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牟明-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爷不必妄自菲薄,你既为武官之首,不拘何议,今上总归不会轻视,只是既为兵事,无论如何却是绕不过那位本兵大人的。”
  仝寅不愧久走江湖,这话说得高明之极,既小小拍了下马屁,却也道出了实情。
  如今朝中大事,多由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决断,尤其是兵事,别看石亨贵为武将之首,执掌京师团营,却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至于永乐年间设立的内阁,虽然在大明中后期权柄益重,几可与前朝的宰相相媲美,但如今还未能凌驾于六部之上,官衔最高者不过侍郎,被六部尚书死死压制,话语权很低。
  石亨冷哼一声,没有接着仝寅的话头往下说,转而吩咐道:
  “烦请先生回信给那小子,让他安心做好大同总兵就是,朝堂上的事,何时轮到他发话了。对了,他的奏折还没上报吧?”
  “石小将军还是谨慎的,信中说了,全听侯爷的,一旦有了决断,让我们代劳就是,他安排进京的亲信,自会用印上奏。”仝寅答道。
  “哼,这还差不多。”石亨脸色缓和下来,他身后无子,向来将这侄儿视为己出,别看刚才口气严厉,其实是为石彪的前程着想。
  “请先生以他的名义上奏朝廷,就说投附的瓦剌一部该如何安排,全听朝廷决断。”
  石亨沉吟片刻,接着吩咐道:
  “至于本候嘛,还不用忙着表态,让其他人争论一番,等于谦那老小子有了消息再说。”
  京师之战大获全胜后,石亨因功封侯,很是感激于谦的举荐,当时两人关系十分融洽。


第245章 暗流(1)

  石亨想要投桃报李,就举荐于谦之子于冕入朝为官,反被于谦批了一通,大失颜面后,心中自然怨怼不已。
  其后一应兵事,全凭于谦之意,石亨不满益甚,两人由此有了罅隙。
  “侯爷此举,的确老成持重,在下稍候就去誊写。”仝寅点头应下之后,却又笑道:
  “不过,咱们自己人虽然在此事上不宜有所表示,不代表不能让其他人替咱们说话啊。”
  “不妥。”石亨道,“文臣那里向来打的交道不多,找不到人,若是武官,与我们自己亲自出面又有何区别?”
  “那若是内宦呢,侯爷?”
  “内宦?倒还行,先生有人选了?可靠么?”石亨有些惊喜。
  “侯爷忘了?御马监管事太监曹吉祥,最近可是向你示过好的。”仝寅笑道。
  “你说的曹公公啊,别提了,最近无缘无故送我些东西,不是字画,就是墨砚,你说我一介武夫,哪里懂这些玩意儿。”
  仝寅笑道,“送刀送剑的,怕侯爷你看不上呗,而且难说有人会因此嚼侯爷舌根。”
  “那倒也是,”石亨道,“不过说来奇怪,我是团营都督,这厮是团营监军,虽然没有什么爵位,却也是颇受器重的内宦,按理说没必要示好于我的,以往也的确如此,怎的如今……”
  说到这里,石亨稍稍想了一下,“似乎自年后始,这厮就开始频频向我示好,当真奇怪。”
  仝寅眼皮跳了跳,“侯爷不妨想一想他的另一重身份。”
  “你是说……曹吉祥他权知东辑事厂一事?”
  “没错,今上登基以来,厂卫一直不受重视,曹吉祥虽然权知了五年的东厂,却一直未能扶正。
  此番草原巨变,锦衣卫和大同镇守中官马庆功不可没,厂卫复兴,指日可待,马庆更是差人在京中上下活动,意欲籍功执掌东厂。
  曹吉祥若不争取一番,恐怕就连那权知也是做不了了。”
  “先生的意思,是让曹吉祥那厮,先替我们发声,然后咱们助他上位?可他毕竟是内宦,厂卫之事,我身为外臣,不便插话罢。”
  “王爷言之有理,不过在这件事上,却又多虑了,咱们也不用公开支持他,您只需传个话出去,就说东厂宜由老人执掌即可,又不是公开场合的正式言辞,即便被人攻讦,也大有转圜之地。
  石小将军想的那点事儿,实在算不上什么,成则欣然败亦无妨,正好可由此事称量一下曹吉祥的成色如何,本事几许。
  他若成器,咱们就助他做了东厂厂公又如何。”
  石亨摩挲着颌下短须,沉吟不语。
  若能助曹吉祥更进一步,自己就有了内宦为援,尤其是东厂的助力,似乎不是坏事。
  片刻之后,石亨开口了:
  “不错,先生大才,如此甚好,就这么办罢,此事就交给先生了。”
  “敢不效命。”仝寅起身,鞠躬行礼。
  。。。。。。
  京师,皇城南。
  已是深夜,紫禁城早就关门落锁,黑沉沉,静悄悄,一片死寂,仿若一个欲择人而噬的巨兽。
  相较之下,皇城就生动一些,仍有数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其间闪烁。
  若以城墙划分的话,由内到外,京师大体可分为三层,即紫禁城、皇城和内城。
  最核心的自然是紫禁城,皇帝后妃所居的宫城,大致就是后世故宫的范围,东南西北主要的大门分别是东华门、午门、西华门和玄武门。
  天黑后四道门闭门落锁,非皇命不得开启,进出之间十分严格。
  皇城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四面八方围着紫禁城包了一圈,东南西北的四道城门分别是东安门、承天门(清代改名为天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太液池(中南海)、万岁山两地,司礼监、御马监等内官衙门,还有管印刷的经厂和管宴席的光禄寺,都在皇城范围内。
  和戒备森严的紫禁城不同,皇城内人来人往,管控得并不严,常有经厂的印刷工匠、光禄寺的厨子、往皇宫送菜送肉的庄头、拉夜香的杂役太监等杂七杂八的人走动,空地上还有穿绿袍、青袍的低品太监摆摊做买卖。
  皇城之外又是一圈城墙,城墙内到皇城的范围,就是内城。
  内城之外并不空荡,有不少房舍,其实也很热闹,只是没有城墙,被称为外城。
  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外敌开始修建外城城墙,可惜银钱跟不上,就只修了南城的一面,东西两端与内城相接后便草草收了工。
  紫禁城的午门和皇城承天门之间,是皇城的南部区域。
  正统帝朱祁镇,如今的太上皇,‘北狩’回京后,被幽禁之地——南宫,即在皇城东南,靠近承天门一隅。
  皇城之内,南部的某个偏殿,烛光如豆,影影绰绰间,映出数道人影。
  “景明先生,你将我等召集到此,是何事体?难不成是石亨那厮,愿意同咱们合作,助上皇复位了?”
  黑暗中有人问道,声音尖利而苍老。
  “还没那么快,我也尚未与他说起过,不过他松口了,只要曹公公能帮他说话,他愿意助曹公公坐上东厂厂公之位。”
  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映出了一张有些瘦削的脸,瞳仁发白,正是石亨仰仗的智囊——仝寅。
  “什么条件?”另一道尖利的声音问道。
  “是这样的,曹公公……”仝寅几句话就简单地把石亨的要求和其后的目的说了。
  “混账!”有人破口大骂,声音就正常多了,“石亨这厮,意欲何为?编私兵以壮自身,他想造反不成?”
  “行了,我的靖远伯爷,”旁边有人揶揄道:
  “你当初三征麓川之时,何尝又没有妄动腐刑,私用阉人呢?要不是王振王公公替你遮掩,你坟头都长草了,不用在这儿装清高。”
  被称为靖远伯的人勃然大怒,“袁彬,早说过了,那是构陷,阮公公,你且来评评理。”
  阮公公名为阮浪,是如今太上皇朱祁镇的贴身太监,年岁既大,又兼老成持重,在座诸人,怎么都得给他点面子。


第246章 暗流(2)

  靖远伯姓王名骥,正统年间,曾三征西南麓川,是有明一代,因军功而封爵位的三位文臣之一。
  不过与其余两位——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相比,难免有点名不符实。
  三次南征,虽然获得胜利,但始终没有将叛乱首领思机发抓住或斩杀,西南局势一而再再而三的糜烂。
  被御史指责为劳民伤财之举,让西南一隅祸乱了整个天下,其间更动腐刑,用阉人,捉当地无辜土人献俘,眼看王骥就要被下狱问罪,得当时权阉王振庇护,这才脱罪。
  之后被打发到江南应天做守备,去岁末回转京师,受人举荐,得了景帝欢心,被委任为南宫守备,负责看管曾经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朱祁镇。
  只是王骥这南宫守备,却同阮浪厮混在一起,言辞间还有些谦卑,就显得十分诡异了。
  “行了,都是自己人,争来吵去的有意思么?”阮公公苍老的声音再度响起,和起了稀泥:
  “王伯爷,往事已矣,上皇从来就没有怪罪过你,你如今得了金銮殿上那位的信任,守备南宫,替上皇遮掩得甚好,这份功劳,上皇可是铭记于心的。
  袁大人,过去的事儿,就别总纠着不放了,用心替上皇办事才是正经。”
  “是了,听公公的。”袁彬回道,老太监的面子还是得给的。
  他与身旁的哈铭都出身锦衣卫,土木之变时,俱被瓦剌掳去,随后也先将他二人安排去贴身服侍朱祁镇。
  君臣三人在草原同甘共苦,感情深厚。
  回转京师后,袁彬与哈铭俱被封了个无权无势的锦衣卫试百户,明里暗里为朱祁镇奔走。
  除了他二人,在座的也都不满当今朝政,想要颠覆景泰一朝。
  不过众人虽然目标一致,但品性也有高下之分,对于王骥这等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之人,袁彬向来看不惯,逮着机会,就要奚落两句。
  而每次到了最后,也都是由阮浪出来打圆场。
  听了阮浪所言,知道自己在太上皇心里的份量,王骥喜形于色,又邀功道:
  “阮公公,今岁为了拉拢各部臣工,送了不少古玩字画,大多可都是我捐纳出来的,还请公公和上皇莫要忘记才是。”
  “呸!”一直没有出声的哈铭,同样看不上王骥这番事事争功的表现,吐出口中茶梗后,也揶揄道:
  “怎么,王伯爷,你这是要找上皇索要财物不成?”
  哈铭是归化中原的蒙人,精通草原和西域各部族的言语,在锦衣卫中,是个另类的存在,所做之事,更多的,偏向于通译一职。
  他与袁彬一样,因为服侍朱祁镇北狩,深得信任,甚至还得赐姓为杨,只是眼下不敢声张,仍以哈铭为名。
  王骥脸色一变,赶忙讨好地看着阮浪,“绝无此意啊,阮公公,你可别听他们胡说八道。”
  袁彬终究没忍不住,又在一旁小声嘀咕道:
  “这些古玩字画,还不是在应天做守备时搜刮来的,不知让多少人家破人亡,自己花过半两银子么?”
  阮浪叹口气,“诸位,咱们还谈不谈正事儿的?”
  曹吉祥也出来打哈哈,“诸位大人,何必为一点小事儿伤了和气呢,来,喝口茶,消消火。”
  三人这才没了声音。
  见压下争执,阮浪点点头,“王伯爷,你那些字画不会白白送出去的,等大事一成,定会补偿于你,放心就是。
  咱们招揽人手,除了金银财货,古玩字画更少不了,你既然有这专长,今后还需多多费心才是。”
  王骥喜形于色,“阮公公,在下必不负使命,放心好了。”
  袁彬在一旁暗中叹气,这下王骥这厮,更有了搜刮字画的借口,也不知京中多少人会因此倒霉。
  “好了,说正事儿。”老太监阮浪见杂七杂八的事情理清,总算能够继续正题,咳了声嗽后,肃容说道:
  “去岁咱们按太后吩咐,于泰安伏击那人之子,想要绝其血脉,重立沂王(太上皇朱祁镇之子,废储之后被景帝封为沂王)为皇储。
  未料功败垂成,反而折了不少人手进去,不得不蛰伏起来,另待时机。”
  “正是。”仝寅接道,“不惟如此,此事还给了那杭氏借口,以太子年幼,受到惊吓,体弱多病,难以禁受路上颠簸为由,迟迟不肯回京,让我等无计可施。”
  在座诸人听到这里,脸色都不太好看,泰安一役,他们全军覆没,事后更被景泰帝清除了不少人手,虽然筋骨仍在,但也损了不小的元气。
  那皇后杭氏,更带着其子朱见济滞留泰安,迟迟不归,让他们再难施展其他计谋,要知道,京师一带才是他们的地盘。
  杭氏与其子不归,他们就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复立沂王一事,就此搁浅。
  “有鉴于此,”仝寅顿了一顿,“太后已下决心,不再理会泰安那边,直接釜底抽薪,让我等联络朝堂上的忠贞之士,复立上皇登基,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石亨此人,位高权重,督掌团营,若得他相助,大事可期。
  曹公公,你替他说几句话,不但能换个真正的东厂厂公,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