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征不仅是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的机会,更是解决内卷的好办法。
“你要不是怕挨骂,不妨将你的高见写成文章,发表在邸报上,还能赚一笔稿费。”
蒋干欣然从命。
君臣二人聊得尽兴。蒋干走之前,离下一份名单,是他觉得还可以用的九江人,希望天子能择机录用。
刘协看了一眼,人还真不少,有二十几个。其中有两个是他熟悉的,一个是蒋济,排在第二位。一个是胡质,排在第四位。
刘协点点头。“我会安排他们面试的。”
“谢陛下。”蒋干感激不尽,躬身请退。
刘琮走了进来,收走刘协和蒋干的餐具,又神秘兮兮地说道:“陛下,臣刚才看到一个大名士。”
“大名士?”刘协瞅了刘琮一眼,有些诧异。
受他的影响,大名士如今可不是什么褒义词,通常都是被调侃甚至嘲讽的对象。
“德行堂堂邢子昂。臣听那个叫卑湛的河间书生说的,议郎田子泰也在座,看起来交情匪浅。卑湛说是他乡遇故知,还请他喝中山冬酿,估计他也是河间人,说不定也是张郃同乡。”
听说是邢颙,刘协有点意外。
他对这个人印象不深,只知道是曹魏大臣,却不记得他还是个大名士,而且有“德行堂堂”的名号。
这年头名士很多,但有自己专属名号的名士却不是那么多,算是排在顶流的那一类了。
看来自己低估邢颙的影响力了。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刘协问道。
刘琮年少,对读书没什么兴趣,习武还算刻苦,但他最喜欢的事情却是八卦,消息灵通,算是没正式任命的小密探。但凡营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总有办法打听到。
一听刘协感兴趣,刘琮立刻来了精神,将刚刚打听到了消息说了一遍。他在餐厅看到邢颙后,就去打听了一下邢颙是谁,到行在后又干了些什么,说起来倒是有理有据。
“臣以为,他像是来兴师问罪的。”刘琮最后说道。
刘协哼了一声:“你不要先入为主,看谁都像是敌人。”
“唯,臣知错了。”刘琮嘿嘿笑了两声,拿起餐具走了。
刘协独自坐了一会,脑子里回想着刘琮刚刚说的事。
从刘琮的描述来看,说邢颙是来兴师问罪的也不算离谱,但田畴能和他谈笑风生,还带着他去参加磨坊、洗衣坊,说明田畴对邢颙还是看好的,希望他能眼见为实,改变立场。
如此一来,他也没必要对邢颙报敌视的态度。
但邢颙是河间人,这时候赶到行在来,十有八九有荀攸在河间度田有关。荀攸度田是好的,但他会不会刻意做得过火,激起民愤,然后名正言顺的留在河间,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回来了,也说起了卑湛请邢颙喝酒的事。只不过他关注的重点不一样。
“陛下,臣冒昧,觉得甄宓这么做过于刻意,不利于天下一统。”
“那你有什么建议?”
“尚食是宫里的用餐之地,不可公器私用,更不宜当着散骑、郎官们的面,宣扬冀州甚至是冀北人的乡里情谊。到了行在,就都是朝廷之臣,不应该分彼此。”
刘协点了点头,赞同诸葛亮的看法。
甄宓虽然聪明,毕竟太年轻,锋芒毕露,仗着财力雄厚,肆无忌惮的收买人心,的确需要敲打敲打。
现在是提倡大团结,而不是搞小圈子。
第八百八十九章 有权沉默
刘协让诸葛亮入座,说了一下刚才和蒋干谈话的要点。
蒋干即将远行。
从这一刻起,他的重心就已经慢慢转移到拓边。冀州也好,益州也罢,该做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只要按部就班的推进就好。
博弈将一直持续,但主动权已经转到了自己手中。荀攸出兵越过易水,士族的屈服就已经无法挽回,剩下的只是推进速度快与慢。
诸葛亮提醒他警惕地方主义,原因也正在于此。
诸葛亮也赞成西征,但他担心十年可能不够,或许需要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来稳定国内的朝政。
他有一个基本判断。
要将刘协的预想付之实践,至少要等荀彧这一辈人退出朝堂,杨修这一辈人成为中流砥柱。只有如此,那些陈旧的思想才会丧失影响力,无法对新政形成阻挠。
要想走到这一步,至少还需要二十年。
而且二十年后,刘协也才四十岁,皇长子二十出头,正是父子齐上阵的好机会。皇嫡子应该也快成年了,能够担当起监国的重任。刘协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开疆拓边,想在西域打多久就打多久,甚至可以一直西进,与大秦一较高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赵武灵王。他当年为了伐秦,就将国政交给了太子,自己集中精力,筹备军事。他后来的失败不是因为这个决定,而是因为没有处理长子与太子的关系,导致内讧。
如果他明确的将王位传给太子,然后带着长子伐秦,就不会出现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
一是西域的传奇雄主亚历山大。他就是因为太年轻,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所以身死而国破,宏图伟业转眼成空。
刘协很满意。
诸葛亮的天赋果然高,不仅能历史吸取成功的经验,更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拘泥于道德评判,这样的读书人才是他需要的精英。
“你对邢颙其人怎么看?”
“虽然有些迂腐,却是可用之才。争论无益于事,不如委以一县之任,使其知治理之难。”
刘协同意诸葛亮的看法,决定抓紧时间和邢颙见一面。如果邢颙能改变态度,支持度田,就安排他在冀州任职。如果他还固执己见,坚决反对度田,那就安排他去中原。
当然,前提是他要言行一致,支持真正的以民为主,而不是嘴上说说。
——
次日,刘协就召见了田畴,询问邢颙的来意和态度。
田畴早有准备,详细介绍了他与邢颙相识的经过,最后很笃定的说,邢颙和毛玠一样,是真君子,不是伪君子。他的问题在于囿于成见,对新政不了解,以为度田和告緍一样,都是劫民之财。
经过他和刘和的解说,再加上亲眼所见的变化,邢颙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他或许对度田的手段还有些非议,但他对陛下的本心却不再怀疑。
这个人可用,实践会让他进一步改变观点。
有了田畴的保证,刘协随即召见了邢颙。
田畴本人的改变,他是看在眼里的,可以相信。
仔细说起来,北疆人——包括刘备、田畴等幽州人和赵云、卑湛等冀北人——还是比较务实的,不像中原人那么自以为是。
等邢颙进帐,刘协端坐不动,看着邢颙躬身行礼。
邢颙一丝不苟,以布衣见驾之礼,拜伏在地。
汉代的礼节还没有后世那么复杂,没有三跪九叩这么隆重。但祭神如神在,邢颙身为道德君子,态度非常严肃,甚至让刘协觉得他有些刻意,仿佛要展示出儒生知礼守礼的风范,不愧他“德行堂堂”的称号。
“邢君平身。”刘协也摆出天子的姿势,威严地说道。
既然你要摆谱,我就陪你摆一摆,看谁摆得过谁。
“谢陛下。”邢颙不敢大意,恭恭敬敬地拜谢,这才直起身,却不敢直视刘协。
一旁的田畴听了,也不由自主地收起了笑容,严肃以待。
“听子泰说,君曾避乱右北平?”
“是。”
“天下汹汹,百姓倒悬,君既熟读诗书,修身齐家,何不攘臂而起,解民于水火,反倒一走了之?”
邢颙心头一紧。天子没有赐座,他就知道这次见驾不会太轻松,却没想到天子会这么直接,这么不留面子。
他想了想,拱手再拜。“臣本书生,无济世之能,只能独善其身。”
刘协点点头。“虽无济世之能,却有自知之明,也是好的。”
邢颙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君来见朕,是为何事?”
邢颙松了一口气。“幽燕都护在河间推行度田,臣以为不妥,恳请陛下……”
刘协直截了当地打断了邢颙。“幽燕都护度田有何不妥?”
邢颙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正自犹豫,刘协又说道:“又或者说,君以为度田就是不妥?”
邢颙有些迟疑。
他的本意,的确就是觉得度田本身就不妥。可是昨天跟着田畴看了看,又听田畴、刘衡解说,也意识到度田并非告緍,不仅能让失地的百姓安居乐业,从根本上解决游民问题,还能激发百姓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
同样的土地,由佃户耕种,和百姓自己耕种,区别很大。
对朝廷来说,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那些土地在豪强手中,他们是不会按规定缴纳赋税的,朝廷财政空虚,什么事都办不成,连官职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总本而言,度田肯定是利大于弊。
但是,利用武力强行度田,终究不义。
哪怕他看了不少关于度田的文章,他依然坚持这一点。如果不能谏止,朝廷以后再和酒榷、茶榷,将盐铁之类的全部收回,几乎是必然。
“臣以为度田可行,但不能强行推进,尤其不能以大军压境。急易生变,将士粗野,万一战事连绵不休,利民之举也成了害民之政,陛下的一片仁心也成了荒政。”
刘协笑了,幽幽地说道:“邢君,这天下岂是一人之天下?当与士大夫共之。就算出了什么差错,也不是朕一个人的责任,自有天下士大夫与朕分担。你是士大夫,荀公达难道就不是士大夫?朕可没有下诏逼他度田。”
邢颙一愣,突然抬起头,打量着刘协。
刘协说得没错,荀攸在河间度田是荀攸的自发行为,不是朝廷下诏所迫。
邢颙鼓起勇气。“敢问陛下,臣亦是士大夫,那臣可以反对度田么?”
“当然可以。”刘协坦然说道:“别说你是白身,就算你是在职的官员,也有反对度田的权力。但是……”
刘协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你没有反对百姓安民乐业的权力,也没有为为富不仁者鼓与呼的权力。”
第八百九十章 当头棒喝
邢颙登时变了脸色,抗声道:“陛下,臣虽无能,不为治国平天下,却也不至于为虎人伥。”
刘协却很平静,淡淡地说道:“是么?”
邢颙都快气疯了,挺身而起,金刚怒目。“请陛下指教,但凡有不义处,臣甘受惩罚。”
刘协微微眯着眼睛,嘴角挑起一丝淡淡的笑意,带着些许嘲讽。
邢颙越发恼怒,眼睛瞪得像铜铃。
他被人称为“德行堂堂邢子昂”,一向以道德自许,如今却被天子讽刺为富人摇唇鼓舌的趋炎附势之辈,如何能忍。
田畴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心中却是窃喜。
他略知天子手段,知道天子这是相中了邢颙,要将他收为己用。对他来说,这当然是好事。
刘协与邢颙四目相对,火花四溅了片刻,等邢颙的怒气暴满,这才不紧不慢的说道:“邢君反对度田,想必是觉得有不少人的土地虽然多,却非不义之财,而是历代辛苦积累而来。”
“正是。”邢颙怒视着刘协。
“那有没有人的土地是巧取豪夺而来?”
“……”邢颙语塞,气势顿时弱了一半,半晌才很勉强的说道:“想必是有的。”
“那你反对度田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如此处置这些人?”
“这……”
刘协摆摆手,又道:“想必是没有的。那朕再问一句,就算他们的土地来得正当,那他们按照实际土地的数量缴纳赋税了?”
邢颙一听,连忙说道:“陛下,依朝廷制度,赋税随户,并不依附田亩……”
“这是朝廷制度,还是民间惯例?”
邢颙一时倒不敢断定,转头看向田畴。
田畴咳嗽一声。“赋税不随土地流转,朝廷并无明例,是民间惯例。本为图省事,却被豪强用于避税。百姓卖了地,却还要承受赋税,更加入不敷出,必然饮鸩止渴,割肉补疮,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流民。”
刘协点点头,看向邢颙。“那我们姑且认为是朝廷制度吧。邢君以为,这是仁政还是恶政?”
邢颙的脸色越发难看。“自然是……恶政。”
“既然邢君也以为是恶政,可有解决之建议?”
邢颙咬紧了嘴唇,一言不发。
“度田是为百姓求生路,你不满,要谏止。真正的恶政,你却不置一词了。朕实在很好奇,邢君这道德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这为民请命,为的又是哪个民,是豪民,还是平民?”
邢颙的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他一向以君子自居,觉得自己没做官,如果做了官,一定是个爱民的好官。现在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