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昭与董访交换了一个眼神,也笑了。
  这倒是有可能。
  当初曹操派使者西行时,曾被张杨所阻,是董昭劝张杨放行,并上书表荐曹操。如今张杨到了驾前,谈及此事,天子下诏赏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公义,你猜天子会有何等赏赐?”董昭起身,一边整理衣冠,准备接诏,一边笑道。
  自从离开袁绍之后,他在河内等了这么久,就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
  如今出路终于来了。
  “当为天子近臣。”董访也心情大好。“以兄长才华,假以时日,二千石可期。”
  “哈哈……”董昭大笑。
  兄弟二人出了偏院,来到正堂,天子使者已经在堂上等候。
  董昭上前行礼,使者含笑致意。
  董昭拜伏在地。
  使者清了清嗓子,展开诏书宣读。
  “故柏人令董昭,天性忠能。才堪理乱,智能除奸。诏拜河内太守,安土抚民,以慰朕意。”
  董昭微怔,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眼角抽搐了两下。他谢了恩,接过诏书,又看了一遍,这才确信自己没听错。
  天子拜他为河内太守。
  这个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他连天子的面都没见过,仅凭张杨的推荐,天子就拜他为河内太守。
  这是对张杨的信任,还是对他的器重?
  又或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么说,这都让他喜出望外。
  董访同样喜出望外,但他不是当事人,比董昭要冷静得多。见董昭出神,连忙提醒董昭,同时命人准备酒宴,款待使者。
  董昭也回过神来,向使者表示感谢,打探朝廷的近况。
  使者很高兴,辛苦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吃几顿好的,还能收些礼物。
  他大讲特讲天子大破李傕的经过。虽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御营,并没有亲历战场,但天子出阵的那一刻,他还是看得很清楚的。此刻说来,依然眉飞色舞,热血沸腾。
  “府君,天子虽年少,却有英主之相,最能用人。上至三公九卿,下至普通士伍,皆服膺天子。残暴如西凉诸将,亦对天子俯首称臣,温顺如狸犬。骁骑将军一见,即托身自效,欲以弓马封侯。府君当努力,富贵可期。”
  董昭含笑点头,虽不如使者那般兴奋,却也难得的激动。
  天子英主,大汉有中兴的机会,他被迫离开袁绍就不再是损失,而是机遇。
  宴会结束,又送了一些绢帛,董昭兄弟亲自送使者出城。
  看着使者的轺车消失在官道远处,董昭回过头,与董访相视而笑。
  “公义,你哪儿也不用去,就留在河内吧。”
  董访大笑。“兄长,你让我走,我也不走啊。兄长,天子少年英武,莫不是大汉天命未绝之兆?”
  董昭眼神闪动。“现在还不好说,但天子英明,胜于桓灵二帝,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招用得好啊,既安张杨之心,又得我兄弟之力,关东可无忧矣。”
  “兄长,你这是……”
  “你没听到吗?”董昭眼皮轻挑。“诏书里称我为故柏人令,只字不提我在钜鹿、魏郡任上的事,这是不承认袁绍据有冀州,更不肯与袁绍媾和以求苟安。袁绍若俯首称臣,则颜面尽失。若据冀州抗诏,则彰不臣之意。天下人再不能左右逢源,只能在朝廷与袁氏之间选一。如此,河内为必争之地,你我兄弟首当其冲。”
  董访如梦初醒,眼睛瞪得溜圆。
  “这是谁的手段?竟如此毒辣,置我兄弟于死地。”
  董昭想了想。“若我猜得不错,非贾诩莫属。”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同选择
  雍丘城外,新坟累累。
  荀彧站在中央,形影相吊,神情萧索。
  在他面前,有两座新坟,一座属于张邈,一座属于张超。
  张超就死在他的面前。
  他为张超求过情,但曹操没有答应。
  就像去年在徐州一样,曹操杀红了眼,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荀彧心生迷茫。
  曹操是他希望辅佐的人吗?
  只有一州之地,就敢任性妄杀,动辄屠城。将来势大,又有谁能阻止他杀人?
  张邈兄弟绝不是最后的牺牲。
  荀彧幽幽地吐了一口气,悲从中来。
  曾几何时,张邈是袁绍的至交,为袁绍前后奔走,为曹操起兵筹集钱粮,如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绝非当初所能预料。
  “阿翁,阿翁。”荀恽提着衣摆,奔了过来,小心翼翼地让过新泥,免得脏了衣摆、鞋袜。
  荀彧眉心微蹙。
  荀恽吓了一跳,连忙放慢脚步,双手递过一只青囊。“是……是唐家姊姊的书信。”
  荀彧眉梢一挑,随即赶了过来,接过荀恽手中的青囊,接开了丝带,取出里面的竹简。
  竹简上的封泥完好,但题签上有熟悉的字迹。
  弘农王妃存问荀君文若。
  荀彧长出一口气,双手抱着竹简,向上苍拜了两拜。
  几年前,西凉军李傕部劫掠颍川,生灵涂炭,无数人失踪,弘农王妃也在其中。这几年,他一直在打听弘农王妃的消息,却一点下落也没有。
  他以为弘农王妃已经死了。
  乱世人不如犬,死在沟壑之中的人数不胜数,可不管你身份尊贵与否。
  突然接到她的消息,沉稳如他,也不免失态。
  荀彧匆匆敲掉封泥,展开竹简,就在新坟间读了起来。
  荀恽站在一旁,一动也不敢动,偷偷地看着荀彧的脸色。
  荀彧脸上的喜色越来越浓,一抹笑意从眼角绽开,最后竟忍不住笑出了声。
  荀恽心生疑惑。
  弘农王妃的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竟让父亲如此喜悦?
  荀彧读完书信,收好竹简,转头看了一眼张邈、张超的新坟,躬身拜了拜。
  “孟卓,孟高,就此别过。待天下太平,天子重归洛阳,我再来看你们,为你们迁坟,归葬故里。”
  荀恽听得真切,忍不住问道:“阿翁,你要离开曹牧?”
  “天子召我,岂能不去?”荀彧哼了一声,大步流星的向停在路边的马车走去。
  ——
  曹操惊讶地抬起头,盯着荀彧看了又看。
  “天子……召你前往?”
  荀彧微微颌首,脸色已经恢复了平静。“天子得上天谕旨,志在中兴,召我前去。”
  “可是……兖州初定,我这里离不开文若啊。”曹操向后靠在凭几上,抬手捏着眉心,一脸不舍。
  荀彧笑笑。“陶谦已亡,吕布东奔,与刘备为伍,以公之威武,破之如反掌,又何必彧?且使君既领朝廷印绶,有贡士之职。彧若不往,为人所诟,连及使君忠义,岂不可惜。”
  曹操眉梢轻挑,沉吟半晌,微微颌首。
  “文若所言,也有道理。诏书不可违,天子既有中兴之志,我等为臣者理当驱驰。别说是文若,即使是我,若有诏书至,亦当奔赴,不舍昼夜。”
  他站了起来,走到荀彧面前,握着荀彧的双手。
  “文若准备何时起程,我为你饯行。”
  荀彧也站了起来,不动声色的挣脱了曹操的手,拱手笑道:“多谢使君美意。只是时事多艰,使君军政繁忙,就不必行此虚礼了。我明天一早走,也不带其他人,小儿长倩随行侍候即可。”
  曹操叹了一口气。“天子有文若辅佐,大汉必能中兴。天子面前,还望文若多多美言。兖州残破,我能浅任重,不堪其负啊。”
  荀彧向后退了一步,躬身再拜,转身离去。
  曹操走到门口,看着荀彧的身影消失在远处,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郭嘉从一旁走了过来,看看远处,又看看曹操。
  “主公,荀文若已远,不必再看了。”
  曹操转身回到堂上,重新入座,摆弄着案上的书削,眉头紧皱,沉吟良久。
  “奉孝,是因为张孟卓兄弟吗?”
  郭嘉在一旁坐了下来。“道不同,不相为谋。荀文若奉行的是王道,可是王道不可得,不管他在何处都难以如愿。当初辞邺城,今日辞主公,将来不免还要辞天子。”
  曹操瞥了郭嘉一眼,不禁放声大笑。他抬起手,指了指郭嘉,欲言又止。
  郭嘉又道:“但天子征召天下贤能,应征的恐怕不仅是文若,主公还是要做些准备才好。”
  曹操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渐淡。
  荀彧开口请辞,他就想到了这一点。
  荀彧一走,走的绝不仅仅是荀彧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
  好在郭嘉不会走。
  “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天子要征召贤能,谁能抗诏?”曹操不紧不慢地说道:“不过,最需要担心的不是我,而是袁本初。奉孝,你说,天子击败李傕后,将归长安乎,将归洛阳?”
  郭嘉笑道:“荀文若西行,天子不太可能回洛阳了,否则他大可不必如此着急。”
  “长安?”
  “长安是西京,山河险固,乃乱世争霸之地。虽说李傕、郭汜为祸数年,十室九空,但天子在焉,逃难百姓必如百川归海,用不了几年,便能恢复元气。”
  郭嘉顿了顿,又道:“且长安远离中原战场,可以避免直面袁绍。主公,你在二袁之间,身后无依,四面皆敌,不能不有所提防。”
  曹操抬手捏着眉心,愁眉不展。“奉孝可有计解困?”
  “主公以为,天下将归刘乎,将归袁乎?”郭嘉用刚才曹操的语气反问道。
  曹操眼皮一挑,看向郭嘉,哑然失笑。“奉孝,这是从何说起?这天下本就是刘氏的。”
  “主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若这就是天意,就算袁绍不是天命所在,大汉中兴也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及。主公负天下雄才,岂可无远规?”
  曹操眼珠转了转,坐直了身体。“奉孝以为大汉不可复兴?”
  “此时断言,为时过早。”郭嘉微微一笑。“臣只是提醒主公,不要轻易做出选择,以免受制于人,不得自主。”


第一百八十六章 道不同
  曹操沉默不语,眼珠来回转了两圈,默默地点了点头。
  受制于人,绝非上策。
  去年吕布袭兖州,他无处立足,曾打算向袁绍俯首,送家人到邺城,程昱就是这么劝阻的。
  如今郭嘉也用类似的话提醒他。
  这都是忠耿之臣。
  “奉孝,丁幼阳有好久没消息来了,怕是有变。是否安排人进见天子,打听一些消息?”
  郭嘉表示赞同。
  之前联络的钟繇、丁冲等人都没了消息。种辑倒是在兖州,但他出使时,天子尚未与李傕接触,对大战的经过同样一无所知。
  华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目前亟须搞清楚的问题。
  这个重任就落了在郭嘉的肩上。
  在荀彧决定西行之后,派什么人去见天子,就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和荀彧关系密切,这个人很可能有去无回。
  钟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不想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需要谨慎的挑选人员。
  “还是派王必去吧。”郭嘉说道:“上次出使,他的表现甚佳,不负使命。”
  曹操也觉得可行。“就派他送文若去吧。君臣一场,好聚好散。”
  “喏。”郭嘉躬身领命,起身告辞。
  ——
  出了门,郭嘉径直来到荀彧的住所。
  门开着,荀彧站在院中,一边指挥荀恽收拾行李,一边命人准备车马。
  郭嘉缓步而入,朗声笑道:“荀文若,你这是准备连夜走吗?”
  荀彧转头看了郭嘉一眼,会心而笑。“奉孝,我猜你也该来了。”
  郭嘉笑嘻嘻地说道:“你走得这么急,主公很失落。我不得不去宽解几句,再来见你。”
  荀彧理解地点点头。
  他也知道自己走得有点急,有点意气用事,很可能会引起曹操不适。
  但话已说出口,后悔也没用了。
  好在有郭嘉帮他补救。
  “文若,朝廷虽是正统,但大汉四百年,气数将尽,还能支持多久,谁也说不准。你想为大汉尽忠,诚为君子之行,但荀家的前途也不能不考虑。是不是让友若来?”
  荀彧沉默不言。
  他听得懂郭嘉的意思。
  形势未明之前,世家分头下注,以策万全,这没什么错。
  但是他对曹操实在没什么信心,不想误了四兄荀谌。
  “文若,兖州荒残,十室九空,朱灵辈去留未定。刚刚得到消息,臧子源(臧洪)据东武阳反,欲为张孟高(张超)报仇。袁本初不久必领兵南下,克东武阳后,会不会趁势取兖州,谁能料定?若兖州归袁绍,豫州必下,刘景升遥相呼应,袁本初进兵洛阳,于朝廷奈何?”
  荀彧打量了郭嘉一眼。“友若游历未归,不知去向。若是有消息来,我可以问问他的意思。”
  不等郭嘉说话,荀彧又道:“当初兖州为吕布所破,仅剩三县,使君都未曾向袁本初称臣。如今兖州大半恢复,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