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就必须加上第二条:以工商富民。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创造机会,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致富,就算遇到灾情,也不至于一下子赤贫,不得不卖田卖房,直至铤而走险,朝廷的压力就会大减。从另一方面来说,百姓富了,朝廷的赋税也增加,赈灾的能力也会提高。
  压力小了,能力大了,社会自然更稳定。
  所以,度田只能治标,富民才能治本。
  “陛下减省宫室,是节流,鼓励工商,是开源。两者并举,王道必兴。至于度田,反倒不必急于一时。多则二十年,少则十年,工商兴,则田不度自平。”荀彧躬身再拜,言语恳切。“臣愿陛下多些耐心,垂拱以待王道。若陛下以为臣言可采,臣愿书于简帛,公布天下。”
  刘协反复考虑了一阵,点了点头。
  虽然他不完全赞同荀彧的意见,但他对荀彧的态度很满意。荀彧的想法也许和他不一致,但荀彧在努力地向前走。
  这正是他对荀彧的期望。
  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要他能主动地向前走,总有成功的机会。
  “既是论讲,自然是各抒己见,本不必与朝廷意见一致。”刘协缓和了语气。“论讲之初,我就说过,这次不由朝廷定正误,而是由天下人论是非,由后来者评高下。纵使朝廷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强人所难,而是公平论争。”
  荀彧笑道:“陛下胸怀广阔,臣自然是敬佩的。只是臣身受重任,不得不慎言慎行。”
  刘协也笑了,淡淡说道:“令尹为朝廷着想当然是好事,但该发声的时候还是要发声。要不然,会有人以为令尹恋栈,明哲保身,有所腹诽而不宣诸于口。”
  荀彧神情一变,有点尴尬。“陛下所言甚是,倒是臣失误了。”
  刘协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又重新拉回了主题。“对朝廷将取冀州,令尹可有高见教我?”
  “不敢。”荀彧说道:“陛下用兵如神,自有章法,不必臣置喙。臣但尽力为陛下筹措粮草,不负陛下所托。”
  “一点意见也没有?”
  “要说意见,臣倒是有八个字,敢请陛下斟酌。”
  “哪八个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荀彧解释道:“田丰刚正,审配专权,都是宁折不弯之辈。这是冀州人的可贵之处,亦是冀州人的难治之处。陛下若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则冀州将为陛下肱股。若陛下一意以力服之,如秦之灭赵,则冀州将为陛下心腹之患。”


第八百零七章 所见略同
  荀彧为刘协详细解说了韩馥、袁绍对待冀州人的得失。
  韩馥是颍川舞阳人,颍川四长之一的韩韶族子,故太仆韩融就是他的族兄。袁绍是汝南汝阳人,四世三公的袁氏后人。他们对待冀州人的态度几乎就是汝颍人对待冀州人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中原人对待冀州人的态度的典型。
  他们的态度看似不同,实则相似,只是因为两人的实力悬殊,心态上有所不同。
  韩馥是典型的名士,对冀州人充满偏见,也谈不上信任。他最后将冀州让给袁绍,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只是他没想到,他不信任的冀州人没把他怎么样,他信任的袁绍却要了他的命。
  袁绍实力更强,也更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冀州。所以他入主冀州之后大量起用冀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冀州人的拥护。
  但袁绍本质上和韩馥一样,并不信任冀州人。
  他信任的还是汝颍人,如郭图、许攸等。
  而且他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低估了冀州人的自尊心。
  当他企图剥夺冀州人的兵权,交给汝颍人时,双方的分歧就暴露出来,最后演变成汝颍人支持袁谭,冀州人支持袁熙的局面。
  袁绍想用帝王术进行平衡,但是很显然,他的手段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明,最后冀州人夺取了控制权,而汝颍人也拥立袁谭,软禁了袁绍。
  这里面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汝颍人空有智谋,却没有足够的兵力。
  袁谭麾下的将士大多来自于汝颍人的部曲,再加上一些慕名而来的游侠,不足以与审配等人拥有的冀州兵抗衡,所以落了下风。
  帝王术的前提是双方实力相近,没有一方可以独大,才有平衡的空间。如果实力过于悬殊,这平衡是无法施展的。
  但这个问题对天子并不存在。
  天子手握并凉精锐,还可以调集山东州郡的精锐参战,实力远在冀州之上,并且对冀州形成了合围之势。以田丰、审配的见识,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们能做的只是据城而守,拼消耗,比耐心,绝不敢正面迎战。
  十几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天下刚刚太平,山东虚弱,一旦战事胶着,人心必然浮动。
  到了那时候,田丰、审配就有了讨价还价的机会。
  比如说,要求朝廷推延甚至取消度田。
  这不仅是为冀州谋利,更是为天下士大夫谋利,很可能得到山东州郡的支持。就算没人敢直接支持,暗地里消极怠战也是有可能的。
  真到了那一步,天子可用的兵力就有限了,说不定还要防着山东州郡兵临阵倒戈。
  要想避免走到这一步,天子应该改变战法,化解田丰、审配的希望,让他们无力可借。
  比如下诏明示,不会强行度田,又或者引冀州人入朝,增强冀州人在朝堂上的声音,以示朝廷善意。
  天子不仅有这样的基础,而且已经这么做。
  孝灵帝出于河间,灵思皇后出于赵国,天子身上流着冀州的血。
  赵云、夏侯兰等入仕,成为天子近臣,更是明例。
  如果能从冀州选几个世家女子入宫,还有谁会相信朝廷排斥冀州人,谁会觉得天子所率大军与秦军一样?
  到时候,只怕田丰、审配也会主动请降。
  荀彧最后做出总结。“所以,城要围,但不必急攻,以当攻心为先。”
  刘协没说话。
  荀彧的方法不能说不好,但……太软弱。
  这未必是荀彧有意为之,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读书人嘛,习惯地想要以德服人,习惯地想避免武力,也习惯地鄙视所谓的雄主。
  因为雄主往往意味着君权强而臣权弱,与儒家的理想背道而辞。
  但是他却认为,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是不行的,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
  没能借机清洗一下山东州郡已经留了隐患,不能再让冀州人心想事成,以为谁都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
  但荀彧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
  攻城、攻心都要有,恩威并施,不可偏废。
  之前甄宓也提过类似的意见。
  示威,他有充足的准备。施恩,他准备不足,有必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补充。
  两人谈了很久,有的意见一致,也有分歧,但总体而言,气氛融洽,双方都很满意。
  刘协最后问了荀彧一个问题:如何处置袁绍?
  荀彧想了想,反问了刘协一个问题。“陛下以为,袁绍该杀吗?”
  刘协也不答反问。“令尹以为呢?”
  “臣以为该杀,但时机已过。如果他和李傕一样,与陛下两军对垒,一决胜负,陛下大可像阵斩李傕一样杀了他,以明典刑。可是如今他已经称臣,称臣之后又无不臣之举,陛下以什么理由杀他?”
  刘协沉吟不语。
  他也在想这件事。
  不杀袁绍,意难平。杀袁绍,理难平。
  如果称臣之后还是随时可能被杀,以后想称臣的人不敢称臣,已经称臣的人也会不安,互相猜忌,在所难免。
  可是就这么放过袁绍,他又咽不下这口气。
  董卓可恶,袁绍更可恶。
  因为袁绍曾经怀疑他的血脉,说他不是先帝的子嗣,甚至想灭汉,鼎立新朝。
  这怎么忍?
  “陛下,袁绍已经是阶下之囚,生死系于陛下之手,杀与不杀,只在陛下一念之间。如果杀了他,陛下能一吐心中怨气,臣建议杀了他。如果不能,臣建议不必为他污了宝刀。留着他,或许比杀了他更有价值。”
  “此话怎讲?”刘协斜睨着荀彧。
  荀彧抚着胡须,微微一笑。“以臣对袁绍的了解,此刻的他只怕生不如死。之所以不死,一是担心死后无法见袁氏列祖列宗,二是怕疼,下不了手。”
  “怕疼?”刘协觉得这个理由很有趣。
  “袁绍虽是庶子,毕竟出于钟鼎之家,从小又过继到长房,衣食无忧,没吃过苦。这样的人看似无所畏惧,只是因为他有恃无恐,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等他真的面对生死的时候,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惜身。”
  荀彧一声叹息。“据我所知,袁绍此生唯一的一次直面生死却没有后退,就是界桥之战时迎战公孙瓒。”


第八百零八章 世道轮回
  刘协和荀彧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唯独没有说起荀文倩。
  荀彧是不是有意避嫌,刘协不清楚,但他是刻意不提荀文倩。
  从个人情感而言,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可以理解,毕竟还是初为人妻的少妇。可是从长远的稳定来看,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很难让他满意。
  这里面可能有荀文倩本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原因。是他过于纵容荀文倩,给的自由过了火,让荀文倩有了原本不会有的想法。
  在这方面,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像是一个溺爱妻子的普通丈夫。
  从现在开始,他要引以为戒,不能太感性。
  皇宫也好,朝堂也罢,不是演偶像剧的地方。
  虽然中间有一些争执和分歧,总的来说,这次会面还是善始善终。
  荀彧在陕县住了一宿,次日一早就渡河返回河东。
  刘协在陕县住了两天,视察了周边的防务,也起程东行,赶往洛阳。
  队伍中多了五千人。左将军杨奉请求出征,得到刘协的同意后,充当了前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华阴之战后,杨奉一直驻守在弘农,这几年过得很安逸。练兵之暇读了些书,虽然还是半壶水,一知半解,可是比起之前那个有勇无谋的白波贼来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只要不开口说话,还是有点儒将样子的。
  数日后,刘协进入河南境内。
  抚军大将军韩遂亲自赶到郡界相迎。
  事先看到了杨奉,韩遂知道天子这次出征规模很大,绝非自己所能掌控。他现在不敢奢望担任主将,只想有独立指挥的机会,态度异常恭顺。
  见面之后,刘协先夸了韩遂几句。
  秋汛防得好。辖区内没有出现大的险情,几处小决口也迅速被堵上了,基本没有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军队协助郡县防汛,大大的改变了西凉军的残暴形象,对军民共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韩卿,最近为你颂功的人可不少啊。”刘协笑盈盈地说道:“是不是你花钱请的?”
  韩遂有点尴尬。
  他的确花了钱,请人为他写诗作赋,歌功颂德,而且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不久前,太尉府发文嘉奖他秋汛的功劳,用词比他平定宋建时还要高一个等级,因此受到嘉奖的部下也多,让他既高兴又后悔。
  高兴的是钱没白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后悔的是这些人说得太夸张了。万一天子追问起来,恐怕要弄巧成拙。
  天子是个聪明人,也知道他的习气。当年在平叛图卷上题的四句诗就像一块无形的巨石,这些年一直压在他的心头。
  “陛下,臣只是为宣扬陛下旨意,使天下百姓皆知陛下之仁,本不是为私誉……”
  刘协哈哈一笑,拍拍韩遂的手臂。“朕为元首,卿为肱股,本是一体,又怎么分得清楚。你保境安民,百姓称颂,就是朝廷爱民之心的体现。他们夸你,就是夸朕嘛。卿不负朕所托,甚善!”
  韩遂长出一口气,脸上的笑容立刻变得灿烂起来。
  “陛下谬赞,臣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仔细说起来,这次秋汛有陛下指示在前,将士用力在后,功在必成。臣只是上传下达,并无功劳可言。太尉府发文嘉奖,臣已传达诸军,将士们倍受鼓舞,士气高涨。若能随陛下亲征,一定能平定河北。”
  “如此大战,自然是要赖卿及诸君用力,才能马到成功。”刘协先给韩遂吃了一颗定心丸。“唯一遗憾的是,卿没有和袁绍对阵的机会了。”
  韩遂忍俊不禁,哑然失笑。“陛下说的是。不过,这是臣之不幸,却是天下百姓之幸。袁绍束手就缚,仅凭审配、田丰之流,难孚山东士大夫所望。陛下有征无战,冀州太平可期。”
  刘协点点头。
  韩遂毕竟是韩遂,就算心里有些失落,也能掩饰得很好,这几句话说得也得很体。
  “袁绍到哪里了?”
  “已经到了河内,现在应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