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百章 老臣坐镇
  刘协愣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示意诸葛亮去活动身体。
  虽说张郃、高览出手如此狠厉有些出乎意料,但他经刘晔、荀文倩先后提醒,对冀州人排斥其他人的心态有所准备,倒也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不合理。
  郯县、下邳失守,彭城成了孤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刘晔之前就说过,刘备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善谋略,身边也没有合格的谋士,在用兵之道上显然不是有田丰、沮授这等高参谋划的袁绍对手。
  他的命中贵人诸葛亮就在自己的面前,还是一个懵懂青涩的少年。
  接下来就看刘备是弃城而走,还是为了那个恢复宗籍的承诺坚守孤城了。
  但那是刘备的个人问题。
  结果如何,他并不在乎,也没兴趣立刻去看公文。
  彭城远在四千里以外,消息滞后将近半个月,彭城还在不在刘备手中尚未可知,着急也没用。
  让诸葛亮去活动身体,跟着散骑侍郎们跑操,刘协自己按照预定计划练习刀矛骑射,一丝不苟,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
  甚至习射时的精准度还有了提升,多中了一两箭。
  晨练完毕,用了早餐,刘协才来到主帐,查看夜里刚刚收到的公文。
  当值的裴俊将准备好的公文递了过来,最上面的就是彭城战报,上面有诸葛亮手书的特急字样,第二份却是司徒赵温派人送来的,也标了特急。
  刘协拿起赵温的公文,先看了上面的摘要。
  赵温要求将前大司农丞程壹调关中,主持屯田。关中度田已经完成大半,但粮食的产量却没有明显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原因是程壹被罢免之后,由他主持的田政也被荒谬,亩产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半,让进驻关中,为东出做准备的镇西大将军韩遂非常不满。
  刘协想了一会儿,才想程壹这个人。
  “程壹现在在哪儿?”
  “已经到任,在姑臧屯田。”裴俊说道。
  “不说赴任之前要来行在见驾的么?”
  “陛下当时正赶往西海,程壹说不想浪费时间,耽误了农耕,影响今年的收成,就直接去上任了。”
  “这……”刘协无语。
  还有这种人?为了一年多收几石粮食,连见驾这样的机会都放弃了。
  你一个姑臧令,能有几次见驾的机会?
  “姑臧那边可有什么公文提及他的?”
  “没有。”裴俊很有把握地摇摇头。“臣刚刚检视了一番这几个月的公文,没看到他有关的内容。或许是到任时间太短,还没有政绩可言吧。”
  刘协瞅了裴俊一眼,轻笑了一声。
  裴俊很聪明,但是他太年轻了。
  程壹虽然只是姑臧令,却是贾诩点名要的姑臧令,之前在关中又闹出那么大的风波来,到了姑臧怎么可能一点浪花也不翻?
  以他这种为了屯田,连见驾都可以省去的态度,到了姑臧能风平浪静才怪,肯定是变本加厉,雷厉风行,不闹得天翻地覆才是意外。
  “去请贾侍中来。”
  裴俊也知道自己的回答让天子失望了,脸一红,匆匆出帐去了。
  刘协将赵温的公文原文看了一遍,从字里行间,他能想象到赵温有多无奈,韩遂又有多么愤怒。
  关中这两年还算安定,人口逐渐增加,粮食产量也稳步增加。每年除了正常开支之外,还能存一下些粮食。但这些粮食都被荀彧调走了,发往尚未正式成立的幽燕都护府,就连夏育、谢广两个都尉都带兵押送粮草未归。
  这摆明了是针对韩遂,即使同为西凉人,夏育、谢广也不愿听韩遂的将令,宁愿不远千里,赶到塞北,听荀攸指挥。
  如果只是为了押送粮草,何必两个都尉一起去。
  对雄心勃勃,一心想东出建功的韩遂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阻挠,更是一种羞辱。
  留在关中的赵温成了他的撒气筒。
  看完赵温的公文,刘协取来公文目录,想看看里面有没有韩遂的公文。按理说,这么大的冲突,韩遂不会没反应,应该也会上书弹劾才对。
  但他没找到。
  这不免让刘协诧异,韩遂什么时候这么安份了,任由赵温上书,连句分辩都没有?
  放下赵温的公文,刘协又拿起彭城的战报。看了原文,他发现了一个简要中没有提及的细节,在号召徐州大族支持刘备的人中,有一个之前没有提过的名字:王朗。
  王朗不仅在保卫彭城的舆论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郯县失守后失踪了,不知去向。但可以确定的是,王朗没有加入袁绍的阵营。
  考虑到陈登的部下被张郃、高览重创,王朗拒绝加入袁绍的阵营就显得极有意义。
  徐州人就算向袁绍俯首称臣,也是一时的无奈之计,绝不会心甘情愿地为袁绍卖命。刘晔、荀文倩的分析都成了现实,袁绍的胜利越大,内部的隐患越重。
  推而论之,要求朝廷挥师东出的奏章很快就会如雪片的飞来。
  刘协放下彭城战报时,贾诩走了进来。他面色红润,额头还有微汗,像是刚刚锻炼完,或者刚吃完早饭。与其他人不同,贾诩非常注重养生,每天早上必须喝一碗热粥。
  “没有打扰先生休息吧?”刘协笑道。
  贾诩微微一笑,拱手道:“岂敢。陛下不召臣,臣这两天也想见陛下呢。”
  “有事?”
  “犬子已经在虎贲营里训练了半年,臣想请陛下安排一下,将他们转到羽林营。”
  刘协恍然,随即又有些意外。
  贾诩的儿子贾穆、贾访到行在后,被贾诩直接扔到了虎贲营,而且换了名字,作为普通的虎贲郎,跟着操练。现在贾诩又要将他们转到羽林营,这是想干什么?
  刘协也没多问,点头答应,随即问起了程壹的事。
  贾诩怎么折腾他自己的儿子,他不想多问。
  反正以贾诩的性格,也做不出那种让人反感的事。
  贾诩淡淡地说道:“请陛下恕罪,这是臣的安排。四年之内,由程壹放手施为,不准任何人说他的不是,也不准任何人说他的是。”
  “为何?”
  “小民无远虑,既易被近利所诱,更易被近害所怒。如果听他们的,程壹难免会急功好利,而无暇远图。臣与程壹约定四年之期。四年之后,再论成败。”
  刘协眉头轻耸,随即又落了下来。
  “既然如此,就依先生。”
  “谢陛下。”
  “别急着谢我。”刘协又道:“你最近和韩遂有联络吗?”


第六百零一章 提前行动
  “没有。”贾诩摇摇头。“韩文约不是马寿成,我们之间较劲多于亲近,个人联系不多。”
  刘协大感意外,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韩遂与贾诩较劲?他一直以为韩遂和马腾一样,就算不是对贾诩言听计从,为了利益,也会紧密地站在一起。
  “韩文约怎么了?”贾诩主动问道。
  他清楚,天子突然召他来,问他与韩遂之间有没有联系,肯定是关中有问题。
  “他没怎么了,问题也正在于他没怎么。”刘协回过神来,将相关的消息说了一遍。
  贾诩哑然失笑,抚着胡须,点点头。“陛下,这才是韩文约。”
  “怎么说?”
  “年过半百不为夭。他年近半百,官居镇西大将军,爵封金城侯,堪称人臣之极。若说还有心愿,大概只有两个:一是将镇西二字去掉,一是击败袁绍,雪当年之耻。这两个心愿都归结于一件事,率部东出,并且战而胜之。只要能达成这个愿望,就算委屈,他也能忍。”
  刘协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韩遂不是没脾气,但他不想因为发脾气失去统兵东出的机会。所以他会和赵温等人争执,却不会到御前辩驳。
  反正韩遂也清楚,他对赵温等人印象不佳,不会因为赵温的弹劾而疏远凉州人,让韩遂蒙受委屈。
  不辩驳,反而显得韩遂有肚量,有大臣风度。
  这种事,武夫如马腾才需要贾诩提醒,名士如韩遂本身就很擅长,根本不需要贾诩提醒。
  “夏育、谢广如此直接的反对镇西大将军,怕是不太合适吧。”
  贾诩点点头。“这其中怕是有赵子柔(赵温)的主意,韩文约也是借机生事。不过对韩文约来说,并其实不是坏事。就算夏育、谢广二人留下,他也很难信任他们,倒不如送到北疆更稳妥。”
  刘协有些担心。“就算将夏育、谢广二人送走了,将来东出,前将军(段煨)、后将军能听他的指挥吗,还有骠骑将军(张济),会不会将帅不和?”
  “骠骑将军在南阳,自然要独领一部。”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前将军由上党出,也可自为一部。后将军孤掌难鸣,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有问题更好。”
  刘协不解地看着贾诩。
  贾诩说道:“臣以为,韩文约统三五万人为前锋大将即可,三军之帅还是陛下自任为佳。统十万兵征战,非韩文约所能胜任。”
  刘协取出彭城战报,递给贾诩。
  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近期内东出的计划,让韩遂进驻关东与期说是备战,不如说是将韩遂调离金城,以便他直接控制凉州。可是现在他的想法有变,东出的时机可能大大提前。
  至少可以让韩遂先行一步,向天下人表明朝廷的态度。
  贾诩看完几份军报,又取出地图,琢磨了好一会儿。
  “陛下,臣以为陛下当立刻起程,进驻关中,并传诏太原、上党、颍川、南阳,做好作战的准备。三个月之内,若彭城不失,陛下当亲率大将征讨袁绍,平定中原。”
  “刘玄德能守三个月?”
  “朝廷有制度,守城三月,援兵不至,降者无罪。以彭城之坚固,只要刘玄德有坚守之心,坚持三个月应该不难。若他坚守孤城,而朝廷援军不至,他就算降了,也无愧于朝廷,而是朝廷辜负了他。”
  刘协大感惊讶。“有这样的制度?”
  “有,只是很久没有提起了。”贾诩说道:“三个月以后,必有人用此说辞劝降刘玄德。”
  刘协陷入了沉思。
  贾诩不会骗他,是他锐意进取,身边的老臣又不多,对旧的典章制度不熟,居然忘了还有这么一条规定。
  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得不出兵了,哪怕是象征性的。
  但此次东出,是第一次用兵山东,象征性的救援会打击士气,让人怀疑朝廷中兴的虚实。
  如果有可能,当然还是要认认真真的打。
  只是现在准备不足,这一战并不好打。
  刘协想了好一会儿,说道:“袁绍出兵徐州,会不会有急于求战的意思?”
  “应该会有。现在决战,肯定比将来再决战更有利。”贾诩想了想,又道:“袁本初应该也快五十了吧?人到半百,精力难免不足,指挥大军作战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尤其是他那样的高门子弟,以名士自居,不肯习武强身的。如果再有服食求仙的习惯,五十以后便是暮年,朝不保夕。”
  刘协哑然失笑。“既然如此,那先生就准备一下吧。新来的刘子扬、鲁子敬都是大才,但急于建功,可能会激进一些,需要先生降服之。”
  贾诩拱手道:“不敢。在陛下面前,再烈的野马也会成为骏马。”
  ——
  贾诩告辞之后,刘协第一时间找来了蔡琰,询问是否有守城三月的制度。
  蔡琰身为令史,在刘协身边的人才渐渐多起来之后,已经不负责起居注的记录,将精力集中在学问研究上,与刘协见面的机会大大减少。
  接到口谕后,她仔细想了想,说好像有这么一条,但她并不确定。
  当初蔡邕写相关志书时,她年纪还小,记得不全。现在手边也没有文本,所以不能肯定这一条是成文的制度,还是习惯,又或者是某一次诏书里确定的条令。
  理论上说,只要是有正式文书确认的,都可以算是制度,未必是成体系的律法条文。
  这也是朝廷需要通晓典章制度的老臣的原因所在,一般人根本记不清那些。
  刘协随即命人请来了周忠。
  周忠返朝后,自免豫州牧,暂以光禄大夫的身份留在行在,原本只是养老的虚衔,现在却有了参赞的实际意义。
  周忠确认了贾诩的说法,并做了修正。
  具体的时间不是三个月,而是一百天。不是本人无罪,而是不牵连家属。当然不牵连家履本身就有不追究守城将士本人的责任,至少是罪不至死,尤其是对普通将士而言。
  刘协顺势问了周忠一个问题:“刘玄德能守住彭城百日吗?”
  周忠几乎不假思索的说道:“只要他想守,肯定能守百日。”
  “卿如此有信心?”
  周忠郑重地点点头。“刘玄德虽名声不著,不为高门豪族所重,却颇得庶民之心。袁本初上次南下,一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