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他有这个想法,田丰、审配等人也不会同意。
  更何况沮俊统兵在太原,居高临下,随时可以进兵冀州,袁绍怎么敢因一时之怒而惹来战事。
  受挫彭城,难免人心离散,这时候想脱离袁绍阵营的不是他一个。等回到冀州,人心安定,君臣之分稳固,他再想走,反倒不容易了。
  田丰让他现在离开,便是此意。
  但沮授没有沮鹄解释,他想看看沮鹄需要多久才能明白过来。
  ——
  陈琳也没有跟着袁绍回冀州,他留在了彭城。
  经过袁熙默许,趁着撤军时的混乱,他从俘虏营中带走了陈登。
  陈登已经知道了张喜的死讯,心情很沮丧。本以为可以借着入司空府的机会进入朝堂,没想到张喜却突然死了,心头空落落的,没有一点依靠。
  他与陈琳一起进了城。
  刘备闻讯,亲自出门迎接。据着陈登的手,刘备喜极而泣。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贺喜使君,光宗耀祖。”轻轻挣开刘备的手,拱手施礼。
  他已经从陈琳处知道了刘备恢复宗籍的事。虽然觉得这事挺荒唐的,但他还是向刘备表示了祝贺。
  他知道这对刘备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明白刘备为此愿意付出什么。
  “元龙有什么打算?”刘备迫不及待的说道。
  陈登一下子就明白了刘备的意思,不由得心中一动。
  袁绍撤走,天下会不会因此太平,他不清楚,但兖豫青徐大概率是不会再有战事了。他又有全军覆没的败绩在前,就算有战事,天子也不会用他。
  以天子对山东士族的排斥,他在朝堂上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如果不想回家闲居,跟着刘备征战辽东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将来刘备建国,他至少能封侯。
  陈登说道:“新年将至,我想先回家一趟,见见父母兄弟,然后再作计较。”
  刘备心领神会,连声答应。


第六百六十四章 你长得很美
  陈登矜持,没有立刻答应刘备的邀请,陈琳却没有太多的选择,几乎主动投效。
  之前为袁绍写檄文攻击袁术,连及天子,他已经在天子那里挂了号。再考虑到天子不喜欢文士,他不觉得自己能在朝廷有什么发展。
  对他来说,随刘备远征辽东,朝鲜建国,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救出陈登,既是将功赎罪,也是找一个将来的盟友。
  他相信陈登无处可去,也不会甘于寂寞,只能为刘备效力。以陈登的能力,他将来必是刘备麾下大将,不亚于张飞。
  而他,则将是刘备麾下的第一文臣,简雍、孙乾之流根本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为了确保刘备能够接纳他,他还带来了另一个人。
  汝南人陈到。
  陈到护送张喜而来,本想着张喜回朝后引荐他从军。跟随张喜之后,他才意识到,张喜虽然贵为司空,却不受天子器重。就算他能从军,受张喜这个举主的影响,将来也未必会有好的机会。如今张喜死了,他更是断了念想。
  陈琳劝他追随刘备,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了。
  得到陈琳、陈到投效,刘备正中下怀,喜不自胜。
  他正愁人才不足,就有人来投,而且都是一流人才,简直是心想事成。
  早在何进大将军府时,他就认识陈琳。陈琳的才华,他也非常仰慕。只是那时候搭不上话,从来没想过陈琳会有为他效力的一天。
  至于陈到,稍一试身手,他就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亚于赵云、张飞。
  刘备随即拜陈到为部曲督,掌管他最精锐的部曲步骑。
  陈琳则为长史,负责文牍军书,参谋军事。
  刘备置宴,为陈登洗尘。他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让陈登带回家去,并当着张飞等人的面,请陈登入幕,许以重任,与张飞比肩。
  陈登感激不尽,虽然没有当场答应,却还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只要父母不反对,他一定会尽快赶回彭城,为刘备效力。
  第二天一早,刘备亲自出城,送走陈登后,便与陈琳商量,罗列军功,上书朝廷。
  陈到送张喜的棺椁回汝南老家,并安顿家人。
  ——
  进入腊月之后,朝廷先后接到了两个出乎意外的消息。
  一是司空张喜积劳成疾,不幸辞世。
  一是兖州牧曹操上书,请求入朝见驾。
  刘协不喜欢张喜是事实,但他也没想到张喜会积劳成疾,而且死在彭城了。
  这个时机太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喜是为了天下太平而不辞劳苦的奔波,最后鞠躬尽瘁,死于任务达成之后。
  张喜死的时候,差不多就是袁绍全面撤军的时候。
  事实上,消息刚刚传出,就有人上书为张喜请谥,以表彰张喜这些年为朝廷做出的贡献。
  平心而论,张喜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确该予以表彰。加上死者为大,就算刘协对张喜有什么意见,这时候也不宜再提。
  但刘协很清楚,这件事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上书为张喜请谥只是幌子,试探朝廷对山东士大夫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目的。一旦朝廷对张喜做出了正面的评价,山东士大夫在朝堂上的名声就立住了,将来难免有些人会以张喜的名义为山东发声。
  比如度田。
  天下太平之后,大事莫过于度田。
  这是一切新政的基础。
  度田不成,万事难行。
  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兼并的问题不解决,以后做什么事都无法深入。
  这样的例子,刘协前世就经历过,两个东方大国为此做出了鲜明的对比。就眼前而言,高祖刘邦开国与光武帝刘秀中兴也是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如今,他寄予厚望的革命变成了夹生饭,如何继续,就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任何可能影响到度田的因素,他都不能掉以轻心。
  接到上书后,刘协没有给出意见,只是命群臣讨论,同时召来了蔡琰。
  他要求蔡琰尽快完成张喜的生平事迹,作为定谥的依据。
  蔡琰接收了任务,却为此犯了愁。
  张喜虽然为官多年,却没什么事件可言,至少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可言。
  他是那种典型的世家子弟。本身并无特别的才能,只是因为出身好,循例举孝廉为郎,然后步步升迁,一路位至公卿。
  正常来说,这样的人连入史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作为别人的背景,更别说单独作传。
  可是时势使然,他阴差阳错的有了写传记的机会,而且关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随便写两笔糊弄过关。
  这个令人挠头的任务落在了蔡琰头上,让一向与世无争的蔡琰很苦恼。
  还没等她想好该怎么写,就有人给她传话,希望她能为张喜做好传,不要影响张喜的身后名。写史书当有董狐之直笔,不能循上、不能枉私之类的话不绝于耳。
  身为山东世家的一员,蔡琰压力很大。
  无奈之上,她难得的主动求见,希望刘协宽限一点时间。
  朝廷播迁,宫中档案流失严重,十不存一,现有的档案几乎都是华阴之战后的,而且以天子起居注为主,与天子无关的人记录相对较少。
  要想搞清楚张喜的事迹,就要走访相关的人员,收拾资料。
  张喜这几年东奔西走,曾去太原,也曾去益州,最后死在出使山东的路上。行程近万里,没有半年时间,很难收拾完整。
  听完蔡琰的理由,刘协笑了。
  “令史虽不掌兵,却精通缓兵之计,甚善。”
  蔡琰面红耳赤。“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著史当以实,不能道听途说。当年太史公著史,不仅参考宫中档案,足迹更是遍及天下。”
  “你不会是想沿着张公的足迹走一圈吧?”
  蔡琰眼珠一转。“若是可以,臣愿意。”
  刘协身体前倾,盯着蔡琰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令史,你长得很美。”
  蔡琰一愣,身体下意识地后仰,尽可能离刘协远一些。面对刘协这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她诧异之余,又心跳加速,结结巴巴地说道:
  “陛……陛下,何……何出此言?”
  刘协坐了回去,挥了挥手。“既然你长得很美,就不要想得太美了。你出去采风,留着朕挨骂?想都别想。”


第六百六十五章 轻重缓急
  蔡琰的心思被天子看破,大觉羞愧,离席请罪。话到嘴边,吱唔了半天,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臣……”
  刘协一声叹息。“蔡令史,我知道,这件事很难,让你一个女子去办,更难。可是这天下有不难的事吗?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人人畏难,耽于安逸,哪来的中兴,哪来的太平?大汉沦落至此,不就是本应该担起重任的士大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知坐而论道,不肯起而行之?”
  蔡琰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如果不肯做为难之事,我也不能勉强你。”刘协的脸色渐渐严肃起来。“不过你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将来再有大战,山东再被掳掠,你们可不要怪朝廷没有努力。朕给了你们机会,是你们不要,不愿意为难。”
  蔡琰汗如雨下,身体却不受控制的颤抖。
  她听懂了刘协的意思,也想起了家乡遭受西凉兵掳掠的惨状,想起了不堪回首的岁月。
  刘协顿了顿,淡淡地说道:“行了,朕累了,你先回去休息吧。”
  “唯。”蔡琰战战兢兢地应了一声,向后退出大帐。
  一旁负责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奋笔急书,连头都不敢抬。
  刘协跟着起身,来回踱了两步,拿起曹操的上表,转身出了帐,来到后宫。
  虽然还没有决定迁都长安,但未央宫却已经被用了起来。之前董卓迁都长安时,这里就进行过一些修缮,粗具规模。如今再来,倒也不用太费事,稍微收拾一下就行。
  唯一费事的就是椒房殿。
  椒房殿是皇后专有的住处。之前刘协没有立皇后,没人有资格住椒房殿,收拾了也没用。后来伏寿立为皇后,但东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自然也没有心情收拾。
  这次回来,椒房殿终于派上了用场,伏寿住了进去。
  荀文倩等人本该住在掖庭,但刘协以掖庭年久失修为由,让荀文倩等住在椒房殿附近的偏殿。几个殿离得都不远,往来很方便。
  刘协来到椒房殿,伏寿正在与荀文倩说话。刘泰穿着厚厚的冬衣,圆滚滚的像个球,正在保姆的搀扶下蹒跚学步。刚过了周岁不久,他就开始走路了,进步很快。
  看到刘协进来,刘泰推开了保姆,张开双臂,歪歪扭扭地向刘协奔了过来。
  刘协连忙蹲下身子,顺手将文书夹在腋下,将刘泰抱住。
  刘泰咧开没牙的嘴,发出清脆的笑声。这笑声抚平了刘协心中的郁闷,吹去了笼罩在心头的乌云,让他的心情变得晴朗起来。
  一刹那间,刘协忘记了自己只有十七岁的肉身,忘记了中兴大业,藏在内心深处的老男人灵魂沉醒,眉眼间尽是对家庭生活的享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伏寿、荀文倩起身,感受到了刘协眼中的温情,不由得相视一笑。
  最近刘协忧于国事,很少笑得这么开心。
  下一秒,一份文书从刘协的肋下滑落,飘到了荀文倩的面前。
  荀文倩瞥了一眼封面,眼皮就跳了一下。她蹲下身子,将文书捡起,递给伏寿。
  伏寿也看到了,握在手中,却没有看。
  刘协与刘泰玩了一会,才将他交给保姆,转身看向伏寿、荀文倩。看到伏寿手中的文书,不禁笑了一声。
  “倒把这事忘了。山东战事即将结束,曹操请求入朝见驾,你们觉得可行否?”
  伏寿嘴角轻抿。“陛下,后宫不宜干政。这样的事,陛下还是问大臣为宜。”
  “大臣们肯定要问的,只是他们的心思现在都在司空的谥号上,没心情讨论这些事。”刘协轻轻哼了一声,脸上的笑容也淡了些,带着一丝不忿。
  他没有夸大其词。
  对那些士大夫来说,曹操入朝见驾这种事,与张喜的身后名以及背后的利益相比,不值一提。
  一个阉竖之后,滥杀无辜的小人,入不入朝又有什么区别?等待他的未必是封赏,更可能是口诛笔伐。
  所以曹操也识相,一句也不提封赏的事,只想拜见天颜,然后效仿袁术,为国戍边。
  曹操感受的压力,刘协能感受得到,甚至更加真切。
  他如果一意孤行,说不定会被士大夫看成大敌,再被人当面嘲讽一句,桓灵二帝不行,你穷兵黩武,宠信小人,还不如桓灵二帝呢。
  他将这些士大夫从更大的乱世边缘拯救了回来,却未必有人会感激他。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没有被曹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