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捞钱-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当真喜欢那贞娘子?还是你跟她已经……”
  见王仲一脸急切的样子,王安用小脑想都知道两人之间肯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没想到啊!
  你这一副书呆子模样,居然好的不学,去学那人妻曹!
  要说这汉代对妇女的贞洁看得远没有后世那么重,改嫁、再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所以王安虽然心里鄙视了一番自家的弟子,却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喜欢人妻这顶多只能算是个特殊癖好而已。
  可坏就坏在王仲喜欢的那个寡妇,如今却成了杀人凶手,明日还要被问斩!
  而且听这女的名字,就不像是个好路数的。


第124章 杀婆疑案(中)
  “师傅切莫误会!”
  见自家师傅一脸的八卦外加少许龌龊的神色,王仲当即就急了,连忙解释。
  “我和贞娘白壁无邪,并无任何逾越之举。”
  “你二人当真没发生些什么?”
  “学生敢指天立誓!”
  “那你如此紧张她干嘛?”
  王安打了个哈欠,随意摆了摆手,故作不解道;
  “这,这……”
  王仲终究是年轻,脸皮薄,竟被王安呛得满脸通红,呐呐不能言。
  “好了,不逗你了,不就是看上人家小寡妇嘛,正所谓男欢女爱乃人之常情,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
  王安见对方这幅表情,便已经坐实了此前的猜想。
  实锤了,这书呆子果真是暗戳戳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暗恋小寡妇!
  王安甚至在脑海里想出了几个名场面。
  就像那什么“未亡人”,咳咳……
  “不过你得先和我说说,这贞娘是个什么路数?”
  虽然知道自家徒弟喜欢这女人,不过在出手前,王安也必须要搞清楚此女是个何来历。
  可不能错把贼人给救出来,坏了自己的名声不说,还会害了这书呆子。
  “好叫师傅得知,贞娘乃是王家村十里八乡中有名的孝妇!”
  见王安主动岔开话题,王仲这才从尴尬中缓了过来,开始一五一十地介绍起自己的心上人。
  “当年贞娘嫁入李家后,那李二没过一年便病死了,只留下其母和一个妹妹。”
  “可贞娘却没想着改嫁,反而足足守了3年孝后,还一直尽心尽力地赡养着婆婆和小姑,一过就是6年!”
  “却怎么也没想到,昨晚这李家婆居然上了吊!那小姑更是直接报官,污蔑贞娘害死其母,所以贞娘才会被县里给抓了去。”
  听完王仲的描述后,王安陷入了沉思。
  这贞娘为夫守孝三年后却依然没想着改嫁,要不她是另有图谋,要不就是个真正的至孝之人。
  想到这,王安一脸严肃地看向自家徒弟。
  “你且与我说说,这李家的家世如何?”
  王仲见师傅问起,也没多想便直言道;
  “这李家与我家差不多,也是家徒四壁,平日里只靠几亩薄田维持,要不是贞娘是个寡妇,当初也不会嫁入他家。”
  “所以说这贞娘嫁入李家前,就曾嫁了人?”
  王安听到这里,又心生疑惑,觉得此事没有这么简单。
  这嫁一次死了夫君,算是正常,可要再嫁一次又死了夫君,这怎么听都不大对路了!
  突然想起后世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王安不由得打了个哆嗦,复又忍俊不禁。
  无他,其人是先想到那白娘子的故事,后又想起白娘子们在抖音里被玩坏了的哪些片段……
  王仲却不知道自家师傅心里正想着哪些有的没的,依然自顾自说道;
  “贞娘之前是嫁给村口那张屠夫的,不过还没过门,那张屠夫便死了,所以被张家人视为丧门星,连家门都不让她进,这才再嫁给那李二的。”
  听王仲这么一说,王安却又拿不定主意。
  毕竟如果王仲说的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这张屠夫之死的确与贞娘没啥关系,顶多就是这女人有点克夫罢了。
  既然如此,那这贞娘不是为了谋取李家财产才留在李家,那就只能是个真正的孝妇咯。
  “师傅,求求你救救贞娘子吧,她是个好人,绝不会害人的!”
  见王安没有动静,王仲再次跪地恳求。
  讲道理,对冤假错案这种破事,王安是一个都不想管的,哪怕此女是个孝妇。
  这大汉每日这么多悬案冤案的,又哪里能管得过来。
  更何况他又不是此地的主官,更没有去管的理由,反而要是贸然出面,还会惹人生厌。
  可问题是这桩案子与王仲牵扯上了,所以哪怕是王安也没办法坐视不理。
  暗自叹气,心道一声麻烦后,王安复又仔细思索了一番,却依旧对这案情毫无头绪。
  毕竟如今手里掌握的信息不多,也不好下判断,于是只好换上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昂然而起,一手拍在王仲肩上。
  “正所谓善有善因,恶有恶报,天理循环,天公地道。为师虽非此地主官,但见此不平事,哪有不出手的道理?为师定要详查此案,辨明此案曲直,还世间一个公道!”
  此刻王安一副正气凌然的样子,俨然是包龙图在身。
  可别看这话说得好听,实际上却只是些场面话,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更没说一定会救出贞娘。
  如果王仲是个老于世故之人,定会听出王安话中那模棱两可之意。
  可偏偏王仲是个书呆子,于是这番话落到他耳中,却是犹如平地惊雷。
  王仲陡然惊醒,难道自己刚刚是被鬼迷了心窍?
  相比起师傅心中常怀正义,方才自己只是一心一意想着救出贞娘,却从未想过此案的是非曲直,更没有理性去调查和分析案情,判断贞娘是否真乃无辜之人。
  想到这,王仲更觉羞愧难当。
  师傅品德之高尚,实在是我辈楷模!
  我与师傅想比,实乃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挥!
  想到这,王仲居然彻底冷静了下来,不复之前的小女儿姿态,反而长身而立,在王安跟前深鞠一躬,大礼拜道;
  “谢师傅教导之恩,往后徒儿定会常怀正义之心,绝不会再以私废公!”
  王安:“??”
  王安一脸懵逼,刚才我不就是说了个场面话而已嘛,难道这人又脑补出什么来?
  可毕竟被别人误会也不是一次两次。没办法,谁叫自己太优秀。
  于是虽然内心依旧懵逼,王安还是故作姿态,一脸欣慰地说道;
  “好,仲次能有此觉悟,也不枉为师一番苦心。”
  说罢,昂然扶刀,领着王仲走出大堂。
  待出得王仲家门,抬手招关羽近前,耳语了一番后,待其离去还有,这才扭头吩咐胡车儿;
  “从包裹里取出我二兄的名刺,我等会要去会一会这沮阳县长。”


第125章 杀婆疑案(下)
  “公子来自太原王氏?”
  沮阳县的县长姓崔,年约4旬,下巴留着戳山羊胡子。当他看到王安递上的名刺,又见对方腰间系着和自己一样的黑绶铜印时,明显有些惊疑不定。
  “这代郡太守王公,素喜教化,勤于任事,威恩兼着,公忠体国,实乃我辈楷模……所以,王公是你何人?”
  “是下官二兄,亲的。不瞒大人,本官正是出自太原王氏本家,不日就要去洛阳为郎。”
  “嘶……原来是王三公子,失敬失敬,既然是要去洛阳的话,王大人为何会在此处?”
  “实不相瞒,本官正要趁此机会前往辽西,迎娶赵公之女为妻。”
  “咳咳!你口中所说的赵公,可是辽西太守赵威豪赵公?”
  “正是!”
  听到王安居然要迎娶赵苞之女,这张县令脸色显得不那么自然,眼中更是闪过忌惮之色。
  “既然王大人要去辽西,为何还要在此处徘徊?”
  “实不相瞒,本官乃是听说此地有一桩大案,故好奇心起,特来观之。”
  “大案?本县哪里来的大案?”
  崔县长听罢,心里咯噔一声,隐约有了些不好的猜测,只好强装着应道可人精似的王安一看这崔县长的反应,便早已猜出对方心中所想,于是索性把话挑明。
  “本官路经此处,听说数日前有寡妇杀婆案,此女还被大人断为凶手,明日就要问斩,不知可否有此事?”
  “确有此事!”
  崔县长听罢,终于确定对方定是为此案而来,连忙自顾自解释了起来。
  “好叫王大人知道,此案早已经令史查明,李家婆虽然看似上吊自杀,实则是被人给活活勒死的!”
  “而案发时乃是深夜,李家里除了李家婆外,就只剩王贞一人,那凶手不是她还能有谁?”
  听崔县长一副振振有词的姿态,王安心里却是无语至极。
  虽然这贞娘的确是嫌疑最大,可这崔县长仅凭此推论就断定贞娘杀了她的婆婆,这简直就是如同儿戏!
  不过回头一想便又释然,按如今大汉法制水平的不健全和基层官吏普遍业务水平之低下,这不指望着这些不靠谱的猜测来断案,又待如何呢?
  不过话虽如此,王安来此之前可是派出关羽几人走访乡间,从打探到的消息来看,这贞娘十之八九是无辜的,所以此案内里定有曲折。
  更重要的是,自家的傻徒弟看上了这小寡妇,所以他此番也是不得不出手!
  一念及此,王安立刻换上一副严肃的表情,义正言辞地说道;
  “崔大人如此草率断案,难道是想让县里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吗?”
  崔大人听罢顿时变了脸色,要不是顾忌王安的身份,都想着轰人了。
  “这话又是从何说起?”
  “大人曾听过东海孝妇之事吗?”
  “这……”
  当听到东海孝妇四字后,崔太守仿佛想到了什么,脸上的血色居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退去,脸色一下子变白了,眼中更是闪过慌乱之色。
  原来这东海孝妇乃是《烈女传》中的一个故事,在民间颇为流传。
  相传在前汉,东海郡有个叫周青的寡妇,年纪轻轻就没了丈夫,又无所出,却一直没有改嫁,反而一直非常周到地赡养着婆婆。
  后来婆婆因为不想再拖累她,便上吊自缢了。
  不料小姑子却诬告周青害死婆婆,告到了郡太守那去。
  郡太守当即把周青收了监,又屈打成招,最后还要问斩。
  临行刑前,周青曾言自己是被冤枉的,死后必将血液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结果当周青被砍下脑袋时,青黄色的鲜血从断头处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幡流下,让在场所有人都惊惧不安。
  而更甚者,此后三年东海郡果然大旱,滴雨未下,朝廷无奈下罢免了原来的太守,将其槛车入洛。
  而新任太守上任第一时间就亲自跑去祭奠周青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后,海东郡才终于下起雨来。
  这故事广为人知,先是被收录在《烈女传》里,更是被后世改编成《窦娥冤》。
  至于为什么这故事能火遍大江南北上百年,那也是有说法的。
  要知道大汉素来以孝治国,周青奉亲至孝之事,简直就是太贴近主旋律了,是要被立为典型的!
  而这种至孝之人居然被冤杀了,那简直是太招人恨,太能挑动情绪了!
  对于汉代人来说,这是何等的冲击力!
  而这东海孝妇有多火,那冤杀了周青的郡太守就有多招人恨。
  如今都被记在史书上了,这简直就是要遗臭万年的节奏!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王安说出《东海孝妇》这个典故后,崔县长会脸色大变。
  “难道这王贞也是个孝妇?”
  ——崔大人惊疑不定地问道——
  “然也……”
  ——王安一拍大腿——
  “好叫崔大人知道,本官此行前曾寻访乡里,恰好听到一二子在谈论此事。
  “这才得知这妇人虽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家中更是一贫如洗,却依然奉养婆婆足足6年,期间礼数更是不曾有缺,尽得四邻称颂,在乡间素有孝名。”
  “这王贞竟与那东海孝妇如此相像?!”
  听说王贞在乡间素有孝名,崔大人更是几乎尖叫了起来,额头冷汗直冒。
  “所以此等孝妇,又岂能是对婆婆下毒手之人?”
  王安脸色越发凝重,最后索性刷地一下直起身子,一把握住崔县长的手,恳切言道。
  “崔大人切莫自误啊!速速收回成命,重审此案吧!”
  崔县长被王安这么一顿忽悠后,早已失了计较,慌忙反握住王安的双手,颤颤巍巍地说道;
  “想不到此案竟有如此曲折,得亏有王大人提点,不然下官险些犯了大错!”
  “没错,此案有问题,必须重审!必须重审!”
  见对方终于同意重审此案,王安终于松了口气。
  可还没等他开口,这崔县长却又自顾自说道;
  “可那晚就只有这王贞和李家婆在一起,既然凶手不是王贞,那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