道:“吐蕃那里?”
    王思礼摇摇头,声音有些低沉的道:“暂时管不了这么多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今之计,只能先将讲安逆剿灭,而后在考虑吐蕃!
    吐蕃被我等压制了这么多年,现在就算是让他猖獗一时又有何妨?
    待平定了安逆之后,我大唐男儿会用手中长刀告诉他们,什么是上国不可侵犯!”
    话虽这么说,但是想到无数的汉人以及这些年流血守护的国土将要落入外贼手中,裴冕心中还是格外难受。
    只是事情如同王思礼所说的一样,这个时候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可以和皇帝陛下斗法,但涉及到大是大非之时,他们这些人必须要站出来,继续为这个令人感到无比荣耀的国家去努力拼搏。
    在这件事上达成共识之后,王思礼将最后一块未曾打开的锦帛拿起。
    关于这块锦帛之上的内容,他跟裴冕一样,都比较好奇。
    因为他们所想到的东西,前三块锦帛都已经写了,现在还有第四块锦帛,他们实在是不知上面都写了些什么。
    王思礼没有犹豫,便将其打开,裴冕也凑过头来一起观看。
    原来这上面所写的乃是伪皇帝陛下王庆近期所做出的一些包括军事之内的一些调动。
    比如开篇所写的任用永王李璘为江陵大都督,坐镇江陵。
    比如派遣韦谔前往范阳,告知皇帝陛下的整个作战计划,要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务必在范阳将史思明怼死。
    这些消息,对于因为战争而通讯受损,得不到前方最新消息的王思礼、裴冕等比较重要。
    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老皇帝有意将永王李璘培养起来。
    这些消息有用,却也没有达到令人身躯一震的程度。
    真正使得原本心态还比较平和,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情观看这些的王思礼、裴冕二人虎躯一震的消息是这样一段话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其署官属,并各任便自简择,六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七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这这”
    裴冕满脸的震惊之色,一手指着锦帛上的这段话,双眼瞪得溜圆,望着王思礼,口中呐呐说不出话来。
    王思礼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嘴巴长得老大,双眼死死盯着上面的这段话,一字一句反复的看,不敢确信这是真的。
    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除了中央禁军相对有些分化之外,各地藩镇全都一边倒的当太子党,一边倒的反杨国忠,也就是反当今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最核心的就是上面的这几句话。
    这些拥兵大佬和李隆基之间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就是大唐帝国需要他们去打仗,去为国拼杀,却又不断的派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想方设法的拴住他们。
    这件事情,先前也有所提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站在大唐皇帝的角度来看,不能限制军队的行政,不能掌握军队的后勤,那这支军队就不再是国家军队,不再是人民的军队。
    而从各地拥兵大佬的角度来看,我没日没夜的为国征战,流血流汗,拼死拼活,你不让我吃香喝辣,不给我当家作主的权力,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唐玄宗和地方节度使之间这种矛盾,在节度使制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出现,可以说是伴生而来的。
    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斗争。
    在漫长的斗争中,唐玄宗费尽心思,用尽手腕甚至于一度血流成河,但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在他选择了节度使这种机动灵活,对外可以保持着超高反应和战斗力的制度之后,就不得不面对它所带来的后果。
    长期的斗争中,拥兵大佬的权力在一步步扩大,拥兵大佬们掌握着越来越多的后勤以及人事权力,帝国各种控制拥兵大佬的手段,越来越难以奏效,中央越来越不堪重负。
    终于,安史之乱爆发了
    对于这个事实,唐玄宗一直不想承认,一直想要凭借着自己努力去平定安史之乱,将地方藩镇这种膨胀的力量继续捏在手中。
    所以在潼关战败他往西逃窜之后,老皇帝就被地方藩镇毫不犹豫的给集体抛弃了。
    在马嵬坡之乱,太子北上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就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而王庆现在做的,就是对这种已经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予以确认。
    也就是放开对地方兵马在后勤以及行政上面的限制,对着地方兵马拥有这样的权力基于官方的承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