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牟明-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亨此人,位高权重,督掌团营,若得他相助,大事可期。
  曹公公,你替他说几句话,不但能换个真正的东厂厂公,还方便拉他下水,这买卖做得,你说呢?”
  别看仝寅一介白身,但显见在这帮人中地位却不低,接过阮浪话头,也无人有异议,不知他是何时投靠的孙太后,能得此重视。
  “仝先生说的是。”曹吉祥点头赞同,“此事我当亲自出马,料理好首尾。”
  “嗯,”老太监阮浪满意地点点头,“这事儿能不能成咱们不敢保证,不过只要表露出足够诚意,相信石大人当会弃暗投明。”
  “公公,”站在阮浪身边服侍,一直没有出过声的小太监突然插话,“上皇听说瓦剌故人之子来投,不是吩咐过,要咱们尽力结交,能引为助力最好,曹公公如此行事,岂不有违上皇初衷?”
  “咝……”阮浪抽了口冷气,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小太监不提,他差点忘了。


第247章 进京

  朱祁镇‘北狩’之际,也先倒也不曾苛待于他,甚至还想让自己的姊妹嫁过去,朱祁镇昏聩,稀里糊涂的就想答应,是袁彬和哈铭苦劝,方才熄了念头。
  除此之外,他同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的交情也甚好。
  瓦剌内乱,一部南投大明,如此大事,朱祁镇自也有听闻,视秦博为故人之子,倒也说得过去。
  秦博来京受封,依着朱祁镇的想法,所部最少也有千余人,这些人的战力,可比团营还要强上一线,若能效力于他们,复立之事,自然更有把握。
  “这可如何是好?”阮浪看着仝寅,指望他拿个主意出来。
  要卖石亨的好,就得罪了瓦剌故人,若交好瓦剌,石亨那里就白费了这许多工夫。
  “这有何难。”仝寅哈哈笑道,“曹公公该怎么做,仍旧怎么做,至于结交瓦剌,烦请袁兄哈兄出面,大伙儿各行其事便是,咱们之间的关系,又有谁能知晓?
  何况曹公公那里打压瓦剌,给他们施加压力,岂不是更有利于袁兄哈兄行事?”
  众人恍然,明面上,曹吉祥只是孙太后的人,与太上皇一党还是有些距离的,顺着石亨的意,建言拆分投靠的瓦剌一部,无论成与不成,都与南宫无关。
  而袁彬哈铭,在京师已是半公开的正统一脉,若及时向瓦剌人示好,当有很大可能让心生不满的瓦剌人投靠过来。
  “仝先生不愧为咱们的智谋之士,就这么办。”阮浪定下调子,颤巍巍站了起来,扶着小太监缓缓往外走:
  “年纪大了,熬不得夜,剩下的,你们自己商量着办罢。
  小瑶子,咱们这就回南宫,明儿还得早起服侍上皇呢。”
  “让我和哈老弟去接触瓦剌来人,总得有个信物罢,公公。”袁彬在一旁提醒。
  “上皇有金刀赐下,数日内我会让小瑶子带出南宫,送与你们。
  说来也巧,据上皇所说,那金刀还是他北狩之时,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送给他的,想必那瓦剌大王子当能识得,也是有缘啊。”
  阮公公的声音渐行渐远。
  小瑶子唤作王瑶,是阮浪收的义子,他年老体衰,在外奔波,多是王瑶代他出面。
  待阮浪离开后,王骥凑到曹吉祥面前,“预祝公公能得偿所愿,顺利坐上东厂厂公之位。”
  曹吉祥皮笑肉不笑地回了个礼,“借王伯爷吉言,伯爷有事儿?直说便是,你我如今既在一条船上,当戮力同心才是。”
  王骥大喜,“前些天看上了一个穷酸的家传字画,叵耐这厮又臭又硬,没有相让的意思,差点闹到了顺天府那里,京师不比应天,我这南宫守备也不比应天守备,手下虽然有点人,轻易不能动用,你看……”
  与在应天做守备,能只手遮天不同,如今身处京师重地,王骥不知被多少人盯着,若动用手下人做与南宫无关、甚至是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之事,恐怕就是景泰帝也未必能保得住他。
  曹吉祥微微皱眉,“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若动用东厂番子,岂不是大材小用,于我争做厂公之位不利,况且你我明面上交情泛泛,我又是众所周知的太后之人,为你出头,怕是不妥。”
  见王骥面露失望之色,曹吉祥接着说道:
  “这样罢,我另行安排个人帮你,张軏此人,你可认识?
  前不久才授的锦衣卫指挥,一直想巴结我,我同他打个招呼,你再拜访一番,今后在京师办事,就找他好了,你看如何?”
  王骥听了,这才转露喜色,“全凭曹公公安排。”
  张軏乃张玉次子,而张玉则是靖难功臣,与朱能一道,被朱棣倚为左右手,靖难尚未功成,就已战死,朱棣登位后,封张玉为荣国公。
  长子张辅,也是功勋重臣,历事四朝,连姻帝室,得封英国公,只是跟随朱祁镇亲征,最终死于土木之变。
  一旁的袁彬听了暗中嘀咕,可别生出什么事儿来。
  张軏此人与其父兄相比,不太成器,典型的纨绔子弟,景泰二年,还因为强抢民女,犯了众怒,被景泰帝下过狱。
  如今年岁虽然大了些,但办事仍然没有章法,恐怕会惹出不少事儿来,给他们几人添麻烦。
  有心想提醒一下,想了想,袁彬最终还是算了。
  刚才就同王骥闹得不欢,要是再挑张軏的刺,就有些讨人嫌了,反正那个纨绔家伙,估计是接触不到什么隐秘之事的,且由得他去。
  。。。。。。
  明廷给的期限十分宽泛,因此一路上周秦川他们走走停停,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一道的高同知也是个妙人,不但不催,还主动告知何处有名胜,哪里有古迹,若是有点特色的名菜小吃,他还会主动带路,邀大伙儿共尝美味。
  秦博本就心慕中华,有机会赏玩一番,自然不会错过。
  周秦川和苏幼蓉呢,难得的有银钱有空闲,还不用担心被人追杀,受到通缉等等烦人事宜,自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因此一行人等虽然都是纵马而行,却足足花了半个多月的工夫,方才抵达京师近郊,如此脚程,只比徒步快上那么一点。
  甫到顺天府治下的昌平州,一众人等就被堵住了,早早得知消息的礼部、兵部诸官吏,将他们迎入当地一座空闲兵营。
  门达则因锦衣卫的身份不受此限,跟着马庆管家马奎,还有镇抚使卢忠,先行入京去了。
  秦博与高同知一道,领了早就押运在此,足够四千人马一个月嚼用的粮草,就地休整了三天后,带着二十多个手下,跟着明廷来人正式进京,周秦川与苏幼蓉自然亦在其中。
  高同知就没有进京的待遇,而是留在军营,约束下属,顺便起个监控作用。
  诸色人等毫无悬念地住进了礼部所属的会同馆,这是专门用来接待藩属贡使的机构,占地广大,楼舍众多。
  为了避免引发冲突,周秦川他们被安排在一个三进的独门大院之中。
  安顿下来之后,礼部官员再度上门,开始教导礼仪,为进宫上朝作准备。


第248章 坏消息

  这种事本是秦博一个人的份儿,谁知道为了以防万一,随行的二十余人,也全部被要求一道参与,弄得本就不擅此类琐事的周秦川头疼不已。
  好在礼仪虽然严格,内容却不算多,操练了五天后,也就勉强算过得去了。
  学礼已毕,本以为很快就能面圣,谁知道一连五日过去,秦博都未见诏。
  不论是问会同馆吏员,还是问一直陪同的礼、兵二部官员,都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这下众人有点沉不住气了,偏生无计可施。
  倒不是受了什么限制,进出之间,只需在会同馆报个备,却也无人阻拦,基本没什么束缚。
  但在京师之中,周秦川他们可说是两眼一抹黑。
  路不认识尚且好说,多趟几道也就熟了,若想打探点什么消息,就全无门径了。
  茶楼酒肆不是没有去过,除了家长里短的八卦,全无任何有用讯息。
  而门达和马奎这两个他们还能指望之人,自昌平一别之后,就再无踪影。
  种种遭遇,弄得大伙儿心里七上八下,就是周秦川,一时也没了主张。
  好在到了第六天,门达这厮伙同马奎,一道出现在了会同馆。
  不出所料,两人带来的,果然是坏消息。
  他二人刚入京那几日,关于如何处置以秦博为首,千里来投的这只异域人马,群臣意见繁杂,对周秦川他们来说,其间好坏都有。
  但由于要害人物尚未就此事表露过看法,任何一家之言,都未能在朝堂上占据优势,压倒其他声音。
  这里所说的要害人物,最为关键的,其实就是两个人。
  一为兵部尚书于谦于少保,一为京师团营都督,武清侯石亨。
  前者已然不仅仅是一部之尚书,由于京师保卫战的诺大声望,已隐为群臣之首,不惟兵事,一些重大事宜其他各部也会或是征询他的意见,或是请其观礼。
  前些日子,周秦川他们尚未入京之时,鲁东张秋引黄河水疏通运河的工程落成,心系万民的于谦在京师呆不住,跑去观礼。
  关于如何安置内附瓦剌一部,本是兵部份内之事,然而却没有听说于少保留下只言片语,也不知其意欲何为。
  于谦没有出头,作为武将之首的石亨虽然在京,一样三缄其口。
  这种纷扰不休的状况若继续下去,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一切皆有可能嘛。
  甚至再拖些时日,若能等到马庆因功拔为东厂厂督,话语权大增之后,再进一步为秦博张目,似乎还更好一些。
  偏偏五日前,京师团营监军、权知东厂的御马监提督太监曹吉祥出来捣乱了。
  他利用身为太监的便利,在皇宫内面见景帝,建议将秦博封王,留置京师,其余人等,全数打散后充入大同、宣府两镇,以壮边军实力。
  这般意见,之前不是没有,不过都是些人微言轻之辈的话,没什么份量,此番曹吉祥说出来,就大为不同了。
  自永乐起,宦官权柄益重,太祖不许他们干政的圣谕早成了摆设。
  景泰帝登基后,汲取其兄教训,对宦官有所限制,但以曹吉祥的地位,仍有足够的话语权。
  御马监自永乐后就开始逐步掌管京中禁军,而团营是于谦在土木之变后,鉴于京营精锐尽失,于各地入京勤王的卫所军队中选练出来的精锐,早已取代了原先的京营地位。
  曹吉祥此人,虽然未入司礼监,但其御马监提督太监和京师团营监军的身份,也是非同小可,由不得各内宦外臣不重视。
  更重要的,则是众所周知的缘由。
  曹吉祥服侍孙太后起家,乃是太后亲信,他这番表态,会不会是扶立了两代皇帝,在后宫异常强势,甚至能左右朝堂局面的孙太后之意呢?
  持此想法的群臣不少,大多做了墙头草,纷纷上书表态,支持曹吉祥的方案。
  虽然要紧人物尚未一锤定音,但以如此风向,谁也不知道当今皇帝会不会就此定论,对周秦川他们十分不利。
  至于本可以引为奥援的马庆马公公,也在曹吉祥身上吃了瘪。
  曹吉祥以历任东厂厂公皆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甚或掌印太监出任为由,反对仅为边镇镇守中官的马庆出掌东厂,言称此举逾制。
  马奎为此愤恨不已,直为自家主人打抱不平。
  说曹吉祥的话看似有理,可他自己作为御马监提督太监,不也权知东厂数年,一样不合规矩。
  自东厂成立,就一直掌握在司礼监手中,景帝登基后,受于谦、王直影响,厂卫势力大幅萎缩。
  锦衣卫由于谦女婿朱骥掌管,做事规矩了很多。
  而东厂,如今司礼监的几个大太监没什么野心,谁也不愿意沾上东厂,从而被外臣嫉恨,这才便宜了曹吉祥,以御马监提督太监的身份权知东厂。
  宦官服侍皇家,飞黄腾达或是身死族灭,全在皇帝一念之间,哪有这许多规矩。
  以马庆的功劳,执掌东厂绰绰有余,曹吉祥这是不甘心将东厂拱手相让,故意刁难人罢了。
  更可气的,是石亨居然也在此事上凑了一番热闹,说东厂厂督位高权重,不宜贸然换人执掌。
  身为外臣,虽然不宜对内宦升迁具体表态,但以石亨的地位,只需在人多之时,仿若闲谈一般,说上几句支持曹吉祥的话就已足够。
  马奎好容易把两件事掰扯清楚,口干舌燥之余,端起茶碗灌下大半茶水,前胸剧烈起伏,显见气得不轻。
  一个曹吉祥,成了马庆和周秦川他们双方共同的拦路虎。
  俗话说,挡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更何况这种有涉前程的大事,那就更是累世仇怨了。
  “贤弟,你怎么看?”秦博向周秦川发问。
  我又不是元芳,还能怎么看,周秦川暗自撇撇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