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迈得也大,王朗踉踉跄跄,几乎跟不上。
“元重,你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让我都不敢认了。”
“那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待会儿看到文先,你更认不出来。”
王朗暗自心惊,跟着张武来到中庭。一进门,就看到一个身穿窄袖胡服的老者站在堂上,对庭中几个掾吏厉声喝斥,声如洪钟,震得他耳朵嗡嗡作响。
老者看到王朗,脸色稍缓,挥了挥袖子。“都去做事,限期完成。完不成的就别来见我了,自免吧。”
“喏。”掾吏们应了一声,匆匆出去。
王朗看得心惊肉跳,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胡服老者就是杨彪。
“景兴,你怎么来得这么迟?”杨彪快步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王朗两眼,摇摇头。“这么瘦弱,水土不服,生病了?路上有没有遇到司空?他去山东传诏了。”
第六百四十章 大局为重
王朗一路西行,虽然吃了些苦,人也消瘦了些,却谈不上水土不服。
他不理解杨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可是看看杨彪和一旁孔武有力的张武,他又理解了。
杨彪看惯了身体强壮的武夫,看他自然像是病了。
“我没病,只是有些累。”王朗顾不上多说,立刻抓住杨彪刚才的话题。“司空去传什么诏?”
“没遇到?”
“司空行程很紧,我听到消息赶去拜见时,他已经走了。”王朗解释道。
张喜的兄弟张济与杨彪的父亲杨赐是同僚,王朗当初在杨赐门下求学时就认识张喜。在驿舍听说张喜路过时,他曾赶去拜见,想打听一些朝廷的近况。但他赶到的时候,张喜已经起程了,根本没见上,也就不知道张喜是去传诏的。
去山东传诏,大概率和彭城有关,王朗自然关心。
“上堂说话。”杨彪招了招手,带着王朗登堂,命人上酒食,先让王朗吃点东西。
王朗比杨彪小十多岁。王朗入门的时候,杨彪已经出仕多年,以精明能干著称。他一眼看出王朗的天赋,对王朗颇为重视,经常与王朗讨论学问,很是亲近。
收到王朗的书信后,他就等王朗来。
趁着王朗吃东西,他将诏书的内容大致说了一遍,只是忽略了他劝赵温、张喜的过程。于形势而言,这当然是明智之举。于理而言,这却不太合乎儒门以德服人的理论。
他务实,王朗却有些务虚。
听说天子坚持要袁绍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王朗眉头微皱,脸色有些不安。
“文先兄,若袁本初不肯,诏书往来又要耽误数月,只怕彭城会有危险。”
“不会的。”杨彪很有把握。“韩银、黄猗率精骑驰援睢阳后,审配回援,彭城外的兵力不足,只要刘备不降,本初攻克彭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若非如此,本初也不会上书请求议和。”
“袁本初上书请求议和,正是天下太平的好机会。天子逼他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难道是无意太平,一心想以武力平定山东?”
杨彪瞅瞅王朗,忍不住笑了一声。“景兴,山东人愿不愿意议和?”
王朗没有说话。
他听懂了杨彪的意思。张喜是去山东传诏,而不是去彭城传诏,本身就说明张喜已经支持诏书,要联合山东士族,逼袁绍低头。
袁绍答不答应,其实并不重要。
“文先兄志在必得啊。”
杨彪点点头。“为山东千万百姓计,不得不如此。西凉兵虽经教化,离王者之师还有不小的距离,一旦东出,为祸不浅。景兴,你来得正好,到军中做个祭酒,教化诸军,最合适不过。”
王朗有些失望。
他千里迢迢地赶来,可不是想到军中做个祭酒,教化将士。
杨彪看出了王朗的失望,却什么也没说。
——
张喜日夜兼程,赶到了睢阳,先与曹操等人见面。
首先,他向曹操、韩银等人传达了天子的诏书。
天子对他们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事迹表示满意,并对曹仁等立功将士予以嘉奖,对韩银千里驰援,还能约束将士表示欣慰。
接着,张喜和曹操私聊了一回。
他告诉曹操,曹操当初屠戮彭城的恶行后果很严重,对天子东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天子接受了刘晔的建议,认定曹操有功,可以功过相抵,这才坚持由曹操继续主持睢阳的战事。
此战过后,天子对曹操另有安排。虽然眼下还没有确定,但肯定会让曹操有用武之地,所以你不急于立功,将来有的是机会。
曹操感激不尽,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然后,张喜宣布了朝廷接受议和的条件。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有点搞不清楚天子的真实用意。
天子是真心想议和吗?
袁绍好面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他控制冀州这么久了,能甘心受此羞辱?
面对众人的疑虑,张喜有苦说不出。
天子的确不想议和,他更想借此机会将支持袁绍的人全部赶尽杀绝,以免重蹈当初在河东的覆辙。他所顾忌的只是西凉兵的暴行会带来不良影响,背负上暴君的恶名。
袁绍不肯降,正中他的下怀。
这些话,他不好说,只能向众人转述了下诏的过程,着重提到了陈宫。
陈宫的意见对诏书的下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份诏书虽有羞辱袁绍的嫌疑,却是山东士大夫的意见,而不是天子本人的意志。
听到陈宫的名字,曹操有点尴尬。
其他人却不觉得尴尬,反而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不应该将朝廷还当作西凉人控制的朝廷,天子已经摆脱西凉人的挟持,山东士大夫也大量进入朝廷,并且开始发挥作用。除了张喜、周忠这样的老臣,荀彧、荀攸、臧洪、陈宫可都是山东人。
而这封诏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避免山东成为战场。
只要袁绍肯投降,山东立刻就能恢复太平。
对已经乱了十多年的山东来说,太平第一次如此触手可及。
与此相比,袁绍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没费张喜多少口舌,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现实。
曹操随即派人护送张喜去汝南,与宗承见面。
汝南是袁绍本郡,如果能让汝南人转变立场,支持朝廷,就算袁绍不肯降,朝廷也有足够的实力逼他投降。
在张喜离开之前,曹操问了张喜一个问题:如果袁绍肯降,朝廷在袁绍、袁术之间将如何选择?
袁术已经将袁绍赶出了汝南袁氏,袁绍称臣后,袁术会撤回这个通告,重新承认袁绍吗?如果袁术不肯,朝廷是否会强迫袁术承认。
张喜眉头紧皱。“公路怎么还是如此不识大体?他这不是火上浇油么。”
曹操微微一笑,取出一份檄文。“这次倒怨不得公路,是本初过份在先。他不仅对公路极尽污辱之能事,还辱及天子清誉。张公,你可要主持公道啊。”
张喜看完檄文,气得脸色发白,却一句话也不敢说。
袁绍骂袁术没关系,辱及天子清誉,这就严重了。这要是传到天子耳中,就算袁绍肯低头,天子也未必能饶了他。
“希望消息不要传得那么快。”张喜一声长叹。“要不然,陈琳万死难辞其咎。”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场空
汝南细阳张氏的门户不及汝南汝阳袁氏,却依然是汝南一流。
细阳张氏先祖是赵王张敖,是汉高祖刘邦的女婿。张氏以《尚书》传家,张喜的曾祖张酺以学问入仕,官至太尉,是与袁安同朝的大臣。
细阳张氏之所以不及汝阳袁氏,是因为张酺的儿子、孙子没跟上,直到重孙,也就是张喜的兄长张济为帝师,官至司空,与杨赐、刘陶、刘宽等人共进退。
如今,张喜为司空。
兄弟二人同为司空,细阳张氏也算是重回巅峰,再加上张济曾为孝灵帝讲经,有帝师的情谊在,天子刘协虽然不喜欢张喜,也不能过于寡恩,维持着场面上的礼敬。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朝廷内情的人来说,张喜就是当之无愧的汝南甚至整个豫州的士人领袖。
张喜回到汝南,影响远超宗承担任汝南太守。
汝南大族几乎闻风而动,赶到郡界相迎,打听情况。
借着这个机会,张喜表达了朝廷的态度。
天子手握并凉精锐十万,不是不能踏平山东,只是天子仁厚,不肯多造杀戮。所以他选择了接受袁绍请降,赦免山东士庶,实现天下太平。
即日起,不管之前是否支持袁绍,只要肯改过从善,一律既往不咎。
张喜这番话说得很客气,但背后的杀气却非常重。
这是最后的机会,你们再认不清现实,就等着被西凉铁蹄践踏吧。天子也是有脾气的,你们不要不识好歹,以为他好欺负。
私下里,张喜又苦口婆心的劝说。山东虽有人力、物力的优势,人才济济,但军事上的劣势同样明显,终究不是并凉铁骑的对手。
当初董卓乱政,山东州郡起兵,袁绍为盟主,麾下大军数十万,结果如何,你们都是知道的。
如今天子实力远超董卓,而袁绍却大不如前,只能主动请降,你们支持他,等着为他殉葬吗?
我们的优势不在战场,在朝堂。
作战,山东人不如山西人。治国,山西人不如山东人。
借着这次机会,摆脱之前的负担,在朝堂上一展身手。无愧前贤,不负此生,岂不妙哉?
范滂、李膺等人不畏生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反对天子重用阉竖、外戚,不用士人吗?如今天子有意革新,以荀彧为河东尹,推行王道,又有意还政于三公,这是多好的机会。
张喜最后又说道,退一万步讲,就算袁绍侥幸成功,与你们有关系吗?他已经被冀州人控制了,就算他得了天下,也是冀州人的胜利,不是你们的胜利。
你们最多和徐州人一样,被冀州人随意羞辱、杀戮。
张喜虽然是朝廷的使者,却完全站在汝南人的立场说话,诚意拳拳,令人动容。
能成为大族家主的都是人精,对利害得失计算得极为清楚。他们也清楚,袁绍两次南下,一次无功而返,一次顿兵彭城,疲态尽显,别说夺取天下,能在中原站稳脚跟的可能性都不大。
在这种时候,谁还愿意跟着袁绍送死。
门生、故吏什么的,也顾不上了。
反正你袁绍也被开除宗籍了,袁术才是袁氏家主。
在一片看似悲伤,实质庆幸的叹息声中,众人达成了默契。
张喜随即赶往九江。
在他起程时,陈到主动找到了他,请求做他的侍从,护送他去九江传诏。
张喜观看了陈到的骑射后,欣然答应。
汝南不缺谋士,却缺少将才。陈到勇武过人,将来从军,可以为汝南人代言。
——
张喜到达汝南的消息迅速传到袁绍耳中。
实际上,张喜刚刚离开长安,袁绍就知道了大致情况,也清楚天子虽然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议和,却不肯轻易放过他,要逼他以渤海太守的身份上书称臣。
袁绍对此不屑一顾,他更关心张喜的态度。
他本来以为,朝中老臣既然能迫使天子接受议和,就会全力推进议和,像这种明显破坏议和的条件很难成立。只要他咬住不松口,老臣们最后一定会屈服,反过来逼迫天子让步,接受他的条件。
但张喜到达汝南后的表态,让他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也让他知道了最大的问题所在。
他对冀州人的纵容激怒了汝南人,也激怒了张喜,他们不再视他为乡党。
根源就是陈登事件。
袁绍越想越生气,召田丰、沮授、逢纪等人来议事。
豫州不可得,形势于我不利。是撤回孤悬庐江的颜良,收缩战线,还是强行夺取豫州?
袁绍的问题针对所有人,眼睛却盯着田丰。
到目前为止,一切行动都是按照田丰的计划进行,包括议和在内。如今朝廷虽然有意接受议和,却要强迫袁绍接受渤海太守的身份,田丰如何应对,就成了态度问题。
是让袁绍忍辱负重,还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底?
不管怎么选,田丰都会招致非议,得罪一部分人。
田丰沉默了良久,缓缓抬起头,迎着袁绍几乎要喷火的目光。
“主公愿意接受这个议和条件吗?”
袁绍忍着怒火,沉声说道:“我应该接受吗?”
田丰不置可否。“臣当初为主公建计,曾有一个判断。时至今日,臣依然坚持这个判断。至于是战是和,则由主公自决。不管主公如何决定,臣都没有异议。”
田丰说完,收回目光,一言不发。
袁绍吸了一口气,反倒有些为难起来。
田丰当初说过,天子三年内不会出师山东,如何韩银、黄猗虽然率部赶到睢阳,但兵力有限,并不足以改变战场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