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寿有些犹豫。
  虽然贵为皇后,十金对她来说却不是一个小数目。她不像荀文倩,手里还有印坊,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花上十金,是不是有些夸张了?
  “我还想自寻答案,不求人。”
  荀文倩念头一转,便明白了伏寿的心思。她笑道:“皇后何不考南阳郡学的大儒们?他们既以儒门子弟自居,夫子受窘,为道门所笑,他们理当为夫子分忧。”
  “这样……合适吗?”
  “我以为合适。”荀文倩郑重其事的说道:“这些都是天地之道。不知天地之道,有何面目论人论治?”


第一千零四十章 夫妻同心
  伏寿觉得荀文倩这个建议不错。
  她本想去南阳郡学看看,以示皇恩浩荡,重视教化,没曾想宋忠等人竟暗戳戳地为刘表叫屈。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见识一下天子的智慧。
  刘表被这个问题难住,甚至中了风,他们想为刘表出气,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
  如果没有,那南阳郡学也就不必去了。
  伏寿很快就命人到南阳郡学传懿旨,寻求解答。
  而且她还让人隐晦的表示,这就是让刘表中风的问题。
  接到皇后懿旨,也感受到了皇后的不满,宋忠等人不敢大意,纠集郡学里数得上的儒生,一起商讨。
  他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缓和与皇后的冲突,一是如何解答皇后提出的问题。
  皇后出于琅琊伏氏,真正的儒学世家,是他们拥护的对象,而不是要打击的目标。
  与皇后发生冲突,绝不是他们希望的目标。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派人去解释一下就行。
  第二个问题却有些麻烦,至少比他们想象的麻烦。
  刚讨论了几句,气氛就变得激烈起来。
  倒不是分歧大——他们的观点超脱不了两个小儿争论的范围——而是有人联想到了刘表的遭遇,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解答这样的问题,应不应该解答这样的问题。
  刘表回答不出来,因此气得中风。
  那我们要是解决出来了,岂不是表示刘表很蠢?
  再进一步说,这可是夫子都没能回答的问题。
  这厢话音未落,那边便有人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你们不要混为一谈。
  山越高越冷本来就是一个站不住脚步的问题。
  凉州很冷,就代表凉州很高?难道凉州的地面都比泰山还要高?这显然是胡扯嘛,但凡眼睛不瞎,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泰山在儒家有着崇高的地位,凉州却是蛮荒之地,一听说泰山还没蛮荒之地凉州的地面高,很多人就下意识的闭了嘴。
  就算有些人觉得这个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也不敢当众表达。
  人群中,有几个人交头结耳,窃窃私语。
  宋忠的心情本来就不好,见人私下讨论,却不站起来发言,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点了名。
  “德贤,思潜,有什么话,就站起来说。我南阳郡学向来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
  两个人很尴尬,其中一个红着脸站了起来,拱手说道:“祭酒,我们没有说什么,只是就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同一地区,山顶的确是比山下冷些的。但事有反复,冷暖并不仅仅与高低有关,地下若有洞穴,往往也比地面凉。所以,这件事可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宋忠“咦”了一声,觉得有理。
  他没登过高山,却有钻地穴的经验。襄阳周边就有山,虽然不高,感觉不到山顶比地面更凉,但山里的洞穴却很凉爽,可以用来避暑。
  照这么一说,冷暖的确与高低关系不大,至少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
  换而言之,要解答这个问题,也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怪不得刘表会中风。
  宋忠有点挠头,皇后来者不善啊。
  他决定主动拜访一下皇后,先表示一下态度。
  我们不是针对你,只是想为故主鸣不平而已。
  ——
  宋忠扑了个空。
  发出懿旨后,伏寿就接受荀文倩的邀请,一起去了印坊。
  她本来没什么兴趣,却架不住荀文倩的热情。荀文倩还说,天子巡视南阳,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南阳帝乡的定位问题,还是为几百年后的子孙做准备。
  天气变冷是大趋势,黄河以北的粮食都有可能歉收,要想养活几千万子民,就只能依靠黄河以南,甚至是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
  作为横跨大江南北的三州之一,荆州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南阳更是荆州之首,理当给予重视。
  马贵人陪天子征战天下,你我都没有那样的本事,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印坊关系到教化,殿下你不用做什么,只要去看看,就足以表明对教化的重视,意义不亚于去郡学。
  再说了,郡学虽有学者近百,却没一个女子。印坊则不同,里面有很多女子,急需皇后的支持和鼓励。
  伏寿被荀文倩说动了,跟着荀文倩来到了印坊。
  正如荀文倩所料,皇后的到来让印坊里的匠师们喜出望外。尤其是那些女匠师们。她们大多出自普通家族,有机会读书,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吃闲饭,听说印坊招呼人,就来寻一份工作,挣点钱,补贴家用。
  人虽然来了,心理上多少还有些排斥,觉得抛头露面不雅,会被人笑话。
  如今看到皇后,这点担心算是可以放下了。
  连皇后都可以来的地方,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
  第一次与这么多人见面,伏寿既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好在有唐夫人、荀文倩在旁,过程还算顺利。
  她将平时听到的,想到的,或者私下揣摩的天子心思组织了一下,讲了几句话,表示天子新政意义重大,不仅是为了大汉中兴,更是为了华夏衣冠的兴盛和拓展。南阳作为曾经的楚地,如今已经是大汉的腹心,将来更要为天子的事业出力。
  话虽然说得有些结巴,但工匠们却非常兴奋,围着伏寿,山呼万岁,搞得伏寿更紧张。
  欢迎仪式之后,唐夫人引着伏寿参观。
  看到那些简单的工具,却能印出精美的书籍,解决了一直以来书籍传抄的困难,将教化事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伏寿感慨不已。
  圣人开创的伟大事业,却在这些工匠的手中得以光大,惠及万民。
  由此可见,四民皆士绝非虚言,只有将农夫、工匠、商贾都变成士,真正的盛世才有可能来临。
  只靠儒生的进展太慢,先祖当年怎么授学,现在的大儒还怎么授学,几百年了也没什么明显的变化。
  想通了这一点,伏寿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积极了许多。她对荀文倩的邀请非常感激,不仅当面给了感谢,回来之后,还第一时间向刘协做了通报。
  刘协多少有些意外,然后意识到自己之前有些疏忽。
  他安排了所有人,唯独没有给伏寿一个接触外界的机会。这不仅限制了她的眼界,也限制了她的手脚,更让她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在其他人面前硬气不起来。
  宫里按例发放的那点零花钱,对有产业在手的荀文倩等人来说,不值一提。
  “男耕女织,南阳要建一座大织坊,你有没有兴趣来管?”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迎面痛击
  伏寿既欢喜又紧张。
  西域商路重开之后,织坊就意识着滚滚财源,比印坊更值钱。
  可问题是,她根本没管过织坊。或者更准确地说,她就没管过什么事。
  刘协的后宫就她们几个人,规模还没伏家的后宅大呢。她的主母是孝桓皇帝的女儿阳安长公主刘华,为了侍候她,后宅有近百人。
  突然间让她管理一个织坊,规模比她今天看到的印坊还大,她没底气。
  荀文倩看得明白,主动要求给伏寿做帮手。印坊有唐夫人就够了,有她没她一个样。
  伏寿也觉得可行,难得的向刘协请求。
  刘协虽然有些意外,却还是爽快的答应了。
  印坊也好,织坊也罢,她们都是暂时管一管,算是体验生活,不可能一直留在宛城。
  经历过实务的人,大多会对空谈道德有一定的免疫力。只有什么事也没做过的才会大言不惭,满口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觉得其他人都不行,只要自己一出手,盛世翘足可至。
  刘协随即和她们大致说了一下情况。
  在他的规划中,南阳将是荆州重镇,就像邯郸在冀州的位置。江南的丝绸会集中到南阳,然后再发往西域。
  南阳的帝乡地位没有了,但商业重镇的地位将延续,而且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宛城以前就是工商业重镇,但利润大多被世家、豪族拿走了,朝廷收获有限。现在朝廷将整个南阳收入囊中,这些工商业利润会成为朝廷的收入,并作为朝廷接下来几十年对南方进行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
  简单的说,南阳能不能发展得好,关系到大汉百年之后的国运。
  这时候,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在为百年之后的大汉做贡献。
  伏寿、荀文倩并不能完全理解刘协说的这些,但有机会为大汉、为后世子孙做点贡献,她们还是有兴趣的。
  尤其是伏寿与刘协一起经历过受制于人,连吃饭都要别人施舍的窘境,对自力更生,改变命运有着更高的积极性。
  她可不希望她未来的子孙落到那种地步。
  看着积极性高涨,甚至有些雀跃的伏寿,刘协暗自叹了一口气,后悔没有早点安排。
  说到底,她毕竟还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女子,有着无穷的朝气与精力,天天养在后宫太浪费了。
  ——
  宋忠没见到皇后,转身去拜见司徒杨彪。
  杨彪很忙。他在前院等了半天,直到太阳落山,才见到杨彪本人。
  见礼之后,还没等他寒暄,杨彪先面色不善的问了一个问题。
  “听说郡学有我杨某的画像?”
  宋忠一时没注意到杨彪的语气,以为他忙了一天公务,累了,连忙笑道:“确有此事。经诸贤论定,杨公与二十位前太守一道,被选为南阳贤君,绘画刻石,以资纪念。”
  “什么时候的事?我在任的时候,没看过这样的碑刻。”
  “半年前刚完成的。”宋忠笑得更加灿烂。
  杨彪打量着宋忠,眉头越皱越紧。“我想请祭酒帮个忙。”
  “岂敢,岂敢,请杨公吩咐。”
  “请你将杨某的画像去除。”杨彪淡淡地说道:“杨某虽无大才德,却有自知之明。我在南阳时日甚短,未有善政,不敢立像,与诸贤并列。”
  “这……”宋忠顿时傻了眼。
  他看着杨彪,咽了口唾沫,也将解释的理由咽回了肚子里。
  他看得出来,杨彪不像是故作谦虚,眼神很严厉。
  但是,作为这件事的首倡与主要推动者,他非常清楚。如果杨彪因任职时间短,没有真正的善政而缺席,还有资格留在墙上的画像最多剩一半。
  更要命的是,拓本已经送到了天子手中。
  要是天子或者皇后哪天来郡学,发现墙上的画像和拓本对不上,会不会被判欺君?
  “这件事就拜托祭酒了。”杨彪不给宋忠解释的机会,直接做了结论,随即又问了一个问题。“南阳郡学这些年培养了多少学生?都在干什么?”
  说到这些,宋忠立刻来了精神,大讲特讲郡学里的青年才俊。
  他来见杨彪,本来也有推荐学生出仕的目的。如果有人被司徒府选中,不管最后是否赴任,都是难得的佳话。
  宋忠一连说了几个人,杨彪都没吭声,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宋忠的心情再次往上沉,忐忑不安地看着杨彪。
  杨彪清了清嗓子,让皱起的眉头松开了一些。
  “祭酒,听说过祢衡吗?”
  宋忠愣了一下,摇摇头。“恕我孤陋寡闻,没听说士林中有此人。祢姓甚为少见,若是听说过,我一定记得。”
  杨彪叹了一口气。这人只适合做学问,连司徒府长史都不知道是谁,又何必来参与政事,为刘表鸣不平。
  刘表身上有多少麻烦,你是一点也不知道吗?
  “他是青州平原人,得孔文举赏识,为忘年之交,共赴长安。如今是司徒府留府长史,负责关中的相关事务。”
  宋忠顿时闹了个大红脸。
  能得到孔融的赏识,说明祢衡有才华。能成为司徒府留府长史,说明称衡有能力。这样的人,他居然不知道,孤陋寡闻根本不是谦虚,而是实情。
  杨彪把祢衡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下,跟着又介绍了一下孔融本人的情况,最后还附带说了一下王朗。
  孔融要去漠北,以花甲之年,冒不测风雪,寻访商朝遗民。
  王朗一直在关中的军营里,教化将士。如今受过他教导的将士不说五万,也有三万。凉州将士能一改野蛮习气,守护一方,王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