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想争正朔吗?
刘协本来也没当回事,可是一想到孔融对刘备的支持,以及一群寄寓辽东的儒生随刘备南下,就在刘备左右,不得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他不在乎,不代表别人不在乎。
或许那群儒生就是利用刘备学问不好的机会,暗戳戳的玩文字游戏,以示正统在彼。
这封捷报不太可能是刘备亲笔,而是某个文人撰写,然后给刘备看一下。里面只提了水名、城名,唯独没有提封国名,不排除有试探的意思。
如果朝廷认可了汉水、汉城的名字,接下来他们就会请求在封国名称中加上汉字。
读书人嘛,不就喜欢这些小九九。
经过一番商议,周忠提了一个建议。
封刘备为中山王。
刘备本是中山王之后,如今在海外再建中山王,也算是光复祖宗的荣耀,没有拒绝的理由。
去年,中山国已除,冀州只有中山郡,没有中山国,命名上也不冲突。
此外,将原本那封在内地的封国转到海外,也有京畿扩大,不再封国的意思。可以以此为例,将来再封王,优先选择海外,以示大汉开拓之雄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醒刘备以及他身边的那些人,你们实力再强,也只是大汉的一个封君,不要有非分之想。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围三阙一
讨论了刘备的国号后,刘协召集贾诩、虞翻等人,重点审议了刘备的战纪。
为了方便讨论,虞翻安排陆议、徐庶等人做了一个沙盘。
当表示诸将的兵俑摆在沙盘上,随着战局变化不断称动,战场态势就变得直观起来。
刘备为什么能打得如此顺利,也就有了解释。
这群人都很能打,而且攻守兼备。
张飞、张郃善攻。张飞猛,擅长攻坚。张郃巧,擅长奇袭。两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牵招善守,牢牢的护住刘备左右两翼,并及时为张飞、张郃提供增援。
赵云则指挥中军,随刘备行动,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在他们的面前,马韩接连遭受重创,溃不成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与军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称。他的位置几乎没有动,而且一直在中后方。
应该是将张郃等人的功劳全部转到了他的名下,这才让他占据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测,张郃的功劳可能比写出来的还要大,只是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后挪一挪。
“看来征讨高句丽之战让张郃受益匪浅。”虞翻抚着胡须,有些惋惜地说道:“此人用兵能力在颜良、文丑之上,还是被家世拖累了。”
众人沉默以对,没人接虞翻的话题。
不管怎么说,张郃毕竟是袁绍的旧部,又随审配反叛。当初投降时,也曾有人向天子建议留下张郃、高览,却被天子拒绝了,一律流放海外。
现在说这话,岂不是说天子错过了?
贾诩不紧不慢地接上了话题。“既是名将,就当征战沙场。中原已定,只有海外才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天地。张郃虽经蹉跎,如今能跟着刘备征战三韩,也算是得偿所愿。”
虞翻表示赞同,随即又笑了起来。“有这些良将随征,想来用不了多久,刘备就能平定三韩,进军倭国,大儒们也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多蛮夷,够他们忙一阵子的。”
众人会心而笑。
刘协也笑了,心里却有一些说不出的古怪。
军功簿上,不仅有张飞、张郃等人的名字,还有陈琳、诸葛瑾等文士。再考虑到国号背后的那些小心思,随刘备东征的儒生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一旦战事结束,将士们放马南山,儒生走上舞台,势力会更大。
到了那时候,他们会不会以小华夏自居,觉得儒门正统在彼,甚至和中原争一争道统?
按照他对儒生们的了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他们是不会得逞的。
在悬殊的实力差距面前,他们那点可怜的实力支撑不起自尊心。
正统的儒家能守成,维持稳定,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如果再考虑到儒家重礼带来的铺张浪费,他们主导下的社会必然走向贫富分化,最终入不敷出、财政枯竭。
东汉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后来的宋、明也是如此。
汉唐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儒生没能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还能维持尚武之风。
“说说袁熙吧。”刘协挥了挥手,拉回正题。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既然刘备将袁熙抬得这么高,朝廷就不能坐视不理,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奖赏。
话一出口,不少人的神色就庄重起来。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仅仅是袁熙本人,更关系到汝南袁氏。
具体的说,就是那些原本追随袁绍的袁氏门生故吏。
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袁熙能有这么大的功劳,和追随他的袁氏门生故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奖赏袁熙,表示朝廷对这种情况的默认,会导致更多的袁氏门生故吏聚集在中山国。会不会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虞翻最干脆,首先挑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建议刘协按照军功簿进行奖赏。一来尊重刘备的意见,树立刘备身为中山王的权威;二来也鼓励心存不满的袁氏力量出海。
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们还不肯放弃与袁绍的君臣之义,与其强留在中原,成为隐患,不如让他们出海,相忘于江湖。
至于中山国,反正是海外,就算出事,影响也有限。
换句话说,就把中山国当作一个放大的渤海吧。
贾诩支持虞翻的看法,又补充了一条。
可以将中山国的情况通报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朝廷的胸怀,怀念袁绍的人都可以去。与此同时,也能促使益州称臣。
兵法讲围三阙一,穷寇莫追,政治上也是如此。
给不合作者一个出路,比逼着他们反抗有利。
太尉和讲武堂祭酒意见一致,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补充了一些细节后,方案就这么定了下来。
刘协接受了这个方案,随即命人拟诏,并将刘备上报的军功簿同步发表在邸报上。
正如贾诩、虞翻所说,刘备东征的捷报不仅给了普通百姓一个谈资,更让那些对袁绍心怀残念的人一个希望。更不乏不得志的人浑水摸鱼,表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去,我要去中山国,为中山王效力。
对于这类人,刘协从来没有正眼看。
他更关注的是益州。
腊月二十八,一匹快马冲进了宛城,带来了益州的消息。
益州牧刘璋亲自赶到雒县,向北军中候士孙瑞递上降表。士孙瑞接受了降表,率部进入成都,在成都升起了大汉的战旗,宣布益州的割据状态结束。
刘璋等人已经在奔赴宛城的路上。
士孙瑞建议优待刘璋,以此削弱益州南部的抵抗,为教化减小阻力。大量的士人已经集中在成都,只待朝廷下达命令,就可以进入南部诸郡,推行教化。
战争结束了,但教化的脚步不能停止。以当地人为主力,推行教化大业,既有利于益州的稳定,又能加快教化的进程,一举两得。
看完士孙瑞的奏疏,刘协就明白了士孙瑞的言外之意。
他已经和成都大族达成了协议,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此同时,他又不希望张济留在益州,更不希望由张济来负责进攻益州南部的战事。
天下要太平,益州士族要机会,而他本人要首功。
不得不说,他眼中毒辣,摸准了朝廷的脉博,知道刘协也不愿意张济再立大功。
于是,与三公商议了一番,走了一遍流程后,士孙瑞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士孙瑞暂驻成都,领益州刺史,全面主持益州的度田事务。
张济部撤回江南休整,着手准备进军交州的事宜。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春秋》之义
皇嫡子诞生,益州称臣,宗室刘备在海外建国,一连串的喜讯为建安九年的春节带来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让刘协最高兴的,却是多年的努力之后,度田制度终于在山东州郡落地,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朝廷朝政因此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涨幅。
经司徒府再三核准,去年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了历史最高值,达到了八十三亿。
去除地方官员的俸禄以及必要的其他开支后,能够上缴朝廷的结余近二十亿。
往年这个数字从来没有达到两位数,一直在五六亿左右。如果不是刘协将皇室的开支几乎压没了,这点钱连皇室都养不起,更别说在朝官员的俸禄了。
山东州郡的实力由经可见一斑。
为此,刘协难得大方了一把,不仅在朝官员的俸禄发了全额,还多发了三个月。
大小官员们为此欢欣鼓舞,大有苦尽甘来之意。
君臣之间的气氛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
正月初一,大朝。
仪式依然简朴,但气氛却很热闹。君臣济济一堂,互相祝贺新年。天子、皇后并坐,刚满百日的嫡皇子也由乳母抱着,坐在一旁,睁着又黑又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大群兴奋莫名的人们。
当着众臣的面,刘协为皇嫡子赐名。
按照规矩,初生儿不能命名,至少要等百日之后,以免夭折。
刘协翻了几天书,又请教了几个老臣,最后决定取名为冯。
冯者,马行疾也,又有坚墙之意。《诗·大雅》云:削屡冯冯。
马行疾,象征大汉一日千里。
墙坚实,象征大汉根基扎实,固若金汤。
一动一静,一攻一守,可谓兼得,充分体现了君臣对大汉前景的殷切希望。
太尉夫人贾氏、司徒夫人袁氏领头,依次向皇后问安,送上美好的祝福。
袁氏最开心。
年前收到消息,得知袁熙因功封侯,一直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总算卸下了。
虽说只是中山王治下的侯爵,终身不得再入中原,毕竟洗清了污点,脱离了有罪之身。
作为袁氏女,能做到这一步,她对得起家门了。
为此,她手抄了一部《春秋》,送给皇嫡子做见面礼。
据说皇后曾向天子进言,促成此事。
《春秋》全文一万八千多字,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袁氏这一辈子可能都没写过这么多字,但她抄得非常认真,字字端庄,一丝不苟,透着诚意。
伏寿非常高兴。
《春秋》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有着其他经典难以替代的意义。袁氏送手抄的《春秋》,等于摆明态度支持皇嫡子,无疑是为皇嫡子将来继位增添了一个极重的筹码。
为此,宴会之后,清点礼物的时候,她又特意将这部《春秋》拿出来,请刘协过目。
刘协立刻明白了伏寿的意思,却笑笑没说话。
伏寿也好,袁氏也罢,虽然都出身世族,但她们对政治的理解都太浅显,流于表面。
但凡再多想一层,她们都不会做得这么张扬。
他召三公大朝,难道就是为了让皇嫡子继位?
根本没必要好啊,他一道诏书就可以搞定。既不违反儒家的理想,也不违反朝廷的旧例,根本不会有人反对。
但他没有说破。
大过年的,没必要搞得大家不开心。反正这也只是一个暗示,并没有挑明。
刘协将抄本放在案上,十指交叉,置于腹前,兴致勃勃的问了一句。“皇后出身儒门世家,从小熟读经史,可知《春秋》最大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伏寿眨眨眼睛,仔细打量了刘协两眼,确认刘协没有不快的意思。
“《春秋》出于圣人之手,以微言大义为天下法,使乱臣贼子惧。欲明圣人之道,不可不读此经。欲使天下大治,不可不通此经。”
刘协没忍住,笑出声来,摆摆手。“皇后,这里不是朝堂之上,不用这么严肃。”
伏寿笑笑,放松了一点,随后又道:“陛下,臣妾不是故作严肃,而是的确如此看待此经。”
刘协伸手将她拉了过来,坐在自己腿上,双手揽着她的腰。
刚生过孩子,还在哺乳期,伏寿身材丰腴,整个人多了几分母性的光辉。
“《春秋》的确很重要,这里面既有鲁国的兴衰,也有圣人的取舍。后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循圣人之道,可以修身心。但是你别忘了,鲁国方圆不过千里,圣人也是五百年前的古人,他们的经验也好,取舍也罢,都是过去。可以借鉴,却也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
伏寿与刘协难得如此亲密,有些局促。听了刘协此言,又有些不安。
“陛下是说,当循其理,而有所变革。”
刘协点了点头。“取其精华,去其不合时宜之处,着眼于当前的现实,才是继承前贤的最好办法。亦步亦趋,那就没法走路了。就拿嫡庶长幼来说,如果不能明白圣人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