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表明了态度,与黄承彦取得了一致,接下来的讨论就比较顺利了。虽说意见未必统一,但双方都能以一种坦诚、平等的心态对话,说得比较开心。
  话题从关中的形势说开去,很快就转到了整个天下的形势。
  黄承彦直接问刘协,将来如何处置关东大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数人都关心的核心问题,不仅关系到那些世家高门,更关系到无数地方豪强,比如襄阳蔡氏、蒯氏这样的家族,甚至包括庞氏、习氏这样的中小豪强。
  按照度田令,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违制多占的土地。
  这也是黄承彦一路走来,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解决土地兼并,大汉难以中兴。
  解决土地兼并,则大小世家、豪强必群起反对,天下难安。
  黄承彦想不出可行的办法。
  务实的他很清楚,说一句抑制兼并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面对黄承彦之问,刘协坦然说道:“我本来是想驱虎吞狼,以武止戈,但现在看来,恐怕未必能行。黄君来得正好,不妨为我提供一点建议。”


第六百三十八章 标本之论
  黄承彦本来就怀疑刘协有杀人之心,现在听刘协亲口承认,还是吓出一身冷汗,后怕不已。
  如果真如刘协所设想的那样,山东衣冠只怕会被屠戮大半,人相食的悲剧将处处可见。
  太平也许会来,但他们却未必能见得到。
  就算是再高尚的君子,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面对刘协的请教,他只能摇头叹息。“如此功业,岂是我一介野人能解决的。爱莫能助,受莫能助啊。”
  “黄君客气了。”刘协大笑,随即转头看向庞统。“士元,你呢?”
  庞统早就等着这一刻,整整衣冠,轻咳一声。“草民以为,陛下不妨诛其首恶,赦免其余,恩威并施,根本兼治。”
  刘协示意道:“仔细说说。”
  庞统也不客气,侃侃而谈。
  他的计划也很简单,就是治首恶。
  兼并的确是痼疾,但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个痼疾有轻有重,不宜一刀切,勒令全部退还。
  占据大量土地的高门豪族毕竟是少数,只要将这些人清除掉,土地兼并的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缓解。剩下的人就算占着超过限额的土地,只要他们不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也就影响不了大局。
  打个简单的比方,荆州户口最盛时,有一百四十万户,但南阳一郡就占了五十余万户,接近四成。南阳有大量的封君,土地兼并的情况也最严重。只要能解决了南阳郡的兼并问题,荆州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处理的人少,解决的问题却多,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没办法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逼得所有人都反抗朝廷。
  如果朝廷宣布只针对南阳大族,甚至只针对南阳某些贪得无厌的大族,不及其余,相信其他人都会赞同朝廷的决定,不会闹出民变这样的事。
  黄巾也是为了抑兼并,均贫富,声势不可谓不大,但他们的目标太大了,对所有的大族一视同仁,赶尽杀绝,激起了所有大族的反对,最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虽说黄巾与朝廷不可类比,但形势有相通性,可以借鉴其得失,避免重蹈覆辙。
  “草民无知妄言,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庞统说完,深施一礼,心跳有些快。
  他和黄承彦一路同行,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两人无法取得共同意见。如今当着天子的面说出来,也不知道天子会有何反应。
  刘协看向黄承彦。“黄君如何看?”
  黄承彦摇摇头。“草民不敢苟同。虽说大族的确占地更多,却未必是以权利侵夺而来,也有可能是擅长经营所致。仅仅因为他们的产业多就强行剥夺,以后谁还愿意积累家资?如此,奢侈之风必盛,非朝廷之福。”
  刘协不置可否,又转向蔡夫人。“夫人以为呢?”
  蔡夫人愣了一下,随即有些脸热。她没想到刘协会咨询她的意见,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结果。
  她很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妾……与拙夫之见相同。”
  她顿了顿,又道:“以妾之母族为例,蔡氏虽有人出仕,却没出过公卿之类的高官,二千石也不多。之所以薄有家资,一是得江汉之美,有良田甘水,二是擅长经营,酿酒制曲,不辞辛苦。虽不敢说无一钱不清楚,却也敢说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若是仅仅因为有家资,便为朝廷诛戮,与当初孝武行告缗令有何区别?”
  刘协笑笑。
  他就知道黄承彦一行绝不仅仅是送亲,甚至不仅仅是考察他是否值得效力,还有为襄阳大族打探朝廷政策的任务。黄承彦再洒脱,蔡夫人再不羁,也不可能坐视家族遭劫。
  当然,蔡夫人当面为母族开脱,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孔明,你又如何想?”刘协转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微微欠身。“臣以为,当治之以法,不仅视其田宅多寡,还要看其得之是否以道。若是辛苦所致,纵多也不夺分毫。若得之不以道,纵寡也不能纵容。唯有如此,才能使奸恶惧、良善安。”
  庞统一听就有些急了,忍不住说道:“孔明所言,虽是公允之论,只怕事繁难行。大族产业,多是数代积累而成,其中进项又岂能说得清楚?一一去查,也许永远都查不清楚。”
  诸葛亮笑而不语。
  庞统自知失言,也只能闭上嘴巴,将目光投向刘协。
  刘协搓搓手指,沉吟了片刻。“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适用环境不同,完成的效果也不同。士元之计,可以治标,但稍显粗略,难以治本。孔明之计,可以治本,但稍显迂缓,不能救急。”
  黄月英忍不住问道:“那陛下将用何计?”
  “以士元之计治标,以孔明之计治本。”刘协说道:“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治标时,也可参考其名声好坏,德行高低。治本时,也该考虑枝干强弱,不可尾大不掉。治标治本,齐头并进,止于至善。”
  黄承彦、诸葛亮都点头赞同,蔡夫人、黄月英也对这个答案表示满意。
  庞统忍不住问道:“陛下以为这至善可至么?”
  “士元以为不可至?”
  “恕草民直言,要想查清每一项资产的来源,根本不可行。”
  刘协笑了。
  相当程度上,庞统是对的。想查清每一项资产的来源,别说现在,就算是技术水平几乎无孔不入的二十一世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能做到,投入的资源也是海量的。
  所以,庞统的抓大放小才是主流,政府只要抓住税务大户,堵住大的漏洞,财政状况就非常健康了。对普通人的偷税漏税,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有人举报。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是一刀切来得更直接。
  问题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双刃剑,来钱快的同时,对政府的伤害也大。
  蔡夫人提到告緍令,绝不是简单一说,这是一种无声的警告。
  “荀子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不断进步,就能向目标更近一步。现在不行,不代表将来不行。而这,正是我对士的期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六百三十九章 物是人非
  当初在河东,刘协就想借着卫固、范先和乱的机会杀一波,结果士孙瑞阳奉阴违,不了了之。刘协恨了好久,因此将士孙瑞扔在太原,以示惩戒。
  这次他又想借着袁绍作乱的事杀一波,结果刀还没举起来,袁绍却要跪了。
  刘协大失所望的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快意恩仇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朝堂,尤其是有一群老臣掣肘的情况下。改良终究不是革命,牵制的利益太多。
  他总不能举着中兴的旗帜,干出代汉的勾当。
  既然占了人心思汉的便宜,就得忍受旧屋翻新的麻烦。
  权衡之下,打一批出头鸟以示警告,缓解一下病情,先将大局稳住,然后再耐心调养,就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好在他有超出这个时代两千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更有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现成例子,知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虽然考验智慧,却也并非不可能,所以也没那么急。
  面对黄承彦与庞统,他才可以如此从容。
  对黄承彦、庞统来说,天子的答复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希望,还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展示出了更高的眼界,也证明了圣天子并非传言。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有这样的见解,非圣人何为?
  最让他们满意的,是天子将希望寄托在士的身上。
  虽然天子所说的士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士,但他们本非迂腐之人,对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并不反感,反倒觉得别出心裁,非常人可及。
  刘协随即介绍了他对士的定义,着重强调知识积累的意义。
  士人介入百工之技最大的意义有二:一是对既往技能经验的记录、总结,不让那些灵光一现的技术失传;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推演,找到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远的有主持的铁官的裴潜,近的有改进织机的马钧。
  裴潜本人对技术并不感兴趣。他走到这一步是机缘巧合,就连那水排的办法都是从南阳铁官学来的。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军械的改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马钧则是天生的巧匠,他对织机的改进更多的是出于他本人的奇思妙想。读书识字对他来说是辅助,能让他将那些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不至于遗落。
  因此,马钧的影响力迅速超过了裴潜。
  关中对生丝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马钧改造的织机。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关中的桑、蚕却无法生产足够的生丝,只能向襄阳求购。
  说到生意,蔡夫人非常关注。
  她意识到襄阳收到的消息有误,关中对生丝的需求,远远超过对织品的需求。
  以襄阳的织布效率和技术,襄阳的织品也没有优势可言,成本既高,质量又低,很难卖上好价钱。
  除非襄阳也能采购马钧改造的织机,补上这块短板。
  刘协说完了士的作用,又专门说起了河东纸坊和文秀书坊。
  这是女士成就的代表。事实证明,女子除了在体力上有所不如之外,其他方面完全可以和男子并驾齐驱,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相比于男子,女子心思更细腻,更有耐心。
  比如书坊的校对,女子就做得比男子更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女子对美有更高的追求。
  文秀书坊出品的书籍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那些女匠师不满足于书籍的实用功能,还要将书籍变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这一点迅速击中了文人雅士那颗闷骚的心,在文秀书坊印行文集也成了品位的代名词。
  刘协一席话,说得蔡夫人、黄月英母女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她们都不是甘心相夫教子的普通人,如果有机会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她们求之不得。
  气氛变得热烈起来,不仅黄承彦、庞统与刘协谈笑风生,蔡夫人、黄月英也抓住机会问了几句,流露出想做点事的想法。
  刘协正中下怀。
  他从诸葛亮偶尔的讲述中了解到,黄承彦一家三口的智商都不低,对百工之技也不排斥。
  蔡家是襄阳大户,只要能赚钱的事,他们都有兴趣。黄承彦虽然不经商,以隐士自居,却也是个务实派,对有利民生之事一直比较关注。
  这样的人不利用起来,未免太可惜了。
  他这么给他们面子,有一半是为了说服他们,将他们变成自己的拥趸,而不是阻力。
  太祖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发动群众斗……世家。
  ——
  马车停住,侍者上前,递上名刺。
  王朗下了车,整理了一下衣物,看着面前半旧的门庭,长长地出一口气。
  弘农杨氏一如既往的清廉,四知先生(杨震)的家风没有改变。
  一会儿功夫,里面出来一个中年人,看到王朗,立刻露出笑容,快步迎了上来,大笑道:“景兴,你可来了。”
  王朗愣了一下,觉得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是谁。
  “足下是……”
  中年人哈哈大笑。“景兴不认识我了?我是洛阳张武啊。”
  王朗大吃一惊。张武是他当年求学时的同窗,但他印象中的张武是一个面皮白皙、举止优雅的书生,而不是眼前这个面皮微黑、说话大声大气的汉子。
  “元重,你怎么……”
  “随文先在北疆待了几年,沾了些蛮胡之气,让景兴见笑了。”张武一边说,一边拉着王朗进门。他的力气很大,步子迈得也大,王朗踉踉跄跄,几乎跟不上。
  “元重,你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让我都不敢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