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答应了。
  他从来没想绕过杨俊,只是想先听听天子的意见。
  邯郸是河北某名城,在某种意义上,地位比邺城还高,是冀州的核心,而不仅仅是邯郸县的县治,或者赵国的都城。
  要对邯郸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规划,他很想听听天子的想法。
  刘协对城市规划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知道一个重要的原则:集思广益。没有人是全才,但将众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就可以避免绝大部分错误。
  由司徒府出面,对这个规划方案进行审核,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更想教给诸葛亮一件事。
  不要因为自己出色,就觉得能摆平所有事,忽略了其他人的意见。
  这是聪明人最容易犯的错,诸葛亮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君臣二人讨论着邯郸城的未来,不可避免的转到了整个冀州的规划。
  冀州是大平原,适合耕种。河流众多,水利也很发达。但冀州也有冀州的缺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行政区划复杂,犬牙交错,对管理极不方便。一是河流大多由西向东,穿过全境,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却不方便。
  因此,南北方向的交通就依赖于陆路,也就是太行山麓的大道。除此之外,东部平原地带的陆路交通被大量的河流隔断,处于尴尬的局面。
  太行东麓的这条大道历史悠久,却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诸葛亮提议就针对这两点。
  一是重新规划,以重点城市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郡国的边界之所以划得这么复杂,除了出于经济实力的平衡之外,更多的是互相牵制,不让某一郡国有过于强大的实力,尾大不掉。
  如今朝廷控制了冀州,置四将军,郡国尾大不掉的隐患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没必要这么考虑了。
  二是对东部的河流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使内部的水运更加便利。
  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也是大宗物资最省力的方式,健全的水网将对冀州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几年后的经济进一步腾飞打下基础。
  两人的观点基本接近,区别只在于一些细节。
  而这些细节,正是要集思广益的内容。
  这么大一个工程,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甚至不是诸葛亮一个邯郸令可以提出建议。
  诸葛亮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邯郸的特殊地位,在这一轮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创造机会。
  在这一点上,他和杨俊不谋而合。
  由诸葛亮执笔,由赵相杨俊签名的报告很快就提交到了司徒府。
  司徒府进行了初步审核后,认为此事牵制涉到大量水土工程,有必要让司空府深入参与,是以请诏,安排司空周忠赶来冀州。
  刘协同意了,发出诏书,命司空周忠及相关人员赴行在。
  ——
  张昭下了车,看到孙策的同时,一眼看到了周瑜,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泰然自若地掸了掸衣服。
  孙策、周瑜齐步上前,向张昭行礼问好。
  张昭点点头。“公瑾何时来的行在?”
  “刚到几天。”周瑜笑眯眯地看着张昭。“听吴侯说,张公在渤海行德政,成绩斐然,士大夫归之若流,瑜甚至钦佩。本想赶去参观,君侯说张公将至,我就在这里恭贺大驾了。”
  提到政绩,张昭有些纠结。
  一方面,他不承认渤海的德政失败,毕竟大家生活得很安定,相处以礼,近乎儒门提倡的君子之国。
  在十几个动乱的背景下,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足以抚慰人心。
  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儒门的理想状况。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渤海的恢复速度不及其他郡国,而且这个差距暂时看不到缩小的可能,只会越拉越大。
  进入邯郸境内,他这个感觉更加明显。
  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简朴,在邯郸人的眼中也成了寒酸,导致随从们的心态都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面对周瑜,张昭淡淡地笑了一声。“公瑾不畏艰难,深入漠北,以功业为务,还有心情去渤海看我们一群迂腐书生自娱?”
  周瑜严肃的摇摇头。“张昭此言,恕我不敢苟同。我奉诏去漠北,固然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于将来而言,我是踏勘漠北形势,为守边提供参考。于过去而言,我是寻找失落的华夏子民,引领他们重回文明。”
  张昭一愣,眼神专注起来。“失落的华夏子民?”
  周瑜便将在漠北看到的部落说了一遍。
  虽然他没有一口咬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但他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张昭向那个方向联想。
  儒家本来也不以逻辑严密著称,牵强附会才是习惯。
  听说真有商朝遗民流落漠北,张昭心动了。
  仔细说起来,儒门的起源与商有很大关系,孔子本人就是商朝遗民,始祖是圣王之一的商汤。
  “这么说来,公瑾此行倒是功德无量。”
  周瑜苦笑着摇摇头。“可惜我学问粗浅,对训诂之学更是一窍不通。虽然觉得那些部落的语言近乎古音,却没有分辨的能力。若是有精通训诂的大儒随行,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连山、归藏的原文。”
  “连山、归藏?”张昭大惊失色。
  “我猜的。”周瑜笑道:“那些部落没有书籍,也没有读书人,只有口耳相传的故事,记得这些故事的就是族里的巫师。他们用卜筮来预测吉凶,看起来和古易有些相似。”
  张昭眼珠转了转,连连点头。“极有可能,极有可能。若能使连山、归藏重现于世,这可是儒门的祥瑞啊。公瑾,你下次再去当在什么时候?”
  “过年之后吧。”周瑜说道:“乘船北行最方便,只是路途长一些,至少三个月才能到,一来一去至少一年。”
  “这个无妨,这个无妨。苏武在北海牧羊还用了十九年呢。若能找到连山、归藏,就算在漠北住十年也是值的。”


第九百九十八章 顺水推舟
  见张昭如此激动,孙策瞅瞅周瑜,欲言又止。
  周瑜这是摆明了坑孔融啊,张昭不仅没发觉,反而主动往里跳。看他那劲头,甚至让人怀疑他会不做渤海太守,亲自去漠北访学。
  那什么连山、归藏就这么珍贵?
  他想不明白。
  没等孙策想明白,周瑜又和张昭聊起了一路上的风闻,尤其是对邯郸县的观感。
  张昭的心情本来就不好,一聊这事,心情更糟了。
  可是以周瑜面前,他又不能拂袖而去,只能硬着头皮,言不由衷地夸了几句。
  顺着这个话题,周瑜语重心长的说,如今杨修、诸葛亮等人已经证明了度田可行,如何在不度田的情况下实现王道,就看张公你的了。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荣辱,是整个儒门的体面,万万不可大意。
  说到最后,周瑜郑重其事的向张昭行了一礼。
  张昭顿时压力山大,心情焦灼,如百爪挠心。
  孙策在一旁看得清楚,目瞪口呆。
  他知道周瑜不是一个小鸡肚肠的人,但他更清楚周瑜对张昭没这么尊敬,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张昭架在火上烤。
  他不是对孔融有意见么,怎么和张昭杠上了?
  就因为张昭收留了孔融?
  张昭心情不佳,以身体疲惫为由,婉拒了孙策为他接风的美意,直接回驿舍去了。
  孙策有些遗憾,埋怨周瑜道:“公瑾,何至于于此?”
  周瑜瞅瞅孙策。“伯符,你是想将来在海外建国时,以他为相吗?”
  孙策被他说破心思,有些不好意思,顾左右而言他。“现在好了,不欢而散,接风宴没了主人,你还要去喝酒吗?”
  “我无所谓啊。”周瑜摆摆手。“我刚从兰台借了两部书来。要是没酒喝,我就回去看书。”
  孙策突然心中一动。“公瑾,你最近往兰台跑得很勤啊。”
  周瑜有些慌。“有……那么勤吗?我是公事,奉诏而行。”
  孙策嘿嘿笑了两声,意味深长地打量了周瑜一眼。
  ——
  张昭休息了一天后,上书请求见驾。
  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他。
  见礼完毕,刘协赐座,见张昭脸色不佳,眼圈还有些黑,连忙关心地问了几句。
  张昭昨夜没睡好。
  一方面,是被周瑜说的商朝遗民吸引住了。如果能取回连山、归藏,补全三易,对儒门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他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少县的发展情况,越看越觉得心虚。
  他是儒生不假,却也不是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在江东主政几年,他深知礼义之外,钱粮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能安贫乐道的君子毕竟是少数,如果渤海的经济民生与周边郡国越拉越大,他的德政很可能无疾而终。
  这可比王莽的失败更挫伤人心。
  毕竟王莽的失败有天灾人祸的成份,而他是在天子的保护之下施政,没有外界压力,就连百姓都是经过挑选的。这要是失败了,还有什么理由可讲?
  两个问题困扰着他,让他辗转难眠。
  听天子问起,张昭知道失态了,连忙请罪,表示是车马劳顿,水土不服所致。没什么关系,休息两天就好了。
  “我还以为你是忧心政务。”刘协开了个玩笑。“其实渤海的表现虽然不算上佳,却自有可喜之处。我还在想着,要不要在中原也选几个郡国,依渤海之例施行呢。”
  张昭抬头看着刘协,将信将疑。
  “反对度田的人去了渤海之后,度田的阻力小多了。诸郡国能有现在的成绩,也有渤海的一份功劳。如今中原度田进度迟滞不前,也许就是缺少像渤海这样的选择。”
  张昭无语。
  天子这是把反对度田的人当成不服教化的罪犯,把渤海当成流放地了吧?
  他很想问,却又不知道用什么理由。
  “听说孔融去了渤海?”刘协转换了话题。
  张昭点点头。孔融与孙策见过面,肯定瞒不过天子。
  “他的确在渤海。臣起程之前,曾邀他同行。只是他无意奉诏,只想在渤海与三五好友读书喝酒,还请陛下见谅。”
  “是这样啊。”刘协有些惋惜。“我来本还想委托他重修《孝桓帝纪》呢,既然如此,只好再找其他人了。匹夫不可夺志。他不愿意来,总不能勉强他来。你说对吧?”
  张昭哭笑不得,一面点头附和,一面问道:“陛下决定重修《孝桓帝纪》了?”
  “嗯,我觉得孔融这个建议很好。虽然他不愿意参加,将来重修完,还是应该为他记一功。仔细想起来,党事的根源还真就是在孝桓一朝,现有的《孝桓帝纪》太简略了,不足以参考。”
  张昭暗自叫苦。
  看这样子,不管孔融是否参与重修《孝桓帝纪》,他这麻烦是跑不掉了。要想安度晚年,必须有点功劳,以堵悠悠众口。
  或许应该让他去漠北,寻找商朝遗民,以及失落的连山、归藏。
  张昭略一思索,便代替孔融做出了决定。
  虽然代孔融决定么大的事有失冒昧,但他相信孔融会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并欣然接受这次艰苦的旅行。
  “陛下,臣以为,当下有一件事,比重修《孝桓帝纪》更为迫切,且非孔融不可。”
  “哦?你说的是什么事?”
  “臣昨日听周瑜说起漠北之行,得知有商朝遗民在漠北极远之处,可能藏有连山、归藏之类的坟典。臣以为,可派孔融随使者北行,研究其语言、典籍,取回遗珠。《易》乃六经之首,三易更是三代之象征,若能取回连山、归藏,则不仅《易》可完璧,亦是大汉王道必兴之征兆。”
  刘协听得有点懵,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随即又意识到周瑜在搞什么花样。
  不得不说,这一招请君入瓮玩得很高明,用一个可信度存疑的会议为诱饵,直接钓上了孔融。
  他只是有些奇怪,张昭难道不知道那些事吗?
  他也不想想,他从渤海赶到赵国就累得不行,孔融快六十岁的人了,跑到几千里以外的极寒之地找什么商朝遗民,是不是有些太夸张。
  “你确定孔融愿往?漠北可不是中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冰雪覆盖,物资又奇缺。年轻人或许能支撑得住,他一个年近花甲的书生……”
  张昭一听“书生”二字就觉得刺耳,忍不住说道:“陛下,孔融虽是书生,胸中却有浩然之气,放眼天下,哪里去不得?”
  刘协被张昭噎了一句,也觉得无趣,索性点头答应。
  “就依你。”


第九百九十九章 难兄难弟
  张昭强烈要求刘协安排孔融去漠北。
  态度之坚决,让刘协无法拒绝,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说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