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失去了诸葛亮、庞统,但他得到了青徐儒生的支持,也算有得有失。
就他目前的战略目标而言,够用了。
各个方面的行动按照计划进行,具体的事务则有司徒府安排,司空府配合,刘协也可以稍微清闲一些,将精力集中在对南阳的精耕细作上。
一方面,他为新招的讲武堂新生授课,主要是数学中的形学。
也就是与几何学有关的东西。
他对这件事很重视,花了大量时间准备讲义,《九章算术》、《九何原本》都是取材的对象,可谓是将目前所能得到的数学成就一网打尽。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后世被误认为阿拉伯数字的印度数字。
这种数字符号能成为世界通用符字,除了搭西欧扩张的顺风车之外,其本身的优势也不可小觑。只是现在的天竺数字和后世的数字还有些区别,所以刘协毫不客气的装了一把,直接一步到位了。
改进了记数法,当然也不能放过算盘。
汉代已经有算盘,只是还没定型,尤其是那种用盘珠钻孔串起来,不会散落的算盘。刘协稍微说了一下,命人制出一批,除了供讲武堂的学生用,还提供给其他需要的人。
南阳商业发达,工坊遍地,需要算盘的地方很多。
乘法口诀倒不用刘协“发明”,现成的就有,只不过是由九九开始,一一结束,所以又称九九乘法口诀,简称九九。
将乘法口诀应用到算盘上,在刘协的有意推动下,相关的口诀也很快出炉,并因其实用性迅速风靡南阳,街头随处可见抱着算盘,一边运指如飞,一边念念有词的人。
宋忠等人看过之外,交口称赞,请旨将这些成果纳入基础教训的范畴,使计算能力成为每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必备的技能。
刘协当然没有不肯的道理。
相比于此,他还有更大的计划,将相关的讲义印成书,当作专业的数学入门教材。
庞大的理工人才基数是工业化的必备基础,而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即使不是理工科人才,研究文史哲,没有基本的数学思维也是不行的。
万物皆有数。
连简单的四则运算都不能熟练掌握的快乐教育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除了教授讲武堂的新生之外,刘协还干了一件大事。
他在南阳郡学刻了几块碑,将包括张衡在内的几位南阳籍科学家刻画,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
不讲经学,也不涉及个人品德、官位,只讲他们的科学成就。
对此,宋忠委婉的提出了不同意见。
陛下提倡四民皆士,鼓励百工之技,这是好的。但只字不提儒学,不提道德,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刘协说,儒家经典是每一个郡学都会研习的,何必再刻意强调?
凡事必提道德,才是矫枉过正。
讨论这些实学,首先在学问本身的对错,个人道德可以往后放一放。
裴潜为人简易,有些举动不完全符合礼节,难道他打造出来的战刀就不锋利吗?
听到这句,宋忠顿时气短,心虚地看了一眼刘协腰间的环首刀,拱手告退。
在刘协的刻意引导下,南阳掀起了一股研究实学的热潮。
尤其是那些被夺了爵位,却保留了土地以外的家产的旧封君们。他们看到了何咸这个榜样,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恢复爵位,纷纷出资修建学堂、书院,招揽学士,研究各种学问。
早就和朝廷合作的蔡瑁最为敏感,出资建襄阳书院,请本地人庞德公主持。又建五味堂,专门研究酿造工艺,并顺势将自家的美酒推向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这件事引起了司徒杨彪的担忧。
他上书刘协,建议对酒实行专榷。
理由有二:一是增加税收,二是控制酿造规模。
酿酒需要粮食。如今推行度田,粮食生产刚刚能满足需求,并不富裕,不适合大规模酿酒。如果放任民间酿酒,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必然会造成了粮价波动,首先受影响的就是普通百姓。
而且饮酒易误事,若人人嗜饮,对风气影响太大。
刘协觉得杨彪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像对待宋忠那样粗暴。
汉人本来就好酒。只是之前因为贫富分化,有能力消费大量酒的局限于权贵阶层,对普通百姓没什么影响。现在度田,家家都有点余钱了,难免奢靡之风不会下沉,而酒这种易上瘾的消费品也会成为首选。
这可不是他要的结果。
但他也不赞成实行专榷。
专榷也就是专卖,由政府统一控制生产、销售,和计划经济似是而非。计划经济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做到产销平衡,而专榷则纯粹是为了收税,控制规模这种事从来没有实现过。
朝廷要钱,郡县也要分一杯羹,具体负责的官吏也要沾点便宜,最后必然导致酒价猛增,连百姓正常的消费需求都会受到影响。
虽说酒是一级致癌物,但没有酒的世界,的确也缺点意思。
刘协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杨彪召集以蔡瑁为代表的酒坊主进行讨论,看看如何控制酒的产量,既满足正常需求,又不影响粮价。
司徒府发出文书,半个月后,相关人员到达宛城。
蔡瑁来得最快,而且带来了一大船美酒。最上等的二十石献给天子,剩下的五百多石送到市场上,几乎瞬间被一抢而空。
杨彪大怒,召蔡瑁到府质问。
你这是什么意思?召你来,是为了限酒的,你却大张旗鼓的卖酒,是对司徒府不满吗?
蔡瑁很委屈。
首先,司徒府只说召我们来议事,没说要限酒啊。我是个生意人,不能白跑一趟,顺便运点酒来卖,赚个路费,不过份吧?
其次,我也没想到这酒卖得这么快。五百多石,半天就没了。看来宛城的人已经听到风声,知道要限酒,这才去抢。
司徒大人,你是不是应该先查一查向外透露消息的人?
杨彪勃然大怒,将蔡瑁的张狂告到了刘协面前。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主动请缨
刘协听完杨彪的请求,眉头蹙起,沉吟了片刻,反问了一句。
“杨公是希望我亲自处理此事?”
杨彪再拜。“此等琐务,本不该劳烦陛下。只是蔡瑁有些特殊,臣恐因小失大,影响了陛下的安排。”
刘协摇摇头。
这本是民政,是司徒的份内之事,杨彪直接处理即可。召集酒坊主来讨论,是他的建议,但也只是他的建议,具体事务依然由司徒府安排。
杨彪来告状,是望他出面压制蔡瑁,理由是诸葛亮、黄月英夫妇及黄承彦是大臣,听起来合情合理,其实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区别对待。
如果蔡瑁是读书人,杨彪绝不会这么做,他会尽可能将控制权掌握在手中,哪怕不是他负责的范围。但蔡瑁是商人,杨彪下意识地就想用强权压制,只是碍于蔡瑁的亲戚关系,不得不通知他一声。
士农工商,商人排在四民之末,受到的歧视也最严重。
他有理由相信,如果蔡瑁没有这样的背景,杨彪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所谓的讨论也只是司徒府的单方面决定。
杨彪是他信任的老臣,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算是最能跟得上节奏的老臣。基于对杨彪人品的信任,他不觉得杨彪是有意为之。
只能说,有些习气根深蒂固,藏得比想象的更深。
“杨公,当初士人反对度田,朕召他们齐聚太学论讲,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呢,朕哪有时间管这些事?”刘协带着温和的笑容。“再者,还权三公,不是你们一直希望的么?朕轻易插手,不太合适吧?”
杨彪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这件事,天子不管,司徒府自己负责。
其次,要像天子与士人讨论度田之事一样,只能辩论,不能强制。
至于他担心的诸葛亮等人,也没必要担心。天子不会因此干涉司徒府的决定。
杨彪满意而退。
——
杨彪先召集司徒府的掾属开会,说明了要限制酿酒的根本原因。
粮食产量有限,不能将大量的粮食浪费在酿酒上,这是底线。
其次,蔡瑁酿的酒是高档酒,普通百姓消费不志。但南阳有很多有钱人,这些人的消费必然带动风气,使普通百姓产生奢靡习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要的消费。
所以,这些高档酒必须限制,以提倡节俭,禁止奢侈。
最后,既然是辩论,就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解决问题,还要讲究手段,不能授人以柄。
前两点是统一思想,后一点是处理原则。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张松主动请缨,愿意作为司徒府的代表,与蔡瑁等人先接触。
这么大的事,总不能由杨彪直接出面,与一群商人辩论,弄不好还要落下以势逼人的口实。
——
第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蔡瑁意气风发,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鼓舞士气。
你们不要怕,天子重商,我等都是遵循天子的诏书行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家外甥女婿诸葛亮去年又是冀州诸县考功第一,凭的就是重视工商业。征收的工商税是口赋的几倍。大战之后,人口剧减,陛下又仁慈,减免了十五岁以下的口钱,这么大的缺口,只有工商税能够填补。
听到诸葛亮的名字,众人忐忑的心立刻平静了许多。
诸葛亮在襄阳的时候名声不大,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襄阳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恨不得将他的籍贯改成襄阳。
有这样的后盾,司徒府也没那么可怕了。
等张松进来,众人差点笑出声来。
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几乎可以用丑陋来形容的年轻人,就是司徒府的代表?
可见司徒府那些真正的人才都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成功,所以不肯出面,就推出这么一个玩意来敷衍了事,走个过场。
面对众人的轻蔑,张松也不在意。
换作以前,他也许就暴跳如雷,要使出浑身解数,与这些人争个高下,证明自己虽然外貌不佳,却才高八斗。可是现在,他已经得到了天子的认可,不必在意这些有目无珠的庸人。
他也不解释,入座之后,宣布会议开始,请众人依次发言,并命人记录在案。
蔡瑁首先出场,先表了个态,进行重视实学,重视工商,我建杜康堂,研究酿造技艺,就是响应朝廷的号召,理应得到司徒府的支持,而不是打压。
然后,他公布了今年已经上缴和即将上缴的税额,表示酿得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这是为朝廷做贡献,是有功之人。理应得到嘉奖,而不是责罚。
至于粮价,也许会受到一点影响,但粮价上涨并不是坏事,百姓也能跟着受益嘛。
利国利民,简直是两全齐美。
不得不说,蔡瑁的发言很有欺骗性,听起来蛮像一回事。
张松也不急着反驳,让其他人一一发言。
那些人都附和蔡瑁,理由也大致不出蔡瑁划定的范围。
张松听完,才缓缓说道:“首先,司徒府召诸位来议事,就是要了解情况,权衡利弊,并没有打压的意思。你们过虑了。真要打压你们,何必请你们来,一道文书直接发到郡县。天子在南阳,难道你们还敢造反不成?”
说完,张松环顾四周,眼中杀气腾腾。
蔡瑁缩了缩脖子,没敢说话。
造反的罪名太大,没人承担得起。
“其次,你们对粮价的估算不够准确。”张松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根据诸君刚才自报的规模和需要消耗的粮食进行估算,粮价的波动会比你们想象的更大。最保守的估计,也要翻一番。”
“粮价涨了,百姓也能受益。”蔡瑁坚持道。
“没错,粮价适当上涨,百姓也能受益。但涨得太快,受益最多的人就不是他们的。”张松随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分析,对蔡瑁的理由进行驳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数据。
很显然,在这方面,蔡瑁根本不是张松的对手,被批得体完无肤。
张松最后指出,粮价上涨,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秩序,还会让人重新将土地的收益放在首位,度田的阻力也会更大。已经度田的会反复,没有度田的会反对。
这个责任,你们承担得起吗?
“酿酒可以,影响到大局,不可以。”张松做总结呈词。“只要你们有办法不影响粮价,你们的规模再大,司徒府也不会反对,只会支持。”
蔡瑁等人傻眼了。
酿酒需要粮食,不影响粮价是不可能的事。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将来可期
这时,张松反过来,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
越往南,天气越热,粮食的产量也就越高。你们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就应该支持进行开发江南,开发交州,甚至是海外征伐。
据说交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