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华阴。
  刘协登上了道北的高台,看着北侧已经冰冻的黄河,感慨万千。
  四年前,他就站在这里,力挽狂澜,击败了追来的李傕、郭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华夏的命运。
  虽说任重而道远,但他自信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甚至比他预期的还要顺利。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点非常关键,至少他认为非常关键。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真的相信王道可以实现,而且坚定的认为身为四民之首的士,他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在道义和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利益。可是在诸如生死之类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人会选择道义,甚至可以做出一些牺牲。
  这可比后世那些只要权利,不讲责任和义务的伪精英们强太多了。
  年青人的血,终究还是要热一些。
  等他们被魏晋摧残一遍之后,就没这么热血了。
  “陛下!”一个娇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刘协回过头,看到一个少女站在十几步外,有些局促地看着他。她相貌娇好,身材窈窕,穿着一身讲武堂的制服,看起来有些脸熟,却想不起来是谁。
  “有事?”
  少女微微欠身。“臣甄宓,有事想请教陛下。”
  刘协恍然。怪不得看起来有些眼熟,原来是甄宓啊。
  “几个月不见,你又长高啦,我都认不出来了。”刘协招招手,示意甄宓走近些。“你还在讲武堂?怎么没去同文馆书坊做事?我记得你之前在文秀书坊做过,唐夫人还特地夸过你。”
  “讲武堂将来也要建书坊的嘛。”甄宓原本有些失落,听到刘协说起她在文秀书坊的往事,又高兴起来。“臣对西域的典籍没兴趣,还是讲武堂的军械制作好玩一些。陛下,臣想到了一种在河上架桥的方法,模型也可用,但是黄大匠说不行,架不起真桥,不肯拨钱试制。陛下,臣该不该继续试?”
  刘协稍微思索了片刻。“你说的河,是什么样的河?”
  甄宓伸手一指远处的黄河。“自然是这个河。陛下不是说,若能在河上架桥,可以封千户侯的么?臣想封侯。”


第八百零三章 雷霆雨露
  刘协哑然失笑,随即又有些骄傲。
  能让一个女子有机会理直气壮的表达出想封侯的愿望,而且是凭架桥这样的工匠之技,不是凭自己的美貌入宫,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如果不是他提倡男女平等,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出现。
  “你详细说给我听听。”刘协说道:“若果真可行,黄大匠不出钱,我让少府出钱资助你。”
  “谢陛下。”甄宓喜出望外,从腰间的革囊中抽出一卷图纸。“陛下请看,这是我绘制的草图……”
  刘协与甄宓并肩则立,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了结果。
  甄宓的方案理论上可行,技术上不可行。
  她没有那样的施工技术,也没有那样的工程材料。
  创意是好的,实施起来太难,甚至无法实现。
  但他没有说,只是静静地听甄宓说。
  因为他清楚,哪怕这个方案暂时没有实现的可能,提出这个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而验证这个方案的过程更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一步步试出来的。
  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有价值。
  见刘协听得认真,甄宓说得越发流畅自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原本就娇艳的面庞看起来更加青春可人,充满活力。
  刘协不由自主的多看了两眼。
  甄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刘协的心思已经不在她手中的图纸上。
  说完之后,甄宓转向刘协,与刘协四目相对。
  “陛下?”甄宓眼神疑惑,觉得天子的神情不太对。
  刘协回过神来,老脸一红,连忙说道:“你的方案很有新意,值得一试。”
  “真的?”甄宓兴奋起来,顿时忘了刚才的疑惑。
  “当然。不过这么大的桥,想要建好的话,大概需要不少钱吧?”
  “嗯……”甄宓歪着脑袋,想了相。“臣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估计要一千万钱。”
  “一千万钱可不是小数目,千户侯一年才多少收入?万一要是出了差错,建起来却不能用,这损失可就大了。”
  “呃……”甄宓诧异地看着刘协,瞪大了眼睛,又道:“陛下,这……不是一回事啊。建桥的钱和千户侯的收入……”
  刘协摆摆手。“的确不是一回事,所以才要更谨慎一些。要不然,朝廷花了一千万,又封了千户侯,最后桥却不能用,岂不是亏大了?”
  甄宓眼神一黯,整齐雪白的牙齿轻咬樱红饱满的嘴唇,又道:“那要是臣自己筹钱建桥,并且能用呢?”
  刘协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他摆摆手,转头看向远方。
  有钱人说话就是硬气,宁可自己掏千万钱建桥,也要挣这个千户侯。
  对中山甄氏来说,千金易得,千户侯却难上加难。
  这笔生意不亏。
  “你搞错了一件事,不是朝廷舍不得掏钱,而是不能这么用钱。我知道,你中山甄家有钱,如果你们愿意掏钱建桥,朝廷也不会拒绝,甚至是求之不得。但是建一座如此规模的桥,比你想的要困难很多,不能不小心一些。毕竟就算是你家的钱,也不能扔进水里不是。”
  甄宓有点反应过来了。
  “陛下……也觉得臣这个想法不行?”
  “没有,我觉得可行,至少值得一试。”刘协说道:“只是要谨慎一些,不能太急。我不懂建桥,但是我略知治国,不如做治国来打个比喻。你有兴趣听吗?”
  “当然。”甄宓脱口而出,随即又道:“能听陛下论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刘协一愣。“有这么夸张?”
  甄宓连连点头,眼中带笑,面色羞红。
  刘协笑着摇摇头,没有再和甄宓纠结这个问题。
  他知道自己如今有圣人之名,颇得人心,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他把自己的担心大致说了一遍。
  其实治国也罢,造桥也罢,原则都有相类之处,逃不脱规模效应。
  不同的规模会带来不同的难度,而且这个难度可能是指数级的。
  治理一个万人规模的县,和治理一个十万人规模的郡,看似只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但是治理能力的差距却不止一个数量级。
  更别说治理一个几千万人的大国了。
  这就是春秋时的治国理论如今无法推行的原因之一。
  更大的规模,必然带来更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心想回到小国寡民的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沉下心来,解决这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尝试,才有可能实现最后的目标。
  造桥也是如此。
  造一座跨度十米的桥,和造一座跨度二十米的桥,技术难度完全不是一回事。造一座跨度百米的桥,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能就是完全无法实现的难度,绝不是将模型放大一些就行的。
  甄宓很聪明,在书坊、讲武堂也有了不少实践经验,但她还没有遇到这种规模的问题,难免会把事情想简单了。
  相比之下,黄承彦、黄月英父女的经验要丰富得多,一眼就看出甄宓的方案不可能实现。
  刘协赞同他们的看法,但不赞同他们的做法。
  他觉得让甄宓一步步的去试,比直接否决更好。
  甄宓很聪明,迅速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臣有点明白陛下的担心了。”甄宓卷起图纸。“臣应该先造一座稍微大些的桥,然后再造一座更大些的,而不是直接造能跨河的桥。”
  “聪明。”
  被刘协如此直白的夸奖,甄宓有点不好意思。
  “是陛下高屋建瓴,臣只是推而论之罢了。”她想了想,又道:“难怪陛下喜欢登高,原来登高不仅可以望远,还能让人变得睿智。”
  “也不能只有登高望远,还要脚踏实地,一个困难一个困难的去克服,否则就成了坐而论道。”刘协笑道:“你应该知道,我是不喜欢坐而论道的。”
  甄宓想了想。“臣知道,陛下更喜欢行道。恕臣冒昧,敢问陛下亲征冀州,就是想在冀州度田,行王道,给山东人一个示范吗?”
  刘协一愣,随即又坚守地点了点头。“是的。”他沉吟片刻,又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甄宓转了转眼睛,脸上泛起红云。“陛下欲在冀州行王道,臣自然求之不得。只是臣听说王者治天下,当恩威并施。臣只看到了陛下的雷霆之怒,却没看到陛下的雨露之恩,怕是冀州人会有所误会。”


第八百零四章 团队建设
  刘协忍俊不禁,然后一声叹息。
  聪明如甄宓也无法免俗,抓住机会,为冀州人说情了。
  讨论建桥方案只是一个借口,至少不是全部目的。
  虽然有些失望,但刘协没有发火。
  面对一个朝气蓬勃的美少女,很难让人生气。他也不是有道德洁癖的人,容不得臣子有一点自私。
  在这个极重乡土观念的时代,有机会为家乡人进言,有谁会明哲保身,一字不提呢。
  那也许不是不自私,反倒是真自私。
  当然,他也不打算轻易让甄宓如愿,这点底线,他还是守得住的。
  刘协沉吟了片刻。“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甄宓脱口而出,随即又觉得有些冒失,躬身道:“请陛下垂询。”
  “你刚才说雷霆雨露,我就想问问,是先有雷霆,还是先有雨露?”
  “呃……”甄宓秒懂,眨了眨眼睛,见刘协并不生气,便嘻嘻笑道:“有时候响雷之前,也会滴几滴雨的。”
  “那我为冀州培养出几个才女,算不算那几滴雨?”
  甄宓立刻扭捏起来。“陛下,臣……臣……哪算得上才女,蔡大家、黄大匠那样的才是才女。”
  之前的她也算自负,与黄月英相处这么久,她清楚自己超过黄月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她们有她们的优势,你有你的优势,不必妄自菲薄。”
  “那……”甄宓眨眨眼睛,鼓起勇气。“臣斗胆,敢请教陛下,臣的优势是什么?”
  “你的优势在经营。”
  甄宓若有所思。“陛下的意思是说,臣应该像经营书坊一样建桥?”
  刘协点点头。
  甄宓果然是冰雪聪明,一点就透。
  别看她对建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她是为了封侯,并不是对建桥有多大兴趣,也不是在这方面有多少天赋。在技术这条路上,她大概率无法达到黄月英的水准。
  但是她擅长经营,这一点是黄月英比不了的。当初在河东书坊,唐夫人就非常看好她,可惜她不肯留在河东,去了长安。
  在长安,她又迅速抓住机会,成了黄月英筹建讲武堂的小组成员。
  比起具体的技术研究,她更擅长经营,经营业务,经营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种天赋。
  “就像治大国一样,建大桥也很复杂,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而且是规模很大的团队。这样的团队需要人管理,最好是懂技术的人。你既有技术,又有经营的天赋,最适合不过。”
  刘协侃侃而谈,给甄宓科普起了项目的观念。
  农业时代也需要团队作战,但机会不多,主要在水利、军事方面。除此之外,都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大规模的协作不多。
  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庄园,其实还是小农经济,专业化程度不高。
  如今形势有所改变。如果发展顺利,不久的将来,华夏文明就将进入工业时代。需要更多的团队合作,需要很多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
  甄宓有这方面的潜质,而且她还有向这方面努力的基础。
  中山甄宓有雄厚的财力,养得起团队。
  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能将中山甄氏引向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利,或许可以树立一个榜样,告诉更多的人,土地并不是唯一的致富途径,甚至不是最好的。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很几百年前的人就知道的道理。
  当然,对中山甄氏这样的巨富大贾来说,转向工业其实并非最优选择。只不过加上封侯的诱惑,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甄宓果然聪明,一下子就听懂了刘协的意思。
  仅技术而言,她可能无法超过黄月英,也可能永远造不出横跨大河的大桥。但她可以组建一个团队,不断的积累经验,最后一步步地逼近目标,直到实现目标。
  “陛下目光高远,臣真是大开眼界。”甄宓雀跃不已,发出由衷的惊叹,眼中全是小星星。
  “这算得上雨露了吗?”
  “算,算。”甄宓掩嘴而笑。“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将这几滴雨变成涓涓细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