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没有任何遗诏、继承人问题模糊、举国上下疑虑的情况下,赵光义以强悍的政治手腕,在不激起任何一丝波澜的情况下,将帝国拉回正轨。
随后,他迅速收回地方权力、巩固皇权、整顿吏治、规范货币、整合市场……
在一波又一波令人震惊的浪潮之下,南方的漳泉政权首先顶不住这强大的压力,上表请降。
太平兴国三年,已经六十四岁的陈洪进带着全体家眷,和漳、泉二州的十四县、十五万一千九百八十七户百姓的户籍本册抵达开封,用这些东西向赵光义讨要一间养老的房子。
仅仅几天之后,南方最后的一个割据政权吴越,同样上表请降。
吴越国主钱俶前往开封,用吴越的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零八户百姓、十一万五千零三十六名士兵,给自己换来了一顶淮南王的帽子,给儿子们换来了几个节度使的差使。
这是太平兴国三年,赵光义不费一兵一卒,没用半字强迫,就让钱俶和陈洪进主动臣服。
开封城陷入一片狂欢。
但是,这还不够……
这一切的一切背后,都有着哥哥的影子,这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东西。
世人会说,这是因为哥哥打下了底子,才有了他如今的收获。
他要的,是只属于他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下令征讨北汉。
他没有采取柴荣或者哥哥那样纯粹的军事行动,简单点说就是,他没有依靠派出军队突然袭击北汉来达到最好的战术效果,而是先派出使者前往高丽,通告宋朝即将北伐。
这并不是说高丽十分强大,宋朝需要向它请示什么,而是赵光义在敲山震虎,他真正的目的还是辽国。
事实证明,辽国人确实坐不住了,辽国皇帝耶律贤立即派遣使者前来询问理由:为什么要讨伐北汉?
只是询问……
只是询问,而不是警告,似乎辽国已经只敢询问一个理由了。
自唐末以来,像当年耶律德光那样对中原的皇帝大呼小叫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太久了……
赵光义的回答极其强势有力:北汉忤逆,自当向其问罪,若辽国不插手,我们之间的合约依旧,否则,只有一战!
多少年来,这是自唐中期以后再没出现过的,中原皇帝的上位式的话语了。
辽国使者愕然,然后就默默地回去了。
因为此时的中原,已经不再是那个能被他们骑在头上欺压的中原了。
从柴荣开始,中原王朝强势崛起,赵匡胤接手之后,扫南平北,威震四方。
然而还没等这两人带给辽国君臣的震撼过去,更加强硬的赵光义接着上场,在哥哥的灵柩前自立为皇,在举国皆疑的情况下绶服南方,将全国权柄加于己身。
这些,都让辽国深深地忌惮着。
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赵光义似乎是一个丝毫不输于他哥哥的强者。
正月,宋军云集潞州,将领模式不变,张永德为主帅,遥领开封府尹的魏王为副帅,再一次开启对北汉的征伐。
严格来说,这已经是宋朝第四次对北汉的大规模用兵了。
第一次的时候,因为辽国人的支援而最终作罢。
第二次的时候,因为运气太差最终作罢。
第三次的时候,因为太祖驾崩最终作罢。
这个穷苦的小政权似乎有着一种超乎想象的运气,每一次都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最终得以苟延残喘下来。
但赵光义不信,这一次它还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最先冲出去的,是宋朝名将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
所谓虎父无犬子,李继隆年纪轻轻便踏上战场,先后参与了平定湖南、后蜀、南唐、以及征伐北汉的各场战役,年仅三十多岁就已战功赫赫。
在这个宋朝开国名将大多年老的时候,他可谓是大宋军界新一代将领中的顶梁柱。
这一次,李继隆率军急行,一路奔向太原城东北方向一百二十余里处的石岭关,这里是辽国人援助北汉的必经之路,也是他的目的地。
在石岭关下,李继隆与从另一条路过来的孟玄喆成功会合。
孟玄喆,秦国公孟昶的儿子,原后蜀皇太子,投降宋朝之后,因为杰出的军事才能,逐渐在宋军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这一次,他和李继隆在这会合,目的只有一个:看住门,别让辽国人下来。
但是,现在辽国人还没来,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先干点其他的?
两人一拍即合,联手就把石岭关周围的北汉军寨扫荡了一遍,光生擒的俘虏就有一千多个,全部派人送回了南边的宋军那里。
之后,李继隆和孟玄喆分工合作,由孟玄喆在石岭关坚守,作为第二道防线。
而他自己则率军继续向北,一路狂飙一百四十多里,到达了胡汉交界处的白马山。
在这里,李继隆终于遇到了他的敌人。
这一次,辽国人援助北汉的规模空前的大,领军的人是辽国的南院宰相耶律沙、监军为辽国冀王耶律敌烈。
同时还有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接应,左千牛卫大将军萧挞凛负责支援。
辽国一共三路大军,层层推进,互为救援,唯恐有失。
辽国人如此慎重,慎重得甚至是带了一点恐惧的意味。
这是因为,这一次宋朝征讨北汉的军队,同样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数量。
先头的张永德等主攻部队不算,皇帝赵光义还下诏亲征,亲自率领十万中军北上,同时还征调河南、河中等十几个州的兵力奔赴太原!
一时间,整个中原北部的战云密布,军事调动空前密集,这个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宋太祖征伐南唐时的兵力!
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北汉依然寒苦,宋军阻击部队李继隆率领三千人,在塞外白马山上与辽国军队野外相遇,两军之间,只隔了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
对方的数量至少在六万以上,这里没有城池、没有援军,李继隆要用这三千人,向野战称雄了五十多年的辽国骑兵发起挑战。
……
第四百零五章 三千战六万
白马山下,两军相遇,李继隆忽然稳定下来,之前的风卷残云一下子消失不见。
他率军驻扎在大河的南岸,不动声色地面对着对面越来越多的辽国骑兵。
在战场上,等待永远是最令人窒息的。
辽国人不擅长等待,这也不是他们的习惯,尤其是辽军的监军冀王耶律敌烈,他的求战欲望甚至比主帅耶律沙还要强。
数万大军,岂能被区区几千人阻挡?!
耶律敌烈不顾耶律沙的反对,命令立刻下令进攻,甚至率领自己的儿子耶律蛙哥,亲自担任先锋。
在军队中,监军的话就等同于皇帝的话,耶律沙没有办法,只能听命进攻。
就这样,白马山下的短暂沉默被突然打破,辽国骑兵纵马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涧中,向对岸的宋军发动冲锋。
水花四溅,耳朵里能听到的除了钢刀的出鞘声,便是战马的嘶吼声。
曾经不止一次,他们用这样的方法轻易击溃了汉人的军队。
然而这一次,对手变了。
辽国人没想到,他们刚刚冲到一半,对岸的宋军就忽然之间跳入了水中,像他们一样无视冰冷刺骨的河水,冲杀了过来。
两军在山涧之中爆发了第一场血战,李继隆以凌驾于辽国人之上的勇猛率军厮杀,混战的结果是辽国人在山涧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监军耶律敌烈、其子耶律蛙哥、主帅耶律沙的儿子耶律德里、耶律都敏、耶律唐番等五位上将当场战死!
辽国人溃不成军,蜂拥着逃回北岸,李继隆乘胜追击,继续冲向辽国人的中军。
辽军全线崩溃,主帅耶律沙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只能夹杂在败军之中向北逃命,但是李继隆紧追不舍,誓要把耶律沙的人头取下来。
就在这时,辽国人的第二路援军终于赶到,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瞬间就了解了战场上的形势,并没有选择和已经杀红了眼的宋军短兵相接,而是命令全军收缩,放过耶律沙的败军,再集中弓弩一顿猛射,将宋军的攻势给遏制住。
白马山之战就此结束,宋军大获全胜,李继隆用三千骑兵,于野外击溃辽国人六万大军,阵斩超过一万人,辽国震动!
被李继隆的实力所震撼,辽国援军一路北撤,路上没有丝毫停歇,直接撤回了辽国境内的幽州。
四月,皇帝赵光义御驾亲征抵达太原城下,此时此刻,在宋军几路大军的攻势下,所谓的北汉除了太原这一座孤城,就只剩下了更北方一点的汾州。
但即使如此,太原也还是那个太原,这个时代最为坚固的城池。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比张永德等人更快地跑进了太原城里——北汉人称“刘无敌”的刘继业。
又是他……
太原城防御主将,能力过硬,宋军进攻太原的最大阻碍,当初仅用一百多人就差点把宋军大营搅到崩溃,最后更是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圈,逃回太原城。
果不其然,这一次刘继业先一步在宋军完成包围之前返回太原后,立即担起太原的防御重任。
从二月一直到四月,一连两个月,宋军就差像上次那样把汾河挖开放水灌城了,太原城墙依旧是硬生生地挺在那,无论如何就是不倒,直到赵光义抵达太原城。
赵光义将自己的营帐设立在了汾河的东岸,从即日起巡视四城,安抚将士。
稍微休息之后,他就写了一份诏书给北汉国主刘继元,态度很亲切,内容和宽松,表达的意思就一个:只要你投降,我们什么都好说。
然而诏书送到了城下,北汉守军既不回话,也不传送,一副“我什么也看不到”的态度。
意料之中,赵光义也就是走个过场。
“匡义,为什么你会想着亲自来这里?”
营帐中,霞裹着厚厚的裘衣,探出头去看了看远处正在厮杀的太原城,又赶忙缩回头,哈气暖手。
赵光义翻了翻一起带着来的几本书,头也不抬地回道:“鼓舞士气,我身为皇帝自然要来,不过……”
赵光义忽然抬头看着霞,又问道:“我倒是很好奇,现在这个时节北边这么冷,为什么霞你非要跟着一起来?”
在他宣布要亲征之后,霞死活非要跟着他一起来,赵光义实在拗不过她就只好让她随着了。
“为了保护你啊。”霞理所当然地说道:“战场上那么危险,你又是第一次上战场,要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不小心挂了怎么办?
所以呢,我只好勉为其难的也跟着你一起来这里挨冻,顺便照顾一下你的人身安全,免得你一不小心就被谁给干掉了。”
“唉……”赵光义有些无奈地笑了笑,摇了下头,低头继续看书。
“喂,你这什么表情?当初周世宗征南唐的时候,宣懿皇后也是跟着一起去的好不好?”
“嗯,确实,不过霞你是不是忘了,就是因为一起去了,宣懿皇后才会在半路上染病逝世,害得世宗从此孑然一身……”
“赵—匡—义!”霞的表情瞬间狰狞起来,上下牙齿咬得咯咯响。
“是,我错了,对不起,下次不敢了……”赵光义连忙举起双头投降,语气真切,态度诚恳。
“当然,我的意思是让霞你多穿点,别等之后更冷的时候生病了。”
“之后?更冷?”霞疑惑地眨了眨眼,之后的话,天气不是应该更暖和了吗?
“嗯,之后……”赵光义的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寒芒。
“……”
开封,崇元殿。
“不对……”
江晓看着手中这些不断从前线传来的最新战报,眉心紧皱。
这次讨伐北汉,她被留在了开封,和赵普一同担任开封的留守工作。
“怎么了?什么不对?”旁边的赵普凑过头来问道。
“人数不对。”江晓将各州县的兵力调动情况递给赵普,面色凝重地说道:“这两个月以来,官家陆陆续续地从各州县调动了将近二十万的军队。
如此大的数量,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征伐一个北汉,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做了?”
一次战役就调动了二十万的军队,这在大宋开国以来还是头一次……
太多了,这个数量太多了,除非……
“你的意思是……”赵普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的目标,恐怕不只是北汉!”
……
第四百零六章 从现在起,你叫杨业
时间进入五月,宋军的攻击力度再次加大,甚至已经达到了整月连续进攻,不分昼夜的程度。
可尽管如此,太原城仍然不破,在数十万人的疯狂进攻下它依然屹立不倒,让宋军颇感无力。
到了月末的时候,赵光义在夜间来到了太原城的西南角,集中重兵猛攻,终于在快要天亮的时候