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牟明-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算是穿越者的光环在身,还真被他给想出了妙招,虽然这妙招已然记不清是从哪里看来的了。
  “狂妄。”金知州冷哼一声,不屑一顾。
  他还不太清楚周秦川的背景,对这么一个外蕃王爷的纪善,并不太放在眼里。
  于谦同样不相信周秦川的话,劝解道:
  “周小郎,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情形比土木之变的时候还要糟糕。
  我大明卫所废驰已久,精兵俱在团营和边军,想要靠卫所军兵勤王护驾,几无可能。
  这些人疏于操练,不经战事,既保证不了能及时赶到京师,也远不是叛军对手。
  辽东军兵虽然能与石亨所率人马一战,数量上也多有不及,与其耗在同叛军的对峙中,还不如护卫朝廷南下应天。
  只有借着浩浩江水的势头,和复杂多变、河道众多的江南地形,方能迟滞石亨的攻势,然后趁着南北相持的工夫,咱们才有机会操练精兵,剪灭叛逆。”
  周秦川摇摇头,解释道:
  “于大人,卫所兵指望不上这我知道,我也没想过靠他们解京师危局,不过眼下就有现成人马,若有时日操练,则必成精兵,即便眼下情况紧急,没有磨练的工夫,但小子以为,这些人汰弱留强之后,也可堪一用。”
  “胡吹一气。”金知州翻翻眼睛,“济宁、东平两州的情况我尽皆烂熟于心,哪有你说的这么一只兵马。”
  “诸位请跟我来。”周秦川微微一笑,并不反驳,带着疑惑中的众人走出临时搭建的窝棚。
  这里就是他们那日涉水而上的山头,早已是以于谦为首的治水指挥中心,周秦川指着山下兀自忙碌着干活的众多身影说道:
  “于大人,请看,这些百姓在您的指挥下干活治水,已然一月有余,虽然还不通行伍进退,但服从指挥的态度已经成了本能,别说一般的卫所军兵,就是训练有素的边军恐怕也有所不及。”
  周秦川的话里不伦不类地带着些后世的语汇,却不影响众人理解他的话中之意,“假以时日,若能好好训练一番,定然又是一只不弱于团营,甚至犹有过之的精兵。
  只是眼下时不我待,咱们就只能裁汰一番,遴选出合格的士卒,编练成军,北上勤王。”
  此次运河决堤,加上连日大雨,致使济宁、东平两州受灾的百姓约有八十万,于谦以工代赈,在运河沿线干活挣粮吃的人,大概在四十万上下。
  刨去老弱妇幼,青壮男丁当有二十万左右。
  这些人在运河边一个多月的时日里,为了挣一点吃食,任劳任怨,服从调遣,相互之间还要分工合作,已经初步完成了蜕变,从自由散漫的农夫成了令行禁止的河工。
  而工人不但能服从命令,还善于协作,比起一般的农夫来可是要好得太多了,历来都是最好的兵源。
  后世且不提,就说一百多年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遴选的兵源,主要就是江浙一带的矿工。
  这些人只要稍加训练,把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提升上去,就是一只强军。
  眼下时日不多,没有训练士卒的时间,但这些青壮男丁在这一个月内只能勉强吃饱,却也承担了繁重的劳作,体力不用担心。
  哪怕把这二十万人都拉去京师,即便不能野战,但守城是没有问题的,再怎么也比京营那些废物和京师百姓要好得多。
  从中稍加遴选,操练一二,见过血火之后,即成强军。
  只要熬过最初的困局,让叛军不能速胜,一旦进入相持阶段,石亨最终的败亡就不可避免了,具体的例子可以参照安史之乱。
  守住京师,肯定要比拱手让出北方大片土地要好得多,不但人心不会就此丧失,还能压缩叛军的活动范围,减少他们的钱粮来源,为最终的平叛奠定基础。
  看着山下忙碌劳作的百姓,于谦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后,他忍不住问道:
  “周小郎,这些人的确有成为精兵的潜质,只是短短时日,你要如何才能真正的汰弱留强,并让他们具备初步战力呢?”
  周秦川恭恭敬敬地回禀道:
  “于大人,咱们只需放出消息,就说朝廷要募兵,入伍后不但有安家银子,每月还会发放饷银,足够养家,这样一来,此地百姓定然会踊跃报名。”
  “不错,接着往下说,周小郎。”
  于谦微微点头,这一带因为遭了水灾,今年的收成肯定没有指望了,势必要另寻活路,从军既然能养家糊口,百姓自然没有放过的道理。
  以募军代替原有的卫所兵,一直是于谦变革军制的方向,用发放饷银的引子吸引百姓,倒也与他的设想相符。
  “接下来小子是这么想的,一开始但凡报名之人,咱们不管好孬,统统收下……”
  “什么?你!你这算什么汰弱留强,你这是拿兵家大事当儿戏……”旁边金知州忍不住牢骚。
  “别急,金大人,听我把话说完。”周秦川回了一句之后,继续说道:
  “收下之后,咱们可以要求他们自行前往京师通州,只有在规定时日之内到达通州大营的,才能成为正式的大明军兵。
  此地离京师约有千里,有马的五日,徒步的八日,以这个距离和赶路的劳累程度,只要能在规定时限内抵达通州的人,不论是体力还是毅力,都超过了普通士卒,募之为军,没有任何问题。”
  大明的马户在鲁东为数不少,哪怕是在治河期间,周秦川也能经常看到百姓骑马而行。
  马户就是养马的人户,由朝廷编佥在一起,共同完成养马的徭役,相应的,马户们可以免去部分其他的徭役和税粮。


第386章 危局

  永乐年间,通过官府和马户百姓的共同努力,马匹数量大增,为军马的供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但是马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官员的腐败和百姓养马的负担沉重等等,马户们承担着重役,养马与种地的辛苦不仅拖累马户们的身体,官员的征敛也折磨着马户们的精神,促使马户消极养马,甚至激起了民变。
  当然了,这是明代中后期的事儿了,此时马户们还没那么沉重的负担。
  不过今岁遭遇水灾,粮食没了收成,马户们要养马,势必比一般百姓还要困难,有从军这条路子,想必他们比一般人更为渴望。
  这些人常年养马、骑马,控马功夫不比草原蒙人差,稍加训练,就是精锐骑兵。
  “嗯,不错,此法的确能在最短时日内汰弱留强,周小郎,有你的,居然能想出这么个法子,只是百姓受灾,生计困难,要他们远行千里,这恐怕……”
  于谦为这些远行的百姓担忧。
  “大人放心,这些小子都想好了,一旦在这里报名入军,就发放一些银钱干粮,够他们到京师的吃食开销,等到了通州,通过遴选之后,才会发放安家银子,至于被裁汰之人,就看大人如何安排了。”
  “哦,怎么说?”
  “大人若是觉得京师兵力仍旧不足,大可将这些裁汰之人也吸纳入军,发些微薄饷银,让他们作为辅兵参战,也远胜京营和普通百姓。
  大人若觉得他们多余,发些遣散费让他们回乡即可。”
  在周秦川心里,其实是想把被裁汰之人留下作为预备队的,一旦开战,伤亡在所难免,这些人同出一地,又一起治过河,补上缺漏很容易。
  于谦微微沉吟片刻,很快答道:
  “此事不急,毕竟京师是什么情况我也不清楚,到时候再行决定。
  只是你这策略,所耗银钱不少,在济宁、东平两州境内,府库还可以发放些干粮,到了京师,在朝廷正式认可他们之前,那什么安家银子和遣散费,一时却上哪里去筹措?”
  毕竟这些人不是朝廷正军,而于谦此际也不过是刚刚结束丁忧,回京等待起复的一介白身,拿不出这许多银钱。
  要是不能按时如数发放银钱的话,有违承诺,军心士气将严重受挫。
  “这却不难。”周秦川笑笑,伸手遥指运河,“济宁的码头上,不是还有我押解来的税银么……”
  “你……你竟然要动税银!”金知州被周秦川的大胆给吓得结结巴巴的。
  “好!有种!够胆!”于谦却是不吝赞赏,“周小郎,你既然为了国事甘愿冒险,我又岂能落后,这样罢,擅动税银的事儿我担下来了,到了通州后,税银先不要上缴户部,等召集完人马,发放完银钱后再说。”
  擅动税银的罪责很大么?
  周秦川不明所以,他对大明律法谈不上精通,觉得此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哪怕朝廷不认,不愿意出钱给在鲁东召集起来的人马,少了的税银大不了让瓦剌卫出钱好了。
  只是补上短缺的税银,需要一段时日罢了。
  但看于谦和金知州的样子,擅动税银似乎是件了不得的事儿,管他的,反正有于谦担责,天塌了有他这高个子顶着。
  再者说,即便没有于谦出面,周秦川也不可能退缩,京师有在为瓦剌卫赚钱的苏幼蓉,有已成为太子的小济,岂能因为这么点麻烦就缩手缩脚的不做事。
  “还有一件事,这些人一路穿州过府,遇上官府盘查,可是麻烦得紧,你有什么办法没有?”于谦又问道。
  这个问题周秦川还真没想过,不过他也只稍稍转了转脑子,就有了办法:
  “于大人,我可以安排部分人马分批跟着他们,带上进京的勘合,遇上官府,就说他们是我瓦剌卫沙洲税关押解税银进京的掉队人马,如此可行?”
  “虽说这些人口音装扮不合,不过有此借口,地方官府也不会为此发难了,还成,就这么行事。
  至于兵刃甲衣,等老夫进京入朝之后,想办法从府库中给他们调拨。”
  于谦一锤定音,最终同意了周秦川招兵买马、遴选精锐的提议。
  大明景泰七年,秋后的一个中午,周秦川等人的船只顺利抵达通州口岸。
  于谦向当地官府和驻军交待了一番,特意说明其后会有大批他招募来勤王的军兵找周秦川点卯,要他们全力配合指派营地、售卖粮草等事宜,不可延误。
  都到了通州,就没必要再掩耳盗铃地说是瓦剌卫押解税银的兵马了。
  随后在忧心忡忡中,于谦和朱骥一人骑着一匹马,匆匆向京师而去。
  通州大营的督粮官范广,本就是团营副都督,不可能常驻通州,更早在石亨进军大同的时候,就坐镇京师。
  石亨叛乱后,他旋即升任团营都督,全面掌控京师防务,此时时局维艰,京城更离不开他,自然不会呆在通州大营。
  是以于谦没能见到这个他颇为器重的将领。
  他们一路乘船北行,只知道景泰帝病体日益沉疴,难以视事,具体有多严重却是不得而知。
  召集各地兵马进京勤王的诏令直到他们快到通州的时候才见到,由此可见,当今皇帝的病情不容乐观,朝中大臣是战是走的态度也不统一,面对如此危局,反应显然有些迟钝。
  而此时甚至已有了叛军攻破紫荆关的传言,人心更加恐慌,于谦显然也更加坐立难安,一路催促不休,他和周秦川、门达等人的座船,几乎领先了半日的路程。
  北上诸人中,但凡有点见识的,都明白传言虽不可信,但在朝廷派不出援军的情况下,居庸关和紫荆关独木难支,战事既然已经过去了旬日之久,那么接下来短则十天,长则半月,两座关隘中,必然有一座会被攻陷。
  而勤王诏令才刚刚下发,即便是战力不俗的辽东精兵,恐怕也不能及时赶到。
  而没有什么战斗力,纯粹凑人数的卫所军兵想要齐聚京城,就更是不知道要拖沓到什么时候,京师已是危在旦夕。


第387章 前奏

  正因如此,于谦才特意交待周秦川,从鲁东赶来的治河百姓,哪怕是超过了时限,也不要放他们走,同样收入营中,作为预备兵力。
  只是安家费和饷银少给些,以示同准点赶到通州之人的区别。
  看着于氏翁婿二人远去的背影,周秦川张了几次嘴,最终还是没能开口。
  他倒不是心疼送出去的那两匹马,而是想跟着这两人一起进京,苏幼蓉可是好久没见,此时就在京师之中,周秦川恨不得能飞过去相会。
  只是于谦把遴选民壮,训练精兵的重任交给了他,哪里还有这等儿女情长的工夫。
  不得不佩服这些鲁东民壮,周秦川他们是乘船日夜兼程赶到的通州,谁知道于谦上了岸之后,和当地驻军、官府的招呼还没有打完,就有十几个一人双马的民夫赶到了通州,速度与他们几乎不相上下。
  同一时刻,落在船队后面的徐永宁、张懋等人,也才刚刚上岸,这些民夫当真有精兵的潜质。
  眼看募兵、训练等一系列琐事迫在眉睫,接踵而至,周秦川有心抽空进京,面见佳人,也是没有这个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