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
第147章 关外形势
过了大清河,尽管似乎没了盘查之人,但周秦川还是不敢大意,带着小济和苏幼蓉,一行三人仍是急急赶路。
一直出了鲁东的范围,进了顺天府,方才在某个不知名的村镇旁,找了个类似赵氏客栈那般环境的客栈住下。
这种独处旷野,四周没有凭依的客栈,一旦有事,能方便跑路。
即便如此,周秦川也不敢在此地耽搁太久,仅仅休整了一日,就开始同苏幼蓉商讨下一步的行止。
虽说有了小济脖颈上那个刺青作为凭依,但如今尚未完全长好,周秦川也不愿就这么带着小济去投靠锦衣人。
只有真的走投无路,他才会考虑这么做,那刺青不过是提前做的伏笔。
谁知道锦衣人规矩有多大,会不会被赏些银钱,然后同小济就此分开,再也不相见?
即便他和苏幼蓉勉强被留下,估计那种地方也是规矩多得吓人,哪有自己在外闯荡畅快,如今他们算得上身家丰厚,银钱一点不缺。
只要不被这些权贵打扰,周秦川有信心闯出一片天地,因此,当下还是考虑三人的下一步为好。
不过有点意外的,是在今后的去向上,苏幼蓉同他有了不小的争执。
苏幼蓉极力主张还是按原先的筹划,到津门一带落脚谋生。
她认为不论是黑衣人还是锦衣人,到了京津一带,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而周秦川则觉得,锦衣人势力庞大,他们三人在乡野之间或许还能做漏网之鱼,在大城池之中,恐怕很难逃脱这些人的搜罗。
毕竟乡野之间地广人稀,再有爪牙,也难免疏漏。
而大城池之中,即便不是锦衣人的势力范围,但只要舍得花费银钱,自有大把的喇虎青皮甘心效劳。
小济身上的那个冒牌胎记,只是身陷绝境的无奈之举,能不用就尽量不要用。
周秦川可不愿辛辛苦苦逃出这么远之后,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
为了安全起见,周秦川建议干脆中原一带都不用呆了,直接出长城,闯辽东去。
待三五年一去,风头过后,再回中原不迟。
那时候主动权尽在己手,小济身子骨已然长开,模样也会有所变化,要想认出他是那个死在破庙的少年,并不太容易。
至于那个刺青嘛,模样都变了,平常又被衣服遮着,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周秦川觉得此时离女真崛起尚早,又记得东北有大明努尔干都司的存在。
在一百多年后,后金崛起之时,辽东既然有大量汉人存在,那么此时应该正是汉人移民东北的肇始。
这种一隅之地的开发初期,正是他们这种没甚根基之人发财上位的大好时机。
想必那种地方,即便是大明军兵,也不会找他们要户帖路引罢。
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猜拳,也就是用石头剪刀布来定胜负。
这还是苏幼蓉提的议,周秦川为此还有些惊讶,他本以为这个在后世几乎无人不会的小游戏,此时恐怕还没几人知道,不想已经十分风行了,连小济都会。
一番鏖战之后,苏幼蓉彻底服了,说实话,这个结果周秦川自己也没有想到。
一开始是一局定胜负,周秦川胜,苏幼蓉不服气,改为三局两胜,周秦川再胜。
五局三胜,周秦川还胜,把苏幼蓉弄得没了脾气,暗自认为这是老天要让他们去辽东,最终应承下了周秦川的提议。
三人由是继续向北开拔,小心翼翼地绕过津门和京师之后,抵达燕北蓟州一带。
不想在市井中打探了一番消息后,才发现辽东不是那么好去的。
首先努尔干都司就不是周秦川以为的那么回事儿。
大明永乐时期的扩张政策造成了财政的紧张,仁宣二帝即位后,奉行的是息兵养民政策。
对外,先是放弃了已经是十四省之一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接着又将设置于黑龙江口的努尔干都司,内迁至三万卫(今辽宁开原),将都司的主要官员由流官改为各部首领世袭。
至此,明帝国的国策由扩张改为内缩,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隐患。
近者,由于辽东明军势力大减,再无法对草原进行有力震慑,以瓦剌为主的蒙元势力趁势一统,导致了四年前的土木之变。
远者,明廷对整个辽东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导致女真崛起,最终入主中原,在这个事情上,奉行息兵政策的宣宗是有责任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努尔干都司实力大不如昔,龟缩一隅,并未形成周秦川想像中的那种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浪潮。
此时的辽东,局势一言难明,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女真人大部分尚未开化,吃穿用度很多方面严重依赖汉人,边贸有利可图,胆子大的汉人,就有人从做买卖开始,到逐步定居。
汉人与女真双方相处还算融洽,而辽东的蒙人则复杂得多。
若草原上某部势力强大,有一统塞外的实力,则辽东蒙人自然归附,然后凭借整个蒙古草原的强悍实力,将辽东置于其铁蹄之下,进而威胁朝鲜。
若草原上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则辽东蒙人也不会嚣张,能与汉人、女真人相安无事。
此时塞外称雄的,仍是瓦剌一部,其首领即是大名鼎鼎的北元太师也先。
四年前的土木堡之战,也先败明军,俘明帝,声威达到了顶点,不过随后在京师一役中败北,实力受损,伤了元气。
原先在他手中只是傀儡的黄金家族后裔,大汗脱脱不花趁机脱离了他的控制,鞭长莫及的辽东蒙人自然也不再听从瓦剌的命令。
此时辽东有蒙、汉、女真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反倒进入了一个平静时期,成了周秦川他们这些在中原呆不下去之人的冒险乐园。
既然有冒险二字,那么辽东就不是轻易去得了的。
为了管控辽东各族,明廷以敕书的形式,定下了东北边贸的规矩。
辽东一地,不论何人,只有持有敕书,方能进行交易,否则即为不法,汉人将被捉拿,而蒙、女真则是断绝贸易往来。
敕书由明廷颁发,私下也能交易,重金难求。
只是如此手段,哪里拦得住各族之间的私下贸易往来,朝廷为了严格管控,在以山海关为首的这一带长城沿线,对进出之人盘查得异常严苛。
像周秦川他们这种没有户帖路引的黑户,想要从这一带去辽东,几无可能。
如此一来,想要去辽东,就只剩两条路可走。
一是从津门或者鲁东沿海乘船前往,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偷渡。
三人既不去津门,更不可能走回头路去鲁东,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按着打探来的讯息,周秦川他们辗转来到了密云后卫所属的古北口,此时正是初秋季节。
这里北出长城,是朵颜三卫,因靖难之役中帮过朱棣出兵,事后朱棣便撤走了明军在古北口外的卫所,将其赐给朵颜三卫作为牧地。
受草原上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三卫首领时大时小的野心,朵颜三卫与大明的关系称得上是反复无常,时叛时附。
瓦剌最强盛之时,他们甘为鹰犬,受其驱使,也先稍露颓势,三卫又上赶着向大明称臣纳贡。
第148章 古北口
谁拳头大就听谁的,这是草原上的规矩,因此朵颜三卫对称臣于大明并无任何抵触,他们在意的,是纳贡。
蒙人除了放牧,不事其他生产,所需物品基本都要靠同中原的交易来换取,此时朝廷尚未设置椎场边市,想要获取物品,明面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朝贡。
他们进贡皮毛牲畜,明廷赐给他们粮食布匹,青盐茶叶等等,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贸易。
一年朝贡的次数,从十几次到几十次,朝贡人员成百上千,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朝贡,换取他们所需的物品。
数年前的土木之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瓦剌同明廷之间,就朝贡一事引发的巨变。
不过即便朝贡次数再多,规模再大,能满足蒙人贵族的需求就差不多了,普通牧民的日常所需,几乎全靠民间的私下贸易,说难听些,就是走私。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
有20%,就会活泼起来;
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
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
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这句话十分经典,边贸的巨大利益,让不少人甘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做。
朵颜三卫这一带的长城各关口,因久无战事,朝廷又要对其施以怀柔之策,管的并不如辽东那么严。
甚至为了安抚朵颜三卫,让他们不与瓦剌、鞑靼各部同流合污,再起边衅,对于民间走私采取放任甚至可以说是放纵的态度。
商队不拘规模大小,远近亲疏,只需按骡马数量,差不多每匹百钱的价格,交些银子给边军,就能进出关口。
按周秦川的看法,这种收钱放行的形式其实已经具备了关税的性质。
宽松的时候,商队甚至能堂而皇之地从古北口出入,若是风声稍紧,也能从其他墩堡进出。
因此古北口成了华北一带的边贸重镇,进出草原的最大一个集散地。
周秦川他们要去辽东,不走海路的话,只能先从这里出关,然后自己再想办法东去。
不过,单枪匹马地跑到草原上,可不是明智之举,关外马匪不少,这种跑单帮的在他们眼中就是肥羊,甚至一些部落也不会客气。
大多都是跟着大商队,或是小商队凑在一起,怎么也要有个几百人,才能出关。
周秦川他们到古北口的时机不凑巧,前两天刚走了一批小商队,如今留在古北口的人数不足,现下就只能等。
要是运气好,来只大商队,立马就能出发,否则的话就只能等着凑人,什么时候人数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出发。
只是要出关的都是商队,不论多少,总有些货物,周秦川三人来的匆忙,全无准备,两手空空的样子未免有些奇怪。
古北口是商队进出草原之地,却不是货物集散地,不拘哪个商队,都有自己购置货物的路子,然后再辛辛苦苦用骡马运到此地,周秦川他们想要在这里倒腾点东西去草原上并不容易。
好在运气不错,呆了两天之后,某个跑单帮的小商队,接到家有要事的急报。
这个小商队不过四人,全是叔表兄弟,家里出了事,谁也呆不住,都急着脱手货物后回乡。
奈何此时古北口的同行,规模不大,谁的银钱都不称手,最后便宜了周秦川三人。
只出了个稍微高出对方进货的价钱,就顺利地拿下了。
那晚在破庙门口,他们从死人身上发的财,总数有五百两之多,除了银两,还有几锭金元宝,前所未有的丰厚,拿下这么个小商队的货,洒洒水啦。
两边皆大欢喜,对方小赚一笔,有了回乡的盘缠,而周秦川他们则似模似样地成了即将出关的行脚商人,货物只要倒腾出去,至少也能赚上两到三倍的利润。
东西其实很简单,没花多少银钱,计有茶砖、青盐和粗布,还有几口铁锅。
比较下来,驮货的十多匹骡马在中原还更值钱些。
这些骡马看似不少,实际上拉的货并不多,其中有一半驮的都是粮食,除了保障三人一路上的吃喝,还有部分粗粮,得不时拿出来喂喂这些牲畜,以确保它们不掉膘,有体力长途跋涉。
三人都没有接触过骡马,一开始还怕摆不平,不过这些牲口都被驯养得十分乖顺,再用绳子串在一起,路上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多出来的两匹驽马由周秦川和苏幼蓉骑乘,小济人小体轻,想骑拉货的骡子和驴也行,想和周秦川、苏幼蓉一起骑马亦可。
出关的人数没凑够,一时动不了身,几人都在学着骑马,两匹驽马没什么脾气,几天下来,倒也有了点模样。
苏幼蓉在鲁桥镇被偷怕了,想方设法将剩下的银子换成金条,分别缝在三人里衣的夹层里,只留少许的碎银子和铜钱开销。
等待的日子里,周秦川三人在古北口周边逛悠,打探出关消息是每日必做之事,不想却意外地添置了两样物什,总算让自家货物有了些不同,不再是大同小异的茶盐布了。
一个是在周围村子里买的泡菜咸菜,数量不多,六坛而已,与其说是拿来卖的,毋宁说是他们自己留着吃的。
几个月的逃亡生活,虽然无人叫苦,但着实不轻松。
自济宁北上,有了银钱,吃食是不缺的。
加之后来周秦川的箭法有了进步,射中固定目标,或是移动缓慢的目标问题不大,所以偶而遇上的大猎物,诸如羊、鹿之类的,时不时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