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嗯了一声,没有再问。
陈群不是重点,他可能要迎娶的荀彧之女才是重点。
我要是将荀彧的女儿聘为贵人,荀彧还能不能这么傲娇?
我看行,至少值得一试。
一想到荀彧可能的反应,刘协郁闷的心情终于抒解了些。
——
安邑,太守府。
裴茂坐在正席,手里持着节,腰背挺直,不怒自威。
王邑陪坐在堂上,强打精神。
堂下站着一大群人,都是刚刚闻讯赶来的太守府掾吏,一个个衣衫不整,神情不安。
他们都是被人半夜叫醒,召到太守府,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晚间时,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天子率领的大军已到安邑,大战一触即发。在这时候,太守王邑突然回城,还带来了天子使者,这究竟代表着什么,每个人都有猜测。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王邑恐怕是改变了态度,要与朝廷共进退。
裴茂转头看了一眼王邑。“府君,人都到齐了?”
王邑无力地点点头。“差不多了。”
“那就请府君宣布命令吧。”
王邑点头答应,强撑着站站了起来,走到廊下,扫视了一眼堂下的属吏,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大多是河东大族,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安邑人。虽说单论实力都不如卫氏、范氏,联合起来的力量却毫不逊色。
也不知道是谁给天子出的主意,居然想出这样的计策。
卫氏庄园已经被天子的大军包围着水泄不通,范氏想来也好不到哪儿去。其他人无法与卫固、范先联络,自然会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他身上。
他必须在卫氏、范氏和其他安邑人之间做出选择。
“诸君,这位使者你们应该都认识吧?”王邑转身指向裴茂。
有人点头,有人沉默。
闻喜裴氏的裴茂,故度辽将军、并州刺史次子,官居尚书令,河东名士,自然没人不认识。
“天子听了我的申辩,愿意给卫固、范先一个自辩的机会,也愿意给诸位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不管卫固、范先愿不愿意改过,只要诸位能尽忠职守,天子即可既往不咎。”
王邑停下来,喘了一会儿气。
有人大声说道:“陛下既听了府君申辩,那卫固、范先何罪之有?总不会认定卫固、范先不臣,还能赦免他吧?”
王邑大口大口喘着气,一副随时可能气绝的模样。
裴茂站了起来,缓缓走到廊下,将手中的节轻轻一顿。
看到天子之节,众人不由自主的屏息,躬身施礼。
见节如见天子,不得失礼。
哪怕心里不以为然,也不至于在脸上表现出来。
裴茂严厉的目光扫过众人,寒声说道:“诸君,这里没有外人,我们就不必迂回,直说了吧。且不论卫固、范先有没有不臣之心,天子驾临,河东诸族没有接驾,就不合君臣之礼。你们真以为天子无可奈何?你们别忘了,天子刚刚在华阴阵斩了李傕。”
听到李傕之名,不少人打了个寒战。
“李傕阵亡,郭汜以身赎罪,数万西凉精锐尽归天子。卫固、范先有高墙坚壁,可许可以支持一时,你们又能坚持几日?”
众人骇然变色。
朝廷之威或许有点虚无缥缈,西凉兵的恐惧却是实实在在的。几年前,牛辅率部与白波军交战,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不少人家都遭了兵灾,至今记忆犹新。
裴茂缓了口气,劝道:“天子愿意网开一面,只是不想屠戮过重。诸君万万不要会错了意,将天子的仁慈当作软弱。刀兵一起,可就是灭族亡种的事。卫氏才到河东几代人?诸君可都是河东大族,几代、十几代人的积累毁于一旦,岂不可惜?”
第一百九十三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皇权和西凉兵的双重压力下,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服从。
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支持朝廷也好,支持袁绍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利益。袁绍远在太行山以东,纵使德如东海之水,也救不了眼前之灾。天子却近在眼前,随时可能将他们连根拔起。
识时务者为俊杰。
裴茂随即挑选人,安排他们去解县、猗氏调粮。
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两天之内,必须将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并且运到天子行在。
至于闻喜,裴茂亲自执行。
至于其他相对较远的各县,裴茂也派出了使者,命令他们在新年到来之前,将本应缴纳的赋税足额送到天子行在。如果有条件,欢迎贡赋,天子将根据贡赋的多少予以嘉奖。
这些人未必相信天子的诏书,但他们愿意相信裴茂。
裴茂能站在这里,本身就说明河东大族拥有了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权利。如果有人不配合,那就不仅是对抗朝廷,还是与想和朝廷讨价还价的大族做对,正如面前的裴氏。
不管朝廷能不能延续,卫氏、范氏基本死定了。
顷刻间,众人如鸟兽散,连夜上路。
时间紧迫,容不得耽搁。
庭院一空,王邑也支撑不住了,转身向裴茂施礼。
“体力不支,恳请令君慈悲。”
裴茂冷冷的扫了王邑一眼。“令君就在后院养伤吧,不要随处走动。”
“喏。”王邑再拜。
早就得到消息,在一旁等候的仆从赶过来,将王邑扶往太守府的后院休息。王邑的妻儿也在等着,看到王邑如此模样,大惊失色,有的泣不成声。
王邑心烦意躁,喝止了她们,自回内室休息。
身子一挨干净整洁的被褥,他就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曾几何时,他以为自己再也没机会走出廷尉狱了。
——
天色大亮。
卫觊早早洗漱完毕,穿好衣服,静坐养气。
昨天夜里,他被天子拜为尚书郎,今天要去拜见上官,领取印绶及官服佩饰,然后才能正式上任。
想到这一切,他觉得自己就像做了个梦。
弱冠以来,入仕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却又一直离他无比遥远。
尽管他年近不惑,又饱读诗书,却连在郡中为吏的机会都没等到。族父卫固有意无意的排斥他,不给他出仕的机会,还一本正经地说他如此才学,做郡吏太可惜了,应该去洛阳为官。
卫氏的仕途刚刚起步,没有二千石的高官,想到洛阳为官,只能寄希望于别人的举荐。
比如州举茂才,郡举孝廉,就是最常见的举荐。
但这些都和他没关系。
原本为二弟仲道迎娶蔡琰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有大儒蔡邕这样的外亲,入仕指日面待。
没想到二弟福薄,刚成亲不久就病死了。
紧接着,蔡邕又应董卓征辟,名声大坏。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故意疏远了蔡邕,又对卫固父子的故意挑衅作壁上观,逼得蔡琰归宁,切断了和蔡邕的联系。
可是万万没想到,兜兜转转,蔡琰竟成了天子近臣,而他又以与卫固割裂为契机,成了尚书郎,完成了汲汲以求的入仕目标。
这一切,恍如梦中。
“卫君起身了么?”帐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
卫觊惊醒,连忙应道:“觊在此,不知是哪位?”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出帐。
帐外站着一个虎贲侍郎。
卫觊一眼看出是天子身边的人,不敢怠慢,连忙拱手施礼。“仆即卫觊,不知有何指教?”
虎贲侍郎看看卫觊,微微颌首。“天子召你,随我来。”
“喏。”卫觊小步急趋,跟了上去。
来到御帐,虎贲侍郎指了指将台,示意卫觊自己上去。
卫觊小心翼翼的上了台,一眼看到天子凭栏而立,视线所及,正是卫氏坞堡的方向。
“尚书郎,臣觊,见驾。”
刘协转头看着卫觊。“睡得可好?”
卫觊不假思索。“谢陛下关怀,臣承陛下恩泽,一夜无梦。”
刘协莞尔,伸手指向卫氏坞堡。“可是朕睡得不好。天色已明,卫固会守约吗?”
卫觊转头看着熟悉的家园,心头一悸。
刀兵一起,几代人积累的家园就会毁于一旦。
“若他能尚存一丝心志,必会肉袒请罪,否则便是自取其咎。”他顿了顿,又叹了一口气。“只可惜卫氏宗族玉石俱焚,那些心向朝廷的无辜之人也被他牵连,令人不忍。”
“里面还有像你一样心向朝廷的人?”
“自然。”卫觊心生希望,再次拱手。“卫氏自奉孝明诏书,定居安邑以来,耕读传家,心存忠义者不乏其人。只是董卓乱政,朝廷播迁,乡鄙之人无主可依,为卫固所惑,绝非主动附逆。”
刘协嘴角轻挑,沉吟了片刻。
“谋反是大罪,理当族诛,但伤及无辜,难免令人心碎,亦非朝廷本意。听说你才学过人,朕命你拟一道告卫氏父老的诏书,说明真相。但能幡然醒悟者,朝廷可不治其罪。若还是不辨是非,就怨不得朕了。朝廷自有制度,不可轻枉。”
卫觊正中下怀,躬身领命。
这既是一个拯救卫氏族人的机会,也是一个表现才华的机会。
刘协挥挥手,命人准备笔墨。
就在将台之上,卫觊稍作思索,便提笔濡墨,一挥而就。
“请陛下过目。”卫觊双手送上墨迹未干的诏书。
刘协看了一遍,赞了两句。
卫觊的文采的确不错,又人到中年,经历了多年沉淀,虽说不如杨修作文那样文采飞扬,却自有一番沉痛内敛,颇有说服力。
有了这篇文章载入史册,如果卫固依然不降,那他就算将卫氏灭门,也能理直气壮。
朕已经仁义至尽了。
“君文采斐然,说理透彻,但凡有一丝人性在,必当洗心革面,开门迎驾。”
卫觊激零零打了个冷战。
天子这话说得明白。
听完这份诏书还不开门投降就是没有人性,如同禽兽。
既然是禽兽,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就由你去传诏,如何?”刘协含笑看着卫觊,等着卫觊谢恩。
卫觊拱手再拜。“臣,遵诏。”
第一百九十四章 道义高地
在履行了相关的手续,包括抄录了诏书全文后,卫觊带着加盖了印玺的诏书,走出天子大营,来到了卫氏庄园的门口。
卫固得到消息,亲自赶到门口,大骂卫觊背信弃义,用卫氏族人的生死换他个人的富贵。
卫觊气得欲哭无泪。
他展开诏书,大声诵读,苦苦哀求卫固改弦易辙,不要一错再错。
卫固听了几句,便气得脸色发青,喝令部曲放箭,射死卫觊。
他虽然才学一般,却听得懂这封诏书的杀伤力。
如果人心动摇,或许不用天子进攻,堡里就会有人杀他,用他的首级邀功赎罪。
他从此就不能安睡了。
但卫固的部曲大多也是卫氏族人,让他们放箭射死卫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况且卫觊站在这里,便足以说明天子的诚意,这时候跟着卫固一条路走到黑,着实不够明智。
犹豫之间,卫觊又读了大半。
卫固勃然大怒,亲自操弓搭箭。“伯儒,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若是不走,休怪我无情。”
卫觊不理他,继续读。
卫固咬咬牙,一箭射出。
偏了。
卫觊吓出一身冷汗,却不敢后撤,只得咬着牙,继续读诏,而且声音更大,语速更快。
卫固气红了眼,搭箭再射。
一个卫士冲了过来,将卫固手里的弓撞歪,大声说道:“主君不可。伯儒乃我卫氏不多见的人才,杀了岂不可惜。”
“正是。”有人大声附和。
卫固越发恼怒,扔下弓,拔出战刀,厉声怒喝。“你们想造反吗?”
刹那间,无数人面面相觑。
明明是你想造反,怎么反而说我们想造反?
卫固也有些懵。
趁此机会,卫觊读完了诏书,再次大声呼吁族人不要执迷不悟,开门接驾,以免有覆族之祸。
卫固暴跳如雷,再次抄起弓,想射杀卫觊。
卫觊却已经走出了射程,返回天子大营去了。
卫固怒极,转而喝令将刚才阻止他的人绑起来,严加看守,又厉声喝斥,禁止将卫觊所言四处传播,否则格杀勿论。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却明显有了异样。
这时,一队骑兵从天子大营中冲出,分成两队,向庄园两侧飞去,同时将一枝枝箭射入庄园。
很快,有人来报告,箭上绑着诏书的副本,都是劝降的。
卫固气得直跺脚,匆匆赶去制止。
——
刘协站在将台上,看着卫觊回营,又看着骑兵带着诏书副本冲出大营,心中平静无波。
他并不希望卫固能幡然醒悟,也对卫氏内讧不抱信心。
他只是想证明自己并非好杀之主,杀人是无奈之举。
他要杀很多人,却不愿走上董卓的老路。
甚至不想和汉武帝一样,搞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