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嫡庶长幼来说,如果不能明白圣人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规矩,只是照着去做,你会发现根本行不通,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提到这个问题,伏寿立刻紧张起来。
  “那……陛下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我的理解是当时都是小国,政务不多,对国君的要求很低,无须立贤立长,稳定最重要。圣人立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以解决内部争夺,利于稳定。”
  刘协顿了顿,又道:“你觉得现在还是以前吗,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做皇帝,就可以驾驭公卿大臣?”
  伏寿握着刘协的手,仔细想了想,若有所悟。“陛下,我有点明白了。春秋时不仅国君世代相传,卿大夫也是如此,所以稳定最重要。现在皇位世代相传,大臣却非如此,而是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非明君雄主不能驾驭,所以就不能不考虑君主的才能,更应该兼而有之。”
  刘协微微颌首。
  伏寿说得不尽然,但以她的立场,能考虑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
  “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刘协鼓励了伏寿两句。“选择嗣君,既关系到王朝兴衰,天下百姓的安危,更关系到个人。将不适合的人放在这个位置上,既是对更合适的人不公,也是他本人的不幸。对于一个合格的君主来说,这个位置更多的是责任,而不是权力。欲戴皇冠,必受其重。如果不能胜任,还不如做个富贵闲人。”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实事求是
  伏寿垂下了眉,半天没说话。
  她听懂了刘协的言外之意。
  虽然刘协对她的皇后之位非常维护,却不等于皇嫡子一定会成为太子。
  这让她多少有些失望。
  她原本以为,刘协如此大张旗鼓的将三公召至南阳,就是为了立太子。
  可是现在看来,刘协虽然疼爱皇嫡子,却不觉得皇嫡子一定能担负起皇帝的重任。
  她能理解刘协这么做的考虑。
  若非皇嫡子刘辩不能胜任,他这个皇庶子也未必有机会登基。如果预先知道结果,然后再让刘辩去选,刘辩或许会选择直接成为弘农王,安安稳稳的做个富贵闲人。
  但她同样有她的担心。
  上次难产,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这一次顺利,不代表下次还顺利,什么时候才能生出一个让天子满意的嗣子?
  要有所选择,至少要先三四个吧。
  那她岂不是还经历几次生死?
  “怎么了?”见伏寿脸色不对,刘协问道。
  伏寿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平复了一下心情。“陛下,臣妾……有些怕。”
  “怕什么?”刘协握着伏寿的手,忽然觉得伏寿的手有些凉,突然明白了伏寿的不安。“怕难产?”
  伏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臣妾不知道还有没有再生的勇气,本以为……”
  刘协沉吟片刻。“这就是你身为皇后必须承受的重任。”
  伏寿的脸顿时煞白。
  刘协又拍了拍她的脸。“不过你也不用这么担心,难产通常都是第一胎。既然你已经顺利生下了皇嫡子,只要你能按照现在的经验,适当锻炼,将来应该不会有问题。再说了,太医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会将危险降到最低。”
  伏寿低低应了一声。
  刘协没有再劝,只是静静地搂着她。
  正如他刚才所说,这是伏寿身为皇后必须承担的责任。
  除非她愿意放下皇嫡子继承权的执念。
  凡事皆有代价。
  ——
  纠结的不仅是伏寿,还有公卿大臣。
  天子召他们来南阳的直接原因就是皇嫡子的诞生,讨论皇权的继承是必然之理。只不过天子富有春秋,还没到非立太子不可的地步,所以讨论的重点不局限是否立皇嫡子为太子,而是拓展了一些。
  在推行新政的背景下,原有的皇权继承制度是否需要改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分歧很大。
  事实上,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汉代尤其如此。以皇嫡子立为太子,然后又继位为君的非常少,绝大多数皇帝都没有安排这个规矩来。
  事实没有歧义,但观点却大有不同。
  有人认为,这说明这个原则形同虚设,不可能,也没必要坚持。
  还有人说,之所以天下纷乱,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坚持这个原则,引起了太多人的觊觎,搞得随便一个皇族都想继位,连张角都知道支持甘陵王、安平王,欲行废立之事。
  但这个问题绕不过一个障碍:少帝与今上谁更应该继位?
  就像历史上的很多次辩论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没法继续了。
  为了避免在公开讨论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形,杨彪与贾诩、周忠一起商量了一个原则。
  事例局限于本朝,止于孝灵,不涉及少帝与今上。
  理由也很简单:董卓废立是意外,是武夫乱政的结果,不能作为常例。
  虽然这个理由很牵强,却没有人反对,都接受了这个原则。
  大家都清楚,要想讨论个结果出来,甚至解决问题,就不能不有所取舍。
  在这个基础上,杨彪又明确了两点:一是以史为鉴,二是实事求是。
  以史为鉴的意思,就是着眼于实践,不局限于应然,以免过于空泛、理想化。
  简而言之,就是史重于经,要务实,不要空谈。
  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解放思想,不要有太多的顾忌,争取把事情说透,得失都摆在明处。
  比如孝灵朝的历史,是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最适合用作分析的例子。如果处处顾忌,那就没法讨论了,等于放弃了一个最有可能说清楚的事例。
  对于这一点,杨彪事先请示了刘协,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他一直在筹备孝灵帝纪的编撰事宜,积累了不少史实,正想听听大臣们的评价。
  身为人子,就礼法而言,他本有避讳的义务,但……他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孝灵皇帝的儿子,也就没什么心理障碍,自然可以坦荡一些。
  他甚至说,如果有必要,最近十多年的事也可以讨论,不必设限。
  杨彪婉拒了。
  天子可以大度,大臣不能不保持必要的尊敬。
  前提和原则确定之后,讨论随即展开。三公及各府的掾吏先内部讨论,来上计的郡守和计吏们也参与发言,一时间热闹非凡。
  很快,一批年富力壮,既有学识,又有施政实践的官员便成为意见领袖。
  陈宫便是其中之一。
  从建安三年起,他任九江太守,已经六年有余。
  对他来说,这些年很是煎熬,却也逼着他思考了很多。
  在此之前,他论事只看是否符合圣人教训、典籍要求,不太在乎是否可行。在他看来,正因为不可行,才更加珍贵。
  圣贤岂是好做的?就是要为人所不能。
  到任之后,他碰了一鼻子灰。
  度田迟迟无法推动,倒是有很多人见他好说话,找上门来,要求补偿袁术的欠账。一开始,他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想做一个仁君,直到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百姓不堪重负,开始逃亡,迁往毗邻的庐江。
  就因为阎象在庐江推行度田的力度更大,而舒县周氏作为庐江第一世家又相对支持度田。
  在少部分的人贪婪与大部分人的贫困面前,他意识到了天子坚决推行度田的良苦用心。
  在韩遂奉诏监兖豫二州时,虽然九江并不在韩遂监领之列,他还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度田。一方面,他用西凉兵来威慑九江大族,压制他们的气焰;另一方面,他又用庐江推行度田的好处来激励百姓,求得百姓的支持。
  这个办法看似诡诈,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拖了几年的度田,终于得以完成。九江今年上计的结果也终于好看了些,不再被庐江压得抬不起头来。
  而迁往庐江的百姓也少了很多,甚至有人打算再迁回来。
  做了这些事,当然会被人骂成酷吏,但陈宫却不怎么在意。
  因为感激他的人更多。
  有了这样的实践,陈宫对经和史之间的理解有了质的不同。
  他提出一个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春秋》是鲁国之史,根本不能用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可取者,唯圣人爱人之心,也就是儒道的核心——仁。


第一千零九十章 解放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孟子是新贵。虽经天子大力提倡,在真正的儒生心里,他还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虽然仁的确切内涵有不少分歧,但推崇仁却是儒门共识。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没人会反对仁。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
  即使天子离经叛道,作了很多与儒门既有认识不同甚至相反的举措,但天子有仁心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若非如此,不知道有多少人头会落地,不知道多少世家会被灭族。
  这时候提倡仁,既符合上意,又符合儒门发声的需要。
  只是陈宫对仁的解释有些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
  陈宫说,什么是仁?从最根本的字义出发,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
  孔子说了那么多,最后都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概不例外。
  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当然是互相尊重,不能是单方面的要求。
  所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待子当慈,子事父当孝,要求都是相对的。
  其次,人与人相处为什么要遵循仁的要求?
  是为了共利。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追求部分人的利益,无视其他人的利益就是不均,不均就会导致不安,不安就会生乱。
  为什么有黄巾之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兼并导致的不均。部分人贪得无厌,让其他人无法生存,最后两败俱伤。
  殷鉴在前,有必要重归夫子之道的初心,根据仁的原则来处理事情,以求共和共利。
  具体到立太子的事而言,就不仅要考虑天子与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天子、太子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更要考虑将来对天下的影响。
  太子首先是将来的君,他能不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才应该是最先考虑的问题。
  无论以嫡以庶、以贤以长,都不能违反这个原则。
  可能是考虑这个问题会引起争论,陈宫又补充了一句。
  不违背贤的基础上,立嫡立长更利于稳定,带来的伤害更小,符合共利的前提。
  尽管如此,他的这番表态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有人指责他见利忘义,违背了夫子罕言利的准则,是小人。
  君子唯于义,小人才喻于利。
  当然,陈宫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反驳道,夫子罕言利,不代表利不重要,否则夫子要什么俸禄?人要生存,就不可能不言利,只是不该以利害义,违背了共利的原则。
  再者,君子、小人不是天生的。别以为你们衣冠楚楚就是君子,别人短衣粗褐就是小人。君子、小人当以道德分。以自己的劳作换取生存必须的利益,天经地义,不失为君子。相反,不劳而获,还想多吃多占,那才是小人。为了自己的享受,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力,更是无耻之尤,当天下共诛之。
  此言一出口,立刻被有些人抓住了把柄。
  有人上书,弹劾陈宫,说他诽谤朝廷,指斥至尊。
  天下百官都是臣,以履职换取俸禄,不做官就没有俸禄可言。唯有天子,不做事也能享受最好的待遇。按照陈宫的观点推论,天子就是不劳而获的代表。
  刘协接到上书后,也是哭笑不得。
  能够上书的大臣肯定不会这么蠢,这是有人看不惯陈宫,看不惯这些离经叛道的思想,故意来找茬。
  把战火引到皇帝本人身上,向来是打击政敌的最佳手段。
  因为皇帝就是皇权制度中最不合理的软肋。种种矛盾,皆因皇帝而生。
  他享受了最大的好处,却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人,任何一点冒犯都会引起他的不安和恐惧。
  如果他想保住自己的尊严,就应该对陈宫这种有影射嫌疑的言论进行严厉打击。
  宁可杀错,不能放过。
  如果他保持宽容,不加理睬,那很快就会有人趁势而上,大肆发表更为激烈的言论,甚至由暗戳戳的影射变成明火执仗的攻击。
  如果他处罚上书之人,那更是惹了马蜂窝,会有无数人以此为理由,指责他忠奸不分。
  说白了,这只是一个试探而已。
  刘协压下了弹劾的上书,没有任何反应。
  不管来多少,一概留中。
  留中对双方都有压力。
  陈宫知道有人上书弹劾他,自然要考虑有被天子惩处的可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