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士,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之辈而已。”
  “可有陇西的消息?”
  “有的,据说山里下了大雪,不少羌人难以维生,便下山诣郡,想到郡中纳籍占田。陇西太守李参担心土地不够,接纳不了那么多人,便鼓动羌人去汉阳。汉阳全盘接纳,安置了数千户,而且没有引起任何骚动。也不知道这杨太守是怎么做到的。臣等行程匆忙,也没来得及打听。”
  刘协很满意。这件事他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汉阳的上计吏已经到了休屠泽,却迟迟没有请求见驾,听说是上计簿要有所更改,可能和羌人入郡占田有关。
  户口增加,是太守的政绩之一,杨修当然要尽可能的把成绩写上。
  马腾长年在汉阳活动,早就将汉阳当作了自己的地盘。马云禄这次奉诏去迎接皇后,对汉阳的情况尤其上心,讲了不少所见所闻。
  随后,荀恽讲起了关中的见闻。
  关中最近很热闹,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凉州百姓迁入,一是度田。两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合而为一,都是为了土地。
  继大司农张义进驻关中,在关中屯田之后,司徒赵温又奉诏进驻关中,主持度田。朝廷的决心可见一斑,也因此在关中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关中的土地很多,但上好的良田却永远是稀缺的,矛盾主要就围绕着这些良田展开。
  “听说大司农丞程壹为了一块三百多顷的良田,和当地大族起了冲突,惹出不小风波,被大司农免了职。”荀恽说道:“他一怒之下,当街拦住了赵司徒,状告大司农渎职。”
  “有这事?”刘协很惊讶,他是一点风声都没收到。
  “陛下不知道也正常,这样的事,通常都不会上报的。这程壹也不是个安份守己的人,他原本是廷尉正,不知怎么的,转到大司农去了,如今又反过来状告大司农,实在有些混账。这种人有个专门的名号,叫乱群之吏。”


第四百八十九章 缓缓图之
  刘协眉梢微扬,抬起手,刚准备说话,念头一动,又改了主意,顺手夹起一块羊肉,在火锅里涮了涮,又蘸了酱料,送入口中,慢慢地嚼着。
  荀恽是荀彧的长子,一直带在身边培养。他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荀彧的意见。
  荀彧是这么看程壹?
  刘协不认识程壹,但他知道这样的人在官场上不多见。为了一些不是自己的土地,拦司徒的车,状告自己的上官,说得好听,这是理想主义者,说得不好听,这是幼稚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荀恽说他是乱群之吏也不为过。
  但,如果这样的人就是乱群之吏,那不乱群的人对度田又是什么态度,这度田还能推行得下去吗?
  之前在关中负责屯田的大司农张义是什么态度,如今在关中负责度田的司徒赵温又是什么态度?程壹的事一字不报,想来是被他们联手摁了下去,结果也可以想象得到了。
  关中这一年究竟在搞什么?
  一瞬间,刘协想了很多,心情莫名的烦躁,不得不借吃肉来调整情绪。
  荀文倩与刘协相处日久,也和刘协有过多次交流,最清楚刘协的施政理念,一听荀恽这句话,意识到这不符合刘协的想法。她偷偷看了一眼刘协,看到刘协平静的脸色下略显凌厉的眼神,不禁暗自叹息。
  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听着。
  荀恽说完,伏雅很客气地附和了几句,便闭上了嘴巴,仿佛是个局外人。
  刘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或许正是他期望的结果。如果伏雅像荀恽那么积极,他反倒有些担心。
  “长倩,说说河东的事吧。”刘协说道:“河东这两年恢复得如何?”
  说起河东,荀恽兴致更浓。
  他没有提荀彧的政绩,这些自有公文汇报。他提起了刘巴有屯田兵中招募掾吏的事。
  经过两年的教化,屯田兵中出现了大量粗通文墨,能够处理公文的人。这些人大多出自平民,与河东大族没什么瓜葛,反倒有些旧怨。因为有数万屯田兵为后盾,这些人本身又有作战经验,办起事来也颇有行伍之风,一言不合就拔刀动武。
  他们做了掾吏后,那些冷眼旁观的大族再也无法保持镇静,不得不主动向荀彧、刘巴示好。
  “这些人如此行事,不会为祸乡里吗?”荀文倩忍不住问道。
  “不会,刘子初手段高明,事先公布了几条规矩,第一条就是不准欺压百姓。如果触犯,轻则杖责,重则免职。反正可用之人很多,换起来很简单。最初上任的一批人不知轻重,被换掉大半之后,后来者就收敛多了。”
  荀恽喝了一口酒,又道:“屯田兵更换了军械后,有一些武器流散到民间,百姓几乎家家有刀有弓。除了闲暇时习武之外,但有盗贼上门,示警铜锣一响,邻居便会赶来增援。只要能守住一个时辰,最近的屯田兵就能赶到。就算有人想鱼肉百姓,既难得手,也很难瞒过别人的眼睛。弄不好,反倒可能丢了官职。”
  “荀尹对此是什么态度?”刘协问道。
  “原本有些异议,但刘子初有把握,便让他试行了。开始有些乱,如今已经习以为常。”荀恽忽然一笑。“只是刘子初才高,可以乱中取胜,其他县能否效仿,眼下还不敢说。我来之前,臣父说,打算借着年终的机会,挑几个县推广。”
  刘协笑笑,没有表态。
  河东的事,他本来就决定全权委托荀彧,不想过多干涉。
  但关中的事,他不能不问。
  或许可以将刘巴调任关中,大展拳脚。只是如何操作,却需要斟酌。
  当务之急是要搞清楚荀恽所言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道听途说。
  ——
  家宴结束,刘协回到御帐,派人将贾诩请了来。
  关中有很多西凉人,度田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让西凉人能够在关中定居。出了这么大的事,西凉人居然忍气吞声,一言不发,多少有些令人不解。
  贾诩听完,神情淡然地笑了一声。“臣略有耳闻。”
  “你略有耳闻?”刘协不解地看着贾诩。
  “嗯,臣还给谢广、夏育带了话,让他们不要干涉地方政务,安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刘协明白了。怪不得西凉人没动静,原来是被贾诩这尊大佛镇住了,不敢乱来。
  见刘协神情疑惑,贾诩笑笑,又解释道:“陛下,关中广阔,抛荒的地很多,几万屯田兵还不至于和本地大族发生冲突。李傕、郭汜在关中时过于放纵将士,这才兵败身灭。殷鉴未远,岂能让谢广、夏育重蹈覆辙。至于程壹其人,用心或许是好的,但手段过于激烈,受点挫折也是好事。”
  “依先生之见,当如何处置关中之事?”
  “臣以为,陛下不防等一等。”
  “等到什么时候?”
  “等到关中百姓主动迁往河东、汉阳的时候。”
  刘协恍然,琢磨了片刻,点头表示同意。
  张义也好,赵温也罢,这些老臣都是指望不上的,荀彧、杨修才是希望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理念施政,最后用事实说话吧。
  “程壹现在何处?”
  “不清楚,但应该没事,免职而已。陛下若是想见他,可以派人去问问。”
  刘协想了想。“还是先搞清楚他的情况再说,不宜仓促征召,免得那些老臣又有想法。”
  贾诩笑了。“那还是由臣出面吧。如果能用,臣倒是希望他能出任姑臧令。臣听说,此人虽不通官场礼仪,屯田却是个好手。”
  刘协同意了,随即又说道:“先生,你的学员结业以后,先派一些人去关中吧。那些老臣怎么折腾,朕可以暂时不管,军队不能乱。而且,刘巴的施政表明,从屯田兵中挑选掾吏是个不错的办法。人才多了,挑选的余地大了,也许能挣脱门生故吏的束缚。”
  “唯。”贾诩想了想,又道:“既然皇后已经到了行在,少傅留在河东也没什么必要了,不如请他到关中开设讲堂,教屯田兵读书。臣估计,三五年时间,便有足够的人才可用。”
  刘协眼神微闪,看向贾诩。
  贾诩含笑面对,从容不迫。
  四目相对,刘协的眼角露出一丝笑意,微微颌首。
  “可。”


第四百九十章 放手去做
  一连数日,刘协都没有召见轲比能,只是让荀恽不时来看看轲比能,了解他有什么需要。
  一来二去,荀恽就和轲比能混熟了,颇有忘年交之感。
  荀恽从轲比能口中听到了不少草原上的生活,轲比能也从荀恽这里了解到了不少中原的情况,双方都惊讶于对方的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
  荀恽渐渐有些明白天子在等什么,也明白了轲比能心里究竟怕什么。
  狼骑。
  狼骑以鲜卑人的生活方式进入草原,游荡四方,却有着鲜卑人无法企及的装备和训练。他们比鲜卑人更强,是鲜卑人无法战胜的对手,也是鲜卑人的噩梦。
  鲜卑人或许可以集中兵力,歼灭一两队狼骑,但这伤不了汉军根本。汉军可以派出更多的狼骑进入草原,让鲜卑人自顾不暇,持续放血,最后慢慢衰亡。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首创,霍去病的战法便是先例,狼骑不过是又向前走了一步而已,用更好的装备和训练来加强战斗力,扩大战损比。
  但这一步,却足以让鲜卑人寝食不安。
  双方有着悬殊的户口数量,鲜卑人根本无法和汉人拼消耗,更何况是一名狼骑可以换取数十甚至上百鲜卑人的时候。
  了解了轲比能内心的恐惧,荀恽的态度不知不觉的就变了。
  “大帅不必担心,天子对你可没有赶尽杀绝的计划。”一次闲聊间隙,荀恽笑眯眯地说道:“天子赐姓,便是明证。据我所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宠。匈奴人依附我大汉那么多年,都没有得到赐姓。”
  “是啊,只是我学识不足,不明白天子赐姓的深意。侍中若能为我解释,当感激不尽。”
  荀恽也不推辞,以指划地,写了一个柯字。“柯者,斧柄也。天子赐你姓柯,是希望你能成我大汉的利斧。除邪镇恶,保边疆太平。大帅对斧柄应该不陌生吧?”
  轲比能心有所悟,吁了一口气,点点头。他身在草原,当然清楚斧柄。“斧柄要握在主人的手里。为了让主人握得舒服,还要对斧柄进行一定的修整,去掉毛刺。”
  “不仅如此。”荀恽说着,又在地上画了一个斧头的模样。“斧又与钺并用,既是兵器,又是刑具,还能作为王权的象征。因此,柯不仅要坚固实用,还要饰以金银珠玉。”
  轲比能眼睛一亮,心生欢喜。
  汉家天子不仅不杀我,还要给我好处?这可是好事。
  “当然,比起那些外在的装饰,最珍贵的反而是内在的浸润。”荀恽在斧柄处点了点。“你用过斧头,一定知道握持处与别处不同,得到了汗水的浸润后,宛如金玉。”
  “这……又代表什么?”轲比能有些迷惑。
  “教化。”荀恽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指。“君子如玉,以德润身。你与天子多亲近,不仅能得到财物,还能被天子的德行所润,由小人而君子,由蛮夷而华夏。”
  轲比能的嘴角抽了抽,沉默了半晌才道:“那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
  “读书。读圣人之书,知忠孝节义。”
  轲比能轻轻点头。“侍中……能教我读书吗?”
  荀恽笑着摇摇手。“我学问粗浅,岂敢为大帅师?大帅若有心向学,不防向天子请旨,他一定会为大帅安排一个真正的学者。”
  轲比能又道:“那侍中能否为我进言?”
  “当然可以。”
  ——
  得知轲比能想读书,刘协很是意外。仔细询问了荀恽之后,才知道其中原委。
  他对荀恽的看法有所改观。
  或许荀恽不够老成,但他的心态是积极的。
  “一事不烦二主,就由你教他读书吧。”
  “臣学业未成,岂敢误人?”荀恽连忙推辞。
  “又不是做博士,有何不能?”刘协勉励道。“长倩,你随令尊数年,见识是有的,只是欠缺些经验。与轲比能交往,教轲比能读书,这是难得的证道机会。若是你做得好,将来不仅可以教化轲比能,还可以教化他的部落,那可是几万人,功德无量。”
  荀恽既惶恐,又心动。
  教化几万人,这可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事。
  但,这又的确是一件大功德,一般人未必有机会遇到。如果能成功,将来必能青史留名。
  “那……臣就勉力一试?”
  “当然要试。”刘协哈哈一笑。“朕看好你。不要怕犯错,只有不做事的人,才不会犯错。”
  荀恽心花怒放,连忙拱手答应。
  若非天子信任,绝不会对他说出这样的话来。
  出了御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