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6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能换一方丝帕,有些部落的少女宁愿为一个普通的士卒侍寝。
  这一路上,几乎所有的将士都享受到了中原难以想象的待遇,并为此津津乐道。
  周瑜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那个。一路走来,不知道多少美少女为他心碎。甚至有人骑着马,跟着船,一路追出几百里。
  孔融心情不好,也和他觉得这样的事伤风败俗有关。
  至于周瑜是不是守身如玉,他并不关心。
  在他看来,就算周瑜这一次守身如玉,也不过是做给他看的。如果他没有随行,周瑜肯定是荒淫无度,到处流情。
  这哪是传播衣冠文明,简直是衣冠禽兽,与蛮夷无异。
  周瑜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解释。
  “将军,前面有骑兵。”负责瞭望的士卒突然说道,手指着远处。
  周瑜放眼看去,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个米粒一般大小的身影。
  “看得清是什么人吗?”
  “太远了,看不清。不过看那样子,应该没什么恶意。等等,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千里眼吗?”
  周瑜一愣,大步流星的上了飞庐,从士卒手中接过千里眼。
  在圆形的视野中,他看清了那两个骑士的身影,的确看到其中一人正举着一个什么东西,和他手里的千里眼非常像。
  仿佛与周瑜同感,那两个骑士树起了一面火红的战旗。
  周瑜心中一喜,大声说道:“这是我大汉的游骑。只是不知道是幽燕都护府的,还是燕然都护府的。快,拿出最好的美酒,迎接我们的勇士。”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无字之书
  时间不长,两位骑士奔驰而来。
  他们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巡视范围本以狼居胥山为东界,这次走得这么远,还带上了千里眼,是特地来找周瑜的。
  西域都护府传来的消息中,有一封蒋干给周瑜的私信,燕然都护曹操对这件事很重视,特地安排游骑在附近游弋。他们从当地部落口中得到消息,知道周瑜将至,就主动迎了过来。
  周瑜大喜,收了信,又请两位骑士喝酒,送了一些精美礼品。
  骑士非常满意,再三拜谢之余,又顺便说了一些刚从邸报上听到的消息。
  天子南巡,去了长沙,交州的征讨可能要加速了。大家都在猜测,交州平定之后,西征可能就会提上日程,燕然都护府可能也要提供一部分骑兵,不少人都在做准备,想参加选拔,随天子西征。
  这其中最积极的,就是狼骑。
  狼骑在草原上扫荡了几年,附近的部落已经被他们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不是逃就是降,驯服得像羊羔一般。狼骑没有了用武之地,吕布闲得发慌,去年从南阳回来之后,就在念叨随天子西征的事。听说女儿吕小环生了皇子之后,这个想法就像草原上的牧草一样,越发旺盛了。
  有人说,吕布出身太差,名声又不好,留在中原也没意思,随天子西征不仅有作战的机会,还能陪着女儿、外孙,将来封个王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西域那么大,什么事都有可能。
  周瑜听了,也不禁心动。
  他在北疆走了两遭,知道这里生存条件太差,人口更是稀少,对中原来说永远是边疆,不可能成为核心。西域则不同,那里有大片土地,以及和大汉相差无几的户口。征服之后,皇子、宗室封王,将士封侯,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送走了骑士后,周瑜立刻打开了蒋干的书信。
  严格来说,这封信虽然是蒋干写的,但其中的意见大多出自沈友。
  沈友解说了轲比能部的情况,着重介绍了附近的几个被称为海的大湖,认为水军大有用武之地。轲比能既没有这个能力,也靠不住,水军只能由汉人来主导。而他最看好的人选就是周瑜,希望周瑜完成天子交待的任务后,尽快赶到西域,主持水师的筹建事宜。
  看完书信,周瑜考虑了很久。
  从蒋干、沈友的急切中,他能感受到西域的形势大好。即使是天子还没起程,仅凭西域都护府和轲比能部的力量,已经能在西域打出一片天,以至于沈友有余力考虑建立水师的事情。
  这不仅是大汉的机会,更是扬州人的机会。
  尤其是考虑到虞翻主持讲武堂,天子又巡视江南的情况下。
  天气渐冷,中原的中心必将南移,包括扬州大部在内的整个江南都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可能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扬州、荆州、益州将是受益最多的三州。
  蒋干、沈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才如此急切,要通过燕然都护府给他送消息。
  君子见作而作,不俟终日。
  次日一早,吃早饭的时候,周瑜对孔融说道:“孔公真急着回中原吗?”
  孔融瞥了周瑜一眼,没有急着回答他,而是有条不紊的喝了一口酒。“听说昨天有人给你送消息了,我能否问问是什么样的消息?”
  周瑜将书信拿了出来,直接推到了孔融面前。
  孔融一愣,看看案上的书信,又看看周瑜,抚须沉吟。
  周瑜笑道:“孔公不必多虑,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一些西域的消息罢了。”
  孔融想了想,还是打开书信,读了起来。读了一半,他就笑了。“原来是你想早点去西域,并非为我着想。”
  “我的任务本来就是寻找水道,而不是寻找殷商遗民。”周瑜笑笑。“护送孔公北行,本不在我的任务之列,只是受长辈之托,不得不行罢了。孔公若是勉强,大可到此为止,不必再去冰天雪地受冻。反正那些人已经在那里生存了几百年,不差这几年。”
  孔融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犹豫不决。
  周瑜又道:“恕我直言,以孔公此刻的心态,就算遇到了真正的殷商遗民,恐怕也很难有成就。与其如此,不如等将来有志于此的学者……”
  孔融变了脸色。“小子,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周瑜面不改色。“当然知道。”
  孔融长身而起,怒道:“那你倒是说说,我是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难有成就。”
  周瑜盯着孔融看了半晌,点点头。“既然孔公如此直率,那我也就敞开胸怀,与孔公说几句心里话。不足之处,还请孔公提教。”
  “哼!”孔融冷笑一声。“你今天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将来回了中原,少不得要找周嘉谋问个清楚。”
  周瑜摆摆手,示意孔融落座。他拿起筷子,蘸了些酒水,在案上随意写画。
  “孔公一路北行,既无意了解当地部落的语言,更无意打听他们的风俗,能听他们讲讲部落的传说就已经难得了。在我看来,你大概觉得,这些没有文字、没有典籍的部落不可能有什么文化,更不可能有殷商典籍,不听也罢。”
  “难道不是?”
  “孔公,圣人的教化难道只在简帛之上吗?如果你是这样的认为的,我觉得你不必再往前走了。因为就算有殷商遗书,恐怕也早就在几百年间腐朽了。你见过几百年前的简帛吗?”
  孔融花白的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不安。“照你这么说,殷商遗书岂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你说的是简帛,的确是空话。”
  “不是简帛,还能是什么?”
  “如果真有殷商遗书传至今,那记载的必然是亘古不变的大道。大道简易,百姓日用而不知,自然是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语言、习俗、祭祀,都有可能是承载圣贤之教的无字之书,非有心人不能察觉。”
  孔融冷笑。“那你这个有心人倒是说说,你又有什么发现。”
  周瑜想了想。“不知道孔公注意到没有,沿途看到的部落大多皮肤白皙,发色带金,眼色带碧,而且越往北,肤色越白,发色越金,眼色越碧。”
  “那又如何?”
  “这说明他们很可能是本地人,上溯千年,一直生活在此。”
  孔融沉吟着,若有所思。
  “可是有些部落却是黑发黑眼,与中原人相似。我问过他们,这些部落大多是从中原迁来的,最久的不过百年。在与本地人通婚后,肤色变化不大,但发色眼色却与中原人明显不同。”
  孔融有点明白过来了。“所以,你看到的那些殷商遗民……”
  “他们都是黑发黑目。这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来自中原,而且不与外族通婚。”


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所见略同
  孔融沉默半响,犹豫不决。
  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
  那些人肯定是中原来的,而且人数不少,与本地部落截然不同。但是想从他们手里看到简投帛之类的文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曾经有,殷商亡国近千年,也早就腐朽了。
  要想得到这些古籍,只能从他们的语言、习俗,尤其是祭司传唱的祷文、故事中寻找。
  他有这耐心,有这能力吗?
  周瑜说他很难有所成就,或许就在这两点,尤其是后者。
  虽然是事实,却还是让他很受伤。
  他一生是自负的就是学问,如今却被一个后辈质疑了。
  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对他来说,了解那些蛮夷的语言的确很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老了,精力日衰,记性大不如前,现在开始学习蛮夷的语言似乎太迟了。
  如果是普通的古书,他现在就选择放弃。
  可那是殷商遗书啊,甚至有可能是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如果就这么从自己的眼前溜走了,岂能甘心?
  “我……想想。”孔融叹了一口气,苦笑道:“我老了,再年轻三十岁……”
  他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周瑜体谅地点点头。“孔公不必着急,可以慢慢想。如果你愿意,可以在这里住上一年,顺便了解一下他们的语言。其实这些语言听起来与中原迥异,实际上区别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我只用了大半年时间就粗通其义了。以孔公的聪敏,期年必成。”
  孔融将信将疑。“这么容易?”
  “孔公面前,小子岂敢妄言?”周瑜笑着举杯。“真让孔公到我叔父面前诉苦,我将来还敢回中原吗?”
  孔融哈哈一笑,也跟着举杯。“好,你去你的西域,我在这里住一年。不过,有一件事,你要先答应我?”
  “什么事?”
  “要保证我的茶。这天天吃肉食酪,没茶可不行。”
  周瑜大笑。“放心,我会安排人在这里服侍孔公,但凡你需要的物品,都会保证供应。”他想了想,又道:“我还有一个建议,仅供孔公参考。”
  “说来听听。”
  “你既然在此长住,不妨教授一些子弟读书。一来方便学习他们的语言,二来也可以解闷。以孔公圣人后裔的身份,在此教化蛮夷,不仅是践行天子教化天下的旨意,更是追随圣人有教无类的遗风。朝廷当予嘉奖,儒门亦当以孔公为傲。”
  孔融听了,喜上眉梢,连连点头。
  周瑜这几句话算是说到他心坎里了。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周瑜当天就找到附近的部落,表示我大汉最有学问的学者,圣人的后裔,要在这里建学堂,教你们的子弟读书。你们要是接受教化,就是我大汉的子民,以后做生意可以得到优惠,享受大汉内部的交易价,还能搭大汉的船只往来。受了灾,也可以向朝廷请求赈济。
  当地部落一听,欢喜不禁,奉孔融为上宾,还特地安排了两户服侍他,又从部落里找了十几个半大孩子,跟着孔融读书,希望将来能进入大汉朝堂。
  安排妥了一切,周瑜带着十来名随从,日夜兼程,赶往燕然都护府。
  ——
  龙城。
  燕然都护曹操负手站在站外,遥望南方。
  阳光照在他脸上,将他的眼睛照亮,仿佛晨星。
  他手里拿着一封书信,是刚刚收到牟曹昂家书。在信中,曹昂说他被调往征南将军丁冲麾下效力,而命令来源于天子的口谕。
  天子还说,他认为曹昂能够协助丁冲,治理好桂林郡。
  从字里行间,曹操能感觉到曹昂的兴奋,与上一封家书中表现的沮丧截然不同。
  这让曹操心情很复杂,既为曹昂的际遇欢欣,又莫名的有些失落。身为人父,他没能为曹昂的仕途帮上多少忙,反而制造了不少麻烦。好在曹昂得到了天子的赏识,这才化险为夷。
  无形中,天子代替了他。
  “都护,各部使者都到了。”郭嘉走了过来,提醒道。
  曹操应了一声,转头看向郭嘉。“奉孝,天子南巡的事,你怎么看?”
  “大寒将至,物产必受影响,开发江南以补不足,未雨绸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天子一向高瞻远瞩,布局于长远,他这么做再正常不过了。”
  “那他在这个时候西征,又是为何?”
  郭嘉摇摇头。“我想不出来。但我想,这一定是我们站的高度不够,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