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几个县的令长虽然不在,但司徒杨彪在,杨俊的这个意见会通过杨彪之口,传到其他人耳中。
  再说了,天子和司徒有了心理准备,其他人再想说风凉话就难了。
  杨俊人到中年,心思要比诸葛亮缜密得多。
  刘协唯一不理解的是杨俊与诸葛亮同城而治,为什么不事先提醒诸葛亮,非要等诸葛亮犯下无心之失,成为众矢之的,杨俊才会他出面说明?
  刘协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拒绝了杨俊的提醒,坚持要如实上报。
  至于是否如此,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就只能私下里问了。
  听完了杨俊的报告,刘协随即和赵王刘珪聊了几句。
  刘珪沉默寡言,刘协问一句,他答一句,绝不多说一个字,看起来多少有些压抑。
  刘协也没多说什么。
  他对这些宗室没什么太高的期望,如果不是担心引起舆论震动,他甚至想将他们全部免了。
  一百多年下来,这些人已经养废了,根本起不到拱卫皇室的作用。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真有本事的话,朝廷又紧张了。
  毕竟年代久了,血脉疏远了,野心却有可能随着实力增长。
  如何对待宗室,是帝制的一个重大难题,直到清朝才摸索出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却还是避免不了手足相残这样的惨剧。
  刘协现在还不想动他们,维持现状,等待时机。
  来到邯郸县界,诸葛亮出现在迎接的队伍中。
  让刘协意外的是,诸葛亮身边还有另外一个人,周瑜。
  看着两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站在一起,任谁都要喝一声采。
  两人上前见礼,刘协好奇的问了一句。
  “公瑾,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瑜笑道:“臣前日由飞狐道入塞,听说陛下移驾赵国,就改变了路线,径直赶到赵国来了。一路急行,未及通报,还请陛下恕罪。”
  “找到那条大水了?”
  “找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届时一并向陛下汇报。”
  刘协心中欢喜,转身叫过孙策。
  他乡重逢,周瑜、孙策都很意外,也都很兴奋。
  趁着这个机会,刘协向诸葛亮转述了杨俊的解释,并问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道:“臣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只记得陛下的一个教诲,凡事必先求真。上计关系重大,不仅影响朝廷的收入,更能影响朝廷施政的方向,岂能虚饰?无中生有、虚增政绩固然不好,掩饰既有成绩,只求自保,亦非大臣所宜为。”
  “不担心明年成绩不佳,被人笑话?”
  “不担心。”诸葛亮从容说道:“臣只知尽力做事,不关注其他。”
  他突然轻笑了一声:“况且依臣的估计,这三四年都会是发展最快的时候,其他诸县根本赶不上。等势头稍缓,臣已经不在邯郸令的任上了。有压力也是继任的压力,与臣无关。”
  刘协微怔,还没说话,杨彪先笑了起来,伸手指指诸葛亮。
  “小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再者,你怎么知道只做一任?或许百姓认可你,让你再做一任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拱手还了一礼。“论起锋芒,亮岂敢与令郎杨德祖相提并论。不过说起令郎,亮倒是有一点意见。”
  杨彪大感意外。“哦?”
  “令郎在汉阳将满一任,该做的都做了,再留在汉阳意义不大,杨公何不将他调任更需要他的郡国,以尽其才?”
  杨彪转头看了一眼刘协。
  刘协点点头。“司徒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
  “唯。”
  ——
  行营扎在丛台。
  丛台本是赵武灵王的宫殿旧址,因台阁相连如丛而得名。如今那些宫殿自然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台,可以登高望远,吊古思今。
  站在高台之上,刘协听周瑜说起了漠北之旅。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学者去研究一下。”


第九百九十六章 初露锋芒
  周瑜剑眉微蹙。“陛下,漠北之寒,非常人所能想象。那些儒生……”
  刘协说道:“公瑾,的确有好逸恶劳的儒生,但你不能以偏概全,不畏艰险,甚至能舍生取义的儒生也不在少数。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华夏开拓四夷的队伍中,不能没有他们的身影。”
  刘协顿了顿,又道:“人太闲了,容易无事生非,给他们找点事做更好。”
  周瑜忍俊不禁,点头附和。
  他出身高门,见识过太多高谈阔论的儒生,本不想与那些人共事。可是听了天子这句话,他意识到将儒生排斥在外看似耳根清静,却可能带来大量的批评。
  与其如此,不如带些儒生同行。
  有了共同的经历,才能共情,将来被人批评的时候,也有人能够发声。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
  “请陛下直言。”
  “鲁国孔融。”刘协说道:“他学问渊博,聪明过人,又能见微知著。若能随你北行,一定能有所发现。”
  周瑜想了想。“孔融学问虽好,但年近花甲,怕是……”
  “他身体很好,能日行千里,年纪不是问题。”
  周瑜一时搞不清楚状况,没敢多说,只得答应与孔融联络。
  两人说完,刘协让周瑜找时间去一趟兰台,将沿途见闻详细转述给蔡琰,以便留下记录。至于怎么记,是周瑜直接写,还是蔡琰安排人记录,由他们商量着办。
  现在已经是暮秋,今年再出行的可能性不大,利用这个时间总结一下,为一下步出征做好准备,是个不错的机会。
  ——
  孙策就在一旁等着,见周瑜见驾完毕,立刻迎了上来。
  “公瑾,如何?”
  “侥幸,天子还算满意。”周瑜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他还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带一些儒生去漠北,研究那些蛮夷的语言。”
  “那是为教化做准备。”孙策在行在待了一段时间,对天子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把握,一下子就猜到了天子的用意。
  “应该是吧,他还推荐了一个人。”
  “谁这么大名气,居然能得到天子的推荐?”
  “鲁国孔融。”
  “……”孙策一时语塞,神情有些古怪。
  周瑜立刻发现了,追问道:“孔融怎么了?”
  “孔融……”孙策沉吟片刻,拉着周瑜走得远了些,这才将孔融提议重修《孝桓帝纪》惹了众怒,连夜从长安逃到渤海的事说了一遍。
  孙策还没说完,周瑜的脸就阴了下来。
  “这么说来,天子推荐他,也是出于一片爱护之意。我等做臣子的岂能不从。伯符,你哪天有空,我们走一趟,顺便拜访一下张子布,看看他的德政。”
  “这倒不用急,张子布很快就会来行在,你会见到的。”孙策一声叹息。“渤海考绩为冀州之殿,着急有些出人意外。”
  ——
  杨彪领着司徒府的掾吏,先对邯郸县的账目进行了核查。
  结果没查出任何问题,所有的账目都是可信的,连一点瑕疵都找不到。
  杨彪随即又问了诸葛亮一些问题,诸葛亮也对答如流,各种数据如数家珍,让杨彪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有些为杨修担心。
  这是真正的对手。
  从某种程度来说,诸葛亮虽然来得晚,起点却比杨修还要高一些。
  他算是天子亲手调教出来的第一人。
  如果说将来有人会与杨修争司徒之位,诸葛亮无疑是威胁最大的那一个。
  杨彪随即派员核查具体事务。
  结果同样堪称完美。
  不仅各种政绩经得住查证,诸葛亮的人品也得到了交口称赞。他不仅为人俭朴,而且平易待人。哪怕是贩夫走卒,他也能和他们说得投机,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
  与此同时,他又聪明得不像人,任何人想在他面前打马虎眼,或者弄虚作假,都不可能得逞。
  杨彪越发惊奇。
  他在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天子的影子。
  经过一番彻底的核查后,杨彪认可了诸葛亮的政绩,来到天子面前,汇报调查结果。
  听完杨彪的汇报,刘协很平静。
  对诸葛亮的能力,他还是信得过的。即使只是牛刀小试,诸葛亮一样能做得非常出色。
  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思维模式,诸葛亮都和其他人不在一个维度,具有碾压的优势。
  他的对手不多,只有寥寥数人。
  但他对诸葛亮的优异成绩并不满意,至少不像杨彪那么满意。
  杨彪告退之后,刘协让人叫来了诸葛亮。
  “杨公对邯郸的成绩很满意。”
  诸葛亮淡淡地说道:“杨公有长者之风,奖掖后进,不遗余力。”
  “但是我不满意。”
  诸葛亮一惊,下意识地抬头看了刘协一眼,拱手施礼。“请陛下指正。”
  “你在邯郸的这段时间,还像以前一样练习武艺吗?如果现在再让你参加散骑的考核,能通过吗?”
  诸葛亮面色一僵,随即有些惭愧地说道:“臣惭愧,这段时间的确有些懒散,未能坚持习武。”
  “身体是基础,不能有丝毫大意。这是我多次强调的事,你才离开行在多久,就抛诸脑后。时间久了,你还能记得什么?”
  “唯,臣一定改正。明日起,不,今日起,臣就恢复习武的安排。”
  刘协神色稍缓。“见过你夫人了?”
  “见过了。”
  “一年没见,辛苦你们了。冀州已经安定,不会有什么战事,她也没必要跟着我东奔西走了。我准备让她在邯郸待一段时间,助你一臂之力。”
  诸葛亮又惊又喜。“谢陛下,臣也正有此意。”
  “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来。”
  “唯。”诸葛亮立刻取出一份地图,铺开刘协面前。“陛下,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是以能为河北名市。但人口渐增,商货渐广,以前的道路、桥梁,甚至是车辆都不敷使用。臣打算在邯郸重修一个大市,并在附近建几座桥梁,再造一些载重更大的车辆,减轻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
  诸葛亮指着指图,一一解说,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刘协静静地听着,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是窃喜不己。
  提前近十年让诸葛亮踏入仕途,从县令一步步的做起,而且从一开始就灌输了正确的理念,诸葛亮将比历史上的他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邯郸只是他第一个舞台,他就要唱出一大戏。


第九百九十七章 过去将来
  刘协没有立刻答应诸葛亮,而是让他写一份报告,提交司徒府审核。
  而且这件事不能由诸葛亮直接操作,应该让赵相杨俊出面。
  凡事都要讲规矩,尤其是诸葛亮这种容易树大招风的人,不能轻易给别人留下口实。
  从杨俊的表现来看,他对诸葛亮还是照顾的,分担了不少责任。
  诸葛亮答应了。
  他从来没想绕过杨俊,只是想先听听天子的意见。
  邯郸是河北某名城,在某种意义上,地位比邺城还高,是冀州的核心,而不仅仅是邯郸县的县治,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