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成绩迅速提高,第三番射时,不仅总成绩不错,还有两箭连续中的。
中的(相当于十环)是比较难的事,甚至需要一些运气。即使是赵云这样的射艺高手,也未必能保证在一番射之内有两箭中的。
由此可见,孙策的心理抗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因为第一番射成绩不佳,孙策的总成绩不如赵云,但他的表现还是获得了观战的散骑们一片叫好。
英雄出少年,孙策能在弱冠之年割据一方,独据江东数郡,不仅仅是因为父荫,的确有真本事。
随后比了步战。
赵云、孙策手持长刀、盾牌,你来我往,战在一处。
和刚才鲁肃、周瑜的比武有所保留不同,赵云、孙策都没有留手,几乎是全力以赴。
孙策更是如此。
见识过鲁肃的实力,又听了天子关照赵云的话,孙策知道赵云的武艺必然在自己之上,自己如果不全力以赴,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
要留手,那也是赵云留手,轮不到他留手。
所以他一开战,就使出了最强的杀招。
但赵云守得非常稳,没给他一点机会,偶尔抓住机会,一个反击,反倒险些重创孙策,看得虞翻等人出了一身冷汗。
见猛攻无效,孙策立刻改变了战术,围着赵云转了起来,并有意无意的将赵云引入林间。
刘协一看,忍不住点了点头。
孙策的实力不如赵云,但他的脑子很活,看出了赵云的步伐不够灵活,想以巧取胜。
这未必能奏效——赵云的步伐不灵活是相对于他的手上功夫来说的,并非真的笨拙——但思路是对的。
至少从临阵经验上来看,孙策要高出周瑜一筹。
如果是孙策攻江陵,或许不会像周瑜那么费劲,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周瑜长于战略,孙策则在战术上更胜一筹。这两人如果能配合默契,倒是最佳搭档。
只可惜,眼下还真不能让他们搭档。
否则交州就未必是大汉的交州,弄不好就成了南越国。
眼看着孙策与赵云缠斗,难分胜负,刘协即时叫停,连骑战也免了。
他已经知道孙策的上限,无须再试。
步战胜不了赵云,骑战更没指望。
但刘协对孙策很满意。
别的不说,在这样的天气,穿着厚重的战袍和甲胄,能苦战这么远不落下风,心态也没崩,已经足以说明孙策是一员合格的战将。
刘协将目光转向了虞翻。“虞卿,该我们了。”
见孙策无恙,虞翻也松了一口气,拱手说道:“请陛下先行。”
“那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绕建章宫一周。”刘协跳上马,马鞭一指远处的建章宫。“你跟得上我,就随我进未央宫,做我的座上宾,坐而论道。跟不上我,这神行术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建章宫周围二十里,大约八公里,如果虞翻能将这八公里跑下来,还有足够的体力,那他日行二百里就算有些吹牛,水分也不会太大。
虞翻一口答应。
刘协轻踢马腹,开始小跑。
虞翻说他能日行二百里,大概就是八十公里,相当于两个马拉松。时速十公里,与小规模骑兵的行军速度差不多,略超马拉松记录的一半。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这并不难。
可是对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读书人来说,这就有点离谱了。
刘协见过能跑的,但没见过这么能跑的,所以他非常想试一试。
虞翻迈开步子,跟了上去。
一看虞翻这跑步姿势,刘协就意识到他说的可能是真的,跑步姿势很专业,步辐大,节奏快,呼吸配合节奏,双臂摆动有力。
刘协不禁有些怀疑,这货会不会也是个穿越者,而且前世是铁人三项?一般人没事不会跑这么远啊。
“能说话吗?”刘协打量着虞翻,好奇心大起。
如果虞翻真是个穿越者,他应该知道我也是穿越者吧。
“能。”虞翻语气从容,丝毫听不出气喘。“臣冒昧,敢问陛下学的是哪一家易?”
刘协眨了眨眼睛。“我说一句口诀,你猜一猜,如何?”
“陛下请讲。”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刘协说完,紧紧的盯着虞翻的脸。但凡虞翻有一丝异样,他都能看出端倪。
虞翻沉思了良久,摇摇头。“恕臣愚钝,没听过这句口诀。这是谁家的易学口诀,听起来像是象数派的。”
刘协忍着笑,没有直接回答虞翻。
他不敢说虞翻不是穿越者,但他敢说虞翻就算是穿越者,也不会是来自于同一时空。
当然,要说疑点,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的。
后世的易学分象数派、义理派,但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义理派刚刚出现,连名词都还没确定。但是听虞翻的口气,他似乎已经知道义理派,只是没说,只说了个象数派。
但义理派本身就是相对于象派数而言的。
“你研习的易学是象数派?”
“这才是易学的正道。”虞翻说道:“以义理解易是刻意求新,避难就易,长此以往,会失了易学的真谛,只能沦为与老庄一样的谈资,或者为小人所用,成为鬼神之道。”
“何以见得?”刘协心生诧异。
某种程度上,易学后来的确成了谈资,是清谈客最为推崇的三玄之一。后世说易的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说其中的道理,听起来有理,但又没什么用。
《易经》成了东方哲学之源,也是因此而来。
就是因为说不清,所以谁都可以说两句。
“圣人制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只有象,哪来的义理?”
虞翻顿了顿,又道:“所以圣人做事,也是以象示人,不讲道理。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做给他看才有用。”
刘协心中一动,若有所悟。
第七百零二章 当仁不让
开春几个月来,刘协除了五日一朝的惯例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外,不是去看太学的筹备,就是看讲武堂的修建。
除了这两项工程关系存亡、发展之外,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和杨彪等人的发生冲突。
每次听到各郡推行度田不顺利的消息,他都有一种掀翻桌子,下令韩遂扫平关东的冲动。
夹生饭难吃啊。
正如虞翻所说,讲道理是没用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些人精都懂,他们反对度田不是因为不懂度田必行的道理,而是舍不得眼前的既得利益。
哪怕他告诉他们,放弃土地只是一时的利益受损,将来的收益会远远大于土地。哪怕他威胁他们,不解决兼并问题,再来一次黄巾之乱,别说土地,连骨灰都给你扬了。
不赞成就是不赞成,这已经不是讲道理就能解决的问题。
想来想去,他似乎只剩下武力解决一个选择。
如果不是维持着最基本的理智,知道武力解决的代价太大,他早就动手了。
虞翻给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不和他们讲道理,而是做给他们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心动。
就算还有人坚持不肯,那也没关系,没有土地的百姓肯就行。实在不行,只好发动群众,将那些历史垃圾清扫干净。
“听起来有些道理。”刘协打量着虞翻,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说到卦,易经真能预知未来吗?”
“能,不过有一定的限制。”
“什么限制?”
“近可知,远可知,不近不远不可知。”
“怎么讲?”
“以眼前之事为例,臣其实不用卜卦,也知道半个时辰之后,臣会随陛下一起走进未央宫,成为陛下的座上宾。臣甚至可以预测,陛下也许还会赐膳,然后与臣秉烛夜谈。”
刘协忍不住笑了。
他有点明白虞翻的意思了。所谓以易经卜卦,其实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合理的推论,就和大数据分析一样,是一种概率。
“从长远来看,臣大概可以推论,三十年内,天下能太平,百年之后,大汉将迎来又一个盛世,但陛下却看不到了。”
“放肆!”跟在一旁的马云禄忍不住喝了一声。
刘协摆摆手,示意马云禄不要生气。
“我想我不用学易了,也能像你一样卜算如神。”
虞翻一边迈步急行,一边说道:“易学只是表现道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正如善易者不卜,知道者也不必学易。”
“你如此急行,却气息不乱,还能侃侃而谈,是有什么秘术吗?”
“吐纳术而已。”虞翻笑道:“臣家传吐纳术,但愿意下苦功练习的人极少。臣儿时承家学,练习至今,已经习以为常。”
“既是家传,那我就不问了。”
“陛下若想修习,臣倒是可以献与陛下,只怕陛下不能坚持练习,无法见效。”
“当真?”
“其实这个吐纳术很简单,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老子所言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是开始不习惯,至少三年才能有成,随心所欲而不用刻意。”
“三年之后,就难像你一样日行二百里?”
“不仅如此,更能让人增添智慧,举一知十。文学武艺,一通百通。”
“这么厉害?”马云禄来了兴趣。
“若贵人能够坚持三年,时时练习,将来生下的皇子、皇女就算不是圣人,至少也是个贤达。”
马云禄红了脸,转过头去,却偷偷瞥了刘协一眼。
刘协没吭声,却若有所思。
虽然还不知道虞翻所说的吐纳术究竟如何练习,但他猜应该不会太复杂。如虞翻所说,这个吐纳术最难的是坚持。
呼吸是人的本能之一,要把这个本能调整过来,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本能,没有强大的意志和耐心是做不到的。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看似最简单的办法,加上不断的坚持,就能创造出奇迹。
但人的本性却喜欢走捷径,在各种技巧中浪费时间。
刘协一时出神,虞翻也不再说话,不紧不慢地跟着刘协。
其他人跟在后面,看着虞翻步履如飞,越看越惊讶。
宫里也有些善走的,军中更多,但能像虞翻这样一直保持着速度,而且气息不乱的却非常罕见。
赵云立刻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军中推行这种吐纳术,让将士们都拥有和虞翻一样的能力,那步卒岂不是也能拥有骑兵一样的行军能力?
即使是对骑兵来说,日行二百里也是很难得的。如果步卒有了这样速度,哪怕人数不多,也足以成为一支奇兵、精锐。
“陛下。”赵云踢马追上了刘协。“臣以为可在虎贲、羽林推行此术。”
刘协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赵云,有些不解。
“陛下欲用精兵,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练兵之术。”见刘协还没反应过来,赵云又提醒了一句。“比如魏武卒。”
刘协恍然大悟。
虞翻的神行术看起来很神奇,其实并非没有先例。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比虞翻还要强悍。
如果能用虞翻家传的吐纳术训练出一支魏武卒一样的精锐,用于远征再合适不过,对后勤的要求大大降低。
刘协觉得可行。“虞卿,有没有兴趣到讲武堂做个教习?”
虞翻转头看着刘协。“讲武堂还有比臣更高明的人吗?”
刘协想了想,摇摇头。“还真没有。”
“那臣为何不能胜任祭酒,只能做教习?”
刘协愕然,随即大笑。他举起手,向虞翻表示歉意。“虞卿言之有理,是我疏忽了。我重说一遍”。
刘协收起笑容,很正式的说道:“你有没有兴趣到讲武堂做祭酒?”
“臣,当仁不让。”
刘协抚掌而叹。“有虞卿做祭酒,贾侍中就轻松多了。”他转头看向周忠。“周公此行,功莫大焉。”
周忠正想着待会儿怎么向刘协汇报庐江度田的事,没关心刘协和虞翻说些什么,突然听到刘协这么一句,一头雾水,只有含糊的应了两句。
孙策却是心头一沉,不禁怅然,心里空落落的。
被他倚为心腹的虞翻没了,成了朝廷的人。
第七百零三章 君臣交易
大半个时辰后,刘协与虞翻绕建章宫一周,完成了测试。
虞翻的表现堪称完美。
刘协请他上马,与他并肩而行,走进了长安城,走进了未央宫,来到清凉殿,请为上宾。
赵云等人退下,孙策、周瑜也被安排在殿外等候,只有周忠、诸葛亮作陪。
看到这个场景,周忠心中的忐忑总算消散了些。
刘协与虞翻聊了很多,既有虞氏家传的吐纳术,也有虞氏家传的易学,还有虞翻的同乡王充所著的《论衡》。
王充离世已有百年,他的《论衡》流布却不满,知道的人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