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转头看向张喜。“你呢,愿不愿意去一趟彭城,劝袁绍接受诏书,安心做他的渤海太守?”
  张喜面色苍白。“文先,天子决意用武?”
  杨彪摇摇头。“季礼,你觉得袁绍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平定山东?又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让山东恢复太平,如并凉一般安定?将来与朝廷对决,又有几分胜算?”
  张喜哑口无言,额头冷汗如豆。
  “如果不能,不如安心做个渤海太守。于人于己,都留一点余地,岂不可好?”
  张喜的脸腾的红了,紧接着又白了,反复几次,才嗫嚅道:“若是袁绍不肯呢?”
  “他肯不肯,不重要。”杨彪拍拍张喜的手臂,意味深长的说道。“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山东士大夫肯不肯?”


第六百三十四章 千里而来
  贾诩坐在刘协对面,将与杨彪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
  刘协静静地听完,点了点头。
  “先生辛苦了。”
  贾诩一声叹息。“陛下,臣知道,这并非治本之法,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汉病了几十年,一味用猛药,只怕会伤了元气,为外邪所侵,不如缓缓图之,固本培元。且陛下富春秋,纵使三十年后,陛下也不到臣今日的年纪。臣等得,陛下更等得。”
  刘协莞尔一笑。“先生等得?”
  “臣等得。”贾诩郑重地点点头。“若能议和成功,天下太平,臣可学留侯养生辟谷,三十年未必不可期。”
  刘协眼中的笑意更盛。
  这老狐狸,以退为进啊。学张良,你真放得下吗?
  “先生,你有留侯之智即可,学他养生辟谷却大可不必。”刘协微微一笑。“张良才活了多久?你要学他,可就见不到真正的太平了。”
  贾诩微怔,随即哈哈一笑。“这么说来,臣又可以胜他一次了。”
  “又胜一次?”
  “是啊,臣遇陛下,幸运胜于留侯遇高皇帝。”贾诩笑道:“若是能比他长寿,岂不是又胜他一次?”
  刘协哑然失笑,随即又道:“先生当胜留侯,我却不敢胜高皇帝。”
  贾诩眉梢轻挑,含笑道:“陛下若不敢胜高皇帝,如何能行五百年之变?此决胜之时也,陛下可不能怯阵。别说是高皇帝,就算是三皇五帝全都站在面前,陛下也只能勇往直前,一举超越之。”
  刘协抚掌而笑。“愿如先生之言。”
  ——
  两日后,刘协再次召开朝会,讨论对袁绍的招抚之策。
  这一次,会议进行得很顺利。
  以杨彪为首的几个老臣都表态支持天子的意见,可以接受议和,但袁绍只能以渤海太守的身份代理冀州事务。
  为了促成和议,司空张喜毛遂身荐,愿去山东传诏。
  见此情景,刘协也不好节外生枝,只能答应,命人拟诏。
  当然,他也不会满足于袁绍等人的口头称臣。如果袁绍接受这个条件,山东各州郡受朝廷正朔,就必须派人上计,向朝廷汇报户口、土地,并缴纳贡赋,推贤举能。
  除此之外,刘协还有一系列的恢复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建邮驿系统,恢复朝廷政令上通下达的渠道。
  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大汉疆域广大,仅靠人腿步行,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滞后太严重,不利于治理。
  二是随着并凉的安定,大批鲜卑、乌桓降人的入塞定居,西北的畜牧业开始复苏,大量的马匹需要销路。重建邮驿系统,可以为马匹找到用武之地,也是从山东获取财富,支持西北发展的一种方式。
  向山东出售马匹有利有害。
  如果山东州郡野心未除,很可能利用这些马匹来增强实力,从而提高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机会。
  所以刘协决定,转卫尉马腾为太仆,严格控制西部诸苑的马匹,最好的战马只能留在军中,由朝廷直接控制。
  紧接着,刘协又下了一道命令:转镇西大将军韩遂为抚军大将军,率部进驻洛阳,督兖豫青徐四州军事。黄猗、姜冏为左右长史,参军事。
  在宣布诏书时,刘协语重心长的对韩遂说道,当年西凉人董卓毁了洛阳,留下千古骂名。今天让你进驻洛阳,希望你能约束部下,让洛阳重现生机,证明西凉人不是只有董卓那样滥杀无辜的莽夫,也有关注民生的贤能,不只是会破坏,更会建设。
  韩遂躬身领命,心潮澎湃。
  这是天子给他的机会,若能完成,他将成为真正的西凉人代表,功业超过凉州三明。
  ——
  马车缓缓停住。
  诸葛亮快步上前,拱手施礼。“黄公,士元,一路辛苦。”
  车门拉开,露出庞统的笑脸。
  这是一张平平无奇的脸,但双眼有神,丝毫看不出长途跋涉的辛苦,反倒有一丝说不出的兴奋。
  “孔明,别来无恙?”
  “士元,你终于来了。”诸葛亮笑道:“我还以为出了什么意外呢,正准备派人去迎。”
  “你是担心我,还是担心……”庞统向后面的一辆车挤了挤眼睛。“某人?”
  诸葛亮上前,在庞统耳边说了几句。庞统一惊,眼神更亮。
  “当真?”
  “届时一见便知。”
  庞统连连点头,没有再说什么,纵身跳下车。诸葛亮命人取来下车的木凳,随即请黄承彦下车。
  黄承彦四十出头,中等身材,五官端正,只是看起来有些疲倦。他打量了诸葛亮两眼,满意地点点头,又甩了甩袖子,指指后面的马车。
  “你去看看阿楚,我和士元走两步。坐了半天车,腿都麻了。”
  诸葛亮心中欢喜,告了罪,赶到后面的马车,躬身行礼。
  “阿楚,累了吧?”
  车里传出一个略显疲惫,却掩饰不住兴奋的声音。“多谢诸葛兄挂怀。旅途虽辛苦,却开了眼界,令人留连。来得迟了些,还望诸葛兄恕罪。阿母,我们下车吧。”
  诸葛亮一惊,抬头一看,见车门打开,露出了两张脸。
  一张欣慰,一张羞涩。
  诸葛亮连忙低下头,再拜。“不意夫人大驾光临,没有准备,失礼,失礼。”
  黄承彦的夫人蔡氏看着诸葛亮,微微颌首。“数月不见,孔明便初显峥嵘,可喜可贺。看来天子不仅能辨玉,更善琢玉。大汉有此明君贤臣,太平可期。”
  诸葛亮连忙请蔡氏下车,黄月英先下了车,不好意思的瞥了诸葛亮一眼,又扶母亲蔡氏下车。母女俩挽着手臂,跟着诸葛亮上了一旁的长亭,登高远眺,感慨万千。
  蔡氏说道:“在襄阳时,常听人说关中荒残,满目疮痍。没想到短短数年,便能恢复得七七八八。若不仔细看,真是很难想象他们所说。”
  “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出来走一走,谁能想到呢。”黄月英轻声笑道:“关中离襄阳不过千里之遥,景色便大不同。那万里之外的西域,又是何等模样?阿母,我真想去看一看呢。”
  “我可陪不了你。”蔡氏抿嘴笑道:“你还是找别人陪你去吧。他去过,还可以做向导。”
  黄月英小脸微红,却不畏缩。“诸葛兄,可以吗?”
  诸葛亮微微一笑。“只要你愿意,西域何足道哉?天子说,有朝一日,大汉的铁骑将饮马大秦之海,大汉的楼船将扬帆万顷碧波之外。”


第六百三十五章 今非昔比
  黄承彦转身看了过来。“天子这么快就对外用兵,未免有些急了。”
  “不是现在。”诸葛亮摇摇头。“是有朝一日。”
  “就算是有朝一日,也是三十年之内。毕竟三十年之后,阿楚也到了我们这般年纪,想去也去不了。”黄承彦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忧色。“对于如今的大汉来说,三十年远远不够啊。”
  “三十年不够,那就再等三十年。有安车、楼船代步,花甲之年也可卧游天下。”
  黄承彦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眉宇间忧色不改。
  一旁的庞统却有些不以为然。“黄公,我倒是觉得不用等三十年。”
  “为何?”黄承彦斜睨着庞统。“士元,年少有为是好事,可是急功近利就不好了。”
  庞统哈哈一笑。“黄公,我的信心就来自于有为,而不是无为。你说三十年不够,大概是觉得汉初立国七十年,孝武才能够与匈奴开战,对吧?”
  黄承彦眉须微动,嘴角颤了颤,示意庞统继续。
  庞统昂头背手,环顾四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汉初鉴于秦政之失,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先有韩信、彭越之乱,后有吕氏乱政,再有吴楚、淮南之叛,直到行推恩令,天子之诏行于天下,然后才能集天下之力,北逐匈奴,南定百越,西取祁连,东取朝鲜。”
  庞统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沙哑中透着豪气。“如今天下虽乱十余年,元气未伤,也不必与民休息七十年。至于山东州郡,嘿嘿,别说韩信、彭越之辈,就算是刘濞、刘安之流也是没有的。”
  庞统转头看着黄承彦。“最重要的是,大汉中兴,无秦政之累,自然不必行黄老无为之道,当立孟轲大丈夫之志,以天下为己任。故天子有诏,不论男女,不分文武,但能读书守礼,皆可为士。假以数年,人才之盛,又岂是汉初可比?”
  黄承彦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黄月英说道:“大汉中兴不是汉承秦制,本不宜比附。勉强要比,也不该是大汉初兴之时,而是吕氏乱政之后,孝文即位,开文景盛世先声之际。”
  庞统抚掌而笑。“英雄所见略同。孔明,你觉得呢?”
  “各有所长,皆有道理。”
  “那就不是最佳答案。”庞统不服气的说道:“不妨说说你的高见,也让我们见识一番。”
  黄月英也盯着诸葛亮,只是不像庞统那么斗志盎然。
  黄承彦夫妇看在眼里,也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静听诸葛亮发言。
  诸葛亮笑了。“士元,世事难料,哪有什么最佳答案。你这么想,本就是画地为牢,自我设限。正如阿楚所说,时移事迁,本不宜勉强比附,取其大略,以为参考即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新路,重要的是能不能到达目的地,而不是与某个故事相同。”
  庞统有些不以为然。“说来说去,还不是读书当不求甚解,取其大略那一套。”
  “我原本的确是这么想。”诸葛亮的眼中多了几分凝重。“现在我却觉得,读书不能满足于求解,更应该求道。”
  庞统追问道:“何谓求解,何谓求道?”
  诸葛亮笑了。“士元莫急,你先记住这句话就好。”
  “且——”庞统拖长了声音,故作不屑。
  黄月英掩嘴而笑,眉眼弯弯。
  ——
  诸葛亮引着黄承彦一行入城,安顿他们住下。
  这是一座宅院,虽然不如他们在襄阳的旧宅宽大,却收拾得很整洁,各种用具也算齐备。
  黄承彦夫妇很满意。
  诸葛亮能安排得这么妥当,说明他虽然入仕不久,却有一定的财力。抛除周忠引荐的成分,诸葛亮受天子器重必然是原因之一。
  这一点,从诸葛亮说起天子时的眼神也可以看出。
  除了天才遇到天才的惺惺相惜,更有良臣遇到明君的幸运。
  “你们先在这儿住着,待天子召见之后,再作安排。”
  庞统有些迫不及待。“大概要多久?”
  “不会太久。”诸葛亮说道:“你若是无聊,可以到附近走走,不要走得太远就行。这周边住的都是朝中官员,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将来的同僚,提前熟悉也是好的。”
  庞统满意地笑了。
  诸葛亮又对蔡夫人说道:“蔡令史就在左首第一区,门前有阙的便是。夫人若是有兴趣,不妨去看看。她那里书最多,古今中外的都有,其中有不少是西域商人安东尼收集来的。”
  蔡夫人心领神会,点头答应。
  她在路上就听说了,朝廷有意设立西域商会,整合西域胡商,统一管理丝帛的外销。蔡瑁特地派人赶来,让她多留心一些相关的消息,尽可能为襄阳蔡氏争取一些利益。
  她虽然对蔡瑁的唯利是图不太看得上,但事关家族利益,她也不能坐视。
  既然蔡琰与安东尼有交情,她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去拜访蔡琰。
  襄阳蔡氏与陈留蔡氏本是一脉,都是蔡国后裔,最近的源源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黄月英问道:“诸葛兄,女骑马督也住在附近吗?”
  “在后面一排,左首第三间。不过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你若想见她,等我消息便是。”
  黄月英连连点头。
  诸葛亮安排好之后,随即赶回行宫,向刘协汇报。
  刘协正在接见关中士绅,堂上堂下坐了一大群,数量接近百人。
  这么多人见驾,只有一件事:请天子迁都关中。
  为首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前太仆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