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弘农杨氏家风。
  “争论无益,不如实践。”刘协也见惯了杨氏家风,并不生气,更不想争论。
  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座桥,甚至不是几座桥,而是天下人重视技术的心态。征战能封侯,造桥也能封侯,何必一定要做官?
  如果能将读书人的兴趣由做官引向科学技术,他愿意多封几个侯。
  见刘协坚持,裴茂乐见其成。千户侯的食邑不需要西河郡单独给,桥架起来,好处却是西河郡的。
  在裴茂等人的陪同下,刘协沿河视察了几十里路。
  总体而言,这一段的大河地理变化不小,有的影响通行,有的影响耕种,更多的则兼而有之。要想恢复西河郡跨河而治的局面,的确有不小的难处。
  但刘协不想轻易的放弃。
  他对裴茂提出了一个建议:西河郡依旧跨河而治,但分河东、河西两个部分,设两丞尉,各管半边。太守往来大河两边,居中协调。在沿河合适的位置设置几个津口,作交通之用。
  虽说大河地理形势改变,但找几个渡口还是没问题的。
  即使是两千年之后,这段晋陕之间的黄河上还有好几个著名的津口沟通东西。
  裴茂接受了刘协的建议,他也觉得以河为界有问题,不符合朝廷以西河为根基,重新设置边防的宗旨。一旦两边各自为政,极易形成割据,进而影响北疆的安定。
  “欲建太平,治河必不可少。”刘协又道:“除了架桥之外,再征求一些能治理水土的人才。”
  想到水土,他就有些不爽。
  张喜身为司空,躲在太原不来,是不是该将他揪过来看看?
  杨修眼中闪过一丝不安,却还是躬身领诏。
  ——
  刘协视察返程时,在河曲津口遇到了杨彪一行。
  君臣父子见面,不胜欢喜。得知华佗也闻风而至,刘协更是喜出望外。
  他与华佗谈了好一会儿,又让太医令来进行例行考核。太医令倒是知道华佗的,连连摇手,自称不敢考校华佗,并表示愿意让贤,自愿做华佗的助手。
  刘协却不愿意为此坏了规矩。
  太医令虽说不是什么名医,但尽心尽职,最近为了治疗受伤的将士也非常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尤其是仅仅凭着名气就后来居上。
  他任命华佗为太医丞,协助太医令救治伤员,将来再积功升迁。
  他对华佗说,北疆每一个战士都是北疆安定的根基,多救一个人都是好的。治病救人,就是治国救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难得,良医更难得。你有成为良医的天赋,宜当珍惜。
  虽然没能做成高官,华佗多少有些遗憾,可是见天子如此重视自己,期望甚高,他便释然了不少,欣然接受了任命。
  将华佗纳入太医署的体系后,刘协又考核了随杨彪而来,打算投军的勇士。
  这批人大多是太原籍,有不少读过书,武艺也不错,只是实战经验略缺。刘协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转入虎贲、羽林,几个特别优秀的则留在虎贲侍郎中。
  比如郝昭。
  郝昭年方弱冠,但身材高大,弓马纯熟,还有相当不错的兵学根基。不仅刘协对他很满意,郭武、阎行也与他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杨彪在一旁看着,觉得眼前的刘协又与几个月前的天子有了不同。
  一场大捷,让天子更加自信从容,胸怀气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若不是面相依然稚嫩,仅看他的言谈举止,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年方十六的少年。
  但他也有担忧,天子对百工的重视太重了,反而对士人不太上心。
  到目前为止,天子发布的几道求贤诏书,有求能工巧匠的,有求通晓水利的,有求骁武能战的,唯独没有求通经明术的。
  与杨修谈了一夜后,他证实了自己的担心。
  借着一次汇报的机会,杨彪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刘协托着腮,盯着杨彪看了很久,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笑容。
  “杨公莫非忘了,朝廷自有举孝廉制度。”
  “臣不敢忘。”
  “孝廉虽说都是德行,其实大多本是通经儒生。既有现成的制度,又何必再求?”
  杨彪看着刘协那一本正经的脸,有些恼怒,却无法反驳。
  举孝廉其实算是儒门的胜利之一,从制度上保证了儒生进入仕途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子的话并不错。
  但两百多年下来,举孝廉制度早就变了质,被选举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子弟,真正的儒生很少。
  那些人就算被推举为孝廉,也不可能来朝廷,更不可能来北疆。
  也就是说,儒生名义上有正规的入仕途径,实际上这条路已经被世家、大族挤占了。当天子下诏征求能工巧匠时,他们的机会还不如能工巧匠多。
  “稀缺的才求,不稀缺的,不求自来。”刘协说着,取出一封奏疏,递给杨彪。“既然杨公来了,这件事就拜托杨公处理吧。”
  杨彪接过一看,是骠骑将军军师丁冲送来的奏疏,说骠骑将军府发布了一道命令,招募读书人赶到北疆,协助天子教化百姓。已经有几十人应募,正在南阳集中。
  杨彪很惊讶。这丁冲——张济显然没有这脑子——反应够快的啊,估计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没传到南阳。
  “陛下,此计甚好,臣以为可以河东、太原等地施行。”杨彪说道:“而且可以再加一些好处,能在北疆教化者,除一家徭役。如此,寄寓荆州的士子必如川归海,欣然北上。”
  刘协笑着摇摇手。“不能这么改。这么一改,得利的就是家大业大的世家子弟,而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了。一人教化,几百口免了徭役,成本太高,朝廷承受不起。”
  “可是世家子弟本来就不服徭役啊。他们名义上服役,实际上都是由人代劳。”
  刘协停顿了片刻,淡淡地说道:“以后不会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 任重道远
  杨彪愣了一下。“陛下何出此言?”
  刘协嘴角轻挑。“抑兼并,均贫富,难道不是儒门一直以来的理想么?既然要兴王道,致太平,岂能不究根本。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朕深以为然。富者田连阡陌,却用种种办法逃避赋税,岂能长治久安?”
  杨彪面色微变,沉吟了片刻,躬身再拜。
  “陛下用心深远,乃心王道,臣自然是支持的。只是世家、豪民遍布天下,岂能一日去之?观陛下左右,出身寒微者能有几人,不求富贵者又有几人?”
  刘协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是啊,人皆欲富贵,能以四知自省者,沧海一粟。将兴王道的希望寄托在君子固穷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听刘协感慨杨震四知难得的故事,杨彪原本还有些欣慰。听到后半句,顿时又变了脸色。
  “陛下,正因为固穷难,方见君子贞节。”
  “杨公所言甚是,但朕不希望颜回这样的贤者饿毙穷巷,此非太平之相。夫子以去三桓为念,杨公可有心效仿夫子故事,助朕抑兼并?”
  “能得陛下信任,臣敢不从命,只是不可操之过急,急则生变。”
  刘协无声地笑了起来。“杨公放心,朕不急。杨公只管去做,你若做不成,将来就由德祖继续。德祖再做不成,就由德祖之子去做。积三代人之功,总能有所成就吧?”
  杨彪语塞。
  天子这是铁了心要抑兼并,去豪强,而且跟他们杨家耗上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兼并的确是痼疾,豪强也是如今州郡割据的主力。如果不能抑兼并,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不能去豪强,则天下难以一统。
  道理是对的,但怎么做,真的很考虑执政者的智慧。
  即使是入仕三十余年的他,也觉得棘手无比。
  但天子有志于此,他又岂能临阵退缩?
  兴王道,致太平,可不仅仅是天子的理想,更是儒门的理想。
  杨彪决心已定,长身而起,郑重其事地拜了一拜。“既然陛下有心,臣自当为陛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臣当与诸公商议,拟定方案,呈请陛下施行。”
  刘协也坐直了身体,庄重地还礼。
  “有劳杨公。”
  ——
  杨彪走出御帐,看着河谷中散乱的羊群,有些发热的头脑被风一吹,冷静了许多。
  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却也并非全无机会。
  至少在西河,是没有太多阻力的。
  这儿能算得上世家的,也就是他们父子。能算得上豪民的,也不过裴茂、荀攸等寥寥几人而已。其他人大多出身寒微,就算有点家世,暂时也不是天子要抑制的对象。
  如果在兼并出现之前就解决,不失为治本之法。
  杨彪考虑了一番,决定先和杨修商量。
  天子的意思很明白,他最多只是开个头,杨修才是天子寄予厚望的中坚力量。
  毕竟杨修比天子年长不了几岁。
  如果注定这是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执政者的年龄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以免人亡政息。
  由他们父子相继,也许是天子最佳的选择。
  杨彪心中涌起豪情,大步前行。
  卫尉马腾正带着几个骑士,在附近巡逻。见到杨彪,连忙上前行礼。
  虽然都是九卿,但马腾在杨彪面前极其恭敬,再三表示杨彪家学渊源,教子有方。经过杨修的指点,马超总算有了一点长进。
  得知杨修与马超交好,杨彪多少有些意外。
  以前的杨修别说与马超这样的武夫相交,说话都不太可能。
  辞别马腾,又向前走了百余步,又看到蔡琰正在河边的草地上教礼,一群少女跟着她前进后退,左盘右旋,学习礼仪。站在最前面的,正是吕布的女儿吕小环。在吕小环的旁边,站着一个与蔡琰年龄相当的少女,身材高挑,相貌俊美中带着几分英气。
  看到杨彪,蔡琰停下,向杨彪行礼问安。
  杨彪与蔡邕不仅是同僚,而且是好朋友,算是蔡琰的长辈。
  吕小环等人有模有样,向杨彪行礼,一一报上自己的姓名。
  杨彪这才知道,那个少女叫马云禄,是马腾的女儿,刚刚入仕为郎。
  其他几个女子也是此次立功汉胡将士的女儿、妹妹,因父兄的功劳,被拜为羽林郎。在入仕之前,由蔡琰教以相关的礼仪。
  “她们都能骑射?”杨彪忍不住问道。
  蔡琰抿嘴浅笑。“并凉近边地,不比中原,女子能骑射者甚众。杨公若是有闲,不妨让她们演试一番,请杨公校阅。说起来,杨公身为大鸿胪,匈奴女子也该由杨公过问才对。”
  杨彪瞅瞅蔡琰。“昭姬,能者多劳。”
  “杨公面前,琰岂敢自称能者。”蔡琰说着,示意吕小环等人上马演示。
  吕小环、马云禄身为郎官,随蔡琰习礼是必经流程,本业却是弓马,将来是要随天子上阵杀敌的。习礼之余,战马就在一旁吃草,来来去去都是乘马,弓箭、长矛更是不离身。
  听了蔡琰的吩咐,她们向自己的战马奔去。
  吕小环曲起双指,伸入口中,吹了一声响亮的口哨。
  一匹浑身雪白的骏马闻声而来,在吕小环面前停住,摇头甩尾,甚是亲昵。
  吕小环双手按着马鞍,也不用脚去踩马镫,飞身而上,摘下马鞍上的弓,环抱于胸,大声说道:“射以观德。羽林郎五原吕小环,敢为杨公演示射艺。”
  杨彪大感诧异。
  他是认识吕小环的。印象中的吕小环可说不出射以观德这样的话来,就算是有人教过,也不会说得这么自然。
  “昭姬,教导有方。”
  “与德祖相比,自愧不如。”蔡琰谦虚了一句。
  杨彪哈哈一笑,向吕小环颌首致意。
  有人立起射侯(箭靶),吕小环策马远处,拨转马头,踢马加速,在箭侯数十步外拉弓放箭,连射四箭,箭箭命中,而且箭头深入箭侯,可见力量不弱。
  杨彪很意外,赞赏地点点头。
  他见过不少世家子弟练习射箭,能有吕小环这样的准头和力道的却不多。
  吕小环之后,马云禄等人跟着一一演示。
  水平有高有低,但总体而言,做一个羽林郎还是符合条件的。
  “这样的羽林郎大概有多少人?”杨彪问道。
  “陛下有诏,宁缺勿滥,要求甚严。参选者五十七人,中选者共计十一人,都在这里。”
  “将来她们也与男子一起上阵杀敌?”
  “是的。”蔡琰说道:“不过陛下说女子除了能和男子一样冲锋陷阵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战法,散骑侍郎和羽林中郎将正在商讨,每天下午都在这里演练。杨公若是有闲,不妨来看看。”
  杨彪抚须而笑。“少年有为,何必男女。甚好,甚好。”


第三百六十四章 吕布之忧
  看了一会儿吕小环、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