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目前为止,杨定还没有派人来见,也不知道是心虚,还是另有想法。
  “人各有命,不可强求。”刘协说道:“就按你与皇甫郦商定的方案拟诏,你再辛苦一趟,去见张济,务必请他来参加宴会。”
  想到张济在宴会上成为众矢之的的情景,刘协不免有些期待。
  杨修随即拟了诏书,由刘协过目后,用了玺,赶往张济大营。
  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刘协派张绣带一队骑兵同行。他再三嘱咐张绣,一定要请张济前来赴宴,届时还要向他请教军事。
  张绣不疑有他,开开心心地去了。
  简单地吃了点午饭,刘协开始接见公卿大臣,商讨政事。
  庆功宴上要宣布很多决定。在宣布之前,要与相关人员进行磋商,取得基本一致,避免发生激烈的冲突,把皆大欢喜的庆功宴开成了互相争吵的闹剧,不欢而散。
  政治协商,一直是华夏政治的传统。
  场面上的和谐,来自于事前在原则基础上的反复协商。
  这也是刘协来到这个世界正式与公卿大臣接触。之前接触的大多是士孙瑞、魏杰这些将领,讨论也是军事。现在却要接见所有的公卿大臣,讨论的大量事务都与军事无关,而是礼仪等虚务。
  比如今天晚上的座次问题。
  开府、仪同三司的大司马李傕、车骑将军郭汜死了,还有同样享受开府权利的骠骑将军张济,位次在三公之上。
  张济这一次带兵来华阴,明显心怀不轨,其从子张绣甚至还进攻过兴义将军杨奉的大营。
  这样的人,还能不能坐在三公前面,就算不罢免他,也该趁势收回这个荣耀,以示惩戒。
  刘协听了一会儿,算是明白了。
  三公坐而论道久矣,也只剩下个座位,所以看得格外重。
  赵温、张喜关注的不是如何处理张济,而是恢复三公的位次,不想再被张济压着。
  面对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赵温、张喜,刘协有点哭笑不得。
  理的确是这个理,但事却不是这个事。
  真以为李傕、郭汜死了,凉州人就树倒猢狲散了?
  眼开眼睛看看着,如今手握重兵的依然是西凉将领,兵力的八成还是西凉兵。
  这时候罢免张济,风险可想而知。
  无奈之下,刘协只得施展拖字诀,决定公卿大臣一席,统兵将领一席。
  如此一来,司徒赵温即可与骠骑将军张济平起平坐。
  “赵公,张公,大战之后,南北军损失很大。”刘协委婉地提醒道。“当养精蓄锐,不宜节外生枝。”
  争到了平起平坐的机会,也算达到了主要目的,赵温躬身而拜。
  “陛下良苦用心,臣等岂能不知。只是礼乃立身之本,朝廷体面,不得不争。陛下先为贼臣董卓挟制,后为李傕、郭汜所苦,朝廷体面无存久矣。今日幸而陛下英武,大破李傕,正是重振朝廷尊严良机,切不可因一时疏忽,白白错过。”
  刘协点头赞同,转而又问了一句。“司徒,李应当任何职为宜?”
  赵温早有准备。“臣以为可为杂号将军,臣建议拟号为归义。”
  “哦?”刘协不动声色的看着赵温。
  投降之前,李应连杂号将军都不是,怎么还要给他升官?
  “陛下有所不知。李傕虽以子弟统兵,却分亲疏。其子李式、外甥胡封虽官职不显,却一个统领飞熊军,一个统领精锐部曲。李应虽是从弟,官居中郎将,却不及李式、胡封得到倚重。若能升李应官职,安抚其心,示朝廷既往不咎之意。”
  张喜也说道:“李应虽出身凉州,又为李傕从弟,却是诸李之中最好礼义之人。陛下奖掖,可为表率。李应归义,则李暹、李利等小辈自不敢轻举妄动。”
  “这么说,李桓也要升职?”
  “陛下英明。”赵温、张喜异口同声的说道。
  刘协看看赵温、张喜,嚅了嚅嘴,把涌到嘴边的粗话又咽了回去。
  看这一唱一合的架势,这是早就商量好的啊。
  “那李式母子又当如何处置?”
  赵温、张喜交换了一个眼神。“李傕伏诛,其妻儿本该连坐,但李式有献营之功,死罪当可免。至于如何处置,全看陛下心意。”
  刘协点点头。“司徒,司空,有一件事,朕一直没想明白,能否请教?”
  “陛下言重了,臣等不敢当。”赵温说道:“请陛下直言。”
  “治国当以武力征讨为先,还是当以教化为先?”
  “自然是教化。”赵温不假思索。
  “朕也这么想。李式既有功,亦有过,的确不太好处理。这样吧,武力征讨的事,朕与卫尉做了,教化的事,就由司徒、司空负责。朕给李式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在司徒府或司空府为吏,教他学些忠孝礼仪,将来也好做人。”
  赵温、张喜一惊,下巴差点掉地上。
  张喜先反应过来,抢先说道:“司徒学问好,又与李应有旧,不如就由司徒看管。”
  赵温连忙摇手。“司空说笑了,我的学问哪有你好。再说了,我已经辟李应为掾,再辟李式为吏,怕是不妥。”
  看着赵温和张喜互相推辞,刘协忍不住笑出了声。
  “二位慢慢讨论,有了结果再告诉朕啊。”刘协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赵张二人无奈,只得起身告辞。
  出了帐,两人相视苦笑。
  赵温一边走,一边用手肘拱了拱张喜。“你说,这会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
  张喜不解。“为何不是陛下自己的主意?我看陛下的意思,应该并无准备,只是临时起意。”
  “若真是陛下临时起意,那就麻烦了。他这是……”赵温抚着胡须,叹了一口气。“出奇制胜,一击毙命啊。”
  张喜的嘴角抽了抽,深有同感。
  看管李式,这可是一个桩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不小心,一世英名就毁了。
  李式是朽木不可雕的典型。他那点破事,军中已经传开了,无不唾弃。
  就算是圣人再世,也教不好这种败类。


第一百四十六章 女史蔡琰
  蔡琰拿着文稿,从帐篷里走了出来,见赵温、张喜摇头叹气,心中疑惑。
  她上前见礼。
  赵温点头致意,一眼看到了她手中的文稿,顺口说了一句。
  “这是新作吗?”
  “非也。”蔡琰摇摇头。“这是奉诏为陛下草拟的诏书,庆功宴上要用的。”
  赵温惊讶地看着蔡琰。“陛下让你草拟诏书?”
  蔡琰有些害羞。“蒙陛下不弃,召妾为女史,承先父遗业,侍候文书笔墨。”
  赵温回头看了一眼张喜。
  张喜也有点紧张起来。
  蔡琰做不做女史,他们不在乎,但承其父遗业这件事有点麻烦。
  蔡邕官职并不高,但他的学问极好,最出色的就是史学。从孝灵帝时起,直到去世之前,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著史。
  王允杀蔡邕,有一个关键的理由就是怕蔡邕著谤史,将来在史书上对他不利。
  赵温、张喜不像王允那样担心,可是这几年,为了和董卓、李傕等人周旋,难免会做一些屈己从人的事。这要是记到史书里,他们可就遗臭万年了。
  两人不约而同的点点头,转身离去。
  蔡琰不解,却也没多想,转身来到天子帐前,报名请见。
  刘协正在帐中得意,听到蔡琰来了,命她进来,随口问道:“你与司徒、司空相熟?”
  “臣妾当年随父在京,曾有幸拜见司徒、司空。”
  刘协没有多问,从蔡琰手中接过诏书草稿,看了一遍。
  蔡琰还算有心,并没有引用太多生僻的典故、字眼,他读起来没什么问题。可若是考虑到届时在场的有一半是半文盲的武夫,这篇稿子还是太雅致了。
  刘协想了想,还是坦率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蔡琰垂了头。“臣妾再改过。”
  “改是要改的,只是不用过于迁就武人。你迁就不来,强行修改,反倒别扭。”
  “那……”蔡琰尴尬不已。
  本以为自己用心写了一夜的稿子,一定能让天子满意,没想到还是这个结果。
  “你就按史书的标准拟诏,届时朕脱稿宣讲便是。”刘协笑笑。“与那些粗汉说话,朕略有心得。”
  蔡琰如释重负。
  她写这种稿子的确别扭。
  不是她不知道那些粗汉听不懂雅词,而是粗汉能听得懂的话,她实在写不出来。毕竟是诏书,将来要载入史册的,写得太粗俗,丢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脸,还有朝廷的脸。
  天子这个办法,完美的解决了她的难题。
  心情轻松了,蔡琰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臣妾遵旨。”
  刘协想了想。“以后称臣即可,不用称臣妾。”
  “可是臣妾是女子。”
  “既然入仕为官,就都是臣,不要再分男女。你不是后宫女史,而是朝官,将来要写的是国史,不是后宫史。”
  蔡琰心中不安。“陛下不弃,臣……感激不尽。只是朝廷自有制度……”
  刘协摇摇手。“朕正要和你说这件事。”
  “请陛下垂示。”
  “朝廷的确自有制度,但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就比如汉初有丞相,如今却无,岂能一概而论。以史为鉴并非复古,而是鉴其成败,取其精华,因时而变。”
  蔡琰觉得有理。“陛下所言,诚为至理。”
  “朕本该亲览典籍,奈何军政繁忙,怕是没那么多时间。你通读史书,捡其精要,以咨顾问。”
  “唯。”
  “朕有几个题目,你先记下来,优先考虑。”
  “唯。”蔡琰取出随身携带的木简和笔墨,端身正坐,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刘协有点意外。“你倒是准备充分啊。”
  蔡琰脸色微红。“先父待诏,又好读书,笔墨都是随身带的。臣……自出生起,便随先父流浪江湖,染其习风,已经成了本能。”
  她顿了顿,又道:“臣能重操旧业,再执笔简,乃陛下恩德所赐。臣,铭感五内,此生不敢忘,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刘协摆摆手,推过一杯水,示意蔡琰喝口水,平复一下心情。
  劫后重生的人更知道感恩,唐姬如此,蔡琰如此,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关东百姓也如此。
  蔡琰谢了恩,接过水,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珠,重新拿起笔墨。
  刘协拟了几个题目:
  一是有汉四百年的制度变迁。汉承秦制,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般,其中利弊如何,又当如何改进,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二是学术变迁。以儒学为主,包括道法各家的学术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纠正。
  三是当前形势。要着眼于天下,分析各地经济民生、风土人情,为朝廷制定平定天下,中兴大汉做资料上的准备。
  刘协最后又关照了一句,重点研究《太平经》,看看是什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跟着造反。
  他很快就要去河东,与白波军接触。在此之前,他必须做好理论上准备。
  “陛下要去河东?”
  “是啊,你觉得可行否?”
  蔡琰沉吟了片刻。“臣在河东不足一年,且足不出户,了解有限。不过曾听先父说过,河东虽在司隶,却与河内、河南不同,恐怕不是合适的龙兴之地。”
  “有何不同?”
  “陛下能说得出几个河东籍的大臣?”
  刘协仔细想了想。结合两世记忆,除了那些在后世闻名的徐晃、裴潜等人,他想得起来的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霍光。
  与并称三河的河南、河内一比,河东就像是妾生庶子。
  “这是朝廷有意为之,还是地理所限?”
  “臣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河东虽无世家,却多豪族。地近匈奴,筑堡自守者比比皆是,是以不惧官府,对朝廷也无太多忠心。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陛下去河东,如何与豪强相处?”
  刘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只知道历史上的刘协虽然经过河东,却没有留在河东,以为当时的他不知道天下大势,一心想回洛阳。现在看来,河东对朝廷没什么向心力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与狼共舞
  但刘协并没有因此改变计划。
  河东还是要去的。
  他本来也没指望河东豪强,他的希望是白波军。
  如果按照光武皇帝的故事,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中兴大汉,那河东的确不适合。
  这不仅是蔡琰的观点,可能也是很多大臣的观点。
  杨彪、士孙瑞之所以没有反对,不见得就是看中了河东——他们比蔡琰更了解河东的情况——而是当时无处可去,只有河东可能落脚。
  可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河东不仅可以去,而且非常适合。
  豪强据堡自守,普通百姓四处逃难,抛荒的土地更好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