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让她经常有机会见到天子身边的才俊,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仕。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选择:首选女营,其次就是兰台。如果这两个都不行,你不妨让她先到书坊里做一段时间,然后看看能否得到荀贵人的引荐。”
  张勋连连点头,拱手称谢。
  ——
  刘协率部东行,先经陈留,后到东郡。
  在陈留时,他在任峻的陪同下,巡视了附近的县城。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在陈留为官,对他来说非常舒服。当初曹操将他留在这里,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任峻的夫人是曹操的从妹,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任峻不仅通晓军事,更擅长屯田。在陈留做太守,比到边疆从军更能发挥优势。
  刘协巡视了一圈后,对任峻的政绩非常认可。
  陈留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战多次,人口损耗很大,空闲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早在曹操控制兖州的时候,夏侯惇就在这里屯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产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为朝廷提供衣物。
  陈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纺织产业,号称锦绣襄邑,置三服官,专门为宫里提供衣物服饰。
  但这只是幌子。
  刘协刻意控制后宫规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编制,哪里需要专门建三服官来提供衣物。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听了任峻的介绍,刘协非常满意。
  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积极的,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
  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在邸报上发表,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
  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陈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一旦任峻离开陈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
  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施政措施。
  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视,而是之前的上计就是这么做的,只问户口增减、垦地面积、赋税多少、有无盗贼等具体成果,不问施政措施。
  那些都归结于太守、县令长个人的道德、能力,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前程,却没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刘协想慢慢改变这一点,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赖官员的个人能力。
  就像他建讲武堂、农学堂一样,不是将进步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着重于知识积累,为更多的天才出现提供土壤。
  说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谈。一说到写文章,任峻却有些为难。
  他没写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琐事也可以写成文章,还要发表在邸报上,供更多的人参考。
  刘协很认真的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如果天下诸郡都能像陈留这样,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何愁王道不兴?
  王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为了表示重视,刘协又安排曹昂、诸葛亮协助任峻整理记录。
  他还对曹昂说,好好领会,这些都是你将来到地方任职的宝贵经验,书上学不到的。


第八百五十四章 进军冀州
  听到刘协这句话,任峻不再推辞。
  天子绝非客套,这件事意义或许超出自己的想象。
  曹昂是他的故君之子,还是他的亲戚,这些年在天子面前受教,深受天子赏识。
  诸葛亮作为天子身边的散骑常侍,想来也是心腹。
  天子让这两个大有前途的年轻人来帮他整理施政心得,不太可能只是为了表示一下对他的欣赏。
  任峻领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又深深为曹操的选择折服。
  天下诸侯之中,曹操是第一个主动称臣的。
  任峻更加用心,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说有点新意的举措一一向天子做了说明。
  从与天子的接触中,他能感受到天子对了解政务的迫切心情,他能体会到天子对他的欣赏。此时此刻,他越是坦诚,越是能获得天子的信任。
  君臣之间的信任万金难求,尤其是对地方官员来说。
  刘协在陈留驻留了将近十天,几乎了解了陈留的方方面面,才重新起程,赶往东郡。
  相比于他对陈留政务的重视,他对陈留的兵力几乎没什么兴趣,只选了一千人,还是安排在后勤上,根本没有让他们上阵的计划。
  看到这一点,任峻也放心了。
  天子不调用陈留的兵力,就不会影响陈留的正常生产。行军用战,对地方最大的影响不仅是征发钱粮,还有徭役。一旦数以万计的民伕被征发,不仅会影响生产劳作,更会对人心造成巨大的扰动。
  关心则乱。一旦有陈留人参战,前线的一点消息,传到地方后都会形成震荡,甚至引发谣言。
  不用陈留的郡兵,前线就算受挫,影响也有限,打得久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
  建安五年,二月中,刘协渡过黄河。
  他本来不想这么急,但过了二月,冬季断流的黄河就会复流,乘船渡河要麻烦得多,远不如直接走过干涸的河床来得容易。
  渡过黄河,进入冀州魏郡,刘协的态度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他到达一县,便召附近县令长来见,当面询问他们对度田的态度。
  反对度田,或者嘴上不说反对,但神情犹豫、言语敷衍的,就地罢免,上准备好的候选接任。被罢免的官员也不准离开,随军效力,并接受调查,看他们与当地大族是否有勾结。
  原本县令长任免要通过司徒府,但天子亲至,又是战时,临机决断也无可厚非。
  一天之内,濮阳、内黄、繁阳、阴安四个县的令长被全部罢免。
  候补的县令长到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布公告,宣布度田。
  考虑到冀州一直处于战时状态,信息管制,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了解到度田的意义,甚至有不少误解,宣传就成了重中之重。
  没有教化作为基础,普通百姓识字的极少。有睢阳印坊印制的宣传文书还不够,还要派大量的人手到乡亭进行宣传,让普通百姓知道度田对他们有利,而不是朝廷与民争利。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刘协将提前准备好的两百多人全部撒下去,协助新上任的县令长进行政令宣传,也让他们提前熟悉政务,为将来上任做准备。
  这让一些人颇有怨言。
  他们从各种途径入仕为郎,通常来说外放都是直接为一县令长,再不济也是县丞一级的官员,深入乡亭是不可能的。如今随天子出征冀州,居然还要到乡亭去做宣传工作,未免太掉价了。
  对这些意见,刘协一概不理。
  没意见要接受,有意见也要接受,否则就自动放弃,终身不得录用。
  那种只管盖印,不用管具体事务的官员,以后不会再有了。
  消息一出,没人再敢说一句怨言。
  免职不可怕,终身不得录用的后果太严重了。为了几个月的辛苦耽误一辈子的前程,这个代价承受不起。真要是这么淡泊名利,他们也不至于参加选拔。
  在重压和授职的诱惑之下,每个人都迸发出了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中去。
  度田在魏郡南部的几个县迅速展开。
  进度最快的就是审配的老家阴安。
  审配固守邺城,他的家人和部曲都在邺城。面对带着诏书而来的新任县令曹昂,留守老宅的那点力量不堪一击。
  审氏的土地被重新丈量,并分配给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百姓。
  审氏是阴安首屈一指的大族,占有的土地数量惊人。仅审氏的土地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加上其他几个家族,不仅本地的百姓得到了土地,兴高采烈地开始准备春耕,还有不少剩余。
  得到曹昂的回复后,刘协给于毒、五鹿传了消息,让他们安排一部分人过去占籍。如果动作快,还能赶上春耕,几个月之后就有收成了。
  自从五鹿从洛阳返回,于毒等人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收到消息,立刻安排刘协的要求,派出数千户赶往阴安。
  他们在山里战斗了十几年,虽然也开垦了不少土地,不至于饿死,毕竟土地不充裕,想吃饱也不容易。如今天子与他们一条心,为他们安排土地,他们自然积极万分。
  为了表示诚意,于毒亲自赶来拜见。
  看到天子,于毒大感意外。
  他知道天子年少,今年刚满二十岁,但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气度沉稳,言行举止虽不张扬,却充满自信,天然有一种令人臣服的王者风范,让他不由自主的收敛起平日里的张狂,俯首便拜。
  刘协离席,将于毒扶起,安慰了两句,随即问了一个问题。
  “你打算解甲归田,还是想再战几日,随朕攻破邺城,生擒审配?”
  于毒之前就听五鹿说过天子校阅的盛况,进营时,又看到了不少骁勇精悍的将士,知道不是自己麾下那点人马可比。
  “臣蒙陛下厚恩,本该为陛下效劳,击破邺城。只是臣麾下将士都是草莽之辈,不能与陛下勇士相提并论,怕是帮不上什么忙。”
  刘协笑了,轻拍于毒手臂。
  “你可知朕麾下有多少将士是河东白波旧部?精锐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只要你有心,不妨挑选一些精锐,随朕行动,朕可以为你配备军械、甲胄,再安排人协助你练兵。”
  于毒喜出望外,一口答应。
  刘协随即叫来司马懿,任命他为于毒的长史,协助于毒挑选三千精锐,随大军征战。又从讲武堂上挑选十人,到于毒麾下充任曲军侯、都尉、校尉等职,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于毒的战斗素养,能在攻击邺城时发挥作用。
  司马懿正中下怀,躬身领命。


第八百五十五章 以慢打快
  天子进军冀州,不立刻包围邺城,却在魏郡南部诸县推行度田,一时间激起千层浪。
  没有人再怀疑朝廷度田的决心。
  度田肯定是要度的,区别只在于怎么度。
  是与朝廷配合,尽可能减少一点损失,多换取一些利益,还是拒绝配合,被朝廷直接剥夺所有的产业,这并不难选。
  一时之间,申请试行度田的郡县多了起来。各种方案都有,有的甚至很荒唐,但反对度田的却不见了。
  刘协不理这些,全部转到司徒府,由杨彪处理。
  他的所有重心都在冀州,尤其是魏郡。
  他要把魏郡当成一块试验田,一个样板,然后逐步推广到冀州。
  但凡对改开初期分田到户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劳动者的积极性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租大地主的土地佃作,和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完全是两回事。
  这种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分到土地的百姓迅速投入了春耕的准备,一家老小齐上阵,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还要在地里再忙一会儿。哪怕什么事也不做,就是坐在地头,他们也觉得开心。
  那些说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的人,看到这一幕,想必会觉得脸红。
  刘协稍有闲暇,就带着身边的散骑、郎官们走访大营附近的百姓,除了调查了解政策执行的情况,更是让身边的人切身感受民心士气的变化。
  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进攻邺城的意义,也不理解刘协为什么到了冀州,不急着包围邺城,却忙着推行度田。
  时间拖得越久,大军消耗的辎重越多,速战速决才合乎兵法之要。
  刘协就是要扭转这种观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