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河东之事,要听听河东人的意见。说关中之事,自然要听听关中人的意见。
  可是他只能装听不懂。
  此时此刻,可以听河东人说河东事,却不能由关中人主关中事。
  河东人的实力,岂能与关中人相提并论。
  关东人可以接受天子去河东,却不能接受天子回关中。
  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第一百六十一章 欲加之罪
  裴茂看着手中的木简出神,赵温连喊了两声,他才反应过来。
  赵温很不舒服。
  在这么多人面前,裴茂装聋作哑,不给他面子,是觉得天子必去河东,河东人就可以睥睨天下了,还是觉得他儿子裴潜成了天子近臣,富贵可期?
  “令君,何事出神?”赵温垂下眼皮,端起案上的茶杯,呷了一口茶。
  裴茂拱手致意,面带惭愧。“司徒,方才心有疑惑,一时出神,失礼了。”
  “有何疑惑?不妨说来听听。”赵温眼皮一挑,司徒的威严尽显。
  裴茂比他小十多岁,官职更是差一大截。若不是尚书台作为三台之一,是内朝要员,裴茂连参与这个会议的资格都没有。就算参加了,也只能旁听,没有资格发言。
  裴茂举起手中的木简。“天子将接见郭图的实录抄送我等,是何用意?”
  赵温皱了皱眉,嘴唇动了动,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不得不说,他对此也有些疑惑。
  天子接见郭图,因郭图无君臣之礼,将郭图送入廷尉狱,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郭图有罪当罚,但天子将实录抄送公卿,却不是常例。
  天子想表示什么?
  见赵温不说话,张喜忍不住开了口。
  “还能有何用意?陛下坦荡,对我等推以赤心。”
  裴茂拱手施礼。“司空所言甚是,茂受教了。”
  张喜哼了一声,神情不屑。想夸天子就直说,玩什么小心思。
  裴茂又道:“君投我以桃,我等是不是应该报之以李?”
  “这是自然……”
  张喜话刚说口,袖子就被人扯了一下。他转头看向赵温。赵温双目如电,盯着裴茂。
  “令君此言,莫不是指我等欺君?”
  众人一听,登时变色,齐唰唰地看向裴茂。
  你父子想奉承天子,那是你父子的事,但拖着大家下水,甚至诬以罪名,这就不能忍了。
  裴茂吓了一跳,连忙摇头否认。“司徒言重了。我只是想,我等在此讨论,是否也能如实记录,呈送天子,将来载入史册,由后人评说?”
  此言一出,赵温就愣住了,盯着手中的茶杯,半天没说话。
  众人的眼神也退缩了,有的垂头不语,有的左顾右盼,唯独没有人接裴茂的话。
  如实记录,呈送天子,已经很难了。
  更何况载入史册,由后人评说。
  说亏说,言语如风,过耳入心,没有证据。变为文字,载入书简,但凡被人看出一点私心,不仅现在名节有亏,将来还会遗臭万年。
  一念及此,眼前的那份实录就像烧得通红的炭一样,烫手得很。
  士孙瑞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见此情景,裴茂没有再追。“司徒方才是想问河东事?”
  赵温暗自松了一口气,心道裴茂还算稳重,没有逼着他们当众表态。
  “正是。天子有意去河东讨伐匈奴,你身为河东人,以为可否?”
  “不可。”裴茂不假思索,一口否决。
  赵温诧异地看着裴茂。他本来以裴茂会迫不及待地支持天子呢,完全没想到裴茂如此直接地反对天子的意见。
  “说来听听。”
  裴茂不紧不慢地说道:“诸位应该还记得,这些匈奴人是族内争斗,单于失位,入朝请援的。适逢先帝驾崩,又有权臣乱政,朝廷自顾不暇,匈奴人进退无依,求归国而不得,这才滞留平阳。虽有劫掠之举,却无叛国之罪,遣使斥责即可,毋须讨伐。”
  张喜看向少府田芬,嘴角抽了抽。
  田芬的脸色更加难看,忍不住说道:“天子说了,河东乃三代龙兴之地,平阳乃是卫霍故里,不能被匈奴人腥膻所污。不管匈奴人是不是有罪,都必须退出河东。若是匈奴人不退,那就是抗诏,天子一样有理由征讨。”
  裴茂笑笑。“若是匈奴人服我华夏衣冠,习我大汉礼仪,不再有腥膻之气呢?”
  说着,裴茂转向赵温、张喜,笑容灿烂。
  张喜心里一紧,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他立刻捂着肚子,起身说道:“惭愧惭愧,腹中不安,失陪片刻。”连鞋都来不及穿好,趿着鞋,奔出了帐。
  赵温慢了一步,看着犹自晃动的帐门,不由自主的骂了一句。
  “这老匹夫,逃得真快!”
  众人忍俊不禁,只是碍于礼仪,谁也不肯先笑,一个个憋得脸色通红。
  过了片刻,有人率先忍不住,笑出了声。
  一瞬间,大帐里爆发出一阵狂笑。
  帐内的人都知道赵温、张喜奉诏管教李式的事,都成笑话了。
  赵温也忍不住笑了。
  “诸位,且慢幸灾乐祸。教化万民,可不仅仅是我与司空的责任,你们又何尝能置身其外?”赵温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又看了一眼含笑不语的士孙瑞。“君荣,你也别笑。不管你是卫尉,还是太尉,都有教化之责。”
  士孙瑞笑道:“我军务繁忙,教化的事,还是司徒、司空多费心。”
  “你……”
  “当然,你若是觉得匈奴人不好说话,需要先用武力教训一下,我等责无旁贷。”
  赵温收起了笑容。“你也赞同天子讨伐匈奴?”
  士孙瑞点点头,神情恢复了严肃,目光扫向案上的木简。“匈奴人虽未叛汉,但抄掠百姓,为祸一方在前,闻天子为李傕所迫,不率部勤王在后,不谓无罪。天子派使者切责,他若能醒悟,自然最好。若是执迷不悟,自然要予以惩戒,以示朝廷自有律法,不可轻犯。”
  赵温盯着士孙瑞,眼珠转了转,沉吟不语。
  角落里传来一声轻笑。
  众人转头看去,正是故太尉,现任光禄大夫的周忠。
  周忠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
  “卫尉豪迈,不愧是关中名士。只是南北军刚刚满员不久,征讨匈奴人怕是实力不足。我听说,这两天不断有关中壮士投军,卫尉何不等上几日,待南北军恢复孝武时规模,再行孝武征讨四夷故事?”
  众人赫然变色。
  士孙瑞抚着胡须,沉吟良久,一声轻叹,原本挺直的身躯缓缓放松,弯曲如弓。
  周忠转头看向裴茂。“巨光,河东何时以卫霍为荣了?巨光欲以本郡自矜,攀附名臣,也不必攀附这等为太史公不齿的佞幸之臣吧。”
  裴茂尴尬地拱拱手,沉默不语。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君臣共勉
  士孙瑞、裴茂被周忠几句话灭了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刘协耳中。
  虽然没有看到实录,不清楚具体的讨论过程,透露消息的人也各有目的,周忠的发言却没有太多的讹误,可以算是一字不落。
  很显然,这是有人故意要让刘协知道。
  但刘协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周忠这几句话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如果说卫霍是佞幸之臣,不值得河东人当作榜样,还可以理解的话,士孙瑞招募关中壮士从军,有什么不妥?
  总不会认为士孙瑞有不臣之心,培植私人武力吧?
  士孙瑞身为卫尉,招募几十甚至几百关中乡党做部曲,这是很正常的事啊。
  若是因此诋毁士孙瑞,未免太明目张胆了。
  正当刘协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伏寿提醒了他一句话。“孝武时北军规模极大,十倍于今。”
  当刘协追问北军的规模为何缩减至如今这几千人时,伏寿却无法回答。
  刘协无奈,只得命人召来卫尉士孙瑞。
  士孙瑞脸色很不好,一进门就跪下了,免冠请罪。
  刘协没有扶他起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卫尉何罪之有?”
  士孙瑞迟疑了片刻。“臣有私心。”
  “哦?”
  “臣借陛下整军之机,引关中子弟从军。”
  刘协笑笑。
  他已经听到了相关的消息,但具体经办人不是士孙瑞,而是魏杰。这几天陆续有关中人应募从军,大部分被纳入北军的步兵营,目前人数大概有百人左右。
  虽说步兵营已经满员,甚至超额,但这百十人可以当作魏杰的部曲,严格来说并不违规,更谈不上有罪,所以刘协也没说什么。
  没想到,先跳出来指责士孙瑞的反而是周忠。
  周忠字嘉谋,庐江舒人。他有个从子赫赫有名,就是后世的大都督周瑜。
  此时此刻,周瑜还没出名,周忠却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名臣。
  他做过太尉,因为灾异被免,现任光禄大夫,名声很好。
  最关键的是,他和士孙瑞关系极好。每逢有三公缺,都推荐士孙瑞。
  这样一个人,跳出来指责士孙瑞有私心,刘协很意外。
  他怀疑他们是在演戏。
  大臣之间一唱一合,这太正常了。
  面对士孙瑞的请罪,刘协也无法断定真伪,只能看他怎么演。
  “臣还想扩充北军规模,恢复孝武时盛况。”
  “孝武时北军是何盛况?”
  “孝武时,北军有八校,总兵力最多时至五万人,大多是六郡良家子。平时护卫天子,有事则奉诏征伐。器械精良,训练有素,号为劲旅,天子手中利剑。”
  士孙瑞说着,莫名的兴奋起来,声音也变得高亢,眼中神采熠熠。
  刘协问道:“后来为何削减北军,如今只剩五营,不足五千人。”
  士孙瑞眼中的神采渐渐散去,一声长叹。
  “此事说来话长,不过可大致归结为二:一是天子担心北军为乱,分其兵权;二是光武建都于洛阳,凉州成为边郡,而关东子弟不乐为兵。如今陛下欲中兴大汉,再建太平,扩充北军势在必行。臣欲因此机会,引关中子弟从军,既成就陛下壮志,亦使三辅六郡子弟有用武之地。”
  士孙瑞再拜。“如此,则关西人或可与关东人抗行。”
  刘协总算听明白了。
  士孙瑞的心思与贾诩相仿,希望借此机会增加关西人——尤其是关中人——在朝堂上的话语权。
  作战就有机会立功,立功就有机会受赏,大批关中人凭借军功入仕,势必挤压关东人的空间。
  周忠与士孙瑞个人私谊很好,但他不能坐视关西人压倒关东人。
  说到底,还是利益。
  当关东人全面占优时,他们不介意对个别关西人抱有好感,比如推举士孙瑞为三公。可是当关西人有可能全面压倒关东人的时候,关东人就不能忍了。
  周忠如此,司空张喜同样如此。
  刘协按捺着心中不爽。“卫尉对朕讨伐匈奴之议如何看?”
  士孙瑞拱手再拜。“臣以为,裴茂之言有理,河东之匈奴不过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患。可以驱之,亦可以教化,择其精锐,补入五校。陛下当着眼者,乃叛乱之匈奴。擅杀朝廷所立单于,又不遣使请罪,若不予惩戒,朝廷威严无存,其他各部必将效仿,则边疆必败,不可收拾。”
  “若是匈奴不服,卫尉能讨平乎?”
  “南北军初成,臣力微德薄,恐难胜任。若陛下亲征,发前后左右四将军之兵,征必有功。”
  “甚善。”刘协点点头,结束了谈话。
  他要的就是士孙瑞的态度,其他人怎么说,他并不是很在意。
  反对意见必然会有。如果什么都听,就什么事也办不了。
  “卫尉,三日后起程,奔赴河东。”
  “唯。”士孙瑞下意识地应了一声,刚起起身告辞,又想起来自己是来请罪的,天子还没给答复。“陛下,臣有罪……”
  “先记着。”刘协摆摆手,想了想,又说道:“世上无完人,卫尉不是,朕也不是。”
  士孙瑞一听就急了。“陛下,大汉行德政,陛下当以圣人为准……”
  刘协眼皮一挑,瞥了士孙瑞一眼。“圣人七十而不逾矩,朕争取七十内圣外王,可乎?”
  士孙瑞哑口无言。
  刘协又问道:“卫尉年寿几何?七十时,能成为大公无私之纯臣乎?你我君臣共勉。”
  士孙瑞尴尬地笑了笑,拱拱手,转身就走。
  刘协追出帐篷,扬声叫道:“你别走啊,朕还没说完呢。”
  “臣军务繁忙,下次再听陛下教诲。”士孙瑞走得更快,一溜小跑地下塬去了。
  一旁坐在帐外晒着太阳,缝补衣物的唐姬看得真切,针一下子扎破了手指,疼的一哆嗦。
  伏寿从帐中走出,忍着笑,将刘协拽回帐中。
  “陛下,周大夫批评的可不仅是卫尉,还有陛下呢。”
  “他敢批评我?”
  “陛下忘了杨侍中乎?直谏可是名臣义举。周大夫虽不及杨侍中耿直,却也是慷慨之臣。”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