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嘛……”那人有些尴尬,正在想怎么解释,一转头看到桓阶进门,立刻转移了话题。“伯绪来了,问他吧。”
  众人呼啦一下围了过来,将桓阶闻在中央,吓了桓阶一跳,连忙大叫冷静,不要冲动。
  一起来到堂上就座,桓阶知道这些人想听什么,也不卖关子,直截了当的将结论先说了出来。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
  桓阶早有心理准备,笑道:“不敢置信吧?”
  那老儒生抚着胡须。“岂止是不敢置信,简直是闻所未闻。伯绪,若不是你听差了,就是天子疯了。”
  “就是啊,这……怎么可能嘛。”
  “我也觉得不太可信。”
  “……”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有人一边说一边摇头,表示无法接受。
  他们听到的消息一直是天子依赖西凉兵,打压世家,强行度田,劫夺民财。中原世家损失惨重,哀鸿遍野,有些汝颍人甚至不惜背井离乡,迁去了渤海。
  就长沙而言,他们被迫向朝廷称臣也是不久之前的事。刘先苦口婆心的劝说,言犹在耳。张济在任时,西凉兵的所作为也是有目共睹。
  这样的天子,怎么可能允许他们与朝廷共建船官,从中获利?
  不会是一个陷阱吧,先骗我们投钱,等船官建成了,再找个理由将我们的钱吞了,甚至连人都一起宰了。
  历史上那些雄主可没少干这样的事,或者说,雄主们最爱干这样的事。
  秦皇、汉武,概莫能外。
  桓阶也不说话,等众人议论完了,重新安静下来,才轻声笑道:“你们的担心有道理,也没道理。有道理是因为天子的确对世家尾大不掉颇为担心,正如贾生当年担心诸侯。没道理者,诸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他抬起头,嘴角带笑。“我等虽小有资财,不过在长沙称富而已。到了中原,也就是中等之家罢了,根本不值天子担心。”
  众人互相看看,哑然失笑的同时,又松了一口气。
  虽然这话说得很没面子,但不为天子所忌,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
  “天子不反对民富,相反,他一直说贫穷不是王道,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他反对的只是富而不仁,是世家依仗财力兼并土地,使百姓不能安生立命,被迫铤而走险……”
  桓阶将昨天晚上与天子谈心,以及后来阅读文书所得到的信息提炼出来,一一解释。
  长沙偏居江南,虽然与中原多有交通,但很多信息还是有所扭曲的,并非原貌。
  比如天子对南阳世家——尤其是封君——大面积的禠夺,就有不少谣传的成份。
  天子的确罢免了很多封君,但那是因为这些封君没有尽到义务。在天子落难的时候,他们无动于衷。在天子推行新政的时候,他们从中作梗。
  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成为国家藩篱?
  朝廷封国,不仅是酬赏功臣,更是为国立藩,以便扶持朝廷。
  既然他们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禠夺他们的爵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者,天子只是夺其爵位、食邑,并没有赶尽杀绝,保留了他们的产业。那些人现在经营工商,日子过得不比以前差,只不过这样的消息不符合某些人的观点,绝口不提罢了。
  桓阶随即将自己从文书中了解的情况介绍给众人听。
  天子提到,有人建议建都江陵,他这次南下也有考察江陵的任务,并非空穴来风。
  具体到提这个建议的人,就是司徒府的左长史张松,以及南长史郑度。
  这两人都是蜀郡人,是益州称臣后入朝的。张松除了是司徒府左长史,还是天子信任的年轻一辈,期望甚高。他的观点被司徒府否了,却得到了天子认可。
  只不过天子实地考察后,觉得江陵暂时还不具备为都的条件而已。
  然而,天子开发江南的决心却是确凿无疑的,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方面验证。他要在洞庭湖建船官的态度毋庸置疑,想让诸位参与合作也绝非虚言,大家可以相信他,就像你们相信我一样。
  桓阶虽然年纪不大,却是长沙士林中的领袖,堪比荀彧在汝颍人中的地位,深得众人信任。既然他说了这样的话,众人就算心有疑虑,也可以暂时放下了。
  他们随即讨论起了具体的细节。
  桓阶拿出了几个规模不等的方案,供众人一起讨论。
  其实长沙、武陵诸郡本来就有船官,只不过这些船官的规模太小,只负责官船的管理、修缮,或者造一些小船,没有造大船的能力。这次他们在建的船官更强调造船,而且是造大船,以便于长途运输通商。
  天子重工商,又派遣精兵强将开拓海外。荆州、益州的商船沿着长江出海,直抵辽东、中山,获利颇丰。长沙人看在眼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也想造大船出海,去做大生意,赚取丰厚的利润。
  一开始,他们的想法是仿造海船,规模不算大,投资也有限。如果能以太守府的名义,可以无偿得到豫章船官的技术,大概投二三万金就够了。如果得不到太守府的名义,只能去买一艘船来仿造,开支就要大得多,他们未必承担得起。
  现在天子愿意与他们合作,而且是以司徒府的名义,规模自然可以大一些,而他们的投资也相应的扩大一些,超出了他们之前的计划。
  长沙虽然不穷,却也没有巨富,能拿出五六千万现钱的都算有钱人,很多人只能出几百万钱。要想筹集五六万金,需要在座的所有人全力以赴。
  “有天子的承诺,你们还犹豫什么?”桓阶振臂高呼。“这是长沙建郡以来,等了几百年的机会,能不能在十年内一跃成为天下大郡,就在今日。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少年有为
  刘协很快就收到了桓阶的回复。
  临湘本地的大户愿意出资,与朝廷共建船官,但是他们想多投一些,手头的现钱又不太够,就想拉更多的人入股,想联络周边各县,需要一些时间。
  具体到参股的数额,桓阶给了一个大概的数字,十万金。
  这是刘协几个方案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如果长沙本地人能筹集十万金入股,加上司徒府能提供的技术和资金,再加上刘协以皇后伏寿身份出资,总共可以筹集二十万金左右,可以建一个与豫章船官差不多规模的大船官,包括一个三百人规模的船政学堂。
  刘协听完,笑了一声。“伯绪振臂一呼,响者云集啊。”
  他很清楚,仅从资金规模而言,长沙民间出资接近一半,显然是要占据相当话语权。如果不是桓阶出面,取得长沙人的信任,他们是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的。
  桓阶有些不安。
  天子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像是功高震主的味道?
  刘协瞅了他一眼,笑得更加灿烂。“伯绪不必紧张。你有如此影响力,正说明我用对了人。开发江南意义深远,困难也不小,正需要像你这样的才智之士为朝廷效力。说到底,天下安与不安,还在人心嘛。”
  桓阶躬身受教。
  虽然他的理解未必与天子说的完全一致——天子嘛,不可能什么话都说得那么直白,总会有点言外之意——但他相信天子的态度是真诚的。
  至少眼下,江南诸郡还没有威胁朝廷的实力,他这样的人还需要朝廷的支持,才能与中原实力雄厚的世家抗衡,才能在朝堂上立足。
  在此之前,中原世家占据了朝堂,中原以外的士子如果得不到他们的赏识,仕途往往很艰难。
  他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是才智之士,可是仕途一直不顺,总在千石以下徘徊,无法跨过二千石那个关键性的门槛。
  相比之下,苍梧人士燮因为师从颍川人刘陶,进入了中原士林的圈子,年纪轻轻就成为交阯太守。苍梧士家从家一跃成为当地的大族,兄弟并列州郡,甚至得以割据交州,偏安一隅。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士燮从此就成了刘陶的门生,也就成了汝颍人的附庸。
  他痛恨这种风气,不肯走这条路,拒绝了刘表的辟除,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如今天子来到他的面门,他自然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哪怕有相当的风险。
  伴君如伴虎,富贵险中求。
  见桓阶不安,刘协没有继续,转而讨论起了具体的计划安排。
  有些话,点到为止,不宜过于深入。
  就目前而言,长沙人还不是朝廷要担心的问题,桓阶也是可用之人。要与中原世家打持久战,不仅要获得普通百姓的支持,也要将这些所谓的寒门、庶族纳入统一战线之内。
  只是要谨慎一些,不要养虎为患。
  历史上,曹操、孙权走的都是这条路,只是他们没能坚持到底,也没有办法打破世家大族对教育的垄断,最后还是被世家大族夺取了权力。
  他作为穿越者,一开始就抓住兵权不放,然后又推行教化、度田,并一步步将科举制度落到实处,正是要与世家大族争夺教育权。
  争夺教育权,说到底就是争取人才。
  历史上的九品中正制出台,就是世家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反击,就是对人才的争夺。
  桓阶这样的寒门、庶族就是现成的人才,没有道理不用。
  仔细斟酌后,刘协让桓阶执笔,起草了一份诏书,派人送往南阳,命司徒府具体负责长沙船官的筹建事宜,最好能派一个长史级的官员来长沙操办此事。
  船官的事暂时告一段落,刘协问桓阶,下一步该做什么?
  桓阶不假思索。“岭南隔绝,久不闻汉家消息。陛下宜去前线军中,鼓舞士气,迫降士燮,使岭南士庶知汉家威严,非士燮兄弟可以篡夺也。”
  刘协深以为然。“善。”
  ——
  司徒、司空接连收到天子诏书。数日之内,杨彪、周忠连续会面,商量奉诏履职之事。
  周忠大为头痛。
  天子说是将政务交还给了司徒、司空,可是他并没有闲着。每到一地,但有所见,便颁布诏书,命司徒、司空两府操办,他们还不能不办。
  这么一搞,比天子还政之前还要忙。
  至少天子还政之前很少外出,见不到那么多事。
  现在倒好,他有的是时间。
  “文先,真要如贾文和所说,天子常年巡狩四方,这司徒、司空府的员吏怕是远远不够,至少要再增加一倍。”周忠举起手,晃了晃,有气无力的说道。
  杨彪倒是很淡定。“难不成你也想无为而治?”
  周忠吓了一跳,连连摇手。“文先,你不要乱说,我可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觉得,天子太年轻,精力过剩,我们这些老臣实在有些跟不上啊。”
  “你不妨也学我司徒府,多设几个长史。”杨彪咧嘴一笑。“不瞒你说,自从设了留府长史以及东南西北四长史后,我轻松多了,平日里不仅能午休,还能隔三岔五的品品茶。不仅是两府,几个卿寺的茶我都品过了,就你司空府的茶最好。”
  周忠瞪了杨彪一眼。“你不要乱说,我还说你司徒府的茶最好呢。”
  杨彪哈哈大笑。
  周忠想了想,又道:“我不是说天子多事,也不敢。只是这么扩张下去,俸禄也会成倍增长,朝廷开支越来越大,负担得起吗?施政还是以清静为要,不能太多事,否则人浮于事,难免臃肿,朝廷迟早会不堪重负。现在增加人手容易,将来再裁撤可就难了。”
  杨彪赞同地点点头,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只是没像周忠这么强烈而已。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朝廷的财政收入在未来翻上一两番也不意外,公府卿寺增加一点人手也是应该的,只是要控制好分寸。
  “嘉谋,你对桓阶此人可有印象?”
  周忠哼了一声。“略知一二。他是孙坚所举孝廉,入宫为尚书郎,为人果断有才,就是脾气小戆,非纯良之辈,也就是……”
  杨彪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周忠。“他刚被天子任命为侍中,颇为器重。”
  周忠一怔,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他对桓阶印象不好,接到的文书里又说是桓阶领头闹事,在接驾时告了张济御状,搞得他这个司空要亲自前往长沙查案,难免有些怨气,要吐槽桓阶两句。
  可是天子器重桓阶,他就不能乱说了,否则岂不成了说天子无识人之明?
  那是要被人骂的。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自生自灭
  得知桓阶被拜为侍中,周忠忍不住多问了几句。
  作为一直追随天子左右的老臣,他清楚天子对提拔近臣的谨慎。这几年间,他提拔的几个侍中都不是普通人。这桓阶怎么就入了天子的眼,居然一见面就被拜为侍中?
  要说天子是被迫为之,周忠可不敢信。
  杨彪也有些奇怪,所以才问周忠对桓阶的印象。他与桓阶没什么交集,并不清楚此人的能力、品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