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忘了杨侍中乎?直谏可是名臣义举。周大夫虽不及杨侍中耿直,却也是慷慨之臣。”伏寿将刘协拉回帐中,让他坐下,端来一杯水,又说道:“庐江周氏与汝南袁氏是世交。”
  刘协端着水,诧异地看着伏寿。“当真?”
  伏寿轻轻点头。
  “周大夫之父周仲飨(周景),与袁绍之父袁文开(袁成),皆是故大将军梁冀故吏。梁冀被诛,周仲飨亦被牵连免官,后来能复职,多得袁氏之助。且周仲飨有拥立先帝之功,陛下纵有不满,亦不能忘其功。”
  刘协满意地笑道:“皇后越来越像贤内助了。”
  伏寿俏脸通红,轻轻地推了推刘协手臂。“陛下……”


第一百六十三章 来者不善
  听伏寿讲解了庐江周氏与汝南袁氏的渊源,刘协知道,周忠的话不仅针对士孙瑞,更是针对他。
  具体地说,是针对他将郭图送入廷尉狱议罪。
  裁减北军是光武皇帝刘秀的制度,洛阳也是光武皇帝刘秀所立的京师。扩充北军,放弃洛阳,都是违背祖制。
  对一心想效仿光武皇帝的他来说,这无疑是很严重的指控。
  但刘协不在乎。
  有很多事情严不严重,关键就在你在不在乎。
  你在乎,就非常严重。
  你不在乎,也就那么回事。虽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但也绝不致命。
  对眼下的形势来说,重要的是能否找到立足之地,而不是违不违背了光武旧制。
  有句话,刘协没有说。
  光武旧制不改,中兴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得到了士孙瑞的支持后,刘协随即命令少府田芬起程。先去弘农分配物资,再去平阳传诏。
  当然,诏书不是直接说要讨伐,而是斥责匈奴人劫掠之罪,命匈奴人前来面圣。
  正式下诏起程之前,刘协召开了一次朝议。
  不仅公卿大臣与会,侍中、光禄大夫等近臣也参加了会议,以段煨为首的几个将领也接到诏书,放下手中的军务,赶来参加会议。
  不管流浪河东的匈奴人会不会俯首称臣,针对匈奴人的战争势在必行。
  匈奴人早就越了线,侵占了大半个并州。
  为此,刘协命蔡琰、裴潜合作,绘制了一张并州地形图,标出了当前匈奴人在并州各郡的分布。
  蔡琰虽是陈留人,但她出生在朔方,儿时也是在北疆长大,对北疆并不陌生。
  裴潜的祖父裴晔曾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裴潜儿时也常听裴晔说起并州事。
  由这两人来绘制并州的匈奴人分布,虽不敢说百分之百准确,但大致无误。
  会议开始之前,蔡琰、裴潜很谦虚地请前来的大臣提建议,及时修改。
  看着这张地图,几乎所有人都沉默了。
  虽然都知道边境形势不稳,可是看到并州大半沦为胡人牧场,只剩下太原、上党还算相对完整,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有人不能接受,怀疑这地图是不是有些夸张。
  曾任并州刺史的宋果长叹一声。“诸君又何必掩耳盗铃。每逢中原内乱,胡人便南下劫掠。若不能强兵自救,洛阳不免沦为牧场……”
  话音未落,身后便传来一声冷笑。“强兵自救?暴秦的故事或许久远了些,你未必知道。孝桓倾一国之力,命段颎平东羌却是二十年前的事,你怎么也忘了?”
  宋果回头一看,见周忠拱着手,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淡淡地扫了他一眼,自顾自地走向角落,从容入席。
  “如今羌人安否?”周忠又问了一句。
  宋果咬咬牙,一声长叹,转身入座,不与周忠交谈。
  论口才,他肯定是说不过周忠的。
  他特意选了一个离周忠远一点的位置,避免与周忠有直接的眼神交流。
  其他人见状,纷纷入座,佯装看不到周忠。
  大家都是在官场上混的,岂能不知道周忠来者不善,谁也不愿意当其锋锐。
  刘协在内帐,虽然看不到各人的表情,却能想象得到外面的场景,不禁心中恼怒。
  这些大臣都是哑巴吗,就看着周忠大放厥词?
  伏寿看在眼中,连忙提醒道:“陛下,唯有明君英主,方有直臣。陛下切不可与周大夫起冲突。”
  “起冲突?”刘协哼了一声,充满不屑。“他也配?”
  伏寿瞋了一眼。“陛下,不可轻敌呢。庐江周氏虽不以经学传世,却也通晓典籍,熟谙圣人言行,汉家制度,出必有典,言必有据,不易对付。”
  刘协点点头,站起身。“无妨,朕自有妙计,必让他有来无回。”
  伏寿轻声笑着,为刘协理顺了衣褶。“臣妾信呢,不论是战场还是朝堂,陛下都是无敌的。”
  “只是战场和朝堂吗?”
  伏寿红了脸,转身躲进了帷后。
  刘协嘿嘿一笑,举步出帐,来到前面的大帐。
  众臣在太常王绛的指挥下起身,向刘协行礼。
  刘协就坐,众臣重新入座。
  刘协转头看向一旁的蔡琰。蔡琰带了两个儒生,坐在一旁的席上,做好准备了记录。
  “蔡令史。”
  “臣在。”蔡琰起身行礼。
  “今日大议,众臣会畅所欲言,你们三人怕是来不及记录,再叫两个人来。”
  蔡琰有些迟疑。“陛下,能用的就这两个。其他人或能抄写,记录却慢,怕是无济于事。”
  刘协皱了皱眉,刚要说话,后将军杨定身后站起一人,攘袖而前,正是杨修。
  “陛下,臣可助蔡令史一臂之力。”
  裴潜也站了起来。“陛下,臣也可以。”
  少府身后也站起一人,正是侍中刘艾。“陛下,臣也可助一臂之力。”
  刘协看向蔡琰。“如何?”
  蔡琰喜出望外,连忙命人准备坐席、书案,又送来笔墨。
  趁着蔡琰准备的功夫,刘协说道:“蔡令史,此次朝会关系重大,务必记录详细,及时抄写,及时请发言之人签字。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成文,抄送各府寺。”
  “唯。”蔡琰躬身领命。
  众臣的脸色却有些不安。
  朝议时派人记录,这是常有的事,但让发言的人当场签字,这却是第一次。
  听天子这语气,不仅是准备大吵一场,还要留下记录,由后人评说啊。
  沉默片刻后,周忠长身而起,躬身施礼。“陛下,臣愚昧,敢问这是何人所定制度?”
  刘协面带微笑。“朕刚定的,可乎?”
  “陛下为天下至尊,自然可以创立制度。只是臣不知事有何典,礼有何据?以臣所知,宫中有起居注之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防人主之失,未闻有记大臣议事者。至于命进言之臣签字,更是闻所未闻。陛下欲以言罪人乎,疑大臣言不由衷乎?”
  不等刘协回答,周忠又看向蔡琰。“臣闻,女子为官者古已有之,只是限于宫闱之内,何时可以见于朝堂之上,与大臣并列?”
  众人神色各异,无数双眼睛看向了天子。
  谁都知道周忠今天会发难,却没想到周忠这么猛,正题还没开始,就和天子杠上了。
  只有贾诩面色如常,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义在我
  杨修迟疑了片刻,振衣欲起。
  形势复杂,有的避嫌自守,有人明哲保身,有人幸灾乐祸,只有他出面为天子解围。
  天子再聪明,毕竟年幼,又常年挣扎在生死之间,经学的造诣有限。面对周忠这样的老臣,一言不当,不仅不能解围,反而会落人话柄。
  想来想去,也只有他出面,打个圆场。
  刘协摆摆手,示意杨修稍安勿躁。
  杨修愣了片刻,看了天子一眼,确认天子的意思。
  刘协嘴角轻挑,笑容不变。“杨侍郎,光禄大夫是责备朕举措不当,当由朕自答。”
  杨修拱手施礼,恢复了坐姿。
  刘协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打量着地图。
  周忠身材高大。他坐着,周忠站着,压迫感很强。
  身后传来几声叹息。
  借着看地图的机会,避开周忠的眼神,虽然巧妙,终究是示弱。
  刘协听得清楚,却没有做出回应。他抬起手,轻轻点了点地图上的五原郡。“光禄大夫备顾问,朕有数事不解,想请光禄大夫解惑。”
  周忠拱手致意。“请陛下发问。”
  “五原郡何时入我大汉版图?”
  “五原本秦之九原,孝武时所改。”
  “典籍中有吗?”
  周忠张口欲言,想了想,却又闭上了嘴巴。
  《尚书》有《禹贡》一篇,分天下为九州,为地理之书。但《禹贡》中并无并州,如今之并州之地属冀州,而且只包括一部分,绝不会包括五原等地。
  刘协转身,歪着头,打量着周忠。
  “没有?”
  周忠咬咬牙。“没有。”
  “那是否应该将五原抛弃,任由胡人牧马?”
  周忠闭口不言。
  刘协转身,背着双手,来回踱了几步,又道:“光禄大夫曾任太尉,敢问太尉之官从何时起?出于何典?光禄大夫,又出自何典,礼有何据?”
  周忠的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额头沁出一层细汗。
  刘协淡淡地说道:“光禄大夫还有疑问吗?若是没有,请归座。”
  周忠拱手施礼,一声不吭的坐下。
  众人如释重负。
  刘协的目光扫过众人,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
  周忠的问题并不是什么高深问题,需要博学鸿儒才能回答,否则他也答不上来。
  说到底,学术只是幌子,态度才是重点。
  有人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有人想借周忠发声,有人想看看他这个天子的态度。
  既然如此,那就让你们看看朕的态度。
  刘协转向蔡琰等人。“朕还有几句话,你们记好了。”
  “唯!”蔡琰六人齐声答应。
  刘协转身,举手轻点地图。“今天召集诸君,是商量并州为胡人侵占之事。如果有人觉得并州本非华夏之土,弃之亦不可惜,现在就可以告退,从此相忘于江湖。”
  众人面面相觑。
  都以为天子让周忠归座,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天子并无此意,反而打击范围更广,力量也更加决绝,竟似要将其人赶出朝堂。
  刘协接着又道:“朕登基以来,多危少安,没读过多少书。诸君愿赐教,朕随时恭候。将来中兴,天下太平,再开一次石渠阁、白虎观大会亦无妨。”
  刘协停了停,一字一句地说道:“救危存亡之际,还请诸君多做些实事,少谈些空言。有时间吹毛求疵,不如去教几个幼童读书识字,也算没浪费朝廷的粮食。”
  周忠的脸顿时火辣辣的,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腾地站了起来。“陛下,臣上不能匡主,下不能益民,请免臣职,放臣归故里,闭门自省。”
  刘协笑笑。“不知光禄大夫故里何郡?”
  “扬州庐江。”
  “庐江。”刘协点点头,若有所思。“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杀庐江太守陆康,你可知晓?”
  周忠气息粗重。“臣之乡里事,自然清楚。”
  “以光禄大夫之见,此战是孙策当攻,还是陆康当守?”
  周忠语塞,半晌才道:“陆康身为庐江太守,守土有责,自然当守。”
  刘协点点头。“朕听闻,你族人依附袁术,为丹阳太守,你从子周瑜亦从孙策征战。大夫若还乡里,是随波逐流,依附袁术,还是以大义讨之?”
  周忠迟疑片刻,慷慨道:“臣身为汉臣,自然当以大义讨之。”
  “甚善。”刘协转身看向司徒赵温、司空张喜。“朕欲以大夫为丹阳太守,讨伐孙策,可乎?”
  赵温、张喜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神仙安排,让周忠为丹阳太守,去讨伐他的族人?
  “不行?”刘协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们要相信大夫。他虽与朕有些分歧,却是忠义之臣,必不负朝廷所望。”
  赵温、张喜哭笑不得。
  这是我们不相信周忠吗?
  你想赶周忠走就赶周忠走,何必搞这一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安排的确比直接赶周忠走好看一些,显得朝廷有度量,能容人。即使周忠有挑刺之嫌,朝廷还是相信他的忠义。
  至于周忠怎么做,那就是周忠的事了。
  忠于朝廷,与族人相斗,那就是两败俱伤。
  虚以委蛇,他就是大言不惭,欺名盗世。
  有此例在前,以后有人想辞职就要掂量掂量了。
  毕竟关东人像庐江周氏这样两面下注,一边在朝廷为官,一边依附袁氏的不少。要是都像周忠一样,被天子封个官,回去和自家人做战,这可有点麻烦。
  无数同情的目光看向周忠。
  相比之下,以士孙瑞、魏杰为代表的关西人则心中舒爽。
  关东人两面逢源,今天总算是一头撞在墙上了。
  周忠面红耳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