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最初先南后北的规划,他是时候把重心转向北方了。
北汉,这个他啃了两次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
开宝九年九月,休整了半年多的宋朝又一次开启了战争模式,数万宋军向潞州集结,张永德为主帅,赵光美为副帅,目标太原。
这一次,他定要把北汉从地图上抹掉!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深夜。
“咚,咚。”
沉稳有力地踏上一层层木阶,赵匡胤独自一人走上万岁殿,手扶木栏,抬头仰望夜空。
今天的天象格外地好,天朗气清,星光灿烂,赵匡胤的嘴角不由得向上扬了几分。
一个多月前的深夜。
亮着烛光的便殿内,赵匡胤正和一邋遢老道开怀畅饮。
“官家,最近过得可好?”邋遢老道毫无形象可言,抓起桌上的肉食就往嘴里塞,手上全是油光。
“还不是那样,吃吃喝喝睡睡,整天忙着处理那些大大小小的事,倒是快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赵匡胤端起就被一饮而尽,发了下牢骚。
邋遢老道笑了笑,没说什么,拿起酒杯喝了一口,继续埋头吃肉。
“对了道长,有一件事我想问问你。”赵匡胤忽然放下酒杯,看着邋遢老道严肃道。
“嗯,官家请问,我今天就是专门来听你问的。”邋遢老道在衣服上擦了下手,坐正了身子。
赵匡胤并没有在意邋遢老道这句奇怪的话,开口询问道:“我想知道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长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准确的日期?”
身为一个人,尤其是身为一个马上就五十岁的皇帝的人,赵匡胤不可能不关心自己的寿命。
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但如果想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虽说这十几年来他一直都未曾放松过对这天下的治理,但那些归根究底都只是在消除五代以来的弊病,这个天下还有太多太多等着他去治理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他还有那个时间……
“寿命啊……”邋遢老道抬头想了想,又扭头看向窗外,说道:“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的夜晚,天气晴朗的话,那么官家你至少还剩下十二年的寿命,可如果不是……”
邋遢老道看向赵匡胤,凌乱头发下的目光无比凝重,“那,官家你就要抓紧处理后事了……”
回忆结束,赵匡胤看着这一片明朗的夜空,有些压抑沉重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天气大好,看来他至少还有十二年的时间……
这样想着,赵匡胤转身准备离开。
“轰!”
就在这时,异象突生,原本明朗的夜空中忽然划过一道闪电,随即炸起一阵惊雷,震耳欲聋。
赵匡胤心头一颤,猛地回头一看,不知何时,夜空中乌云密布,仅仅转眼之间,一片片的鹅毛大雪骤然而至。
这是……下雪了?
赵匡胤难以置信地看着这突然间飘雪的夜空,双手几乎要抓进木栏里。
可如果不是……
那官家你就要抓紧处理后事了……
“噗!”
胸口一疼,赵匡胤忽然吐出一口鲜血,向后栽倒在地。
“官家!官家!”楼下的两个宦官急急忙忙地冲了上来,将赵匡胤从地上扶起。
如果不是,那官家你就要抓紧处理后事了……
“快……”赵匡胤抓住一个宦官的手,深吸口气,说道:“快去把晋王叫来,快!”
“啊?是、是!”
那个宦官匆忙离开,赵匡胤在另外一个宦官的搀扶下走下阁楼。
回到万岁殿,取出那份由江晓和赵普见证过的“三传约”,赵匡胤坐到桌前,给自己倒了杯酒,又给对面的空位倒了杯酒。
那一瞬间,赵匡胤想了很多。
但最终,他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哥!”没多久,身上落满雪的赵光义便匆忙来到了万岁殿。
“坐。”赵匡胤笑着指了指对面的空位。
“哥,怎么回事?”脱下斗篷,赵光义坐了下来。
“老三,有一件事,我要和你说说……”
之后,所有侍奉赵匡胤的宦官、宫女都被要求退避,从远处遥望,在烛光的辉映下,隐隐约约看见晋王离析起身,似乎是在避让着什么。
当皇帝和晋王喝完酒,已经是午夜时分,宫殿外边的雪已经有了厚厚的几寸。
这兄弟二人来到殿外,赵匡胤一边用柱斧戳着雪,一边回头对赵光义说着什么,不多时,赵匡胤就回宫借带就寝。
当晚,晋王留宿宫中。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等江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在第二天清晨了。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大宋的皇族和朝中的所有重臣全都被召集到了万岁殿前。
天上看不见太阳,那一天的雪还在下,无数的雪花落到人们的身上,赵匡胤的灵柩停放在万岁殿内。
这一天清晨,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灵柩前宣布继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国号,太平兴国。
在那漫天大雪中,至高无上的皇冠落到了赵光义的头上。
之后,就是一系列按部就班的操作,按照一个个法定的程序,一位名正言顺的新皇帝逐渐诞生。
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全票通过。
在赵光义继位后的短短一个星期内,宋朝连续发生了多次重大事件。
先是新皇帝下令,将自己的儿女与兄长和弟弟的儿女共称皇子和公主,同时将还在军中的魏王封为开封府尹。
接着又是身体原本就不好的贺皇后在太祖驾崩之后,忧愁过度,逝世,被封孝惠皇后。
最后是讨伐北汉的军队被要求撤回,各自回营。
……
第四百零三章 我是大宋天子
这一天,天气晴朗,开封城照常热闹非凡。
新皇帝登基,但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一切都在按着正常的步伐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上班打卡的打卡,开店的开店,卖菜的卖菜,逛青。楼的逛青。楼……
可就是这么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在开封城,在这天子脚下,忽然就发生了一起恶意流血事件。
这一天,靠近皇城的一个大包子铺门前,一个臭烘烘的乞丐堵在店门前破口大骂。
这乞丐不仅人臭,嘴更臭,各种污言秽语跟倒水一样哗啦啦地就出来了,无论这家店主人怎么道歉都没用。
这个位置毕竟是属于繁华地带,没多久,一群爱看热闹的百姓就凑了过来,围了个里三圈外三圈。
这乞丐一见人多了,反而还骂得更起劲,就差把唾沫星子直接吐店主人脸上了。
听了半天,围观群众才终于听明白,这个臭乞丐之所以骂得这么凶,就是因为这家店主人施舍给他的东西不合他心意,数量不够。
得,见过不要脸,还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人家店主人愿意施舍你那是情分!你还把这当成义务了不是?挑三拣四不合心意?
围观群众们群情激愤,当即就有几个暴躁的和臭乞丐对骂了起来。
而臭乞丐呢,反正贱命一条,我怕你个鬼!直接开启全屏嘲讽模式,对在场所有观众及其家属都来了一次无差别口水打击。
以一敌百,独战群雄,丝毫不落下风!
就在这时,人群中忽然冲出一人,手起刀落,当场就把这个臭乞丐给咔擦掉了。
现场顿时一片寂静,还没等大伙儿反应过来,这人就丢下刀,冲出人群跑了。
天子脚下,竟然有人敢当街杀人?!
不过别说,这事还挺痛快的……
虽然大快人心,但毕竟是死了人,才第二天这件事就被上报给了新皇帝赵光义。
赵光义大怒,这是五代时期的歪风陋习,当即下令一定要将凶手抓回来,严惩不贷!
有关部门接受命令,立即执行,很快就把结果上报:杀人凶手就是那家店的店主人,动机就是被骂惨了,气不过。
崇元殿内,赵光义看着下面的查案官员,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温和笑容。
“爱卿,你能如此用心办案,朕很是欣慰,不过以防万一,你还是再复查一遍,以免冤枉了好人……对了,下次来的时候,别忘了把那柄凶器也一起带着来。”
几天之后,查案官员再次回到崇元殿,将杀人凶器、犯人供词一并呈上,赃物、供词都在,这案子应该算是接了。
赵光义先是看了看那柄凶器,又看了看呈上来的供词,头也不抬地问道。
“真的确定了?”
“回官家,确定了。”查案官员连忙点头回道:“凶手就是那个店主人。”
“哦——”微微点头,拖了个长音,赵光义忽然转头,对身后的宦官说道:“把我的刀鞘拿过来。”
在查案官员不解的目光中,宦官很快取来了一只刀鞘,呈给赵光义。
赵光义拿过这只刀鞘,看了一眼下面的查案官员,拿起桌上的凶器放入刀鞘,严丝合缝,完全契合!
“呃,这……”看着这一幕,查案官员忽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一颗颗冷汗不断从额头上流下。
赵光义眯着眼,脸上带着冰冷彻骨的微笑,随手一丢就将这柄刀丢到了查案官员的脚下。
“爱卿,不捡起来看看吗?”
“官家!”查案官员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头重重地磕在地上,“臣有罪!臣有罪!还请官家惩罚!请官家惩罚!”
一边派人去杀人,一边又要求下属严查,赵光义在庙堂之上就轻易拆穿了手下人屈打成招、草结人命的小把戏。
即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下面所有人,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都别想在我的眼前耍花样!
又发出信号,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记住了,我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温和好说话的晋王了,我——是——大——宋——天——子!
最后,更是给朝中的官员来了个敲山震虎,都给我看清楚了,从此清白做人,好好做事!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点在皇帝身上也是如此。
新皇帝上任,短短几个月内,便忽然下令开科取士。
而这一次开科录取的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零九人!
这很多吗?
是的,这确实很多,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多。
宋太祖一朝,基本年年都有开科取士,最多的一次是在开宝八年,三十一人;最少的一次是在乾德六年,六人。
太祖在位十七年,开科十五次,一共录取一百八十八人,而赵光义仅仅一次录取,就超过了这个数量的一半。
他想做什么?
赵光义命令这些人打理好行装,除了少部分人,其余全部都踢到了地方上去。
在临行前,赵光义温和地告诉这些人:到了地方上,好好工作,要是发现了什么不利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
言外之意:不必上报。
直接点说:先斩后奏。
就是这样,赵光义通过录取大量的考生,并且给予他们较大权力的方法,开始了对宋朝的改造。
通过这种方法,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他就成功地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
宋太祖时期,由于一直对外战争的原因,全国很多的规章制度都只是临时性的,有不少州县都有着自己的特权。
但这一切,全都到此为止,谁都别想和皇帝讨价还价!
此外,赵光义雷厉风行,迅速整顿钱币,规范大宋的市场。
先是禁止江南等地自行铸造铜钱,民间有藏储这种钱币的,一律交给官府等价交换,不想给的,弃市处理。
然后重新规定钱币数量。
唐朝天祐年间,每百钱就是一百个铜钱,童叟无欺;天祐以后出现兵乱,降低到了八十五个;到了后唐时期,又减到了八十个;后汉时,变成了七十七个。
等到了宋朝建立,赵匡胤开始休养生息,规定每百钱上升到八十至八十五之间,但由于各州各地仍然有私造铜钱的问题,真实的数字其实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水平。
赵光义下令每百钱提升到七十七,并且严格规定每千钱的重量必须达到四斤半以上,在钱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留下了一个硬性标杆,逐渐让宋朝铸造出来的铜钱成为了这个天下最坚挺的硬通货。
短短几个月内,赵光义以他强悍到惊人的政治才能,将整个帝国,在没有激起任何一丝波澜的情况下重新拉回正轨。
全国一盘棋,他甚至比他哥哥更熟悉!
……
第四百零四章 再战
太祖驾崩,晋王自立为皇。
从继位以来,赵光义就以比他哥哥更加强势的姿态存在着。
在没有任何遗诏、继承人问题模糊、举国上下疑虑的情况下,赵光义以强悍的政治手腕,在不激起任何一丝波澜的情况下,将帝国拉回正轨。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