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也有些奇怪,所以才问周忠对桓阶的印象。他与桓阶没什么交集,并不清楚此人的能力、品德。周忠曾在初平元年前后担任卫尉,对宫里的尚书郎比较熟悉。
不过他不像周忠那么惊讶,他相信天子的眼力。
既然天子这么做,桓阶就值得。
听了周忠对桓阶的简略介绍,杨彪有点明白了。
桓阶骤贵,不仅是他值得,更是天子想借此机会提携江南士子,以分中原士族之权。说得简单点,就和重用虞翻等江东人一样,都是为了制衡中原士族。
看来扬州系、益州系之外,又要出现一个荆州系。
准确的来说,是荆南系,或者统一称作江南系。
杨彪没有对周忠说这样的话。
周忠对此很关注,也很焦虑,他很快就会体会到这一点,用不着刻意提醒。
周忠想起一件事。“文先,你上次说给刘陶之子写信,让他去劝降士燮的事,进展如何?”
杨彪摇摇头。“还没有回复,找不到人。刘陶在世时便对仕途不太用心,他那几个儿子有样学样,又受他枉死影响,弄不好绝了尘世之念,入山修道去了。”
周忠叹了一口气。
刘陶德才兼备,忠贞敢言,最后却被人诬告为反贼,闭气而死,实在令人扼腕。
更让人扼腕的是,诬告刘陶的人中就有张喜的兄长——故司空张济。
这也是他们为张喜求谥时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张济、张喜兄弟在私德上的确有污点。
“刘陶的后人找不到,找他的弟子也行啊。刘陶那么多弟子,总不会一个也找不到?”
“不是找不到,是没什么用。”杨彪沉吟道:“我在想,是不是算了,让士燮自生自灭也许更好。他读了那么多书,如今还不识时务,负隅顽抗,死固其然。”
周忠瞅了杨彪一眼,欲言又止。
话是说得不错,只是听起来很刺耳。
天下士人不该相互守望吗,怎么能说出让士燮自生自灭这样的话来?
可是事已至此,真想救士燮的确很难,弄不好人没救下来,还惹火烧身。
杨彪、周忠四目相对,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只是两人叹气的原因却未必相同。
——
刘协乘战船,溯湘水而上。
过了酃县,丘陵就渐渐多了起来,雨水似乎也更多了,淅淅沥沥,总也下不完,难得看到日头。不时还会下一阵大雨,山洪暴涨,水面迅速升高,浊流滚滚,即使是庞大的战船也不得不靠岸暂避。
南方人还好,像张济这样的凉州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难免变了脸色。
他私下里对贾诩说,幸好天子没让他负责对交州的战事,否则他晚节难保。
这种地形,骑兵的威力无从发挥,西凉军的优势根本派不上用场。
贾诩半开玩笑的说,你有这样的想法,将来会福泽绵长。
张济哈哈一笑,不以为忤。
事到如今,他早就认命了。什么也不想,回去之后只剩下一个任务,趁着身体还行,抓紧时间多生几个孩子。
盛世将至,不多生几个孩子,都对不起这个时代。
刘协也收获良多。
不亲自走一趟,他还真不知道江南的经济这么落后。后世的江南已经是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是湖南也通了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得很,一般人根本感觉不到旅途的艰难,更别说行军了。
严格来说,他这还不算行军,只是几千人乘船而行罢了,辎重全部由沿途郡县提供,毋须自带。
想着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道路上,推着载满武器、粮草的车,一步一步地前行,刘协就觉得头皮发麻。
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在草原上受冻,也不愿意在这种环境里行军作战。
到达零陵郡治泉陵后,刘协遇到了收到诏书,前来迎接的丁冲。
丁冲面色黝黑,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蓑衣,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路边的泥水中。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刘协根本认不出他来。
“你怎么这么狼狈?”刘协开玩笑的说道:“不会是想在朕面前表现一下吧?”
丁冲苦笑。“陛下神目如电,岂是臣敢欺瞒的。来的路上遇到山洪,一不小心,马失前蹄,被卷进水里了。臣身手尚好,及时脱身,但随身带的官服、印绶都丢了,进不去城,只好赶了十几里路,在城外迎接陛下。”
“没有印绶就进不了城?”刘协看看不远处的泉陵。
“零陵已是前线,为防万一,臣自己定的规矩,也算是作茧自缚。”
刘协忍俊不禁,将丁冲拉进船舱,又伸手去摘他身上的蓑衣。
丁冲吓了一跳,连忙拜谢,自己解下了斗笠,脱了蓑衣,躬身施礼。
刘协还礼,又命随驾的大桥取来热茶,让丁冲暖暖身子。
丁冲感激不尽,捧茶在手,咬了咬嘴唇,欲言又止,却湿了眼眶。
“陛下,臣治军不严,让长沙百姓受苦了,累及陛下英明。请陛下治罪。”
刘协摆摆手,示意丁冲不必急着请罪,先喝茶。
他到这里来,可不是要治丁冲的罪,而是想看看前线作战的将士。看到丁冲这副模样,他知道虽然士燮还没有投降,丁冲却已经很用心了,不必苛责。
至于长沙的扰民案,说实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西凉兵是什么德行,他还是清楚的。别说一直游离在外的张济部,就算是他直接控制的诸部,像这种扰民的事也是难以避免的。
想要将他们变成真正的子弟兵,没有一代人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我问你一个人。”
“请陛下垂询。”
“窦武的孙子,窦辅。”
丁冲愣了一下,露出一分迟疑。“陛下想问他的什么事?”
“我就想知道他这些年在零陵是怎么过的,为人才能、品行又如何,当不当得起孝廉这个名声。”
丁冲眨了眨眼睛。“陛下问得巧了,窦辅本人就在泉陵。陛下不妨亲自见一见。以陛下识人之明,一见便知。”
“窦辅在泉陵?”
“是的,他刚被臣任命为守泉陵令,主持泉陵事务。”
“之前的泉陵令呢?”
“半个月前,山贼袭城,泉陵令弃城而走,是窦辅挺身而出,指挥城中百姓守城,这才保住了臣的后路。”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清谈误国
刘协很惊讶。
他一直以为窦辅已经回了中原,没想到窦辅不仅没回中原,而且就在泉陵。
当然,他更惊讶的是丁冲率部征讨交州,大军就驻扎在附近的情况下,泉陵作为零陵郡治,居然会被一伙山贼袭破,泉陵令跑了,却被窦辅解了围。
要说山贼人数不多,他们是怎么攻破泉陵的?
要说山贼人数多,窦辅又是怎么解围的?
刘协心中疑惑,脸上却没露出太多表情,只是深深地打量了丁冲一眼。
丁冲露出一丝无奈。“陛下,当初骠骑将军坐镇长沙时,臣以为不为过尔尔。等到自负其责,才知道任重难负,竟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进退狼狈。臣请陛下治罪,另择贤明。”
刘协哼了一声,还没说话,一旁的贾诩淡淡的说道:“丁将军,泉陵城是半个月前被袭的?”
丁冲躬身施礼。“回太尉,是的。”
“既然是半个月前的事,为何没有通报行在?”
丁冲叹了一口气,向刘协再拜。“是臣失职,请陛下治罪,以正典刑。”
刘协摆了摆手,打断了丁冲。“你还是先去洗洗,换身衣服吧,别受凉了。”
丁冲微怔,随即鼻子一酸,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刘协看向贾诩。“先生怎么看?”
贾诩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毕竟是书生,初掌大任,难免会有些疏漏。好在敢任事,不推脱,加以历练,将来还是可以大用的。”
刘协微微颌首。
贾诩当着丁冲的面指出他的失职,却又在丁冲不在的时候维护丁冲,自己做恶人,把施恩的机会留给了他这个皇帝,也算是用心良苦。
他也觉得丁冲不至于在背后搞东搞西——虽然他也是豫州人,却和那些名士清流格格不入,又和骠骑将军张济共事多年,名声早就坏了——但泉陵出了这样的事,还是不能大意。
他身边只有虎贲、羽林,地形、气候又不适合骑兵作战,真要发生冲突,他也会很狼狈。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异变,有人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充其量,也就是刷一下存在感而已。
“该如何处置?”
“做好警戒,以静制动。”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抬起头,看向远方的泉陵城。“我很想看看窦辅经历了这么多事,比起其祖窦大将军有没有长进。说起来,臣虽然未能亲历当年那场政变,却也听了不少消息,着实有些感慨。”
“感慨什么?”
“清谈误国。”
刘协有些不解。
他对当年窦武、陈蕃政变未遂的事并不太清楚,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很多当事人都不在了,身边也没几个了解情况的人。因为编撰党锢史事的缘故,他收集了一些信息,关于这件事的叙述也不多,而且互相矛盾的不在少数,可信度都不高。
窦辅是窦武的孙子,算是亲身经历过那件事的人,再加上窦武当年的门生胡腾、故吏张敞,或许能了解一些当然的真相。
但窦辅是否愿意和他谈这些,却是一个问题。
正如陈蕃的儿子陈逸,至今不奉征召,连面都不露,摆明了就是不想合作。
但贾诩将这事定性为清谈误国,他是有些不理解的。
“陛下,能读书的人大多有些自负的资本,要么是家境优沃,要么是天资聪颍,难免如丁冲一般,觉得天下事不过尔尔。等他们真的治理一方,才知道把事情想简单了。有人能从此沉下心来,不断积累。有人则心生退意,从此安心读书。这本来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勇于任事,又有足够能力的人,才有机会一步步升迁,直到公卿。”
刘协恍然,随即表示赞同。
这也是他一直强调公卿大臣要有地方任职经验的原因。
哪怕是走个过场,也比完全没有这个经历好。
不知地方治理之难,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公卿,掌天下大政的。现任司徒杨彪、司空周忠等人都缺少地方历练的积累,所以很多政策都不接地气,推行新政的时候往往理解不到位,需要他不断的鞭打、逼迫。
他之所以对荀彧寄予厚望,又强迫他在河东、河南施政,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至于杨修、诸葛亮等人,把他们安排到地方去任职,就是要给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
只有如此,他们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臣。
像窦武那样,由经术、门阀入仕,平步青云,怎么可能治理国家。
手握南北军,却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学问再好又能如何,还是一个废物。
“窦辅这件事背后,会有什么样的谋划?”
“纵有谋划,也不过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小伎俩罢了,不值一提。”贾诩不以为然。“陛下且稍候,不出三日,窦辅必来觐见,届时自然水落石出。”
他看着眼前浑浊的河水,轻笑一声:“再大的洪水,也有消退的时候。”
刘协会意,不禁哈哈一笑。
果然在真正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计谋都是笑话。
天下归心,几个心有不甘的流亡者又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呢。
丁冲随身携带的衣服、印绶都被马匹带到水里冲走了,无奈之下,只得向人借了一套常服。换上常服的他多了几分儒雅,只是脸太黑,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几分杀伐之气,军中烙印是洗不掉了。
刘协根据和贾诩商量的安排,让丁冲派人回去,从灵渠附近的零陵县城调一些兵力回来,接管泉陵。泉陵是零陵郡治,更是大军补给线上的重要一环,是不能交给其他人的,必须掌握在丁冲自己手中。
见刘协无意罢自己的职,丁冲既惭愧又感激,立刻照办。
他随即向刘协汇报了当前的战事进展。
孙策已经占据郁林郡治,但是离控制整个郁林却还有些距离。当地人被人蛊惑,对朝廷的误会很深,而士燮兄弟在当地的影响力又很大,叛乱此起彼伏,孙策也很头疼。
他也曾想以柔克刚,想和当地大族交好,结果在酒宴上遇刺。
大怒之下,他又想以武力镇压,亲自率部追击叛军,深入山区,结果遇伏,险些全军覆没。
在战场上,孙策战无不胜,可是在治理地方上,孙策还很稚嫩。
离开了张昭,孙策就像瘸了一条腿,再不复当年横扫江东的气势,有点焦头烂额。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断尾求生
听到丁冲提及张昭,刘协忍不住笑了一声。
丁冲在军中多年,还是难脱书生习气,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