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贾诩也语塞了,神情尴尬。
  “你们看,这就是悖论。”刘协笑道:“依孝道,子不得议父。依臣道,臣不得议君。当年夏侯胜非议孝武,大臣背地里赞同,却不得不治其罪,何其荒谬?”
  刘协瞥了杨修一眼。“相比于当面称尧舜,背后称桀纣,朕倒宁愿大臣皆如君家侍中,当面直斥先帝,而不是背地里摇头叹息,至少先帝还有当面对骂的机会。”
  杨修神情窘迫,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贾诩却忍不住笑了一声。杨奇当面斥孝灵皇帝与孝桓皇帝不相上下,孝灵帝回怼以君死必有大鸟至的传奇,他也是听说过的。如今见天子说得这么坦然,还用来回怼杨修,不免哑然失笑。
  虽说天子此举有失礼之嫌,却也直率得可爱,与那些迂腐虚伪的关东人不同,倒是和性格粗率的凉州人有几分相似。
  当然,更让他满意的还是天子提出的两策,不管是选贤与能,还是励行节俭,都展示出他中兴大汉的决心和意志,绝非一时意起的空言、大言。
  有此雄心,那些繁文缛节不从也罢。
  欲行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遵循那一套温文尔雅的儒家礼仪,能中兴大汉吗?


第三十七章 道理和南墙
  杨修年轻气盛,向来以不羁为荣。
  贾诩年近半百,但他出身凉州,又整日与凉州将士为伍,难免沾染了些粗野习气。
  刘协虽生长于宫廷,但董太后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人。灵帝好胡服胡食,也不是什么守礼之辈。刘协这些年流离失所,儒家教育时断时续,礼节方面也不太严谨。加上皮囊之下还藏着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惯于吐槽的有趣灵魂,口无遮拦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事。
  三人在细节上小有分歧,大方向却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尤其是杨修,平时对刘协多少有些敬畏之心,今天发现刘协放肆起来,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顿时觉得找到了知音。说到投机处,几次险些去拍刘协的大腿。
  取得了基本一致后,刘协向贾诩托出了进军并州的方略。
  贾诩听完,拢着双手,沉吟半晌,一声轻叹。
  “陛下,这条路,可比登华山更难啊。”
  杨修没说话,但眼中却露出了同样的担忧。他已经和杨彪多次讨论过这个方案,清楚其中的难处,之所以一直没提醒天子,是因为眼下还没到那一步,等天子脱困,到了河东,再提不迟。
  刘协淡淡地说道:“再难,也不会比高皇帝出汉中难吧。”
  “此一时,彼一时。”贾诩抬起眼皮,凝视着刘协。“项羽杀义帝,都彭城,称霸天下,既失人心,又弃关中地利不顾,这才让高皇帝有可趁之机。袁氏兄弟据四世三公之资,得天下之望。而关中残破,陛下不得地利,只能偏居并州,不可同日而语。”
  杨修也将目光转向刘协,心中忐忑。
  天子考问他的问题,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能超过《过秦论》的答案,很是烦恼。贾诩此问,与天子之问有相似之处,若天子让他回答,他可就露怯了。
  刘协感受到了杨修的不安,微微一笑。
  杨修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恨不得转身遁走。
  刘协吁了一口气。“文和先生,德祖,朕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二位能否为我解惑?”
  贾诩和杨修互相看了一眼,拱手道:“请陛下赐教。”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涉起事在先,六国后裔接踵于后,而项籍、高皇帝与焉。当楚汉决胜于垓下时,六国何在?”
  贾诩眼神微缩,若有所思。
  杨修目光一闪,随即反驳道:“陛下,六国非不与其事,只是君臣才能不如高皇帝与项籍罢了。”
  刘协追问道:“一国君臣有所不如,尚可称天命不与。六国君臣皆不如,又是为何?且六国果真无人?张良不就是韩国世家子弟。”
  杨修哑口无言。
  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是说,山东袁氏虽有大名,亦如六国子孙,本是祸乱之源,不能革故鼎新,适为开路耳?”
  刘协郑重地点点头。“灭六国者,非秦也,乃六国也。乱大汉者,非羌乱也,乃世家也。今日之世家,宛如当年之六国,本是祸乱之源,又岂能革故鼎新,再建太平?不过为人作嫁衣罢了。”
  杨修顿时红了脸,抗声道:“陛下此论,臣不敢苟同。”
  贾诩也露出一丝愕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刘协看着杨修,目光中兼有同情和怜悯。
  他知道杨修接受不了这个结论,这既是杨修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又是杨修的身份决定的。
  能跳出既有身份看问题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德祖,这是朕的一家之言,你不认同,大可来辩。只是与其作口舌之辩,不如静观其变。俗语有云:事实胜于雄辩。俗语又云:道理说服不了人,但南墙可以。”
  杨修面红耳赤。
  贾诩不禁解颐。“看来陛下迁都长安虽千辛万苦,却也收获匪浅。若是在宫中,焉能听到如此俗语。臣观陛下游历民间,如孝宣、光武皇帝故事,正当中兴之兆。”
  他顿了顿,又道:“语虽俗,道理却在其中。丧乱之际,弃文用武,故有叔孙通楚服见高皇帝。汉兴七十年,陆贾、贾生前后相继,黄老、儒术互不相让,直到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才算有了定论。一晃三百年,当有大儒如董仲舒者,终结这百年纷争。”
  见贾诩支持天子的意见,杨修咽了口唾沫,没有再争,只是脸上的神情依然倔强。
  贾诩又道:“既然陛下方略已定,臣就毋须多言了。还是着眼于当下,先解燃眉之急吧。”
  刘协表示同意,杨修也勉强收拾起心情,铺开地图,讨论眼前的战局。
  杨修先解释了御营的布局,以及拟定好的应对方案。
  贾诩听完,看看刘协。“陛下,李傕、郭汜来得突然,其前锋骑兵随时可能穿过杨奉的阵地,四处劫掠,陛下此刻回营,怕是不太安全。”
  刘协还没说话,杨修先急了。“大战在即,陛下岂能不回御营?”
  贾诩垂下眼皮,不紧不慢地说道:“侍郎所言,诚为正理。但凡事不可拘泥,当视形势而变。陛下简行,身边仅有虎贲、羽林数百,一旦遇上李傕的前锋精骑,能有几分胜算?”
  杨修顿时语塞。这个责任太大了,他承担不起。
  他看向天子。
  刘协面色平静,看不出什么态度。
  贾诩接着说道:“臣有两策,供陛下与太尉斟酌。一是或由宁辑将军派兵护送陛下回营,或由御营安排步骑来迎,确保陛下安全。二是陛下暂住于此,观形势而定。万一交战不利,李傕、郭汜突破阻击至此,陛下亦可就地指挥迎战。”
  杨修心急如焚,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不希望天子留在段煨大营,但他也清楚,贾诩所说的危险的确存在。双方交战之际,游骑四出,仅凭天子身边的这些虎贲、羽林是无法确保天子安全的。
  一旦天子出了意外,没人担得起这个责任。
  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刘协,希望刘协自己表态,决定去留。
  刘协权衡了良久,对杨修说道:“德祖,你去问问太尉,明日回复。”
  杨修点头答应,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又说了一些安排,杨修匆匆起身出帐,找杨彪商议去了。
  刘协与贾诩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陛下,喝点还魂酒吧。”贾诩提议道。
  刘协微微一笑。“正当与先生畅饮。”


第三十八章 古今之变
  贾诩命人重新准备了一些酒菜,与刘协对饮。
  喝酒是次要的,沟通有无,深入了解才是关键。
  有杨修在侧,有些话说起来总是不太方便。
  太尉之子,又出身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杨修身上的标签不仅明显,而且刺眼。
  天子与杨彪在营门外的较量也逃不过明眼人的注意,更何况是贾诩这样的人精。
  这一点,刘协明白,贾诩也明白。
  所以贾诩刚才主动提出暂留段煨大营的建议,将主动权送到刘协手里。刘协心领神会,顺手将难题推给了杨彪。
  你不是要兵权吗?我就给你兵权,看士孙瑞能不能搞得定。
  你搞得定北军,还能搞得定杨奉、杨定和董承?
  别的不说,就你们那副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能和西凉反贼、黄巾余孽尿到一个壶里去?
  这算是两人第一次打配合,效果还不错。
  “先生,朕答应了杨定一个要求,为他筹措半个月的粮食。”刘协开门见山,将之前对杨定的承诺说了一遍。
  贾诩品了一口酒,点点头。“陛下明日可对宁辑将军直言,他会安排的。”
  “朕可听说,宁辑将军与杨定不和。”
  “若杨定自求,自然是一粒粮食也没有。陛下开口,有求必应。”贾诩笑笑,提起酒匕,为刘协添了一点酒。“宁辑将军虽附董卓,却与李傕、郭汜等人不同。他在董卓军中一向不受重视,只是报国无门,别无选择罢了。”
  贾诩叹了一口气。“大多数西凉人都是如此。”
  刘协也叹了一口气。“岂止是西凉人,朝廷何尝不是如此?孝桓皇帝器重段太尉,平定羌乱,落下多少骂名?先帝欲平边乱,习胡风,食胡食,也成了罪状。可那些大儒名臣在朝堂上义正辞严,下了朝,吃起胡饼来,比谁都香。”
  贾诩的嘴角抽了抽,费了好大力气,才没笑出声来。
  “陛下有高皇帝磊落之气。”
  刘协瞅瞅贾诩。“先生是说朕对待儒生的态度么?”
  贾诩有点尴尬。他的确是这个意思,可是有必要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么,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
  “就对待儒生的态度而言,朕比高皇帝多了四百年的经验,自问要略胜一筹。”
  贾诩诧异地看着刘协,这才明白刘协刚才不是说话直白,而是有感而发。
  他心中一动。“敢问陛下仔细。”
  刘协露出一丝浅笑,举起酒杯,与贾诩碰了碰。“先生自问是儒是道?”
  贾诩端着酒杯,沉思良久。“半儒半道。”
  刘协呷了一口酒。“进则儒,退则道?”
  贾诩点点头。“庶几近乎。”
  “你的道是黄老道,还是黄巾道?”
  贾诩的眉头蹙起,再次沉思良久。“所谓黄巾之道,不过是巫祝之术,杂以百家之言,岂能称道?”
  “先生此言,未免失之偏颇。”刘协毫不客气地说道。
  要得到贾诩真正意义上的效忠,他必须拿出让贾诩折服的东西。人情世故,他肯定不如打拼了半辈子,见惯了魑魅魍魉的贾诩,唯有从理论高度进行降维打击,从心理上折服他。
  天子是天意的代言人,当然应该思考点高大上的理论,谁会去关心柴米油盐啊。
  “请陛下指教。”贾诩淡淡地说道。
  “于先生而言,百姓与万民,谁更不可或缺?”
  贾诩脸色微变,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呷了一口酒,却含在嘴里,半天才缓缓咽下去。
  天子一言,打破了他长久以来的思维误区。
  他痛恨关东世家歧视凉州人,盘剥凉州汉羌百姓,却忘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且歧视是家乡人。
  他和那些人有本质的区别吗?
  恍惚之间,贾诩仿佛登上了一层看不见的楼,低头看见了丑陋的自己。
  “陛下批评得是,臣的确失之偏颇了。”贾诩吁了一口气。“百姓本出乎万民,奈何自矜高洁。臣一意指责关东世家心怀偏见,排斥西凉士子,其实西凉士子又何尝没有偏见?五十步笑百步尔。”
  刘协笑了。“朕苦思半月,先生一朝顿悟,不愧是凉州上士。”
  贾诩躬身一拜。“陛下谬赞,臣不敢当。论世事人情,臣年近半百,或许能胜陛下一筹。论天地至道,臣不如陛下远矣。此乃天资所限,非人力可求。愿随陛下左右,常聆玉音。”
  刘协伸手托住贾诩的手臂。“先生言重了。朕也是偶有所得,愿与先生共琢磨。”
  贾诩顺势问道:“与壬寅之夜的天象有关?”
  刘协摇摇头。“天意玄远,非朕所能臆测。”
  贾诩很意外。“那陛下如何得之?”
  刘协拈起一颗青豆放入口中,慢慢地嚼着。“凉州羌乱百年,平而复叛。关东黄巾生变,八州并起。说到底,都是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反。百姓如此,朝廷又何尝不是?先生曾在宫中为郎,想必知道早在二三十年前,朝廷就捉襟见肘,不能足额发放郎官的薪俸。”
  贾诩面色一黯,不由自主的叹了一口气。
  天子此言,勾起了他的伤心事。
  作为一个凉州士子,举孝廉为郎本是前途光明的好事。谁曾想,他在宫中为郎数年,不仅看不到一点升迁的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