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牟明-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看来,于谦是不可能再被冤杀的了,那么,自己算不算是救下他性命的最大功臣呢?周秦川越想越有成就感。
  在于谦的牵头下,治水工程顺利开展,有他这尊大神坐镇,运河水患虽然波及两州之地,但并没有扯皮倒灶等事。
  仅仅花了五天的工夫,三处溃堤的决口就被顺利合围堵上了。
  站在已经成了治水救灾真正中枢的那座山头上,看着山下欢腾的人群,于谦拈须微笑,颇感欣慰。
  “周小郎,运河已通,你是要就此北上,赶赴京师,还是要留在此地?”
  于谦冷不丁地问他旁边的周秦川。
  河堤虽然已经修复,但雨势始终未歇,连减弱的迹象都没有,仍然需要大量人员不停巡视河堤,一有溃堤的兆头,就要尽快修复。
  且这一带地势平缓,洪水加上雨水无处可去,同样需要人手挖沟引流,将水排到低洼之处,方能克尽全功。
  “那当然是跟着于大人您继续干活咯,能有机会和您共事,那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周秦川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你这小子,”于谦笑骂,“嘴就跟抹了蜜似的。”
  说笑声中,金知州和吴知州从山脚小跑着上了山顶。
  “于大人,大事不好。”金知州喘着粗气,脸上有丝惊慌。
  “怎么,是哪里又溃堤了么?”于谦微微皱眉。
  “那倒不是,于大人。”吴知州接过话头,“与我鲁东无关,据京师最新邸报消息,北虏频频犯边,声势浩大,大同、宣府两镇出战不利,被连陷数堡,北虏兵锋已直抵大同和宣府城下,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往京师。”
  另一头,金知州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得异常周正的纸张递给于谦。
  于谦小心接过,仍不免被打上几滴雨水,打开之后,一目十行看完,脸色微变,“这是十天前的邸报了,可有最新消息?”
  “大人,”金知州无奈说道,“洪水肆虐,济宁、东平两州水陆两道俱断,要不是运河刚刚恢复通航,还拿不到这封邸报呢。”
  “若无大事,朝廷邸报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刊印一期也是有的,不过遇上边关紧急军情,多半会加印,以便让各地官府能及时了解,做好调兵和运粮的准备,你二人速速着人去码头守着,一有最新邸报,就赶快送来给我。”
  “是。”两位知州大人应下后,匆匆离去。
  于谦紧锁眉头,忍不住来回踱步,踩得地上‘呱唧’作响,弄得给他打伞的朱骥有些跟不上脚步,手忙脚乱中劝慰道:
  “岳父大人毋须忧虑,朝中文武官员都有担大任之人,定能处置妥当的,石亨之侄石彪不是在大同任总兵么,他向来能征善战,难道也抵敌不住?”
  “石彪啊,他坏就坏在能征善战上。”于谦忧心忡忡地把邸报递给朱骥,“你自己看罢,据说石彪一开始小胜不断,导致他妄自尊大,突入草原,结果被人家包了交子,仅以身免。”
  “是么?”朱骥接过邸报,边看边说,“想不到啊,石彪怎会如此不智,连这么粗浅的诱敌深入之计也看不出来。”
  “他不是看不出来,他是过于自信,觉得蒙人即便设伏,也拿他没招儿。”于谦冷哼道,“现在两镇受挫,朝廷势必要出动团营支援,我就怕调兵遣将的时候,把人给用错了。
  京师团营以石亨为主,范广为副,要是朝中诸公和陛下为了稳妥,留石亨镇守京师,遣范广出征北虏,那就糟糕了。”
  “这是为何,岳父?”
  “范广能为一方之将,却没有统帅整个战局的能力,别看他平时挺沉稳的,一遇两军交战,就是个武疯子,不过是又多个石彪而已,于战事何益?
  要是兵力再有损失,土木之变就会重现。
  还是得让石亨出征,他用兵老到,也能约束石彪,实乃上策。”
  在场诸人要么不懂兵事,如朱骥,要么不好插嘴,如周秦川和门达,只能任凭于谦一人来回絮叨。
  好在此情此景并没有持续很久,当晚,东平州吴知州就把最新邸报送来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东平州偏北,邸报从京师而来,定然是吴知州先得手。
  于谦看罢邸报,哈哈一笑,“武清侯自请率团营出兵,由范广镇守京师,这下我就放心了。”
  脸上忧虑一扫而空。
  当晚,待回到自己营帐,正要歇息,门达悠悠地问了句话:
  “周兄弟,为啥我总觉得大同宣府的战事有些蹊跷呢?”
  “没错,我也有这个感觉。”周秦川应和道,“蒙人侵犯中原,向来在秋后,雨季行军,对他们多有不利,实在有违兵家惯例。”
  门达接着说道,“且阿失帖木儿得我关西资助,实力恢复不少,这半年来,挑衅也失八秃的事儿可没有少做,阿剌那厮未必有精力和实力侵犯中原,难不成是左翼的翁牛特部?”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周秦川答道,“大同宣府外的草原,本是瓦剌的势力范围,也失八秃之变后,阿剌一直屯重兵于西部,以防范乌苏克的侵扰,对东部的控制力下降不少,说不准翁牛特部已经扩张到了这一带。”
  门达摇头,“翁牛特部嚷得虽凶,却未必有这个实力和胆量到大同和宣府的关外骚扰,更别提大规模地用兵了,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说到这儿,门达特意四下看了看,放低声音说道:
  “周兄弟,不瞒你说,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周秦川抬手拦住了他接下去要说的话,“且住,门兄,你我并无真凭实据,妄自非议朝中重臣的话,就莫要说出口了。”
  门达所想,他何尝不知,砚书等人已在大同顺利开设了客栈,并成功布下了眼线,据称,石彪自去岁末开始,就派出好几拨人马,以行商的名义北上草原。


第384章 叛乱

  要说这其中没有猫腻,周秦川打死也不相信,只是他和门达的猜测太过大胆,大胆到他们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
  这里不是关西沙洲,有些话,能不说还是不说的好。
  运河决口被堵上之后,于谦带着人继续巡视河提,疏通积水,又历经一个月,才基本平复了波及济宁和东平两州的水患。
  此时,雨势也渐渐弱了下来。
  于谦将后续琐事交待给济宁、东平二州的知州,盘算着要搭周秦川的船北上京师,他和朱骥赁的那艘小舟,在济宁被阻后,就让船家回去了。
  因为平息了水患,于谦的心情还不错,不过,不甘心在邸报上落后,一直关注京师动向的济宁金知州终于得偿所愿,在讯息的传递上,占据了一回先手,给临行前的于谦带来了一个消息。
  只不过这个消息坏得不能再坏,从于谦那比吃了翔还要难看的脸色上就能看出一丝端倪。
  “岂有此理,他怎敢如此,乱臣贼子,乱臣贼子!”
  于谦前言不搭后语,口不择言地乱骂一通,末了还把邸报狠狠往地上一摔,能让向来沉稳的他做出如此举动,不知这邸报上的消息到底有多不堪。
  “岳父大人,到底发生何事?”朱骥边捡邸报边问于谦。
  于谦气哼哼地说不出话来,示意金知州给大家解惑。
  “呃……是这样的。”金知州显然也很震惊,不过终归知道得早,已经在无奈中接受了,没于谦那么失措。
  原来石亨领京师团营主力行军至大同后,居然趁着当地给他接风的机会,一举扣押了以年富为首的文武官员。
  随后悍然宣布,当今景泰帝得位不正,在位数年没有给百姓带来丝毫好处,不配南面为帝,当即立代隐王朱仕壥为帝,在斩杀年富等人祭旗后,合团营与两大边镇的精锐于一体,兵发京师。
  景泰帝得知此事后,急怒交加,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已经病倒了。
  如今叛军兵分两路,正在太行一线的居庸关和紫荆关与朝廷兵马酣战不休,一旦这两座关隘中的任何一个被攻破,那么叛军再无阻拦,可长驱直入,抵达京师城下。
  石亨在土木之战前就被也先打得大败亏输,并因此被免职,是于谦排除阻挠,重新启用了他,而他也不负厚望,在京师保卫战中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并因之封侯。
  可以这么说,石亨的发达,离不开于谦的慧眼识人,和景泰帝的破格使用,任谁都不会想到,这厮居然想要造反。
  于谦如此失态,既是对石亨的恼怒,想来也是对自己识人不明的悔恨。
  周秦川与门达对视一眼,虽然此事的发生与他俩之前的判断不谋而合,但二人却并没有丝毫得意之处,他们深知,此时的大明遇到了开国以来的最大危局,偏偏他们身处其中,根本无法置身事外。
  难不成掉头就走?那京师里的生意,还有苏幼蓉、小济他们怎么办,如此辛苦的布局岂不是白费了那么多的心血。
  事已至此,任谁都清楚,之前北虏威胁边关的一系列战事,不过是石氏叔侄施的障眼法,目的就是为了让石亨能名正言顺地统兵北上,发动叛乱。
  至于与他合作演戏的,是也失八秃还是翁牛特部,抑或二者皆而有之,目前还不得而知。
  以团营和边军的精锐,再加上极有可能助阵的北虏,居庸关与紫荆关势必抵挡不住,用不了多久,叛军兵锋就能直指京师。
  如今的京师,团营主力不再,其余京营不堪一战,基本上就是待宰的羔羊。
  要想保卫京师,只能指望各地卫所人马和辽东的边镇入京勤王,或许朝廷的勤王诏令不日就会下发各地。
  只是不管怎么看,这一回的勤王大军却是难以指望得上的。
  七年前的京师保卫战中,因为京营精锐尽没于之前的土木之变中,对抗也先的主力即是各地勤王大军。
  战后于谦选练勤王军中的精锐,建立了十团营,以补之前京营精锐的损失。
  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年,但各地卫所军制更为糜烂,想要再出强军,几无可能,能帮助地方维持治安就算不错了。
  大部分卫所军兵与种田的农夫无异,要他们放下锄头,拿上刀枪,去同身经百战的团营、边军,甚至是北虏作战,后果不问可知。
  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辽东边军,只是一则不知他们能否及时赶到京师勤王,二则石亨带着团营主力和西北边镇叛乱,谁知道辽东诸镇会不会也被拉下了水,抑或生出什么异心。
  况且辽东亦需有足够的人马震慑当地,一旦将辽东的军力掏空,大乱之下,谁知道现在那些看似乖巧的化外之民,会不会也扯旗造反。
  诸般牵绊之下,朝廷调派辽东军兵定然会有所顾虑,勤王辽军的规模和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有限得紧。
  这么一来,与叛军相比,辽军的数量远远不及,难以正面抗衡,只能以防御为主。
  眼下的局面,竟然比七年前土木之变后还要凶险,京师危矣,景泰帝危矣,大明危矣,或许这才是于谦失态的真正原因。
  “周小郎,你此次押解税银入京,一共带了多少人马?”一番发泄之后,总算冷静下来的于谦问道。
  “一千轻骑,三百重骑,总共一千三百人。”周秦川回答得很快。
  “哦,还有重骑?”于谦有些惊奇,不过眼下事急,他顾不上追根问底,当即吩咐道:
  “你即刻就率这一千轻骑轻舟北上,我会与你同行,咱们一起赶赴京师。”
  “那税银怎么办?”
  “税银就留在济宁城里,有三百重骑看押,再加上当地官府,用不着担心。”
  “于大人,你这是想要……”
  周秦川刚开口,于谦就把话头接了过去,“没错,我打算尽快赶到京师,劝说陛下南迁应天府,以避石亨这厮的兵锋。
  你这一千多的人马,俱是精锐,得用在刀刃上,还望周小郎不要吝惜,到时候护送陛下南下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还有你押解来的税银再不用送到京师,到时候等天子南下,一块儿跟上就是,南迁事大,用银钱的地方多的是,这总计二十多万的税银,正好解燃眉之急……”
  于谦还在嘚吧嘚地说着,周秦川却是一阵恍惚。
  那个敢于挺身而出,力阻朝廷南迁,放出‘建言南迁者死’的于谦如今竟然要力劝景泰帝和整个朝廷南下避祸了,可见当今时局坏到了何种程度。
  为了保住大明社稷,连宁折不弯的直臣于谦也不得不妥协了。


第385章 遴选精兵

  “于大人,其实我觉得咱们还有一拼之力。”
  周秦川忍不住打断还在喋喋不休说着话的于谦,从金知州口中得知石亨叛乱这一消息后,他就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尽快召集一只战斗力尚可的兵马北上勤王。
  总算是穿越者的光环在身,还真被他给想出了妙招,虽然这妙招已然记不清是从哪里看来的了。
  “狂妄。”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