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算。”甄宓掩嘴而笑。“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将这几滴雨变成涓涓细流,滋润中山。”
  刘协点点头。“我相信你可以走得更远,将来不仅可以滋润中山,更能滋润冀州,甚至惠泽天下。”
  “愿如陛下所言。”甄宓躬身再拜,心满意足地走了。
  马云禄走了过来,与甄宓擦肩而过,见甄宓满脸喜色,不免有些意外。她走到刘协身边,回头又看了甄宓一眼。
  “陛下说了些什么,竟让她欢喜成这样?”
  刘协将刚才的事简略地说了一遍。
  马云禄恍然。“早就听说过她心思大,现在看来,传言不虚。”
  “她心思再大,也不过是封侯而已,而你已经封侯了,却还不满足。”
  马云禄眉毛一挑,刚要说话,刘协下巴轻挑。马云禄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一眼看到正策马射柳的女骑,不禁得意的笑了。
  这次她随天子出征,重新担任了女骑督,麾下有五百女骑。为了防止她们懈怠,她设计了一些游戏,既可以娱乐身心,又能练习骑战之术。
  射柳就是其中一种。
  在树上挂几枚铜钱、手帕之类的东西,就可以练习骑射。如果连树都没有,还可以用骑矛代替。女骑们弯弓射箭,每次射中,都能引起一阵欢快的笑声,吸引了不少人观看,也算是营中一景。
  “并非臣妾不满足,只是旧习难改,闲不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好事。”刘协收回目光。“你有事要说?”
  “嗯,光禄勋派人来问,是否渡河去河东。如果要去,是在这里渡河,走蒲坂,还是到陕县再渡河,走大阳。”
  刘协想了想,一时难以决断。“你的建议呢?”
  马云禄愣住了,瞪大眼睛,看着刘协。
  她一向只关心军事,不关心政务,刘协也很少就这类事问她的意见。
  “陛下……”
  好在刘协没有纠结太久,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还是传诏荀尹来见吧,就不用转道去河东了。大军过境,平添无数麻烦,怕是很多人又睡不着觉。”
  马云禄“噗嗤”一声笑了。“陛下还真是善解人意,只怕河东大族未必体谅陛下的心意。”
  “无所谓了。”刘协无奈地挥挥手。“等平定了冀州,回头再收拾他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第八百零五章 有征无战
  刘协赶到陕县时,荀彧匆匆赶来见驾。
  接到诏书时,他颇有些意外。
  虽说天子这段时间常驻长安,毕竟还没有下诏迁都,安邑还是临时的都城。刘协东征,理应经过安邑,并考察一下河东这几年的政绩。
  荀彧本来已经做好了接驾的准备,突然接到诏书,说刘协不从河东走,要走崤函道,心里便咯噔了一下。
  这是天子对我不满吗?
  因为大量的汝颍人被困邺城,成了审配的人质,荀彧很早就收到了荀谌的求救信,也知道荀谌联络了荀文倩。但他一直没有表态,就是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
  现在看来,有些事不是他想躲就能躲得掉的。
  他做好了接受严厉质询的准备,坐在刘协面前,却发现刘协神情平静,慢慢翻看着他带来的上计簿,没有一点将要发怒的迹象。
  看完上计簿,刘协重点问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鲜卑、匈奴俘虏入籍的事。
  建安五年是第一批俘虏入籍的期限,满合条件的有多少,并州、河东是否已经准备了足够的土地安置希望迁入内郡的人,都是要事先筹措的事。河东作为大汉的临时都城,是鲜卑、匈奴俘虏们入籍的首选之地,荀彧肩上的担子最重。
  其次是河东未来几年还有多少上升空间。
  河东的地理条件并不算优越,加上很多大族没有清洗,荀彧手上控制的土地有限。在安置了黄巾余部之后,再安置一部分入籍的胡族,可能就没有空闲的土地了。
  没有空闲的土地,能不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河东能否同时支撑幽燕都护府和朝廷的东征?
  因为冀州的形势发生变化,刘备又被牵制在青徐,脱不了身,征讨辽东的计划受到了影响。天子亲征冀州,河东必然也要承担一部分粮赋。
  河东支撑得住吗?
  说到政务,荀彧很从容。
  胡人入籍的事进行得很顺利。实际上,诏书一下,选拔工作就开始了。目前来看,符合要求的在大概有三万户左右。
  三万户并不是一个大数字。河东郡在西京时曾有二十三万户,如今不到十万户,就算三万户全部安排到河东也没什么压力,更别说其中一部分。
  之所以土地不足,除了一部分世家大族兼并之外,还有因为边疆不稳,常受胡骑袭扰的原因。如今燕然都护坐镇美稷,骑兵更是远至塞外巡逻,塞内晏然,那些抛荒的土地又可以利用起来了。
  现在的确有不少人想迁入内郡,但那只是他们担心胡骑复来,求个心安而已。再过几年,等他们发现塞内能保持长期稳定,说不定还会有人要求迁出。
  对胡人来说,放牧才是他们习惯的生活。
  说到河东今后几年的发展空间,荀彧同样信心满满。
  仅就种地产粮而言,上升的空间的确不大,但工商业即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最典型的除了纺织业、皮毛业,还有造纸、印书、笔墨等行业。
  河东有大量的山林,烧制的松烟墨非常受文人欢迎。
  河东制的笔也有不少精品,在全国推行教化的背景下,增长势头喜人。
  河东有大河之利,塞外的皮毛很容易运进来,成本极低,经过加工后,再销往山东,获利颇丰。
  荀彧掰着手指,如数家珍,上计簿上一个个枯燥的数字都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刘协甚至能从他的神态中看出百姓的富足。
  说到最后一个问题,荀彧出奇的简洁。
  河东提供不了多少粮食,但是可以提供腌肉。盐是安邑盐池的盐,肉是西河、上郡牧民缴纳的赋税。入秋之后就开始准备了,现在已经摆满了仓库,随时可以起运。
  刘协听了,非常感兴趣。用腌肉作为军粮是农学堂刚刚研究出来的办法,现在还在试验阶段,荀彧倒是抢先一步。
  他问了一下。荀彧坦然地说,他有两个信息来源。
  一是农学堂的研究,二是胡人牧民的经验。
  荀谌离开长安后,途经河东,与他说起过农学堂的研究,他非常感兴趣,特地派人去长安找到石韬,询问相关的方法。
  胡人牧民也有腌肉的经验,不过盐太难得,所以他们舍不得用,通常用烟薰或者直接风干。
  两者一结合,荀彧就搞出了能够长期保存的腌肉。口味还不错,平时能当干粮吃。事实上,这个方法推广之后,一些百姓就照这种办法保存肉类,免得一时舍不得吃而坏掉。
  刘协非常满意,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冀州用兵,令尹有何建议?”
  荀彧躬身一拜。“陛下,臣只有六个字:王者有征无战。”
  刘协并不意外,也不着急表态,示意荀彧详细解说。
  “秦灭六国,以楚赵最为惨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之汉,实则楚人后裔,楚人的仇也算是报了。可是赵人的仇,却一直没有报。”
  刘协一愣。
  这怎么越扯越远了?
  之前说冀州人的心结是光武皇帝的皇后郭圣通,现在荀彧又说到了赵国,将来是不是还要扯到涿鹿之战?
  见刘协疑惑,荀彧却不意外,缓缓说道:“陛下,王朝有兴替,人却还是那些人,尤其是家族,追根溯源,其实大半是当年的王公后裔。因为每年祭祖,追溯祖宗,他们的记忆远比普通人长远。”
  刘协眨眨眼睛。“所以,朝廷是摆脱不了秦军的影子了?”
  “摆脱不了。”荀彧笑了起来。“不过陛下已经快要跨过去了。”
  “此话怎讲?”
  “陛下,武王伐纣的军队也是从西而来。如今抚军大将军在河南不杀人,不屠城,却去防秋汛,为百姓谋福祉,谁还会说他们是虎狼之师?之所以冀州不降,只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这是一人一时之仁,还是朝廷行王道之意。如今陛下亲征,若能秋毫无犯,有过于抚军大将军,百姓自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又哪里需要陛下血战呢?”
  刘协恍然大悟,盯着荀彧看了一会儿,笑着摇了摇头。
  “令尹真是好口才。”
  荀彧躬身道:“陛下,这是臣的肺腑之言。”
  刘协想了想。“令尹对度田如何看?”
  “臣自然是支持的,只是……不宜仓促。”
  “长安论讲在即,争鸣的文章发了不少,却多是在野之人,州郡大吏尚无人发声。令尹在河东四年,治绩常为天下冠,是不是也该发表一点感想,说一说对度田的看法?”


第八百零六章 荀彧论治
  荀彧沉默了片刻,微微欠身。
  “陛下有诏,臣自当奉行。只是臣于度田的态度未必与陛下相同,是以一直未敢发声。”
  “你什么态度?”刘协语气从容,却不容拒绝。
  荀彧缓缓说道:“兼并是动乱之源,臣深恶之。臣之祖父淑在世时,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不使财富积于一人之手,使子孙耽于安逸,又引人觊觎,徒招祸殃。”
  刘协心中一动。“你家现在有多少土地?超额吗?”
  “按照朝廷的标准,自然是超的。如果推行度田,大概要交出一半左右。”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些超额土地的产出大致相当于臣一年的俸禄收入。”
  刘协笑了。
  他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荀家的确多占了一些土地,但这些土地并不是他反对度田的原因,他随时可以交出来。
  既然如此,他反对度田就不是出于私利,而是另有原因。
  这些原因,他也清楚,无非是两种:一是不赞成急功近利,强行推进度田,以免生变;二是度田虽然是应该的,但直接剥夺多占的土地形同抢劫,与王道背道而驰。
  毕竟不是所有人的土地都是强占来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土地是合法所得。
  朝廷说没收就没收了,还谈什么王道?
  长安论讲时,就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朝廷这么干,等于鼓励懒人,打压勤俭。会有很多人不再耕作,没钱就卖地,反正过一段时间朝廷又要度田,到时候土地又回来了。
  这个道理看似有理,实则荒唐。
  但执行时,却有可能变成真的荒唐。
  刘协前世也读过一些书,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级级歪楼,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成形式主义还是轻的,变成祸民手段更是家常便饭。
  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强行度田的原因之一。
  但他没想到荀彧也会这么想。
  他从来没有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以运动的方式推行度田。
  讨论,发酵,配合着教化普及层层推进,发动民众的力量,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推行度田,才是他的指导原则。
  身为当世智者,又有荀文倩时时为他传递消息,不时还直接联络,荀彧应该最能理解朝廷用意的人,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误解。
  是我的步子太大了,还是他赖在原地不肯向前走?
  刘协沉吟着,气息有些重。
  荀彧看在眼里,心中明镜也似,却不说破,继续说道:“陛下,臣赞成度田,但臣不赞成满足于度田。治国当治本,如果不能解决兼并产生的原因,就算现在均贫富,不出三十年,兼并又将成为痼疾。”
  刘协收回思绪,打量着荀彧。“如何才能治本?”
  “轻徭薄赋,以工商富民。”
  刘协来了兴趣,向前挪了挪,示意荀彧说得详细一些。
  荀彧给刘协算了一笔账。
  轻徭薄赋是老生常谈,很多人都说过,不能说没用,但用处有限。
  毕竟宫里宫外、朝堂地方有那么多官吏要养活,必要的开支难以减免。更可怕的是战争的消耗巨大,一旦遇到规模大一些的战争,正常的赋税无法满足消耗,就只能加徭增税。
  本朝年景最好的时候,一年的总赋税是八十亿。刨去地方开支,上交朝廷的四十亿。发完相关官员的俸禄,最后还能剩二十亿结余。
  二十亿看起来不少,但开支也大,比如赈灾,比如战争。
  而这两者又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风调雨顺的时候,日子还过得不错。一旦出现灾情,而朝廷又赈济不及时,就有可能形成叛乱。有叛乱就要出兵平叛,战争接踵而来。战争打乱了秩序,导致赋税降低,又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基本是无解的。
  这时候,就必须加上第二条:以工商富民。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创造机会,让百姓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