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举杯在手,大声说道:“请诸卿助我。”
众人被他的举动惊住了,一时不知所措。
贾诩悄悄地捅了一下段煨,使了个眼色。
段煨会意,立刻起身抱拳,大声说道:“宁辑将军,臣煨,愿助陛下,万死不辞。”
那一边,杨彪也反应过来,神情纠结地起身。“太尉,臣彪,愿助陛下,再造大汉,万死不辞。”
众人如梦初醒,纷纷起身,齐声道:“臣等愿助陛下,再造大汉,万死不辞。”
“谢诸君。”刘协大声说道:“德祖,为诸君上酒。”
“唯!”杨修应着,一溜小跑着,为每个人添满了酒。
众人举杯在手,眼神狂热地看着刘协。
“请!”刘协一饮而尽。
众人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齐声高呼。
“万岁!万岁!万岁!”
第三十五章 勾心斗角
酒逢知己千杯少。
穿越半个多月,刘协第一次喝酒,而且喝得有点多。
确认段煨不反,又成功招揽了贾诩,兴奋之下,他忘了这个身体只有十五岁,还以为是前世那个酒精考验的社畜,一不小心喝多了。
段煨看在眼里,很高兴。
陛下不把我当外人啊,否则怎么可能在我营里喝醉了。
将刘协送入准备好的豪华大帐,段煨意犹未尽,又拉着杨彪说了一会儿,才哼着小曲,摇摇晃晃地去了。
杨彪进帐,看着面色酡红,睡得深沉的刘协,又心疼,又头疼。
如果说上次在杨奉大营的较量还只是暗流,这次在段煨、贾诩面前的冲突就是浮出水面的漩涡。天子以段颎为借口,挑起了西凉人对关东人的强烈不满,成功地将贾诩招入麾下,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蓄谋以久的反击?
杨彪看不清,因此忐忑。
“父亲。”杨修走进大帐,见杨彪在座,神情凝重,以为他担心天子,连忙说道:“陛下只是醉了,并无大碍,休息一下就好。”
杨彪瞅了瞅杨修,使了个眼色,起身出了大帐。
杨修不解,却还是跟了出来。两人来到一旁,杨彪负着手,看着远处的华山,思索良久。
“德祖,你说……陛下是身醉,还是心醉?”
杨修疑惑地看着杨彪。
什么身醉、心醉?
杨彪见状,只好进一步挑明。“他醉倒在段煨大营,以及之前与段煨、贾诩说的话,是权宜之计,还是肺腑之言?”
杨修恍然,想了想,说道:“应该是肺腑之言。陛下与人交,不好虚言。且贾诩机智过人,骗他绝非易事,只能适得其反。”
“这么说,陛下的确有意重用西凉人,压制关东人?”
杨修眉心微蹙。“父亲,严格来说,我们也不是关东人。”
杨彪愣了一下,随即恼羞成怒,抬手就是一个耳光。“糊涂,我是说关东人、关西人吗?我说的是儒术与王道。我弘农杨氏以《尚书》传家,学的是儒术,求的是王道,岂能与残暴好杀的西凉人为伍?”
杨修猝不及防,被打懵了,当即暴起,正准备反击,随即又意识到眼前暴怒之人是自己的父亲,不能放肆,只好忍气吞声,捂着脸,嚅嚅的说道:“父亲,这不是……救危存亡,事急从权嘛。”
“若只是事急从权,倒也罢了。”见杨修委屈,杨彪也很后悔,自觉失态,不合大臣气度。“我就怕天子并非事急从权,而是有意为之。你还记得天子在营门外所言乎?他将大汉今日之局面归咎于儒门,这……这是何等荒谬。”
他一转头,神色又凌厉起来。“是谁在蛊惑陛下?”
杨修吓了一跳,本能地向后退了一步。“父亲,何出此言?”
“陛下从小读书,讲经者皆为大儒,以儒术为正宗,怎么会有此离经叛道之举?”
杨修转着眼珠,也想不明白。
父子俩相对无言。
——
段煨回到自己的中军,坐下喝了两杯水,有书吏送来刚收到的文书。
段煨接过看了一眼,愣了一下,刚喝进嘴里的水险些喷出来。
“李傕、郭汜这么快就来了?”
书吏点点头。“之前就收到消息了,只是将军正与陛下饮宴,未曾敢打扰。”
段煨忽然想起天子当时的反应,若有所思。天子当时听到的消息或许就是这个消息,只是他没声张而已。想到此,段煨忽然对天子多了几分欣赏。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定力,果然与众不同。
“请文和来。”
书吏转身去了,段煨端起水杯,起身走到地图前,一边察看形势,一边哼着小曲。
贾诩进来时,段煨正唱到得意处,声音不免大了些。贾诩听得真切,轻笑道:“将军好心情。”
段煨转头看了一眼,哈哈一笑,走回案前,将刚收到的消息递给贾诩。
“文和,你我的功劳来了。”
贾诩看了一遍,又递了回去。“将军的功劳不在李傕、郭汜身上,而在张济身上。”
段煨笑容收起,眉头微皱。“你是说,陛下将以南北军及杨奉三人之力迎战李傕、郭汜?”
贾诩没有回答,拱着手,走到地图前,目光来回逡巡了片刻。
“将军,陛下矢志中兴,岂甘心为人左右?这一战,便是他重振朝廷威严的首战。”贾诩转回头,静静地看着段煨。“而将军,则是他的中流砥柱。”
段煨不以为然。“不能出战,只是阻击张济,算什么中流砥柱?”
贾诩不急不徐。“太尉为朝廷干城,将军为人稳健,能安民,屯守华阴数年,百姓称颂,兵精粮足。是以陛下大战之前,先至将军大营,得将军支持,才有与李傕、郭汜一战之决心。否则,陛下何不渡渭,遁走河东?”
段煨眼珠转了转,脸上露出一抹矜持地笑容。“文和,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只是作壁上观,实在遗憾。张济虽勇,知我为陛下掠阵,他还敢来吗?”
“国之重器,不可轻意示人。将军战与不战,功劳都是第一。”贾诩抬手一指远处。“华山不言,不让其高,正是将军之谓也。”
段煨瞅了一眼华山,不禁放声大笑。
贾诩也笑了,拱着手,静静地看着段煨。
过了片刻,段煨收起笑容,放下水杯,伸手挽住贾诩的手臂。“文和,陛下说,可惜你不是我段氏之甥,深得我心。你得陛下信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我段氏就算想攀附你的门楣,只怕也够不着了。好在你我为乡里,又有这么一段情谊,稍慰我意。”
贾诩抬起头,看着段煨的眼睛。“将军言重了。若无将军为援,我纵使舌利如刀,又能奈何?恕我直言,陛下如此重视凉州,并非全是太尉之功,亦有董卓之功。”
“文和?”段煨疑惑不已。
“太尉,使朝廷知重用凉州人之利。董卓,使朝廷知轻视凉州人之害。凉州安定与否,足以动摇天下,是以陛下欲中兴大汉,必先安凉州。正如此刻,欲击退李傕、郭汜,必先得将军鼎力相助。利与害,凉州之两面,须臾不可分。”
段煨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董卓乱政至今,已有六年,凉州之害,陛下体会至今,方有今日折节之举。将军若能助陛下击退李傕、郭汜,示凉州之利,陛下又岂能忘将军之功?君子一言,尚且驷马难追,何况天子之誓,歃血之盟?”
段煨心中欢喜,握着贾诩的手臂,用力摇了摇。
“文和不愧是我凉州智者,见识过人。有文和为朝廷腹心,我为朝廷爪牙,天下可定。文和,我当如何做,你不妨直言,我尽依你。”
第三十六章 臣亦择君
刘协醒来时,贾诩和杨修正在榻前低语。
他们没说什么大事,只是一些闲话,杨修向贾诩打听凉州风土,贾诩则向杨修打听华山轶事,气氛很和谐,却没什么营养。
听到刘协翻身的声音,他们不约而同的转过头来。见刘协醒了,杨修一个箭步抢了过来。
“陛下,你醒了?要喝水吗?”
刘协点点头。他头不疼,口的确有些干。
杨修端来水,刘协尝了一口,温度正好,便喝了一大口,然后坐了起来。
“文和先生,入职手续可曾办妥?”
贾诩静静地坐在一旁,微微欠身。“谢陛下关心,蒙太尉与杨侍郎关照,已经办妥了。”
“甚好。”刘协笑道:“朕来之前,弘农王夫人曾托我向先生问好。当初若不是先生,她难逃李傕毒手。”
贾诩眉梢微动,轻轻叹了一口气。“李傕、郭汜攻长安,本是臣的谋划,只是没想到他们如此荒唐,酿成大祸。臣能救弘农王夫人,却救不得那千千万万的百姓,愧对天下。”
杨修悄悄地打量着贾诩,眼神复杂。
刘协却很平静。
贾诩这句话半真半假,甚至可以说,假的成分更多,不必太当真。
“天下大乱至此,其中责任又岂是一人能担得起的。文和先生,治国当取其大,躬责自省固然不可或失,但更重要的却是引以为鉴,使这人间悲剧不再重演。”
“唯。”贾诩躬身领命。
刘协看向杨修。“德祖,你亦如此。”
杨修正听得入神,见天子提到他,连忙躬身致意。“陛下所言,臣深有同感。之前陛下之问,臣时时在心,未能有解。如今文和先生入朝,臣正当时时请益,或许能有所得。”
刘协坐了起来。“江山代有才人出,朕相信,只要你我君臣同心,不仅能救大汉于危难之中,再现卫霍横绝大漠之壮举亦非不可能。”
杨修立刻正色道:“陛下,卫霍横绝大漠固然威武,却是劳民伤财之举,不可效仿。”
刘协笑了起来,摆摆手,示意杨修不必紧张。“德祖,卫霍横绝大漠的确耗费巨大,但是不是劳民伤财,却当再论。别的不说,这四百年来,通往西域的商路赢利几何,你能算得出吗?”
杨修一时无语。
刘协看向贾诩。“文和先生,你说呢?”
贾诩平静地点点头。“陛下说得对,杨侍郎说得也对。”
杨修翻了个白眼,嘴撇得像。
贾诩接着说道:“陛下说得对,是着眼于长久。杨侍郎说得对,是着眼于当前。诚如陛下所言,这几百年来,通往西域的商路赢利无数,至少十倍于当年付出。但孝武皇帝征讨四夷,不仅将七十年积累消耗殆尽,更使民力枯竭,户口减半,诚非陛下所宜效仿。”
刘协追问道:“文和先生,可以兼得之法?”
贾诩沉默了片刻,摇摇头。“恕臣愚钝,鱼与熊掌,似乎只能取其一。”
杨修忍不住问道:“那你取什么?”
贾诩瞥了杨修一眼。“我趋利而避害。”
杨修不屑地哼了一声:“本以为先生凉州智士,当有高见,不想却是乡愿之见。”
贾诩无动于衷,仿若未闻。
刘协也没说话,他觉得贾诩虽然求生欲极强,却不会在这个时候用这种两面逢源的说辞来敷衍他,只不过他习惯性的说得隐晦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未尝不是一次测试,即是对他的,也是对杨修的。
乱世不仅君择臣,臣亦择君。
他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贾诩的用意。
贾诩看似没态度,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
对他一个凉州人而言,当然是取凉州有利。若非霍去病取河西走廊,置四郡,他现在就是蛮夷。
作为一个谋国之大者的天子近臣而言,依然是取凉州有利。因为受苦的是一两代人,而得利的却是子孙后世。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极力反对弃凉之策。
于公于私,弃凉都不是正道。
刘协看懂了,却没有说。他轻咳一声:“朕或有兼得之法。”
“哦?”杨修诧异地看了过来。
贾诩也抬起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刘协。
“为长久计,河西当取,自不待言,但如何取,却有待商榷。粗略言之,当有二策:一是任贤与能,不求胜于一时。有如卫霍者,则信之用之,以尽其材。如李广利者,则弃而不用,免作无辜牺牲。设使李广利不行,而李陵见用,焉有燕然之败?”
贾诩微微颌首,眼角露出浅笑。
杨修听了,也点头附和,又问道:“另一策呢?”
“国之财赋有用,既有军事之急,则其他方面当励行节俭。孝武皇帝以天下三分之一财货充山陵,大可不必。至于求仙问道,挥霍无度,就更不值得了。”
杨修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看向刘协的眼神复杂怪异。
贾诩也有些吃惊,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陛下所言,自是至理,只是非议祖宗,诚为不妥。大汉以孝道治天下,这……”
刘协毫不客气的打断了贾诩。“那文和先生当面反驳朕,就妥当了?”
“呃……”贾诩也语塞了,神情尴尬。
“你们看,这就是悖论。”刘协笑道:“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