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呛M庹鞣ァ
据说交州的日南、九真等地一年三熟,稻米产量奇高。只要朝廷能收复交州,将交州米运到中原,粮食的问题自然可解,限制酿酒的禁锢也就没了。
此外,南阳的百姓虽富,但他们对高档酒的消费能力有限。你们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想办法将这些好酒销到更多的地方。
比如辽东。
为什么说辽东?一来辽东气候寒冷,对酒的需求更多。二来去辽东可以走海路,运输成本最低。
酒不怕变质,运输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适合海运。
此外,海上寂寞,出海的人本身也需要酒。
最后还有一点,辽东虽然穷,却有大量中原没有的上等毛皮、珍珠等货物。初步估算一下,你们送酒去,买货回,利润至少是在南阳卖酒的十倍。
蔡瑁等人如梦初醒,将大腿都拍肿了。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随即,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海运是便宜,但风险大啊,万一船沉了,可就是血本无归。
张松神秘的笑笑,你们可以买新式的海船啊。
豫章船官的新式海船即将研发成功,比普通的船更大,也更抗风浪,完全可以在海上行驶。配合牵星术导航,不用沿着海岸行驶,航程更短。
目前这些船还没有开始对外出售,先下单先提船,买到就是赚到。
在丰厚的利润加持下,张松原本丑陋的面容在蔡瑁等人眼中变成无比可爱,甚至冒着金光。
他们一改之前的态度,围着张松讨教。
张松最后提醒了他们一点,技术的问题都好解决,有一个问题,你们必须要注意。
去交州也好,去辽东也好,都会有海贼。利益越大,海贼越猖狂。你们要想安心赚钱,就要支持朝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就要支持天子,让天子有足够的实力震慑水师将领,让他们成为你们的保护者,而不是雁过拔毛。
所以,强大的朝廷才是你们发财的底气。如果只想着自己那点小利益,不惜损坏朝廷的利益,你们走不远的。就算赚再多的钱,也会和之前买的田一样,被强制分掉。
蔡瑁等人深以为然。
——
张松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蔡瑁等人不仅同意控制产量,还要出钱购买新式海船,支持朝廷开发江南,征伐海外。
翻看了会议纪要,了解了张松的说服策略后,杨彪再一次感慨天子识人。
张松处理这件事的手段和刘巴差不多,却比刘巴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丝毫没有士大夫的傲慢。
他能取得蔡瑁等人的支持,是因为他站在了他们的立场看问题,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待管理的对象。
“这一点很像天子。”听杨彪讲完事情经过之后,赵温欣慰地说道:“我这一趟益州之行,总算有点成绩。”
杨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忽然一声叹息。“陛下为了安抚我们这几个老臣,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赵温一愣,随即附和地点了点头。
杨彪说得有理。
天子为了他们三人,分别提拔了杨修、诸葛亮和张松。不出意外的话,三十年后,这些人都将位登公卿,成为朝廷的栋梁。
他们继承了老臣们的遗志,却又不循规蹈矩,受到了天子极大的影响。将来与天子配合必然也会更为默契。
盛世,将他们在手中变成现实,而且比之前的文景、昭宣更为强盛,甚至有可能实现儒门期待了几百年的王道。
“陛下深谋远虑,非我等所能及。”赵温幽幽说道:“依我看,士孙君荣或许早就看破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太尉之位也没什么执念。”
“他毕竟年轻些。”杨彪意味深长的笑笑。
——
刘协对张松的工作也很满意。
他建议司徒府将这次商洽的经过写成文章,发布在邸报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原委。
以理服人的好处不言而喻。张松开了个好头,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让人看到了朝廷的诚意。
那些一直嘲讽朝廷度田是与民争利的终于可以闭嘴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利,沽榷显然比度田容易实现目标。
事实胜于雄辩,就算还有人坚持这种论调,能他们影响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除了名,朝廷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
豫章船官接到了几条大海船的订单。
在增加了人手之手,海船研发的进度大大加快,但费用也直线上升。在有真正的产品出现之前,这些都是靠朝廷拨钱支撑,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算在军费中的,要由刘协亲自筹措。
伏寿、荀文倩等人控制的织坊、印坊赚的钱,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宫里的日常开支,大部分都投到了豫章船官那个无底洞。
有了订单,增加了新鲜血液,连刘协都松了一口气。
刘协爽快地答应了蔡瑁等人的请求,安排豫章船官准备生产。
新式海船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建立起通往交州、辽东的海上航线,还可以大大缩短与刘备的联系距离,为融合三韩、东倭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为了避免孙策担心,刘协派人给孙策送了一些美酒去,并做了说明。
先制造商船并不是推迟海外征伐的步伐,相反是为了海外征攻做准备。商船随行,既能为大军提供物资运输服务,还能提供一部分军饷,减轻进行的负担。
从长远来看,任何远征都离不开商业,亏本的生意是做不久的,能带来利益的征伐才可以持续。
有了商船随行,你可以走得更远。
西域都护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商路带来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
除了名和利,刘协还有更大的收获。
七月中,刘先送来了消息。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江南四郡的世家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与朝廷配合,接受度田。
现在的问题是,今年的耕种是他们负责的,眼看着秋收在即,他们舍不得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希望在秋收完成之后再度田。
为此,他们愿意按照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交纳租。
也就是说,对朝廷来说,与度田无益,该收到的田租一粒不少,只是本来该给百姓的那部分收益要留给他们。
这当然是很滑头的说法,按照进行的租赋标准,需要交给朝廷的田租其实不多。
但是,刘协与杨彪等人商量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个方案。
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比那些田租更重要。真要动武,收来的田租根本不够大军消费。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祸伏相依
理智上接受了江南世家的方案,刘协还是意难平。
反复考虑后,他增加了一条内容。
江南世家要将今年收获的粮食借给朝廷,朝廷以他们每年应纳的田租偿还,直到还清为止。
这部分借来的粮食一部分送往益州,作为骠骑将军张济部的军粮,一部分发放给当地贫困百姓,作为他们过冬的粮食和明年春耕的种子。
除了给他们土地,还要给他们足以生活到明年秋收的物资,否则那些衣食没有着落,不得不遁逃入山的百姓出了山也活不下去,反倒可能会饿死。
考虑到为的是江南百姓,希望他们都能积极主动一些。
还有,这利息就免了吧。
接到司徒府的回复,刘先也是哭笑不得。
朝廷为了恢复生产,安抚百姓,实行三十税一的低田租。要还完今年借出的粮食,少说三五十年,甚至可能上百年。
但他不敢不接受这样的条件。
否则来的不仅有骠骑将军张济,还有成千上万的流民。
刘先又废了一番口舌,总算说服了那些世家代表,接受了天子的条件。
江南四郡宣布度田,相关工作渐次铺开。
——
接到刘先回复的时候,皇后伏寿顺利产下一子,重十五斤一两,身体结实,哭声宏亮。
据接生的女医说,这孩子一看就知道先天完足,将来必然福寿无双。
皇嫡子的顺利诞生,解决了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
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他人都不要觊觎了。
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强大外戚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不论是颍川荀氏还是汉阳马氏,又或者是五原吕氏,哪怕他们在军中的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能够影响朝政的大将军。
甚至可以说,大将军这一职务注定要空缺很久,甚至从此不会再有。
随着宦官在制度上消失之后,外戚也有消失的可能,士大夫将成为朝堂上唯一的主力。
杨彪、赵温等老臣固然欣喜,就连留守长安的太尉贾诩收到消息,都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上书天子,请求到宛阳朝请。
刘协答应了。
与此同时,他又传诏留守冀州的司空周忠,让他赶到宛城,参加元旦大朝。
兰台及相关机构也赶往南阳汇合。
——
邯郸,丛台。
周忠负手而立,看向北方天地相接之处,清瘦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凝重。
诸葛亮拱着手,站在一旁,神情从容。
周忠奉诏赶往南阳,途经邯郸,谁也没见。临别之际,他将诸葛亮叫到了台上,却半天没说话。
诸葛亮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等着。
他知道周忠肯定有话要说,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但他觉得不会有什么太难开口的话。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天子心情也好,他想不出什么事能让周忠如此纠结。
“孔明,你知道司徒府多了一个张松吗?”周忠转过头,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点点头。他和天子一直保持联络,自然知道张松的出彩表现。
“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任司徒会是荀彧,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也就是一个刘巴。可是荀彧、刘巴之后,有机会担任司徒的人就多了。你最聪明,却也最年少,可能要吃点亏。”
诸葛亮无声地笑了。“周公深谋远虑,我没想到那么远。”
周忠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不悦。“孔明,这不仅是你个人的事,也是国家大事,不能儿戏。你以为我是贪图个人私利吗?不错,你是我推荐的,但这绝不是全部。司徒理民政,能否胜任,关系到数千万人的福祉,也关系到大汉几十年的国运。我希望你能做司徒,掌国柄,协助陛下,建太平盛世。”
诸葛亮想了想。“周公,不管我能不能出任司徒,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周忠眉头微皱。“何以见得?”
“天子是一国之君。”诸葛亮轻声说道:“他有志实现天下太平,就算没有杨德祖,没有我,他也会找到其他人。可若是他因为某些事改变了想法,别说我们,就算是圣人再生,恐怕也实现不了太平。”
“你说的某些事……是什么样的事?”周忠眯起了眼睛。
诸葛亮笑笑,却没有回答。他转头向西,目光越过太行山,看着远处天边的几朵白云。“敢问周公,儒门最理想的治世是什么样的?”
周忠脱口而出。“天子垂拱而治,众臣以德行教化百姓。”
“像渤海那样吗?”
周忠再次皱起了眉头,有些不甘心的说道:“渤海……不好吗?”
“不能说渤海不好,只能说渤海还不够好,至少离王道还有不小的距离。”诸葛亮转回头,目光湛然。“对渤海而言,天子已经垂拱了,为何还不能实现王道,这是我们儒门中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圣人说日三省吾身,又言绝四,我们不能只要求天子,亦当要求自己,这才是君臣相处之道。”
周忠嚅了嚅嘴,微微颌首。
他听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天子诚意拳拳,他们也该敞开胸怀,不能再固守之前的想法,否则君臣相处难以长久。
“周公此次入朝,必有大事要议。周公若能坚信天子诚意,坦然相对,就算有什么分歧,也是可以讨论,可以解决的。三十年后,太平至,盛世现,后人怀念今日,必有诸贤名号。”
周忠笑了,抚着胡须。
他已经想到了这一点。
天子向来不重礼仪,这次突然召大臣奉朝请,自然是有大事要商议。联系到皇嫡子的诞生,不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大概率是要立太子。
虽说天子还年轻,刚刚弱冠不久,但是立太子依然是一件大事。
唯一让人不安的是,少年天子立太子,在历史上往往没有好结果。
所以他也不知道如果天子要立皇嫡子为太子,他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诸葛亮提醒了他。不管什么事,只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出于公心,都可以摆在明处,不必勾心斗角。
或许关于荀彧之后谁任司徒这件事,也可以找机会和天子谈一谈。
毕竟在天子心目中,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是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天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