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猜。”刘协忽然来了兴趣,逗伏寿道。
伏寿一时茫然,过了一会儿,强笑道:“陛下欲中兴大汉,自然当从圣人经籍中求索。至于是哪一部经籍,臣妾却猜不出来。”
刘协摇摇头。
儒家经典能救国吗?悬!就算不像后世一样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儒家文化头上,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儒家文化不能治乱。
读《孝经》退敌终究只是狂士之言,连儒生都不信的。
伏寿又道:“乱世当用兵,陛下莫非欲读孙吴兵法?”
刘协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兵法的确要读,但现在却不是读兵法的时候。捧着兵法读一遍就能克敌制胜,那只是小说里的桥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与其读兵法,不如走访各营,与诸将商讨战术方案来得实在。
伏寿不知所措。这两个答案是她能想得出来的最好答案,除此之外,她真不知道此时此刻,刘协想读什么书。
刘协沉思片刻,忽然说道:“你是琅琊人,可曾听说过于吉?”
“自然听说过,于吉可是活神仙。”伏寿灵机一动,恍然大悟。“陛下欲读《太平经》?”
“聪明。”刘协笑了。
“可《太平经》是朝廷禁绝之书,宫里没有,民间也没有流传。”伏寿皱着眉,想了一会儿。“臣妾以为,陛下与其读《太平经》,不如读《老子》。据说蛾贼、米贼都以老子为宗,大同而小异。”
刘协诧异地看着伏寿。“蛾贼?”
伏寿吐吐舌头。“平时习惯了,臣妾一时口滑,请陛下恕罪。”
刘协暗自叹了一口气,没有多说什么。称黄巾为蛾贼不是伏寿一个人的习惯,朝廷中比比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看不起杨奉更甚至李傕、郭汜。
想以黄巾为中兴之本,这个观念必须改变。
“皇后,过来坐。”刘协招招手,示意伏寿坐近些。“朕和你说说话。”
伏寿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地在刘协身边坐下,虽然刚刚擦洗过,刘协身上依然散发着充满荷尔蒙的汗味。伏寿小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刘协伸手,轻轻揽住伏寿的肩膀。“皇后,你说,黄巾真是大汉倾覆的罪魁祸首吗?”
第十章 近水楼台
“难道……不是?”伏寿不解的仰起头,眼神茫然。
“你想想,黄巾之前,有多少……”刘协的思维出现了一刹那的混乱,斟酌了一下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更适合他此刻身份的字眼。“……叛乱?”
伏寿倚在刘协肩上,咬着青葱一般的指尖,想了想。“陛下说得是,黄巾之前,叛乱便如野火,时时有之。臣妾儿时常听父亲说起泰山贼,好像几十年了,还没清剿干净。”
“清剿不过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那本又是什么?”
“在你看来,泰山贼也好,黄巾也罢,都是一些什么人?”
“不是为非作歹的贼寇吗?”
刘协忽然有些后悔。
和伏寿这样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不知人间疾苦的小姑娘谈这些是不是对牛谈琴?
这种事,也许只有被西凉乱兵劫掠,经历过生死的唐姬才有切身体会。
见刘协不说话,伏寿心中不安,坐直了身体。
“陛下?”
刘协吁了一口气,苦笑道:“如果他们天生就是为非作歹的贼寇,大汉还有中兴的意义吗?”
伏寿自知失言,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刘协也觉得无趣,拍拍伏寿的肩膀。“你先休息吧,朕再看些文书。”
伏寿应了一声,起身进了内帐。刘协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也知道她并没有躺下休息,而是坐在榻边,静静地等着他。
对她来说,此刻最大的心愿或许就是生个皇子,坐稳这皇后之位。
只是此时此刻,他真没这个心思。
大厦将倾,哪有心思传宗接代,生个儿子当俘虏吗?
刘协在脑子里盘点了一下身边的近侍,决定找钟繇问些事件。
他之所以坚决要离开长安,返回洛阳,不惜绝食以表决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派人来迎朝廷回洛阳,钟繇、丁冲则是中间联络人。
天呈异象之后,他闭门养病,这些天一直没有召见钟繇。
他起身出帐,四下里看了一眼,向紧临的帐篷走了过去。
黄门侍郎钟繇正坐在帐中,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见是天子,连忙起身行礼。
“陛下。”
刘协进了帐,低头看了一眼案上的书简。“可有兖州消息?”
“有。”钟繇连忙从案上翻捡出一份文书,双手递了过来。“曹操击走吕布,兖州将定,唯雍丘未下。”
刘协大略翻看了一遍,还给钟繇,又问了些冀州、幽州的情况。
总体而言,关东还在混战,袁绍虽然占了些上风,离称霸河北还有一段距离。
大汉还可以抢救一下。
“朕听说,你和荀攸很亲近?”
钟繇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称是。“如陛下如言,臣与荀攸既是乡里,又志趣相投,一直很亲近。”
“他在哪儿?”
“他赴蜀郡太守任,因道路不通,眼下暂驻荆州。”
“你代朕拟一份诏书,召他急赴行在。”刘协想了想,又道:“多事之秋,正是才智之士用武之时,岂可偏居巴蜀,作壁上观?”
钟繇附和地笑笑。
刘协看了他一眼,又道:“元常,尔亦如是。”
钟繇吃了一惊,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刘协一眼,随即又意识到不妥,连忙低下头,拱手领命。
“唯。”
刘协又问了几句,转身回帐。
钟繇送到帐外,看着刘协的背影,若有所思。
——
刘协回到帐中,看了一会儿文书,等钟繇送来拟好的诏书,签署之后,又吩咐钟繇去找一找华阴县的地图,明日备用。
钟繇应了,转身出帐,步履矫健。
刘协看得真切,嘴角微微一挑。
虽不敢说荀攸一定会来,钟繇一定会效忠,但他可以先下手为强。
曹操老贼,你可别怪我下手狠。
你日子好过,我就惨了。
刘协一边想着,一边起身进了内帐。
伏寿果然还没睡,正倚着被子出神,被脚步声惊醒,连忙起身迎了上来,无意间瞥了刘协一眼,不禁吓了一跳,向后退了一步,双手抱肩,小小的身体缩成一团。
刘协不解地看着伏寿。“怎么了?”
伏寿的嘴角盯着刘协看了又看,渐渐松弛。“陛下……刚才的神情好吓人。”
“是吗?”刘协摸了摸自己的脸。
伏寿不敢再说,起身侍候刘协宽衣。刘协上了榻,拥被而卧,自顾出神。伏寿也脱了衣服,钻进被子,小心翼翼地看着刘协。
“陛下,就寝吧。”她小声说道。
“嗯,好。”刘协口中应着,身体却没什么动静。
伏寿等了片刻,忍不住又催了一次。刘协这才反应过来,看着伏寿红扑扑的小脸,不禁“噗嗤”一笑。他伸手掖好被角,又在伏寿的肩上轻轻拍了拍。
“你先睡,我还有些事要想。”
“哦。”伏寿有些失望,幽幽地叹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会儿,她又睁开眼睛。“陛下为何忧愁,不妨说与臣妾听听,或许臣妾能为陛下分忧。”
刘协想了想。“皇后当知我自幼丧母,由太皇太后抚养成人。父皇驾崩、太皇太后仙逝以后,遭董卓之乱,皇兄又不幸夭亡,如今还能称为亲人的,除了你们几个,也就是嫂嫂了。”
伏寿转了转眼珠,缩进被子里,声若蚊蚋地说道:“臣妾明白。”
——
第二天一早,钟繇就捧着华阴地图请见。
趁着练武的间隙,刘协查看了一下地图。
一图在手,附近的地形便清晰多了,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见。
南有南山,北有渭水,华阴处于东西向的狭长河谷中。渭水和南山在东侧收拢,段煨所筑之城正当要冲,向东三十里便是潼关。
相比之下,西面则地势开阔,无遮无挡。
一旦李傕、郭汜追来,除了几道不算深的河流,找不到适合防守的地势。
刘协很头秃。
他之前就觉得西面来敌最致命,看了地图,再也没有半分侥幸可言。
驻扎在西侧的杨定、董承根本起不到阻击的作用,不临阵倒戈就是万幸。
刘协心中烦躁,脸上却没什么反应。他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对钟繇说道:“你去找几个熟悉本地形势的郎官,将东西三十里以内的地形查看一遍,着重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坚守,绘成图谱。”
钟繇有些意外。“陛下……有意屯守华阴?”
刘协没回答。
钟繇心里究竟怎么想,他现在还没把握,不想透露太多计划。
钟繇没有再问,躬身而退,很快选了几个人,离营而去。
第十一章 士孙瑞
卫尉士孙瑞走出帐篷,抬起头,看着塬上的滚滚烟尘,眯起了眼睛。
一连数日,天子黎明即起,习武演阵。
塬下的光禄勋营也开始了操练,虽然不成章法,终究有所行动,比以前积极得多。
卫士韩彬赶了过来,轻声说明刚刚打探到的情况。
那天看到天子从执金吾的营地回来后,他就赶去各营了解了情况,以备士孙瑞垂询。
士孙瑞扫了韩彬一眼,感觉到了韩彬的异样情绪,不禁微微一笑。
“陛下虽然年幼,却有不屈之志,用武之心,此乃大汉之幸。”
“卫尉所言甚是。”韩彬说道,眼睛却看着远处黄土塬顶的天子大纛和烟尘。
士孙瑞想了想,说道:“传令下去,命诸门司马来议事,商量日常操练事宜。陛下亲自演兵讲武,我们做臣子的更不能懈怠。”
“喏。”韩斌应了一声,转身去了。
士孙瑞仰着头,看了片刻,叫过一名侍从。“你去看看太尉忙不忙,待会儿我想去拜访他。”
侍从摇摇头。“太尉三日前便出营了,尚未归营。”
士孙瑞很惊讶。“他去哪儿了?”
“不知道,只知道向东去了。”
士孙瑞眉头皱得更紧。
形势紧急,异常天象余波未息,太尉杨彪怎么会突然离营,而且连个消息都没给他?
侍从想了想,又说了一件事。
杨彪离营之前,曾见过天子。在杨彪见天子之前,兴义将军杨奉也来过,而且离开的时候还向天子行了大礼,神态恭敬,全无往日之轻狂跋扈。
士孙瑞更加好奇,盯着塬上的烟尘,一言不发。
难道说,前几天夜里的异象并非凶兆,而是吉兆?
大汉天命未绝,还有中兴的希望?
他沉吟片刻,让侍从留下,通知即将到来的诸门司马稍候,自己向光禄勋的营地走去。
两个大营离得很近,他很快就找到了光禄勋邓泉。
邓泉正在安排部下演练事宜,看到士孙瑞进来,他苦笑道:“君荣,我猜你也该来了。”
士孙瑞也不客气。同为九卿,又是多年的同僚,他和邓泉是老朋友了。
“伯渊,究竟是怎么回事,虎贲、羽林居然开始操练了?”
邓泉摇摇头,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提醒士孙瑞做好准备。天子能从他和伏完的营中挑选精锐,自然不会漏掉士孙瑞麾下的卫士。
士孙瑞点点头。这一点不用邓泉提醒,他也知道。
“伯渊,听说前几天兴义将军杨奉来见过陛下?”
邓泉皱起了眉头,抚着胡须,用力地点点头。“君荣,有句话,我憋在心里很久了。”
“什么话?”
“陛下……像是换了个人。”
“住口!”士孙瑞沉下脸,警惕地看看四周。“伯渊,如此荒唐之言,也是你该说的?”
邓泉叹了一口气。“君荣,我也是从小读书,久历仕宦,岂不知君臣之礼?只是……只是陛下给我的感觉太奇怪了。怎么说呢,人还是那个人,但气势完全不同了。”
士孙瑞也皱起了眉头。“怎么个不同法?”
“说不上来。”邓泉说道:“百闻不如一见,你最好还是去拜见天子,亲眼看一看,就知我所言不虚。君荣,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几天都没睡好。”
士孙瑞看了一眼邓泉疲惫的面容,知道他所言不虚,略作思索后,拱手告辞。
邓泉说得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拜见天子,亲自看一看天子的变化。
来到塬下,士孙瑞请黄门侍郎钟繇上塬通报,自己在塬下等候。钟繇还没回来,远处却驶来一辆马车,在塬下停住。
士孙瑞看得清楚,大感诧异。
他认得车上的人,正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
马车在塬下停住,掉了个头。
有侍者下车,在车后放下条凳,随即上前,打开车门。
杨修下了车,站直身躯,先抬手扶了扶冠,又调整了一下腰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